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思考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思考与对策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及对策李美玉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个最直接的表现是短期内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成倍增加并持续攀升。而随着就业制度的转换和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出现了“就业难”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一方面大学生们抱怨“就业难”,另一方面不少的基层单位和偏远地区苦于缺乏人才。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思考与对策

大学就业难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李美玉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个最直接的表现是短期内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成倍增加并持续攀升。而随着就业制度的转换和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出现了“就业难”问题。“考研族”“公务员族”“漂一族”等近几年出现的新名词,是大学生“就业难”困境的真实写照。

“就业难”现象并不能说明我国的高层次人才“供大于求”,我们所说的“大众教育”的概念是针对于我国过去大学生严重紧缺的现象提出的。但如果对当前世界范围内进行横向对比的话,就会发现,我国大学生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远不如发达国家,离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一段距离。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我国正处于发展的突破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才,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中国不应当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一方面大学生们抱怨“就业难”,另一方面不少的基层单位和偏远地区苦于缺乏人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群体都应该负一定的责任。笔者认为,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大学生片面和肤浅的择业观,是造成这种困境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观念决定一切”,择业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效果。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价值追求上重视个人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

实现个人价值,是新时期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反映,是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但部分学生在职业追求上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追求个人利益,更多地看重职业名声、社会地位、收入高低,而忽视了职业的社会价值;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很少考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结合;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不能服从集体利益,这是价值取向上的一种失衡。

(二)在利益追求中谋求经济利益而忽略远大理想

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利益驱动的影响,新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对物质利益越来越看重,他们追求高收入的愿望十分强烈,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忽视远大理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的功利化倾向。许多毕业生择业时看重待遇、经济收入、生活条件,高工资、高福利、高奖金成为优先考虑的择业因素。一些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见面时,首先关注的是单位经济效益如何,工资奖金多少,而把专业是否对口,有无长久发展放在次要位置。

(三)在择业目标上强调个人发展而忽略社会需要

新时期的大学生把追求个人发展视为最理想的职业,期望实现人格化的职业理想。因此,他们将“兴趣爱好”作为择业的重要因素,把“能发挥个人才能”作为重点考虑的职业评价标准,强调个人发展需要,而将社会需要放在次要的地位。但就社会需要而言,大学生在职业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经济欠发达城市和地区,容易导致城市中人才资源浪费,而边远地区人才资源匮乏。实际上,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特别是农村对大学生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大城市或发达地区的需求量。因此,大量学生涌向沿海,而很多农村地区和内陆供应却一直得不到满足,这已经成为我国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四)在择业认知上囿于自我认知而脱离社会实际

新时期的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导致对择业缺乏正确的认知,脱离社会实际。当前大学生在择业认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较高,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多数同学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择业能力并不了解,认为大学只要毕业就一定能选择到理想的职业,特别是专业比较热门、成绩比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在内心深处往往产生满足感,导致择业时不结合实际,好高骛远。二是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导致择业时的矛盾心理。具体表现在:有些人酷爱自己的专业,然而又怕过艰苦的生活,择业时茫然无措;有些人虽然意识到基层和艰苦行业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但害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致使择业时举棋不定。三是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存在较多的主观成分。由于对社会的复杂情况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了解不够,分析不透,因而导致择业期望值偏高,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

二、高校择业观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由于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教育和引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笔者认为,当前条件下,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首先需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大学生树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确的职业理想、价值观和择业观;加快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大学生转变择业观,更好地实现就业的体制保障;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大学生转变择业观。(www.daowen.com)

(一)指导大学生调整好职业理想与现实职业的关系

大学生本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及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职业理想与现实职业之间的矛盾。要把理想变为现实,这就要求大学生把个人主观愿望和社会的客观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正确认识自我。要全面分析自己的专业特点、能力特点和个性特点,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力争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大学生要把职业理想建立在能够胜任的、能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基础之上。

(二)指导大学生对职业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

对职业目标的定位有利于找准个人期望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它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和成功择业的关键。对职业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需要把握这样几个原则:要热爱,只有自己热爱的职业,才能付出极大的热情,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做出一番成绩;要选择自己擅长的职业,只有自己擅长,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所选择的职业是社会所需要的,只有社会需要的职业,才有自我发展的保障。

(三)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第一位的,要首先考虑社会需要,担负起社会的责任。要把社会的客观要求同个人的主观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摆正二者的关系,才会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既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个人锻炼成长的需要。

(四)教育学生注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个人的价值最终决定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要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重,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结合。四川省自贡荣县度佳镇复家塘村的唐忠华,为了施展自己所学专业,不顾家人的劝阻,放弃在成都担任一家企业销售主管年薪14万元的岗位,2004年毅然回到家乡办猪场,当猪倌,最终他的五元杂交良种猪成了当地供不应求的品牌,受到外国商家的喝彩,不但为发展当地农村经济立了功,还建成了创新型的跨国企业,既实现了社会价值,又实现了个人价值。

(五)引导大学生树立新的择业观

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职业的变迁,要求大学生要重新审视社会职业的作用,树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引发了社会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大学生要拓宽视野,树立面向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的灵活就业观念。国家教育部、公安部等四部门曾联合颁发了《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意见》中首次提出“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在这之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性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偏远地区就业,到中小型的非公有企业就业。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在学生中大力宣传,这样既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可以为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六)深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择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高校应深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是大学生转变择业观,更好地实现就业的体制保障。(1)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首先,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并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应该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列入教学计划,使其成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就业指导要针对所有在校的大学生,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指导。新生进校后,要进行社会职业教育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对高年级的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讲座、讨论、咨询等活动丰富和深化学生对职业发展愿望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择业意识;对求职的毕业生,要帮助学生掌握择业的知识、方法、技巧等,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咨询,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就业。其次,就业指导要以职业发展理论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就业指导应该是职业理想教育、职业发展规划与职业选择指导的结合,其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指导、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职业选择指导、政策和信息指导等多方面的内容。思想指导是就业指导的核心,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是就业指导的重点,职业选择指导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政策和信息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基础。(2)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专家化。大学就业指导的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学历,有丰富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了解社会各种职业,熟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要将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管理,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的服务意识的人员充实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不断加强对他们的职业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就业工作向专门化、专业化、专家化目标迈进。(3)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科学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指导、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职业选择指导、政策和信息指导等方面的任务,这就要求就业指导机构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化的指导内容。要对每位毕业生的就业愿望和要求、专业技能、身体状况和个人兴趣特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根据职业发展的不同要求,对毕业生所能考虑的发展前景做出科学的职业分析。

(七)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前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指出:“教育不能等同于训练,教育是塑造灵魂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教育专家明白无误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说明人才是人与才的和谐统一,是做人与做事的统一,当前,不少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这些问题,从多层面说明了高等教育中重智能轻德育所产生的后果和人本主义与知本主义教育并举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相当部分毕业生择业难和难就业的根源所在。因此,不下决心纠正高等教育中的这一误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很难得到根本解决。重视德育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真才实学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最根本途径。

转变大学生择业观绝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的事,也不仅仅是高校老师的职责,它涉及到政府的责任,就业道路的拓宽,就业信息的畅通,就业机会的平等,学生家长的心愿,社会舆论的关怀……但归根结底,这些外因都要通过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内因而起作用。笔者相信,大家一起努力,转变大学生择业观不再是一件难事,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也一定会有所好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