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英
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落后、错误的荣辱观还占据着许多人的头脑,并且在严重地侵害着青少年。在一些地方,人们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模糊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对欺诈作弊、背信弃义、玩弄感情、亵渎美好等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些现象不仅在社会上存在,在学校也有一定市场,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近年来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还需要道德评价的杠杆来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推动道德评价的这一杠杆。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的。他深刻地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总书记这一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重要讲话,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对于大学生明确是非、美丑、善恶的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高校要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不断提高对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大意义的认识。高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出发,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必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以此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为此各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发挥高校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首先,应当把两课教学作为深化荣辱观教育的重大途径。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应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相关内容。要从深层次上帮助大学生认识“荣”与“耻”的深刻内涵,让荣辱观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其次,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等内容的公共选修课。开办各种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广大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www.daowen.com)
师德和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效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要求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针对辅导员队伍的高学历化和年轻化,应该更加重视学生辅导员队伍自身的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要结合辅导员队伍的选留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把道德教育理念和荣辱观教育方法与成效纳入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中去。要通过经常性的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学生辅导员的道德教化水平和释疑解惑的理论功底,并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和养成提供可参照的指南。要在师德建设中突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不断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三)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道德实践结合起来
道德教育重在行动、重在实践、重在知行合一。通过鲜活的实践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们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人生指南。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寓意深刻,又细致具体。从生活细节抓起,注重行为的示范效果,对于实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教育有着重要而且明显的作用。高校可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旷课、迟到、早退、上课时睡觉、玩手机、自习室中喧哗、沉溺于网络游戏、生活上奢侈浪费、不注意公共卫生等种种违纪行为与不文明举止进行教育整顿,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例如,可以结合大学生建设文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的道德观念;结合大学生坚守信誉和信守承诺的各项活动,如诚实考试、信守助学贷款合同等,帮助他们树立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为荣的道德观念等等。高校应该在既有的好的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加以提升整合并不断开拓创新,组织学生参加更多、更好、更有针对性的践行荣辱观的活动,让他们在实践当中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注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
要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普遍要求与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避免空洞说教。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大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起来,既要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也要引导和促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防止“一刀切”笼统化,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五)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道德教化在确定了原则之后,也需要辅以一定的制度约束和规则。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而道德认知有所定型的过渡时期,加之社会多元化、网络虚拟化和市场经济化等,这一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日常行为随意性大,责任意识薄弱,社会公德让位于从众心里、网上网下反差大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道德行为规则和具体规范,并和当前普遍实行的大学生的综合评估相匹配。只有通过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奖善罚恶,逐步形成有约束力的道德教育体系和行为规范,才能最终摆脱规范,内化成为每个学生自觉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比如,可以针对部分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学风、考风、就业违约方面出现的诚信问题和带来的不良影响,积极探索大学信用制度,推出学生诚信教育课程,督促学生“诚心做人,诚信工作”。
综上所述,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尽管概括得非常简练,但内容十分丰富,它涵盖了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团结、诚实、守法、艰苦奋斗的德育内容。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指南。高校肩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从时代发展的高度,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制度上保障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