理论教育 高校学生工作中重视师生沟通,促进良性互动

高校学生工作中重视师生沟通,促进良性互动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视师生沟通促进良性互动——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有效沟通机制王小娟李善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语所蕴涵的哲理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亘古不变。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汇报,使辅导员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高校学生工作中重视师生沟通,促进良性互动

重视师生沟通 促进良性互动——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有效沟通机制

王小娟 李善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语所蕴涵的哲理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亘古不变。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工作,也要先“利其器”,而后“善其事”。只有掌握科学的管理教育方法,才能收到实效。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是辅导员做好工作的“法宝”。

一、充分认识师生沟通的重要作用

师生关系是高校社会体系的主要构成因素,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亲其师而信其道”指的就是这个道理。高校师生之间的沟通属于人际沟通。社会心理学认为,沟通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沟通双方互为主体和客体。

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任,为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服务是其宗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传统的教育理念经受着冲击,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呼之欲出。建立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是时代的要求和必然,对高校师生双方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能够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职能是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给予必要的指导,使之减少盲目性和盲从性。低年级学生对大学环境、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的适应需要有一个过程;高年级学生面对学习、就业、情感等诸多问题,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和迷茫,而当代青年人承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较弱,这都说明大学生对教师指导的需求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强,只是高校教学和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及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与内心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了高校师生间有效沟通的阻隔和障碍。因此,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适时地介入教师的指导,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都是非常有利和必要的。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主动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合理规划人生。这对于每位大学生而言,都具有受益终生的意义。

(二)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相互认知

认知包括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有效的沟通能够使沟通双方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并更加准确地评价对方,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求得相互理解进而达成共识。管理沟通学认为,管理沟通的本质是沟通者能够站在对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传递信息,最根本的前提是了解沟通对方的特点、动机和需求。学生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管理工作,从关心学生、促进其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使之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是学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而且,作为学生工作骨干的政治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而且还是学校、院系政策、制度的传达者、落实者,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建立起畅通有效的沟通渠道,增进师生间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更多地理解老师的工作、支持老师的工作,使政策的上传下达和管理工作更为顺畅;不仅如此,有效的师生沟通还是管理者的一面“镜子”,能使辅导员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使工作更加贴近人心,形成师生的互动与“双赢”。

(三)可以增添教育的情感因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是因爱而产生的,脱离了情感,教育本身是不存在的。每一次师生沟通,是信息的输送,更是情感的表达,师生双方传递真诚,建立信任,以愉悦的心情交流思想、交换看法。这种和谐的状态是对教育含义的深刻理解和深层实践,同时又能促进教育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

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是关键。学生工作者不仅应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而且要彻底摒弃僵化思想的束缚,以新的姿态面对学生。

(一)要尊重学生

有效的师生沟通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学生工作者应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对待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的价值和潜能;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改变和成长的动力与能力;承认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替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视学生为平等的朋友,尊重学生,获得信任。

(二)要理解学生

师生沟通中,教师要真正理解学生。这意味着教师应全面评估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经验体系,既认识到它们的珍贵,又认识到它们的局限与不足。尤其要抛弃自己对学生的固有的偏见和主观判断,站在学生的立场,换位思考,多接触和了解学生的兴趣热点,多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增进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理解力,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www.daowen.com)

(三)要真诚地对待学生

现代师生沟通反映的是师生双方平等的主体地位,在沟通中师生应表现出一种友好融洽的关系。真诚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对于师生沟通,教师往往只立足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自己的内心世界则无需与学生分享,造成沟通的不平等。因此,学生工作者要放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角色面具,主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地、自然真实地与学生分享,让学生看到具有人格魅力的鲜活的教师,从而达到师生双方真正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

三、创造丰富的沟通渠道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人们的沟通和联系创造了更多的途径。电子邮件、短信等沟通方式的产生,为新时期的师生沟通创造了更为便捷的渠道。学生工作者应努力创造沟通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渠道,以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提高沟通的效率,拉近师生之间在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掌握科学的沟通方法

(一)要把握沟通的时机

人的精神世界千变万化,学生的思想既有外在的表露性,也有内在的隐蔽性,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主动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在适当的时机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教育和引导。从事思想教育工作,把握住了时间就掌握了主动。学生的思想变化,通过定期的思想动态调查可以得到较为全面的了解。而在学生中精心选择、培养骨干,建立“宿舍—班级—年级—辅导员”的“安全信息网络系统”,也是收集信息的有效方法。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汇报,使辅导员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此外,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辅导员要多给予学生肯定和赞许,使他们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在意和关注,尤其是在学生取得成绩、有所进步时,适当的表扬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和鼓舞。适时的谈心,对管理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选好沟通的地点

要取得较好的沟通效果,沟通地点的选择也很重要。学生工作者应积极营造一种“轻松、随意”的氛围,不使外界环境增添学生的心理负担,利用自由宽松的环境,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减少师生隔阂,增进师生感情,达到排解学生压力、解除心理障碍的目的。

(三)要注意谈心的话题

青年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是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的,要针对变化的新情况,了解和掌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这样,工作才能起实效。辅导员要认真领会和把握国家、学校、院系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制度,区分是非曲直,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明朗而坚定。要正确地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善于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对于“加强学习、遵守纪律”这样的话题,学生经常感到乏味无聊,辅导员可以采取“迂回渐进”的方式,先调动他们的谈话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然后再点出重点和主题。久而久之,学生就愿意和老师敞开心扉,接受教诲,改正不足。

(四)要讲究沟通的艺术

学生工作是一门艺术,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也是艺术。艺术地与学生沟通,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素质与水平的体现,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辅导员面临的新课题。

1.以真情感动人。情感因素是学生工作中的“润滑剂”,情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双方的桥梁,情通才能理达。启迪学生心扉,首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关注,不以成绩优劣论人;其次,要学会倾听。不居高临下地说教,不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强加给学生,对对方的处境或行为给予相当的理解;然后,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学生传递来的信息,及时地反馈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在这过程中,辅导员中肯的态度、真挚的情感是爱心、责任心的体现,蕴涵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以语言打动人。学生工作必须讲究语言艺术。用语的分寸、说话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沟通的效果。因此,辅导员语言素养的提高很重要。首先,应培养语言的幽默和风趣。具有幽默感的老师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尤其在批评指正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时,这种语言风格的特点是“点而不破”,既解决了问题,又不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其次,用语要委婉、含蓄。这不仅是教师素质和修养的体现,更能获得学生感情上的接受。除此以外,辅导员的语言一定不可缺少逻辑性。思路清晰、语言明确,才能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3.以知识引导人。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在师生沟通中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智慧使人深刻,知识使人信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断加强学习,博览群书,掌握好教育、管理等专业知识,并了解心理学、美学等相关知识,让广博的知识成为有效沟通的坚强后盾。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市场的繁荣,但也使青年学生的思想极易波动和浮躁。这就使得学生工作中的师生沟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既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与时俱进,开拓新领域,拓展新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开展工作,并适时抓住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加以教育和引导。思想教育工作者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以爱心、耐心和责任心面对每一位学生,投身教育,不辱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