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创新与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创新与发展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余小勇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3月4日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到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创新与发展

高校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

余小勇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3月4日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对中华民族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全面阐述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也为新时期的青年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要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就必须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全过程工作中去,即渗透到高校教学工作中去,渗透到高校管理制度中去,渗透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去,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中去。

一、渗透到高校教学工作中去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具体工作相结合,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也要渗透到高校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去,同教育工作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荣辱观教育渗透到教育工作当中去,让大学生知荣知耻,扬善抑恶,不仅能够解决一些思想问题,提高道德水平,而且能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要大力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渗透意识,根据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高校要以大学生成才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支撑,要在实践教育环节中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教学体系中,引入教材、引入课堂,科学设计相关内容。要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系统讲授和专题教育相结合,做好疑难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要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并转化为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文化、道德、历史等内容的选修课,开办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大学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最活跃的群体。

二、渗透到高校管理制度当中去

思想道德建设不是通过强制手段而是通过教育来影响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引导人们遵守道德准则。因此,必须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既需要理论灌输,正面教育、引导大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又需要严格管理制度作保障。明确“严格是一个过程,不是目的;制度是一种手段,不是主旨”。制度建设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以及凝聚共识等方面都发挥着核心作用。一方面,以制度作为保障,促进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成为直接面对学生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充分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作用。因为教师的品德操行、价值取向、言行举止,对大学生有着深厚而持久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鉴于此,要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突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等专题活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要严格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教师的选拔和任用,严格对其的教育和培训制度,切实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采取具体措施将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师综合考评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标,引导教师注重品德修养,追求学术创新,讲究学术道德;另一方面,严格的管理制度要以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价值取向,改革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融道德教育于严格的管理、严明纪律之中,让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道德价值观走进学生的学中习,使道德说服力、劝导力与管理制度的约束力、激励力,自律与他律,相辅相成、协同作用,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创设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实现“以制立人”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让学生成为教育制度制定的参与者,在教学、管理、服务、改革等各项具体工作中突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特别是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方面,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需求;强化制度实施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能动性,通过创新工作机制,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重视制度反馈,全面服务于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持续发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最终要把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贯穿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去,体现到行为准则上,落实到每位教育者、管理者和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中。(www.daowen.com)

三、渗透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去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行动、重在实践、重在知行统一。荣辱观教育的意义在于实现性,在于转化为人的行为上。这是荣辱观教育的落脚点,也是目的和归宿之所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思想意识的主导地位,将会对其人生选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到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向教育者灌输一些相关知识或将一些外在的规范强加给对象,而且更加注重唤醒认得主体意识,不断激发人的主体欲望和追求崇高的自觉性,使人自觉地将外在的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成长、发展需要,从而内心获得一种提升境界、追求高尚的动力。思想道德在本质上也具有实践性。高校要通过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生产劳动和革命传统教育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信念得到坚定,自觉践行“八荣八耻”,自觉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通过让学生走进大课堂,在教育和社会实践中明辨是非美丑,认识和倡导文明行为,增强正确荣辱观念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要深入挖掘和丰富荣辱观念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礼仪、文学历史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荣辱观念教育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们对祖国、对家乡、对学校、对自然的热爱,用优秀的文化培育、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二是精心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下乡慰问演出、“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等活动,使学生在接触社会的实践中受教育、长知识、察疾苦、爱祖国,增强社会责任感,将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四、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载体,建设校园文化能为师生提供一个熏陶渐染的素质教育空间。高校的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核心,高校精神文化是通过思想观念形态表现出来,主要是指高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它是由高校的传统、历史、地域文化、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共同孕育的,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独特、鲜明的个性特色,反映着一所高校的价值追求和科学的信念。建设校园文化就是着重建设精神文化环境,具体表现并渗透于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之中,高校的灵魂就在于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真正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思想。为此,必须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开辟专栏、专题,运用多种形式,形成正确的舆论价值导向。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组织设计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课堂、讲座、班会、广播、网络、报刊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和多种载体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把荣辱意识和道德准则融入教育各环节之中,特别是融入大学生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之中,用润物无声的感染力和感化力,滋养大学生的心灵,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营造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使人全面发展的自由、协调、宽容、宽松的人文环境,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一种校园文化积淀,形成一种教育资源和力量,促动大学生形成主动知荣明耻、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自觉意识,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总而言之,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为他们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八荣八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时代已向青年人发出新的召唤,高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使大学生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高校必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渗透到教学工作、管理制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只有这样,高等学校才能真正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青年学生才能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再开风气之先,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