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择业观的探析与指导

大学生择业观的探析与指导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择业观的探析与指导晏梦云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年年大幅上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牵动各方的一根神经。特别是面临新的就业形势及新的就业观念,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理应融入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使之成为就业指导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学生择业观的探析与指导

大学生择业观的探析与指导

晏梦云

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年年大幅上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牵动各方的一根神经。对此,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认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由教育主管官员出面,将大学生定位为普通劳动者,可能会使一些大学生感到委屈,觉得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务实的判断,它表明了大学生价值的回归。中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必然要求教育的终端消费——被教育者的就业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如果说,在“精英教育”时代,由于高校毕业生短缺,国家为大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精英岗位”,那么,在“大众教育”阶段,我们就必须接受这样一个现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将是一个买方市场,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将不得不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相对低一级的工作。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能否完成这个就业的转折,关键取决于大学生自己。

但从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来看,很多大学生并未完成这个转折。尽管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期望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可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一些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及其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跟不上社会就业方式的变化。精英意识使得很多学生将眼光仅仅放在发达地区、大城市、大公司的职位,而不愿“委身”于民营中小企业,也不愿下基层或者到欠发达地区去。

实事求是地说,高校扩招的这几年,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政府、学校和社会采取了多种办法。但之所以还存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除了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以及一些用人单位要求过高和诸如户口这样的问题影响外,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从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实有很多的就业机会,只要大学生放下身段,改变择业观念,调整心态和目标,多数时候是能够找到工作的,毕竟,相对于农民工和城市下岗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仍然是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要素。尽管工作或许不是很理想。

大学生就业难暴露出了当前大学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比如,我们的大学教育缺乏一种创业意识的培养,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性技能的传播,而忽视培养他们的非知识性技能和自立意识。再如,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设置也存在与市场经济脱节的情况等等。从社会角度看,则还存在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着手去解决。但对学生、学校和政府来说,必须强调和灌输的是:在市场经济下,市场才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不管你是不是大学生,有没有能力,一切都要通过市场的检验。政府对就业的责任是:把国家的失业率控制在自然失业率以内;维护就业者的基本权益;帮助弱势群体就业。除此外,政府没有更多的帮助大学生就业的责任。换言之,社会化、市场化的就业,是市场经济下大学生就业的方向。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深入,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双向选择”这种新的就业形式大大强化了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和选择权利,但这也给毕业生带来了许多困惑。事实证明,毕业生就业的成功,需要的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应对市场的能力和策略,因而,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渴求日趋强烈。针对大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也成为了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效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

(一)坚持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种新的就业机制的确立,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选择权明显增强,毕业生就业已逐步市场化。再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面对就业的新环境和就业中的竞争压力,大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存在许多忧虑;同时,因传统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误区对毕业生的影响,使得毕业生产生了不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或因利益的驱动和个人定位不准,择业时过分看重就业单位的经济效益,这种种现象均对毕业生顺利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以致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两种最突出的表现。因此,坚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对毕业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正确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成才与发财、事业与生活、索取与奉献的关系,使毕业生充分认识自己,合理定位,正确择业,及时就业。

(二)坚持综合素质优先的原则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更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整个教育过程中,落实到教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面临新的就业形势及新的就业观念,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理应融入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使之成为就业指导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今,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过程中,择人条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不只看专业,更看重毕业生的能力。在就业市场中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以及有各种特长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青睐。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应坚持综合素质优先的原则,通过引导和教育,激励大学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竞争社会,抓住机遇,以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

(三)坚持普遍指导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各高校更应根据毕业生的共性安排相同的就业指导内容,并采取集中讲授、专题报告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收集信息、择业准备、求职技巧等就业知识的指导,同时更应根据毕业生个体的差异、个体特点等,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个人理想和需求的引导、个体职业能力倾向的培养与测试、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分散的小型的辅导,使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从而使就业指导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四)坚持职业生涯设计和求职技能提高相结合的原则(www.daowen.com)

近几年来,高校就业指导对象大多集中在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时间仅仅是在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就业指导内容主要表现在就业思想教育、政策指导、信息指导、技巧指导等方面,因此就业指导仍存在短期性和季节性,并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随着就业形势的需要,就业指导应“以人为本”,将就业指导拓展到职业观的全面教育。从大学生一入校便开始就业教育,及早让学生培养就业竞争意识,帮助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及所学专业,正确评价自己,树立积极而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确定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

(五)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就业指导的过程,即是大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在整个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应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模拟就业市场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提高就业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而且要在实践中检验指导的成效,以进一步改进、完善就业指导的方式和内容体系,确保教学效果。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方法

(一)加强就业政策辅导,主动规避“政策壁垒”

学校通过就业指导课,指导毕业生掌握当年相关的就业政策和规定,依法就业,走出择业的误区,毕业生只有掌握就业政策,才能在关键的时候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才能提高求职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才能使毕业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并结合个人的实际,在就业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选择职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联系单位,并主动避开部分省、地区的“政策壁垒”,顺利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也只有掌握就业政策和法规,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才会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违约现象,以实现顺利就业。有规矩,才成方圆,就业政策和法规不仅仅是对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而且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条件下,更重要的是保护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适度调整就业期望值

目前,大学生普遍受利益驱动的影响,急功近利的思想表现比较突出,择业期望值过高,他们选择职业考虑最多的是单位所属的地域,是否在大、中城市,经济效益如何,而对国家的需要、个人未来的发展则考虑得较少。因此,就业指导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同时,要指导毕业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指导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克服从众心理,培养科学决策能力,确立正确的择业观、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三)强化诚信教育,夯实毕业生道德基础

近年来,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新的挑战,以及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守信用、不守承诺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大学生贷款后不按时还款,甚至恶意拖欠、逃避,还款信誉较差;在求职过程中部分毕业生自荐材料的虚假包装,面试时的自我拔高,在签约时“脚踩两只船”,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等严重地违背了诚信原则,丧失了道德基础。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必须履行诚实守信原则,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更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大学生活始终,把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做到常抓不懈。

(四)筛选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择业决策

在信息时代,毕业生可以通过多种现代通讯工具和手段获得大量的需求信息,但这些信息并不是都有效和有用,还必须对信息加以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毕业生对信息的筛选应建立在对自己全面、客观、公正评价以及对用人单位详细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在一定范围内择业、发挥优势和学以致用、面对现实的筛选原则,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排列、整理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需求信息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使之更好地为毕业生择业服务。对于筛选后的信息毕业生需根据社会需求、个人期望以及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因素进行择业决策,最终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

(五)倡导自我创业,拓展毕业生就业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前,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把“科教兴国”确立为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战略,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摆在重要的位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最富有激情,最少保守思想,是新时代的生力军,是社会中最具创造力的一个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风起云涌,展示了当今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也标志着毕业生就业观念和传统的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毕业生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为社会创造新财富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生更大的作用。”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深刻阐明了大学生创业的重大意义,也为大学生的创业指明了方向。

随着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及高校“大众化”教育的到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式下,高校就业工作是关系到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做好就业工作更是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大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广泛进行就业指导原则和方法的研究,可以帮助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水平,对改进就业指导的方式和方法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