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尚人文精神,追求清醒人生目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尚人文精神,追求清醒人生目标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寻求的目的,应当是让广大学生的信仰保持着清醒的高品位的人生追求目标。现在,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高等院校的联合也给校园文化风格和特色的营造给出了新的借鉴。全面认识校园文化所蕴涵的内容,将有助于高校构筑起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尚人文精神,追求清醒人生目标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李 苏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当代青年学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高校学生群体的一种精神力量。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一)自生性

高校校园文化与其他类型社会文化的最大区别是校园文化的自生性。高校小社会不需要引进外部社会的现代文化成果,因为高等院校本身就是文化的生产者和社会文化的供体。高校汇集着社会中的文化精英,名师荟萃,他们以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生产当代文化新产品和育才兴邦为己任。因此,高校中的校园文化是自生的。

(二)自为性

校园文化的自为性是相对于自生性而言的。高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属于自在的文化,虽然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密切相关,但又不能相互替代,校园文化必须是自为的,即必须有积极的、能动的创建过程。自为地营造出来的校园文化,是抽象的、综合的和开放的,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震撼力。自为的校园文化突破了专业性文化的具体形态和封闭空间,濡染、渗透、驾驭着校园小社会中全部领域和全体师生,使高校校园文化得到升华。

(三)先进性

在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中,校园文化是最先进的。如前所述,高校云集着社会的文化精英,他们的工作就是从事研究各个门类的文化元素、文化现象及文化运动规律。所以,从理论上讲,高校校园文化的先进性是由高校的客观条件和社会职能决定的。实践已经表明:早已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是最先在高校引进和传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从高校发起的。因此,高校校园应当在新时期继续创建先进的文化价值体系。

二、创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思路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其中“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南。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是创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学生。社会主义文化的体现,就是要有先进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寻求的目的,应当是让广大学生的信仰保持着清醒的高品位的人生追求目标。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突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先进的世界观以及思想道德修养。高校学生或学习人文学科,或学习理工学科。但是,人文学科的学生并不是自动就拥有了人文精神;理工学科的学生也不能因为专业而拒绝主体的人文精神培养。现在,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当前目标是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文明双丰收,特别是精神文明的丰收,也就是人文精神真正得到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则是通过高校校园文化的示范作用,把先进的人文精神推广到全社会。

(三)校园文化应当吸收积极的传统道德规范

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无价的民族财富。传统文化中,有大量道德规范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当借鉴和吸收。例如“学而时习之”的规范,“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诲,“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孝敬老人”的准则,“成大业者先经磨砺”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的范例,“看家书不点官烛”的高尚情操等等,举不胜举。我们要做的只是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使其充实和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

(四)校园文化应当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www.daowen.com)

风格和特色是校园文化生命的具体体现。无特色的、混杂于社会文化的“校园文化”不是真正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特色和风格既可以从高校的历史轨迹中归纳,也可以朝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主动营造。近几年来,高等院校的联合也给校园文化风格和特色的营造给出了新的借鉴。无论是以人文学科为主的高校,或是以理工学科为主的高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都是相通的: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除了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外,还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在充分发挥本校潜在传统文化优势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化创新,让校园文化充满生机,富含旺盛的生命力,使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坚力量。

三、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构筑师生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创建一种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认识校园文化所蕴涵的内容,将有助于高校构筑起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我校在进行教学改革、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减少内耗,消除阻力,创造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重视:

一方面要对营造过程中的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部署;另一方面要对已形成的文化建设成果在理论上及时总结、提高,而且要适时地推广到工作中去。要处理好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要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的意义。

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在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不只是让在校大学生受益,而且能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因此,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学校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

(二)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群体主导价值观,它集中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风中,学风的好坏,无形中决定着学校的前途和命运。我校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动机良好,竞争意识强,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主动营造积极进取、勤奋好学、崇尚科学、尊重学术的良好学习氛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学风建设中应加大以科技创新、学术科研、社会实践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应充分利用课内、课外多种组织形式及学校先进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如高水平的学术讲座、科技竞赛、参观学习、实践等;发动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建立起以学术科技大赛和各类校园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使之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创造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构成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在这些活动组织过程中,要把握好活动的层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又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从而导致校园文化的普及面降低。开展科技活动还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相协调,既注意把课内知识运用到科技活动中去,又能及时地把科技活动获得的新知识、新信息引进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还应重视日常的学风管理,加强监督机制,通过奖学金等各种奖惩制度来激励学生的学习,从而扭转学习风气、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优良学风的形成也得益于优良的教风。在抓学风建设的同时还特别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要把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提高作为良好学风形成和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合理引进师资,切实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使其安心于教学科研;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教学管理,开展各类“评教、促教”活动,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提供有力的学术科研保障,使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得到提高,保证学生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有优秀的领路人。再者,优越的教学硬件环境也能促进学风,应在硬件环境的建设中渗入精神文化,积极建设好诸如图书馆、实验室等主要的学习场所。

(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促进我校校园文化发展

校园文化要发展,必须要有相配套的管理机制。要把校园文化纳入法制轨道,必须要制定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管理,以维护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但一个学校的制度建设不能仅局限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还应更加广泛和全面。根据我校规划发展的目标,就要求具有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民主科学的管理方法。英国剑桥大学于1856年就颁发布了《剑桥大学法》,包括董事会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学制度、学位制度、财务制度等,它为剑桥大学教育及其校园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种激烈的竞争机制和诱人的奖励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剑桥师生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我校也应朝着这个目标发展,理顺内部体制,找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当然,学校的制度不应成为约束人的工具,应使其成为引导人、服务人、发展人的工具。因此,我校的制度建设要根据师生的内在需求、心理特征,成为倡导自由、民主的管理体系,使之“人格化”,而非“权力化”,创造稳定、持久并富有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学校发展,提高社会认可度。

(四)以培育“校魂”为目标,提升我校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的凝聚即学校精神,也称为校魂。它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历史积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是一个由外到内、由浅至深的发展过程。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旦良好的学校精神形成,它将构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

要把我校办成“名校”,就需要这种精神的形成和激励。它对内能创造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环境和组织氛围;对外又体现了学校的目标要求及办学特色,在社会上形成巨大魅力和竞争能力。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校必须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目标,注重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与指导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校领导和教师的带头作用和校园典范的榜样作用,使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起到凝聚作用,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起到塑造作用。在“校魂”的塑造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育,培养创新精神是校园文化理应追求的教育目的和人文理念。只有把创新精神融入整个学校精神的培育中去,并使之成为精神的核心之一,才能使我校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永葆蓬勃的生命力,使学校精神成为凝聚全校师生共同奋进的强大推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