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激励理论对创建优良学风的启示

激励理论对创建优良学风的启示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学校要创建良好的学风,最关键的主体是学生。自我校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目前已达1.5万余人。控制行为的因素称为强化物,行为是结果的函数。

激励理论对创建优良学风的启示

浅谈激励理论对创建优良学风的启示

苟三勇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人的动机,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引起的。当人们有了某种需要且未得到满足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状态,这种不安和紧张状态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动机。人们有了动机之后就要选择和寻找满足需要的目标,而一旦目标确定,就会产生满足需要的行为。如果行为的结果使需要得到满足,紧张和不安消除,而且人们会往往被自己的成功所鼓舞,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确定新的目标,进行新的活动。从需要到目标,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进行、不断升华的循环,如下图所示。

一个学校要创建良好的学风,最关键的主体是学生。每个学生是否愿意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主要取决于每个人学习和成才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动机。如果能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和成才的动机,每个人都能行动起来,整个集体的优良学风自然会形成。而集体优良学风的形成,又会督促和影响每个人的学习和成才行为,使其进入良性的循环中。

自我校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目前已达1.5万余人。在学校扩大规模的同时,毋庸讳言,由于教学资源的紧张和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的现象,使我校优良学风的建设面临着挑战。那么,如何加强和提高我校的学风建设?本文试图运用激励的有关理论,谈谈如何通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我校整体良好学风向前发展。

一、有关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1964年提出了期望理论,其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一种预期心理所支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目标时,受需要的驱使会在心中产生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期望。但是,这种期望心理是否会化作驱使行为的动力,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对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确定达到期望成功的概率;另一方面是人们要考虑达到目标之后能带来的价值多大。可用下式表示:

激励力量(M)=期望概率(E)×目标价值(V)

即:M=E×V

这一理论模式说明:激励对象对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激励的力量越大。反之亦然。

(二)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1965年提出,人们不仅关心个人努力所得的绝对量,而且还关心自己所得与别人所得之间的关系,即相对量。可用下式表示:

Qp/Ip≥Qo/Io

当人们感到自己所得Qp与为此投入的努力Ip之比,大于或等于其感觉到其他人的所得Qo与努力Io之比时,他就感觉公平;反之,则感觉不公平。不公平容易使人产生紧张和不安的心理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导致人们努力的积极性和效率的下降。(www.daowen.com)

(三)强化理论(又称操作性条件发射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根据巴甫洛夫华生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也受到外部因素的控制。控制行为的因素称为强化物,行为是结果的函数。强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正强化,用来刺激行为重复出现,保持、巩固和加强某种有利的行为,当人们因采取某种行为而得到奖励时,他会最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二是负强化,用来制止、限制行为的重复出现,改造、减少某种不利的行为,当这种行为没有受到奖励甚至受到惩罚时,其重复的可能性则非常少。而且奖励(惩罚)紧跟在行为之后,则奖励(惩罚)最为有效。

三、激励理论对创建优良学风的启示

(一)分级指导,因人制宜

期望理论告诉我们: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即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单纯强调一个方面,并不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所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时,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制宜。特别在制定学生每学期的阶段性目标规划时,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在帮助学生确定目标时,既要考虑目标实现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要考虑学生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所以,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特长、爱好等制定不同的目标。使学生制定的目标在自身的努力下能够实现。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目标价值还是期望概率,都是被激励者的个人感受,做同样的事情,如果被激励者本人认为目标价值不高或期望概率不大,对其的激励力量也就十分有限。比如鼓励学生考研,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其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都比较大,那么,确定这种目标确实会对他们起到激励的作用,他们也会把激励的力量变为学习的动力。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中等甚至较差的同学,这种激励产生的力量有限,因为,以他们自己的预期,考研是可望不可及,实现的概率很低,也就对此失去了信心。为此,为使阶段性规划真正起作用,就要分级指导,因人制宜,而且确定的目标要使学生在内心得到认同。特别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解决困难,使学生感到,只要自己努力,目标就是可以实现的,从而提高学生对实现目标的期望概率。

(二)公平处理教学和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公平理论认为,个体总会自觉不自觉地与别人做出相应比较,如果感到公平合理,就会心理平衡,心情舒畅,积极性就高。相反,如果感到不公平,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产生抵触、怨恨甚至对抗等消极情绪,而且还会想方设法来降低不公平感带来的压力。所以,我们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具有高度的公平意识,充分认识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对调动个体积极性的巨大作用。在考勤、考试、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奖勤贷免、评优评奖及其他个人荣誉的合理分配、违纪学生的处理等方面,都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发挥。因此需要将公平理论引入教育和管理过程。具体而言:譬如在开设的平台课考核中,由于授课教师多、涉及班级广,如果在同一门课程统一考题情况下,命题和改卷最好做到试题库抽题、统一标准(主要包括改卷标准、平时成绩计算方法、各成绩计算的权重等)和流水改卷,不仅要保证各班级内部公平,而且要做到班级之间的公平,使各种考评、考核方式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避免因学生感觉不公平而挫伤积极性;对学生干部的选拔上要做到任人唯能,反对任人唯亲;在奖学金、个人荣誉的评选上,要严格遵守公平、公正原则,反对“暗箱”操作或背后“交易”,让学生知道情况,参与其中;在学生入党、推荐就业等重大问题上坚持公开透明,实事求是,反对拉关系,走后门;对违纪学生的处理要公平、准确、客观,反对不公正或不处理……唯有如此,公平理论才能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才会卓有成效。

此外,外部的刺激与奖励并不是公平理论激发个体积极性的唯一所指。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公平理论至少还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内在的人格上的平等,而这往往是我们在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最容易忽视的一面。在强调人性化管理的今天,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应该将个体人格的平等放在首位。企业效益的提高有赖于组织领导者对员工的尊重和信赖,同样,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需要教育和管理者以公正、平等的姿态对待每一位同学(无论他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只有教育者与学生建立一种真正平等和信任的关系,学生才可能向老师敞开胸怀。须知,教育和管理是在做人的工作,我们要以正常、平等和尊重的眼光和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也只有如此,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才能深入人心,取得成效。

(三)奖罚要准确、及时

奖励和惩罚是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在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鼓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奖励是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惩罚是对违纪学生给予纪律处分或批评,是对学生思想行为中消极因素的一种否定,以达到明辨是非,纠正错误,促进转化的目的。奖惩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只要做到准确、公平、及时,才能达到鼓励和教育之目的。

在奖罚方面除公平、公正外,还需要做到准确、及时。准确意指奖罚分明,该奖的地方要进行奖励,该惩罚的地方也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是因为:从强化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处理结果,对被处理者反馈了不同的信息,从而也决定了其下一次是否再进行此类行动的可能性。所以要通过奖励(惩罚)来鼓励(限制)某种行为,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准确奖罚。及时则是指在奖罚时要在时间上做到及时,因为奖罚越及时,所起的作用越大。而且对某个学生的奖罚还会在其他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这是符合人的模仿心理和学习心理的。

创建优良的学风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齐抓共管。但是,为使学生能真正地从自身的需要和动机出发,变别人让学为自己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做好上面所提的几点,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