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小议
常 磊
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其建设对示范、辐射、引领高校建设,对提高文化层次、文化品味与精神境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这样,高校校园文化的建立、管理、发展及推进等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定义众多,不同的文化观点必然影响着对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校园文化这个概念大体上是在三个层面意义上来使用的:
第一个层面意义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育人环境中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一切文化现象,这是对校园文化的广义理解。按照这种理解,可以把校园文化划分为课堂教学文化系统和课外文化系统两大类。它是把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完整亚文化形式来理解的,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第二个层面意义为:校园文化是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学校文化现象,这是对校园文化的相对狭义理解。按照这种理解,通常可以把校园文化划分为校园物态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第三个层面意义为:校园文化就是指校园精神文化,具体是指在学校历史中形成的反映师生员工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意识和精神氛围。这是对校园文化的最狭义理解。
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富有学校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活动中心等。这些文化一方面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因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而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感情、道德行为、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精神文化,包括来自不同渠道、不同方面的信息文化,学校内各种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构成的组织文化,师生在交互活动中形成的人际环境,体现班风、学风、教风、校风的学校精神等。这些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更为直接与深刻的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建设与高校管理重要的一环,其功能显而易见。
(一)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其首要功能就是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大学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导向与激励功能
导向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师生的指导作用;二是通过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表现出来的文化导向,如价值取向导向、行为目标导向、规章制度导向等。高校校园文化有明确的教育导向,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方式以及文化环境和氛围,都蕴含着教育目的,对学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规范师生言行。它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环境力量,起着制约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一旦形成人们的意识,就会变成一股巨大的导向力量。
(三)约束与调适功能
约束功能是校园文化潜在育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约束功能又可分为组织约束、制度约束和观念约束三个层次。它是通过建设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实现对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显性与隐性塑造,使师生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提倡关心、理解学生,这是学校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型学校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但绝不是放松管理、不讲原则,不是迁就不合理的要求和容忍不守纪律的行为,对错误应认真分析、严肃处理,形成正确舆论,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凝聚与辐射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校园精神文化上。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为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能够强化师生的校园归属感、荣誉感,把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凝成一股难以替代的力量。其强大的内聚力和感召力,把每一个成员的人格力量和智慧资源凝聚在共同的目标上,使他们无时无处不感到自己的荣辱得失不与学校息息相关。这种凝聚力通过学校目标、团体意识和共同理想展现出来,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把师生团结起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而奋斗。
(五)扬弃与创造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还具有扬弃的功能。它既需要从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也要排斥和抵制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自身的影响。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受到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但校园文化不是隔离学校和社会的围墙,它是一条“净化带”,社会上的思想观念、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在经过这样一个“净化带”后,消极的东西被过滤,积极向上、文明高雅的东西被发扬光大。(www.daowen.com)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变被动的接受、传播知识为主动地运用、丰富、创新知识。校园建设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才能的人,而才能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活动,只有创新才能产生不竭的动力。创造性的校园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既有高雅文化也有通俗文化的多姿景象,这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文化素质、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拓展了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空间,促进师生在奋发向上的氛围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维持校园文化的存在,才能促进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三、高校校园文化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与困难。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
本来,市场经济是一个社会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腾飞的最有效的途径。它本身就包含相当程度的人文意蕴,具有促进人类精神奋进、升华的一面。但是,市场经济的急速扩张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对文化建设造成猛烈冲击。比如,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内驱力,难以避免地使人滋生利己主义。而人们一味地受物欲和功利的驱使,就会失去认识和判断事物真善美的能力,就会失去文化建设的真谛。市场经济所创造出来的万花筒式的世界,使人们更难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更难寻找纯净的精神家园。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挑战
目前,高校大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并通过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相连接。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拥有电脑并上网,有些学校还在学生区建立了网吧,方便学生上网。网络文化变成不可抵挡的潮流。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互动性、无政府性,既是校园文化的新景观,又直接冲击着传统的校园文化。其表现:(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拥有的先进的信息手段占领信息阵地,并将其“文化宝藏”搬上网,削弱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甚至会衍生新的“文化殖民”、“文化霸权”;(2)有害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色文化挤进网络阵地。网上黄色文化是对大学生思想情操的挑战;(3)黑色信息的侵扰。这类信息虽然数量不多,但它可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如在德国,出现过煽动种族主义的“电子纳粹”;在我国,一些非法组织学会了利用因特网发布信息,传达指令,兴风作浪,“法轮功”便是例证。面对这种种文化侵蚀,我们只能加紧自身的网络文化的建设,保护民族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挑战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7~25岁左右,处于青春期中后期,心理发展处在从不成熟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一方面个性心理出现了重要变化,如思维成熟,社会情感得到了发展,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心理处在第二次断乳期,充满矛盾和危机,具有可塑性和变化的特点。大学生因过多过快的社会变迁常常出现许多不适应,表现出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渴望交往与防范心理的矛盾、不良情绪与理智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与社会经验不足的矛盾、强烈的性意识与道德规范的矛盾等等,这些都会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都表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特别是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校园文化活动是解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外国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挑战
国学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自古以来就在我国教育领域起着不同凡响的作用。而如今,以英语为主导的外国文化逐渐侵蚀着国学文化。中文系学古汉语的硕士生入学需要加试英文,想顺利毕业必须英文过级,没有一口流利的英文则无法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社会上许多人都在呼吁扶持国学,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校园文化的正确树立,为国学的重新振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面对新形势、新特点,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构筑健康向上、有序发展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更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高校教育改革要完成这一重要课题,我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造优美、健康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的美化,对形成学生爱美的习惯,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才干,开拓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是极为必要的。高校必须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想方设法把校园建设好、美化好,让学生生活在美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之中。在优美、健康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觉悟、加强团结、促进学习、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意识及一切不良行为习惯的侵蚀,定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校要注意组织学生积极动手美化校园。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欣赏美、追求美、造福人类的十分重要的手段。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美的意义,能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劳简朴的品质。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祖国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无疑能产生一种强烈精神动力。
(二)加强校园文化的正确引导和管理
高等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塑造健康完整人格,养成正确思维方式,树立科学思想观念,培养学生道德良知、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全方位教育。这种教育包含了大学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教养。校园文化建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参与者多,工作量大,是一项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因此,必须调动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结合专业,发挥优势,引导组织学生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文化活动,寓教于知识传播之中,融思想教育、艺术熏陶和素质培养于一体,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的指导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如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制定较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向正确、内容健康、形式活跃,从而发挥其教育作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前发展。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性情
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极为广泛的,本身具有接受新的科技文化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如果学校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些正当要求,不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枯燥无味,那么各种错误的、腐朽低级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在思想、文化、宣传和生活等领域同我们争夺学生。因此,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凝聚广大学生。
高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综合体,它以其大学精神的先驱性示范、引领、带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市场经济越成熟,网络文化越丰富,国际化越严重,高校文化的建设就越必要、越紧迫。高校文化的建设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