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成果

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成果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郭荆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而这套方案与校领导班子制定的针对全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未必完全融合。因此在“新建型”多校区高校中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

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成果

关于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郭 荆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校本身的发展过程中,更在于其所具有的引领、示范社会先进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功能和责任。大学校园文化更是如此。多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对“如何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展开了丰富、深刻的讨论,取得了一批具有相当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但随着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多院校合并以及新校区建设风潮的兴起,如何在高校开展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便成为一个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长期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的总和。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因此谈校园文化的作用,就应首先谈文化的作用。

按照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同志的观点,文化的作用在于: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是一个社会的共识,因而文化就成了民族认同的标记,成为民族得以凝聚的最大而无形的力量。例如中华民族讲究和合、宽容、克己、自省、诚信、坚韧等等,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体验总结而形成的,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规律,因而能够使中华民族始终凝为一体。

由此推论,大学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其基本作用在于其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同时由于大学是传承文化的主渠道,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所以大学校园文化还承载着引领、示范社会先进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功能和责任。

如果多校区办学的高校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系统,各校区作为整个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那么多校区办学的一个主要困难在于:如何整合各子系统,使其既融入整个大系统,同时又保持各子系统的特色。此时就需要校园文化发挥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全校的凝聚力

当前不论是在由合并,还是由新建所产生的多校区办学模式中,各校区虽不能离开学校这一整体大系统而单独存在,但其在空间上又是以子系统的模式相对独立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要使学校这一整体大系统发挥最大最优的功能,并不是将作为子系统的各校区的功能简单堆砌相加就可以,而是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对各校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使整体优势达到最合理发挥。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染力的先进校园文化。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将全校师生团结到为实现学校大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的道路上来,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形成一股难以抗拒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各校区之间的辐射力

各校区之间的辐射是指:通过进行各校区自身的先进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各校区自身的学风、校风形象,并在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传播,以达到激励对方、改善自我的目的。通过增强各校区之间的辐射,可以促进各校区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弥补。从而可以通过激励校区之间的竞争,提升各校区的竞争力,也就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整个学校的竞争力。

二、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困难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与一校区办学相比,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具有自身的一些优势,比如办学规模大、办学空间广阔、可利用资源多、校园文化内涵丰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

(一)管理困难

首先,作为整体大系统的高校只有一套领导班子。在这种情况下,要使这套领导班子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有效信息,兼顾到各校区生源素质、文化特色而设计出一套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是较为困难的,要求他们及时做出合适的宏观调控也是有相当难度的。

其次,对于高校的各校区这一子系统来讲,它有各自的管理班子。这些班子也根据各自校区的生源素质、文化特色而设计出一套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而这套方案与校领导班子制定的针对全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未必完全融合。因此,此时容易形成多头管理、管理分散的困难局面。(www.daowen.com)

(二)基础薄弱

对于大学来讲,校园文化的形成往往需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因此在“新建型”多校区高校中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基础的薄弱既体现在物质方面,又表现在文化传承上。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新建型”多校区大学对各校区功能布局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按年级布局。因新建校区在郊区,一般将本科新生安排在新校区。新生入学后很少受到高年级同学的影响,长期如此循环,将造成文化传承弱化;二是按学科布局。按学科布局会使不同学科间的交流融合受到限制,长期如此,将造成各校区文化的较大差异,稀释整体文化特征。

从物质基础角度看,新校区“一穷二白”,普遍存在办学资源不足的突出问题,比如校区图书馆资源相对比较少、实验室数量不够、实践教育基地缺乏等。办学资源的短缺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造成不少的障碍,再加上新校区缺乏传统的校园氛围,更加大了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

(三)文化冲突

如同许嘉璐副委员长所讲的,文化的内部是可以分类的。比如中华文化,按地域分有齐鲁文化、吴楚文化、岭南文化等;按加工的粗细和享用者的多寡,还可以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而这些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虽然存在某种包容性,却也往往是存在一定冲突的。

不同大学之间的校园文化也是如此,因此文化冲突现象在合并型多校区高校中普遍存在。合并前各院校有自己多年形成的学风、校风等文化底蕴,合并后要将这些风格相异,甚至迥异的文化重新融合成某一种新的文化,其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能将各校区的文化风格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假以时日,多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风格必将空洞化,也就更不能形成名牌大学的“名牌”,与当初合并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三、推进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跨国公司在进行大的兼并、重组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管理困难、基础薄弱甚至企业文化冲突等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在推行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妨借鉴跨国公司在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以达到优化整合资源,发挥整个学校最大潜能的目的。跨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强调从三方面入手:物质方面、制度方面以及精神方面。

(一)物质环境是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物质方面是指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对于高校来讲,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如果没有完备的硬件设施,校园文化的建设就必将受到影响,同时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也是见效最快的,所以首先应从物质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可以包括:推进各校区校园校貌、建筑设计及布局风格、纪念日或纪念性标志、校名、校徽、校旗等高校组织文化物质载体的一致性;通过花草树木、名人塑像、橱窗、宣传栏等,让全校师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长此以往终将形成统一的文化风格。

(二)制度建设是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保证。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为了维持其正常运转和教学生活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具有大众认同度的传统习惯,是国家法纪和学校要求在校园的条文化和规范化。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制度包括学校颁布实施各校区统一的《大学生手册》《社团管理条例》《大学生安全守则》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是规范统一各校区大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对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进一步规定和具体要求。

(三)精神传统是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精神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主体。高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高校的传统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它是由高校的传统、历史、地域文化、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共同孕育的,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独特、鲜明的个性特色,反映着一所高校的价值追求和科学信念。高校的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核心,高校的灵魂就在于此。具体来说,多校区高校可以通过统一的办学方针、发展战略、培养目标、大学精神(如校史、校训、校风、校歌)以及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形成统一的传统和精神。其中大学精神又是最重要的方面,是群体价值观的主要部分。它最高的体现形式应该是师生员工把它内化为精神的动力,自觉地维护,并产生深深的认同感,以之作为自身行为的标准,珍惜和尊重它,直至产生荣辱与共的深沉情感。如我校传统的“铁人精神”和“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口号,与我校培养高素质的石油工业人才的目标是对应的。

总之面对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这样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首先需要对本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既要能够对外形成自己统一的特色,又要在此前提下允许内部存在形式多样的风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的要求,积极、有效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