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确立

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确立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注重物质需要,追求安逸生活,注重“实惠”成为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与“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作为择业追求相反的一些大学生,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志愿到边疆、农村等艰苦地区建功立业的人大大减少了。

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确立

浅谈大学科学择业观的确立

周 凯

当前,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面临即将走向社会的人生转折期,面临着择业的选择,处于人生的交叉点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更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负担。新世纪的来临,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这些都使得大学生的求职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大学生的就业管理和择业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

择业观,是指择业者对择业问题的看法、信念和态度,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指导思想,也就是择业者认识和处理择业问题的指导思想。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其思想观念受到这个社会的影响、制约。所以,择业者择业观的形成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当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择业者的择业观也随之发生着急剧变化,尤其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来说,传统择业意识和新型择业观念交织在一起,各种观念新旧杂糅、良莠美丑相伴而生。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个人行为方式取决于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其价值观念取向的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加之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的实用化,价值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价值实现途径的多样化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使得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强调“实现自我价值”,表现为“重个人、轻社会”的趋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日益开放和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建构中,有了较为能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选择“实现自我价值”表明个体的意识的觉醒是社会进步一大表现,但是如果过分地强调个体价值,置群体意识而不顾,就必然导致个人的私欲膨胀。此外,对于什么是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真正价值,他们却又茫然,由此会导致他们过高估计自己,造成个体与社会冲突,从而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帮助他们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塑造真实的自我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了。

(二)注重物质需要,追求安逸生活,注重“实惠”成为大学生追求的目标

与“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作为择业追求相反的一些大学生,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志愿到边疆农村等艰苦地区建功立业的人大大减少了。从过去的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最艰苦地方去,演变成到外资企业去、到最发达的地方去。毕业生过多地倾向于发达地区和城市,很大程度上对毕业生的择业以及日后的发展不利,因为过多的毕业生集中于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必然会使相当多的优秀毕业生只能从事与其素质、能力极不相称的工作。另外,一些大学生由于在择业追求上集中于热门单位或城市一些待遇好的行业,不惜纷纷放弃所学专业而改行,这些情况不仅不利于毕业生施展才华,而且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新的人才浪费和闲置。

(三)具有浓厚的从政意识

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前几年不同的是,他们普遍注重政治价值取向。近年来,尽管政府机构改革已实施,但仍然希望到政府机关工作的大学生为数不少。据调查,对于单位性质的选择,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集中趋向于各级机关行政部门(见表一)。主要原因是:政府机关人员收入稳、地位高、权力大,以及学习培训和提拔重用的机会多。相反,当前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破产企业增多,造成了许多大学生怕进企业。此外,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制不健全,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现象屡禁不止,使得一部分大学生错误地把此当作追求和羡慕的目标。诚然,当代大学生的从政意识增强,说明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热情希望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但是,由于他们中某一部分,缺乏社会阅历,对社会的各种弊端不能给予正确认识,从而导致一些错误的想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社会现象面前显得苍白无力,长此以往,其后果的严重性是发人深省的。

表一 高校毕业生择业倾向

(四)在择业准备上,重实用,轻理论,淡专业

毕业生普遍重视实用性强,操作技能性强的知识能力学习,轻视基础理论学习,凡是择业用不上的都不想学或只敷衍了事,大大淡化了专业基础和技能基础的学习。而计算机、外语等实用性强的课程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本来,不管学习哪种知识都是一件大好事,但从人才培养的长远利益来说,却存在深深的隐患,无论对社会、对国家的建设事业,还是对毕业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都很不利。

二、引起大学生择业观变化的因素分析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变化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它既受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大学生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生理、心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在主观因素中,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www.daowen.com)

(一)造成大学生择业变化的客观因素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变革观念的先锋。他们的择业观反映着社会变革的痕迹。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式已由国家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这就直接引发了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并以此为起点,使大学生择业观形成多元化态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自主意识、竞争观念、法制观念、效益观念等已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中。同时,由于他们心理、思想的不成熟性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择业观往往也易于被外界社会因素所左右。我们知道市场除了其积极因素外,也存在消极因素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比如:学生择业时过于注重实惠,追求各自眼前的利益,而以集体、国家利益为重的传统价值观被打破,淡化了社会责任感等,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择业观。传统职业观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政治、道德型的文化”,因而有着强调“学而优则仕”,轻视体力劳动的倾向。这就深深地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其表现是他们普遍对大机关、科研机构趋之若鹜,而对一些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很少问津。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大学生择业观表现的突出特点,其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正在于此,其他诸多因素均是在此基础上发生作用的。

(二)造成大学生择业观变化的主观因素

内因决定外因,大学生的择业观最终还是由大学生自身素质决定的。这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1.思想品德素质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目的和理想追求,进而也影响着他们的择业观。思想品德素质高的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择业时,他们能够考虑到国家的需要,愉快地接受所从事的职业,并努力创造条件做好本职工作,而思想品德素质低的大学生,会过多地考虑个人的私利,择业时患得患失,根本不考虑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2.个性心理素质的影响。个性是兴趣、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综合反映。不同个性心理素质的大学生适应着某一特定的职业群,不同个性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对职业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大学生择业时会考虑自己的个性心理素质,选择适宜自己的职业,以便胜任未来的职业,并做出较大的成就。因而,不同个性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择业观。

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是形成上述现象的最主要的主观原因。大学生价值观处在形成期,生理、心理均处于发育期的中后期阶段,因此,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注重独立思考,社会阅历少,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生理、心理表现出了不成熟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使得一部分大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注意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在市场经济双重效应面前,在国际、国内反动势力的压力面前,在拜金主义思潮的严重影响面前,能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逐步树立社会主义的择业观,能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关系,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放弃或不注意价值观改造,拒绝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不能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在历史的考验面前败下阵来。只有我们注重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并能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大学生的择业观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引导

通过对影响大学生择业诸因素的分析,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择业,改变择业中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倾向,根本的出路在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净化。这有待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大学就业指导的主要工作便是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观,纠正和减少大学生择业中的不良倾向。对此,应该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既能考虑社会需要,又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择业观。

(一)加强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理想直接影响到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在择业时,就会把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把为人民服务与个人奋斗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要把毕业生理想教育作为整个毕业生教育的重点来抓。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省情,激发其爱国爱省的热情,并使他们把这种热情化为实际行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二)开展就业指导,增强大学生的择业信心和求职技巧

针对当代大学生不了解就业政策、就业环境以及缺乏求职技巧和能力的现状,加强就业指导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开设就业指导课,并纳入教学计划,系统地为毕业生讲授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社会职业概况等。为加强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其次,积极牵线搭桥,促使双向选择。一方面积极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用人信息,向学生公布;另一方面给用人单位递送毕业生材料,上门推荐毕业生,并举办或组织学生参加供需会,增加就业机率。最后,制定综合测评条例,采取鼓励措施,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重视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面对现实适应社会的择业能力

择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如果不了解社会现实,就没有辨别力,也走不好这一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择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邀请有关人员到学校为大学生介绍国内外形势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省情;通过组织参观学习,让大学生参观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取得了突出成绩的企业、农村,让他们亲身体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就业机遇;通过开展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假期深入基层,或者结合毕业实习,到工作单位任职,既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现实,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求职信心。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更清楚地认清社会现实,了解自身,面对实际,实事求是地选择职业。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下,大学毕业生要成功就业就必须更新择业观念,择业时首先分析、解剖自己,了解社会,面对现实,选择职业要从有利于发展事业,有利于尽快成才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职业众多的选择面前,找到最适合自己、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发展的职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