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经济类本科生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与探索

高校经济类本科生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与探索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类创新型本科生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与探索袁玎张优智众所周知,创新教育的实质是个性化教育,而个性化教育既不同于个性教育,也不同于个别教育。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本科生教育成效的最高标准。众所周知,一个人能否成为经济类创新型人才与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高校经济类本科生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与探索

经济类创新型本科生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与探索

袁 玎 张优智

众所周知,创新教育的实质是个性化教育,而个性化教育既不同于个性教育,也不同于个别教育。个性化教育是以尊重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一、传统教育观与个性化教育

哈佛大学一位校长曾讲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造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因此,教育要创新,其核心就在于教育的个性化,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来培养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创造性人格。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段话值得我们对目前的这种“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进行反思。传统的教育观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重应知、轻应会,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学制、统一管理的、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本科生教育的筛选标准、内容标准、评价标准都是一致的。在观念上,传统教育观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再现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及掌握的准确性和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并且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相信它不仅能够解释过去,而且能够支配未来,对于知识性质的这种理解,决定了传统的本科生教育观还是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的目的,并把教学过程仅仅理解为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实际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其导致本科生的个性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育观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注入式即灌输式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调学习过程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通过学习获得原先已经确立的观点、方法和原则,以应付已知的、重复性的情况。这种教学方法把本科生只看成是知识接受者,而忽视其学习能动性的培养。正如巴西学者保罗·弗莱雷所述,灌输式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激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唯命是从;教师做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谈;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纯粹只是客体。同时讲课方法缺乏讨论性和创新性,教学形式单一,不注重本科生个性的培养,缺乏对本科生创新型思维的引导,不重视对本科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

与传统教育观不同的个性化教育是以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为前提。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工业时代的教育是划一性的教育,信息时代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与此同时个性化教育理念又在不断发展,较为著名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兰祖利(Renzulli)提出的个体—环境互动的优化教学理论。兰祖利认为传统的教育常常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活用这些知识。死记硬背的知识,用怀特黑德(Whitehead)的话来说,是“呆滞的”知识。秉承杜威(Dewey)的教育思想,兰祖利认为掌握知识不是目的,掌握有效地处理现实问题的工具,包括创造新知识的工具才是目的。同时深受杜威和怀特黑德等教育思想家的影响,认为只有当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和学生个体的爱好被尊重时,学习才会主动、生动和有效。因此,兰祖利的优化教学理论包括学生个体和教学环境(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两大方面。其基本论点是学生个体的内部环境和学习的外部环境必须形成良性互动,以达到优化的目的。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可以通过以前的学业记录间接了解到,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的变化,因此,最有效地把握学生的这些特点的方法是观察其在与有关学习材料、教师或者校内外专家接触过程中的反应、行为和表现。这样,学生的兴趣热点、投入程度、执著程度、对问题的敏锐性、设想的新颖性就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显现出来,为进一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准备。因而,培养人才完全是一个互动过程:环境提供机会,个人则利用这些机会展示自己的潜力,最终创造能力成为培养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模式和活动中。这一理论倡导实施丰富教学模式,而丰富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教育宗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条件,以发展他们的特长、才能和兴趣。学生不再被视为“考试机器”,而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发展中和成长中的主体。因为没有鲜明个性的主体,其主动性、创造性无从谈起。总之,该理论主要揭示了在实施个性化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以及成长环境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二、个性化教育与经济类创新型本科生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将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本科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同时本科生教育也应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以培养人的创造欲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力,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科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由本科生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所决定的。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本科生教育成效的最高标准。而要培养创新型本科生,就要实施以尊重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个性化教育,因为创新教育的实质就是个性化教育。众所周知,一个人能否成为经济类创新型人才与三个因素密切相关。第一是天赋,即经济学家通常所说的“悟性或者灵气”;第二是环境;第三是个人自身的奋斗和努力。天赋具有差异性,而环境对人能否成才影响较大,在一个缺乏怀疑精神和民主意识的氛围里,更容易扼杀学生的天性。其实以上三个因素正是个性化教育和个体—环境互动的优化教学理论的内涵所在。个性化教育和个体—环境互动的优化教学理论提倡尊重学生差异性,为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推行个性化教育和优化教学理论,有利于培养出创新型本科生。目前对培养经济类创新型本科生而言,根据个性化教育和个体—环境互动的优化教学理论的内在要求,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个性化的培养过程(www.daowen.com)

个体—环境互动的优化教学理论主张实施丰富教学模式,其实是指在深度和广度上要给学生创造更大的探索、发展空间,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知道,本科生培养过程的个性化,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世界本科生教育关注的核心问题。强调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要重视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善于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尽量使学生形成多元化的KAQ(知识、能力和素质)。具体地说,为了使本科生的培养过程富有个性化,我们需要制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规格、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因为不同本科生个体爱好和兴趣不同,所以传统“一刀切”的人才培养模式注定是行不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只关注培养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而忽略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社会不仅需要理论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党政人才和企业管理经营人才)。在尊重本科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大学要使每一个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明确化。同时为了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大学要与本科生共同协商、确定富有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包括选学什么样的课程,学习进程如何安排,参与什么样的课题研究,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预期效果。大学在培养本科生的过程中也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性,善于鼓励其怀疑精神,努力给其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民主、包容,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二)优化成长环境

个体—环境互动的优化教学理论的基本论点是学生个体的内部环境和学习的外部环境必须形成良性互动,以达到优化的目的。培养人才完全是一个互动过程:环境提供机会,个人则利用这些机会展示自己的潜力,最终创造能力成为培养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模式和活动中。众所周知,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高校中的名校,培养出大量创新型人才:

1.独特的校风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哈佛大学校风的关键内容就是:崇尚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崇尚冒险和创业,崇尚对事业的追求与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强调生活的富有应来自勤奋与努力,强调个人的毅力、能力和自信心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正是凭借这种具有创新精神的校风,哈佛大学使学生的潜力、能力和信心得到加强。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哈佛大学积极采用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发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民主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善于思考。哈佛大学经常把学生置于实践环境中,使他们用学过的理论,回答和解决新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以致用。

3.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哈佛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同时国内著名高校北京大学一贯倡导“兼容并蓄”的校风和自由宽松、民主、包容的氛围,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其学习潜能的发掘。由此可见,优化学习环境和氛围,努力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民主、包容、具有怀疑精神,敢于向陈规说“不”的环境氛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这也是被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证明的成功经验。

(三)积极提供实验实践机会

个体—环境互动的优化教学理论推行“建构—探究式”的教学实践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在具体实践场所(如实验室、公司等)中摸索和掌握知识,学习者应该更主动地介入学习过程,根据个体学习需要选择实践实习活动,教师则起指导作用。同时根据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特点,有些本科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倾向于从事理论研究,而有些本科生更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形成这些现象,既有学科特点的原因,又有目前本科生培养目标多样化的原因(社会既需要理论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党政人才和企业管理经营人才)。所以,笔者以为要推行个性化教育,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爱好,积极为毕业后有志到党政机关和企业从事经营管理的本科生提供实验实践机会(这里并不是说有志于从事理论研究的本科生就不需要参加实验实践活动,而是指传统“一刀切”型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只是为学术研究型人才设计的,认为即使提供的实验实践机会有限,也对学术研究活动无多大影响。其实从事理论研究,也需要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但可能比从事党政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相对要少。所以,我们认为只有积极提供实验实践机会,才能满足不同志向本科生个体的学习需求,这也是个性化教育的特点所要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