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石大精神的培育
薛金玲 颜庭星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大学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并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既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又体现大学人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是大学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地渗透到大学文化的行为主体和各种文化载体中,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在大学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西安石油大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培育大学精神,唤起和激发师生员工对学校的深挚感情,团结校内所有成员,为学校教育理想的实现而共同奋斗,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西石大精神应具备的内涵
(一)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大学和大学人关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化解现实社会各种危机和矛盾冲突,培养“全人”的道德意志和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提倡公平竞争、理解、宽容、共同发展,从而化解激烈竞争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文关怀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和权利,强调生命价值的平等,从而消除人与社会的对峙;人文关怀要求人们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共生共荣,要求人不是屈从于实用功利而是从内在道义优化生存环境,从而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物质的增长必须从属于主体的需要,从而化解人被异化的危险。大学是以培养“人”为天职的,它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人,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而不应该像尼采所形容的“把人变成机器”的“精神本能退化的工场”。人文关怀,能使西石大人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使学校更注重于形成一种有利于个性与人格完善的氛围,有利于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促使学生在人格方面得到充分的完善,修正科学文化的价值取向。
(二)理性和批判精神
大学是一个充满理性和批判精神的场所。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弗莱克斯纳说:“大学不是一个风向标,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作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Wants),而是社会所需要的(Needs)。”大学不仅传递文化,更重要的是选择、批判、创新和超越文化。它是学术思想孕育、展开的地方,并且通过学术和思想的事业,引领并服务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在全球化、市场化的洪流中,西石大人一方面要认识到由此给大学带来的全球的视野、人才的交流、资源的多元配置和办学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坚持大学的学术独立、切问近思、潜心钻研和自由追索的氛围。唯有这样,西安石油大学才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唯有这样,未来的西石大才能成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引擎,才能成为学术的栋梁,思想的渊薮,创新的策源,并进而向大学的终极目标迈进。
(三)开放包容
当今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等迅速发展的形势要求大学必须敞开胸襟,用开放精神、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来开拓大学的未来。通过对社会的开放,吸收来自学校外部的信息和资源,学校才能取得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通过服务社会来满足社会对自己的需要,并保持自己的生机和活力。开放精神要求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创新制度,更新教育思想、科研意识、人才培养理念和办学理念,树立面向世界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管理目标。
(四)办学特色(www.daowen.com)
大学有特色就有竞争优势,有特色就有发展源泉。因此,追求办学特色既是规避生存危机的手段,更是大学发展观至高的价值理性的体现。事实上,大学的发展往往产生于大学各种特色所形成的合力:办学思想特色产生凝聚力;办学目标特色产生导向力;办学管理特色产生感召力;学科专业特色产生推动力;培养模式特色产生吸引力;教师队伍特色产生感召力;学生团队特色产生竞争力;文化环境特色产生向心力。特色是动力之源、竞争之本、发展之魂。
二、培育西石大精神的途径
大学精神不会自发形成,大学精神需要培育。大学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而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外在环境和校内师生员工等内在因素的各种影响。这种影响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我们应积极培育催人奋进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倡导、践行、提炼、再实践、升华、发扬光大”,逐渐浓缩而形成的。西安石油大学虽然有着56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一些精神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即使如此,也还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辟各种教育途径,不断培育、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大学精神,使之更具有时代性和独特个性。
首先,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西安石油大学成立于1951年,是西北唯一一所以石油石化专业为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56年积淀凝聚,明辨笃行,西安石油大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优良传统与精神,这些精神文化业已成为西石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传承“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学风,坚守“质量为本,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石油精神,已成为西石大人的自觉行动。56年栉风沐雨,但始终坚忍不拔,勇往直前,一直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这些精神。这些精神和文化是西石大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永远继承、发扬、光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新一代的西石大人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创新。要根据现代大学的要求提出新的办学思想,不断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为师生员工提供新的精神支柱。
其次,建设优良校风。校风反映师生的精神状态,它集中表现为校园内的集体信念、集体舆论、集体导向、集体凝聚力等。加强校风建设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一项带根本性的基础工作,它将关系到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校风建设,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明确提倡什么,鼓舞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要严格执行校纪校规,对违纪者既做思想工作,又辅之以行政管理手段。校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把“从严治校”切实落实到教、学、管的工作实际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
第三,充分发挥讲坛、舆论场所、网络场所和各种场馆的作用。如利用校史陈列馆(室)对师生员工进行爱校教育,可把参观校史陈列馆(室)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备课程及接待来访宾朋的重要内容;利用学校新闻媒体和各种现代通讯、教学手段,建设好学校网站,让师生和校友及时了解学校,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开展征集校歌、校徽等活动,发动师生整理、挖掘大学精神,增强他们对学校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校园里建造在学校创建和发展史上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的塑像,让师生在缅怀的同时,思索自己肩上的责任;邀请杰出校友来校访问、作报告及宣传杰出校友的事迹,教育和鼓舞师生;开设教授论坛、博士论坛等,提升学校的办学精神等,这些都是培育大学精神的有效手段。
第四,在大学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中培育大学精神。大学的物质文化体现了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和人文环境,可以起到约束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在户县新校区建设中,要力求体现文化品味,突出代表西石大精神的标志性建筑,让现代化的教学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以及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隐含着、记载着西石大精神,显示出大学的灵性,为师生提供物质需求和精神养料,潜移默化地给西石大人以文化和智慧的熏陶。制度化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是校园师生言谈举止、交往互动的准则系统。通过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工作机制等,使学校文化建设步入规范化轨道。即通过各种制度建设来发展、繁荣精神文化,同时抑制精神垃圾污染校园环境和毒害师生。
三、培育西石大精神的重要意义
大学精神规范着大学的发展,指导着大学的发展方向,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导向。“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就是坚持自己人类社会的道德良心、人类社会的文化希望、人类社会的科学脊梁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机制的引入,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高校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表现在: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各类形式的创收使学校卷入商业市场,对学校的品性产生巨大威胁;政治体制的滞后性使官本位回潮,很多优秀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不甘于专门研究,宁肯舍弃几十年寒窗苦读所学的专业,以求得一官半职为追求,学校中大批官员产生;科技信息飞速发展,大学教育偏向技术,尤其是以理工为主的高校,大学的文化功能在不断消退;扩招的加剧,引起大学质量的滑坡,大学教育正在偏离教育的初衷——教育不是把一只水桶注满,而是点燃一堆火焰。面对市场化、政治化、世俗化的外部环境,大学的自主性、自治性精神受到严重威胁;面对专业化、官僚化的内部环境,其人文性、博雅性也难留存。只有在大学精神的引导下,西石大人才能够自觉地守望人文精神,抵挡外界的各种诱惑和冲击,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坚持学术自由的传统,不遗余力地向大学的终极目的——探求真理、服务社会而努力。
大学精神一方面秉承了大学自身发展的历史使命,始终与大学的发展和前途命运紧紧相连,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有效动力。另一方面,大学精神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优秀文化,又秉承了整个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引导大学人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己任,充满对民族、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而被大学精神熏陶和感染过的西石大人,也会自觉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大学精神可以形成一种内在的感召力,使全校师生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强烈的归属感。有了大学精神,学校可以从逆境中走向辉煌;没有了大学精神,学校将失去生机,并最终走向衰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