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从经济到精神解困

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从经济到精神解困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经济解困”到“精神解困”——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的思考董瑾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现象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从经济到精神解困

从“经济解困”到“精神解困”——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的思考

董 瑾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现象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从中央到地方,都做出了不能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承诺。为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在政府、社会多方支持和帮助下,高校采取了各种措施和办法,如改革和完善贷学金制度,拓宽勤工俭学渠道,争取社会资助,设立爱心基金,深化奖学金制度改革,减免缓学杂费等等。但高校的贫困生问题并非单纯的经济解困问题,贫困生作为目前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与同龄人相比,过早地经受了生活的不幸,默默地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不为常人所知的种种精神压力。不少贫困生走进高校后,因与同学间的贫富差距而引发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问题。如何做好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在“经济解困”的同时,帮助贫困生“精神解困”,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贫困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卑心理重

自卑问题在贫困学生中相当普遍。从外部环境看,大部分贫困生来自于老、少、边、穷地区,教育水平、文化环境相对落后,所以他们往往在信息量、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缺憾,在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大学校园里,他们会明显感受到自己与社会、与学校、与他人的差距;从内在因素看,由于贫困生对自我现状,如外貌、服饰、消费能力等方面不满,往往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暗示,自惭形秽、自怨自艾,总觉得低人一等,自卑情结油然而生。

(二)自尊心易受挫

高校贫困生虽然家境清贫,但却凭着个人的努力考上大学,实现了自己和家人的梦想。他们好强、好胜、不甘落后、自尊心非常强。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认为贫困是“丢人”的事,因而隐瞒生活困难,羞于开口求助。而面对贫困,有的贫困生心理极不平衡,觉得世事不公平,嫉妒家庭富裕的同学。同时,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相当敏感,老师、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平常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忐忑不安。

(三)自立意识淡薄

与上述情况相反,个别贫困生认为自己是高校中所谓的“特殊群体”,他们认定社会主义高校不会把“穷人的孩子”赶出校门,抱着上了大学就该有人管的心态,不愿吃苦,不愿在脏、累和不体面的岗位勤工俭学或者对工作敷衍了事,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而更多地指望学校减免学费,或从政府、企业、社会好心人那里得到各种资助,“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甚至把“贫困”作为资本,四处伸手,而且把得到的钱用在与自己经济条件不相称的消费上。

(四)抑郁

由于经济困难,家庭无法为贫困生提供足够的生活和学习费用,有些贫困生看到其他同学生活无虑,衣食无忧,对自己经济上的困窘反应强烈,因而常常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而又缺乏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很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五)孤僻、自我封闭,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有些贫困生为了不在众人面前暴露经济窘迫,不愿主动地、坦诚地与他人交往,自己在内心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这使得他们的知心朋友很少,缺少交流和倾诉的对象,内心思想活动局限在一个寂寞、偏僻、孤独的自我主观划定的狭小范围里。

有些贫困生在中学一直处在学习尖子的地位上,到了大学,就产生了自己生活上不能和其他同学比,就要在学习上比别人强的想法。他们把时间安排得很满,拼命学习,希望自己每门课都拔尖。结果,只顾学习,对其他事不闻不问,影响了全面发展。

有些贫困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事事回避,处处退缩,使大家不了解他,也不敢和他交流。结果他们越来越孤独,同时也失去了开阔眼界,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六)精神压力大,心理承受力脆弱

现实的经济压力,生活水平的差距,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封闭的生活,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这一切使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在自我封闭中,他们又有可能产生一种缺乏根据的自我评价标准和行为准则,甚至是错误的人生观点。他们不易接受别人对这种准则的评价和建议,甚至认为如果别人不认同自己的观点就是浅薄,就是不理解他们所经历过的和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就是对他们思想的压制,由此进一步产生对别人的敌意和排斥,给自己制造更大的精神压力。由于他们正处于青年期,心理上未完全成熟和稳定,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尚且还稚嫩和脆弱的心理所能够承受的极限时,他们就可能崩溃而失去控制,采用极端表现方式,发展成精神疾病,或是自我毁灭,或是犯罪危害他人和社会。马加爵事件就是个典型例子。

二、做好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路与措施(www.daowen.com)

上述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在帮助贫困生切实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必须用及时到位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纠正思想和心理偏差,才能使其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高校的培养目标塑造和完善自我,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才能使助困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要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帮助贫困生正视现实,认清自我

1.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现实。目前我国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处在贫困之中,但不论是个人、家庭,还是国家、社会都在努力改变贫困状况,党和政府的改革目标和政策就是让全国人民实现富裕,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2.帮助贫困生认清贫困不是自己的错,仅仅是因为他们生在了贫困的地区或家庭,这不能说明自己没有能力。明确他们与其他学生是平等的,拥有同等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和评价标准,从而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

(二)鼓励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精神

帮助他们以乐观、坚强的态度正视困境。认清贫穷、吃苦是一种人生财富,在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历程中所得到的意志的磨炼,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走向成功的思想基石。要让贫困生懂得,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贫穷,应做到“人穷志不穷”。只要迎难而上,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最终是可以克服的。引导贫困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克服不劳而获的思想,鼓励他们变压力为动力,自立自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体力,通过诚实劳动获取报酬,减轻家庭的负担,并在劳动中拓宽视野,培养能力,为实现人生的价值不懈努力。

(三)加强贫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

1.应该引导他们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他们认识到大学阶段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时期,也是从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人、从校园步入社会,完成社会化任务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所要从事的主要活动,都离不开与人的正常交往。只有通过人际交往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将来顺利地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角色。积极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他们宣泄、转移和遗忘不良情绪,缓解心理矛盾,释放心理压力;可以使心理有所依托,精神充实,心情舒畅,身心健康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2.教给他们人际交往的一般常识和基本原则。帮助他们学会各种交往方式和手段,提高交往水平。使他们能够敞开心扉去接纳别人,懂得将苦恼与人倾诉,获得他人的安慰与支持,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使他们广泛地、全方位地发展自己和同学们的正常交往关系。

(四)营造和谐温馨的集体氛围,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成立贫困生社团

努力创设一个平等团结、充满爱心的集体,让其他学生能理解贫困生的难处,主动与贫困生接近,帮助他们,令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开阔心胸,缓解压力。

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鼓励贫困生克服自卑、自守、自疑的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将个体融于集体中,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消极心理,增进理解。

在组织各种活动的同时,可以因地制宜,将贫困生组织起来,成立社团。虽然他们都面对贫困的压力,可实际上每个人的状态是不同的,社团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生活感受和学习经验的场所,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强化心理引导

1.对新生家庭经济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了解,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化解其心理困惑。

2.利用心理健康系列讲座、网络、板报、宣传单、校园广播、学科渗透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常识,学会自我调适,增强自我心理免疫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而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聘请知名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及心理医护人员定期地为有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的贫困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运用科学的心理治疗手段,消除和治疗他们的心理障碍,为其提供良好的疏导、排解渠道,帮助他们保持心理健康,顺利完成学业。

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经济解困是基础,精神解困才是关键。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本着高度的责任感,主动、积极、热情地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鼓励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积极投身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去,把自己培养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时代的优秀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