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析毕业生就业难,提供有效对策

解析毕业生就业难,提供有效对策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袁坤大学生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是社会、政府、学校和师生共同关心的大事。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势必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不准,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当前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距离。

解析毕业生就业难,提供有效对策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袁 坤

大学生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是社会、政府、学校和师生共同关心的大事。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大局,也关系到我国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现行的就业体制,既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同时市场中的人才竞争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使得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一、当前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截止2002年末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15%,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就显得尤为突出。

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从客观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就业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转变,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步增大

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这一方面给高校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为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则将相当一部分原本高中毕业后即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学生的就业压力转嫁到了高校的头上。据有关数据统计:上世纪末我国年毕业生人数为100万左右,而2002年全国本专科毕业生达145万;2003年全国本专科毕业生为212.2万,比2002年净增67.2万人,增幅达46.2%,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7%,2004年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2003年又净增68万,增幅达32%;而2005年已经扩大到350万人。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势必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这是因为:高等教育在“精英教育”阶段时,毕业生供给小于需求,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进入高等教育社会大众化阶段,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形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求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机制。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即由“精英式就业”转变为“大众化就业”这是一个历史性转折,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都将处于“买方市场下的大众化就业”状态。

(二)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建设滞后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曾是接收毕业生的主渠道,但随着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接收毕业生的数量相对减少。因此,非公有制企业就成了吸收毕业生的主要渠道。从产业方面来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些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而有的产业则受到较大的冲击,对人才的需求明显减少。正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大幅度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较大,而高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却明显滞后,无法及时适应变化着的需求形势,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三)就业指导工作的功能需强化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就业工作的重点放在毕业年级毕业班,即围绕当年的毕业生找工作而展开,工作中心仅限于收集各个方面的就业信息,宣传、发放有关报表,召开供需双方就业洽谈会,统计就业人数,只要学生能找到工作就算完成了任务。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存在“服务多,指导少;信息多,用的少;问题多,解决少”的难题。结果使学生面对就业存在很多困惑,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充分利用就业信息。在一些专业毕业生过剩的情况下不能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资源,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与创业能力。

从主观上讲,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不准。即使在高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所占的人口比例仍然偏低,还远远满足不了新世纪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工程的需要。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上,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和操作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市场又滞留着成千上万的求职者。“蓝领”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不久前某媒体报道的高级钳工身价高于硕士的例子便是有力佐证。部分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投资很大,大学毕业找不到称心的“白领”工作,没面子,也对不起家长;还有人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逃出穷山沟,怎能又进入小山村或西部地区;还有的认为已经成为脑力劳动者,为什么还要下车间?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观念问题需要立即转变,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已逐渐由“白领”下移到“蓝领”,大学毕业生一定要坐办公室,当“白领”阶层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这恰恰说明社会的每个位置都需要高素质的从业者,这不是大学生的贬值,而是社会发展注定要经历的过程。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不准,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2.毕业生的素质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当前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距离。入世后,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和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要求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综合素质高,专业过硬,具有良好的团队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突出的创新能力。新形势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使得我们的高等教育要以战略的眼光,注重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的就业与就业指导工作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长,毕业生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加强就业与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畅通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市场(www.daowen.com)

大学生就业工作涉及教育,人事,司法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考虑,多方努力和配合,各级政府要彻底转变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逐步解除户籍地域部门等因素对毕业生就业和流动的限制。运用市场经济机制鼓励毕业生到各类用人部门就业,这就要求: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生源信息库,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广泛收集用人信息,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在组织全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各院系本着小型化,专业化原则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洽谈会;保证就业信息的畅通及时,要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学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

(二)提升就业服务指导工作水平

针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1.树立职业指导理念,包括“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和“全程指导理念”两方面内容。其重点是改变就业指导“以大四学生的就业环节为主”和“以完成签约手续为中心的局面”。树立职业指导理念,解决好学生的择业定位问题。从完成毕业生“出校门,办手续”的低层次工作状态上升到帮助大学毕业生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层次状态。要树立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四年全程指导的理念,进行择业的阶段化目标教育。

2.塑造强有力的职能工作机构,设立以就业指导中心为重点的职能部门,增加就业指导人员的投入,使其专业化。就业指导机构必须具备推销员的意识和手段,除了向用人单位卓有成效地推介毕业生和详细介绍有关方面的情况之外,还要致力于搜寻社会的岗位需求。

3.满足单位和学生的服务需求,建立高灵敏的信息渠道,设立就业指导培训教育,让毕业生了解相关社交礼仪等知识,进行就业状况统计和跟踪调查,建立就业服务指导工作评价体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变“等、靠”为“跑、找”积极主动地开拓新市场,挖掘新潜力,走出去,请进来,把就业工作搞活搞实。

(三)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就业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大学生大叫工作难找,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才,关键还是毕业生就业观的问题。当下“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就意味着我国的各行各业人才需求都有新标准、新要求。过去的操作工技校毕业足矣,过去的售货员高中毕业便可,过去的维修工师傅带徒弟完全搞定。今天不然,就是大家公认的“蓝领”职业,仍然需要大学生来亲手操作,因为许多设备的科技含量很高。因此,必须教育大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生大胆自主创业,激励大学生积极支援西部,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

(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核心能力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能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勤奋进取,谦虚好学,吃苦耐劳的综合素质。就业的核心能力,是指学习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总结自己与别人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才能逐步形成。

(五)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不强,导致用人单位抱怨高校毕业生中看不中用。许多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往往提出有相关工作经验或有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考虑,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能力。面对这种新的要求,必须切实按照专业特点和高教规律,以创新为着力点,培养复合型的实践应用类人才,狠抓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去取代相应的工作经历,缩短学生工作的适应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欢迎的大学毕业生。

(六)发挥专业教师和校友的作用

就业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就业率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学生工作干部的责任,也是全体教师的义务。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帮助学生就业。一方面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就业指导中的特殊身份,抛弃单调的说教,从专业角度,行业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就业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将自己对行业的了解和经验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企业的面试。另一方面,利用专业教师从事专业时间长,经常参与一些行业活动,与企业关系密切(比如担任一些大赛的评委,到企业讲课等),尤其是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一些关系,帮助学生联系工作,往往可以提高就业的成功率。不仅帮助了学生,同时也帮助了企业,加深了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感情,有利于在教学科研中保持与企业的联系。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为毕业生架起就业的桥梁。校友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具有示范,沟通等作用,特别是在就业工作中,校友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通过校友的示范作用,使用人单位了解学校的毕业生;通过校友的中介作用,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就业桥梁,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方便;专门邀请校友所在的企业来校招聘,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采取务实有效的政策支持,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和科学管理,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扎实的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必将得到有效的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