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必要性: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标准

必要性: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标准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标准的必要性杨云祥高黎肖忠祥一、话题的引出为什么谈这个问题?素质测评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素质教育的导向开展素质测评对于青年大学生具有指导方向的作用,因为在评价过程中,

必要性: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标准

浅谈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标准的必要性

杨云祥 高 黎 肖忠祥

一、话题的引出

为什么谈这个问题?源于和其他老教师的交谈,大家谈到一些原本在学校时并不十分优秀的学生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比较突出的业绩。比如某法学院的98级毕业生付同学,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不是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也不算是最拔尖的,但这个同学爱看书,涉猎面很广,热衷于理论研究,在被所在院系推荐到学生自办的学术刊物后,该同学自身的科研素质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训练,不仅撰写出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为刊物的长足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毕业时因具科研特长以本科生身份被国家法学类核心期刊破格录用为编辑。无独有偶,联系自身工作,想到了我院01级毕业生杨同学,该同学自身经历坎坷复杂,大学前曾长期在社会上打工,社会化程度高,个人气质中学生气息少,有抽烟、喝酒的不良嗜好。按照主流的眼光去看这个学生肯定不是好学生,一开始对他的评价不是很高,总有求全责备的思想,但是我们看到他的身上最起码有一些是很多学生所不具备的,那就是他的生存能力、耐挫能力、奋斗精神。因此,我们老师之间统一了认识,转换对这类学生的评价角度,对这个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为这个学生做更多的帮助,但仅仅是老师的关心、理解就给予了这个学生精神上很大的鼓舞,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该同学在集体生活和师生面前表现地更加自信。毕业时该同学到大庆石油管理局工作,凭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很强的适应能力,很快就打开了工作局面,其工作业绩和能力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认可。

这样的例证在我们的教育经历中可以说举不胜举,司空见惯,但应从中引发我们思考的课题是,一些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一般、表现一般,甚至有些缺点的同学,似乎并不是我们心目中标准的好学生的形象,但却在择业中相对较好地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岗位,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绩。那么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是什么?我们能够在教育中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指导和帮助,如何对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就成为一个关系到我们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现实问题。

二、学生评价标准的意义、现状

2003年12月召开的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三个要牢固树立的观念,即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可以说是对科学的人才观的一个很好的概括。要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人才评价的标准问题。这个观念的确立对我们现在进行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行学生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表现为:

(一)评价的内容存在结构缺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都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视为人才培养的重点,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是注重学生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我们培养的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方面达到统一。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内容结构也应同上述目标和要求相吻合。然而,传统的学生评价只强调对德、智、体“三育”的考查,而忽视了对学生一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基本素质的评估,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精神、人际交往、团队精神、终身学习能力这些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二)对智育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

评价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服务的工具,理应给予每个教育对象以激励,使其获得自信和前进的动力。而我们在智育评价中,常常是不自觉地将考试成绩视为其全部内容,在考试成绩与智育之间简单地划上等号,最终导致评价的激励功能成为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专利品。成绩好的学生一次次地获得激励和满足,他的自信、自尊和人生的价值在评价中得以充分体现。无论是评优、推荐上党校,还是困难补助、组织发展都以优秀的考试成绩为前提,一好则百好。最近我们进行的“三好学生”评选就是用成绩说话,只要成绩符合标准就是“三好学生”,选都不用选,因为学习成绩符合条件的学生甚至少于我们的评选名额,其结果是“三好”变成了“一好”——学习好。而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评价不仅没有给他们带来激励、欢乐、自尊和自信,相反却使他们倍受刺激,屡战屡败的经历使他们几乎不能从评价中获取一点点成功的体验和欢乐。他们被压得抬不起头,对自己逐渐丧失了信心,觉得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为此,一些学生选择了破罐子破摔的办法,从此不问学习,任其随意发展。

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反映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不符合科学人才观的评价标准,也很难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标准。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容易丧失自我发展的动力,对某一学科完全失去信心,自卑心理加剧,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应警惕考试成为一种“寻找人的弱点和不足”的工具,弱化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评价功能,至少避免其成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尺度。

(三)强化共性约束,忽视个性特征

传统学生工作中重视统一服从,过多强调共性和整体性原则,大部分学生的个性表现在评价过程中基本被忽视。在工作中给学生的多是指令性要求,我要求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不允许你做你就不能做。其结果使得大学培养的人才像工业产品一样“千人一面”,明显带有“大规模生产”的痕迹,这既不符合大学生理想多样化的现实,也不利于现代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三、构建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必要性(www.daowen.com)

如何更加客观、公正地对学生作出评价,按照以人为本、人人都可成才的观念建立起一整套的学生评价体系,对此我们做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主要是构建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逐步地将偏重学生成绩的评价转向注重能力的评价,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通过客观记录学生素质发展变化情况,建立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素质的拓展,以制度化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评优创先、组织发展、就业推荐提供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素质测评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素质教育的导向

开展素质测评对于青年大学生具有指导方向的作用,因为在评价过程中,对优秀学生的判断,是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出发来科学地制定评价标准。这些评价的目标、标准、指标及其权重,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确定了学生在入学阶段成为优秀学生的努力方向,什么是我们提倡鼓励做的,在某些方面做出了成绩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在综合素质测评手册中都要进行较详细的规定,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使得学生按照素质测评的目标、标准所要求的方向努力,得到好的评价,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形成个性化的学生鉴定

素质测评对被评者达标的程度有鉴定作用,它可以衡量学生的素质状况是否达到合格标准或区分学生个体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优劣程度。素质测评建立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学生的学业成绩、思想文化修养、行为规范、社会交往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均是评价的内容,评价的结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改变了传统的学生鉴定那种套话连篇、没有个性特点的古板模式,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合乎实际、恰如其分的评价。

(三)激励学生张扬个性、完善自我

人性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青年学生都有获得较高评价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由于素质测评在不同的方面和层次展开,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它有利于营造这样的氛围:让众多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体验成功的快乐,使每一位学生都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从而激励学生在一种愉快的心境下不断进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自我发展的方向,不断地完善自我,高质量地度过大学生涯。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于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能为他开拓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并使他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定高度,显示与评价自己,宣告大写“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为此大声疾呼:“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也正是素质教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四)提高对自我和他人进行评价的能力

与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只是单独由老师做出不同,综合素质测评中更加突出了本人对自己进行总结和对他人做出评价,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评价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也可加强学生之间的观摩、学习、交流,达到对自我的反思。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和客观地看待他人。

(五)评价的过程是动态的训练过程

要把科学性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坚持以育人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为本,从以认知领域的“双基”为重点转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健全人格为重点,构建学生主体发展框架,注重学生个体的需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事实上,我校开展的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代表的校园文化活动,正是在素质教育培养方面做出的努力尝试。这几年我校团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双十佳”以及“感动石大”等评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学习、科研以及勤俭自强、见义勇为等各方面表现突出、有所专长的优秀学生,这项学生造星的活动,一方面是树正气,让我们的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对影视明星的崇拜上,我们自己身边也有同学做出了鼓舞人心、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事情。另一方面,这项活动也体现了“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无论是学习科研,还是文艺体育,或者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只要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所在院系或老师都会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彰。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对学生“评价标准”的重构,符合了从传统的以集体为基准的相对性评价走向以目标为基准的绝对性评价和以学生为基准的个人素质评价的基本走向,对高校的育人以及教学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使教师对学生的个性更加关注、重视,逐步由单向接触、评价变为师生交往互动,强化了素质教育,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和评价能力。当然,评价没有绝对的尺度,“评价标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将这种评价更加体系化、制度化,不仅对于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于指导和完善高校的教学评价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