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大学生思道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大学生思道建设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黄新宇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孝文化对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大学生思道建设

论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黄新宇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的各社会阶层、各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最佳形式。和谐体现了事物发展最为成熟、最为理想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与传统的中华国粹——儒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在教育中充分利用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培养其在接受世界先进科技、先进文化教育的同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成为新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推动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现阶段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就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思想意识主流是积极健康和蓬勃向上的,但是也有许多不健康的现象充斥着校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责任感淡薄;二是社会公德意识薄弱;三是缺乏奉献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四是意志品质心理素质较差。

市场经济是运用利益机制提供激励机制,运用货币职能促进经济的运行,这一方面强化了人们的利益观念,另一方面,也诱发了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这对于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来说,必然会产生比其他社会成员更为深刻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表现为重金钱,重利益,重实用。他们不在乎是否有远大理想,关注的是自身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在处理德与才、知识与金钱、奉献与索取关系时,他们更注重的是后者,个别大学生甚至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毕业前夕为找到好工作,不是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而是想方设法拉关系、走后门等等。这些现象虽然有其出现和存在的客观原因,但主要还在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利益取向上。以上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充分重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儒家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采取有效形式,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二、用传统文化中的“孝”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建设

儒家思想的祖师爷是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就是“孝”文化。《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孝的教育在我国经过几千年,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德。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孝文化基础上的,孝文化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乃中华民族成员的人生之道。孔子曰:“父子之道,天性也。”又曰:“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曰严”。可见懂得报答父母生养之恩是人的自然天性。“善事父母”。这是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孔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为什么?因为父母不仅给儿女生命,而且为了儿女的生存与成长,付出了最艰辛、最忘我、最执著、最精细的贡献,付出了苦与累,付出了汗水与乳汁,付出了一辈子的温暖与慈爱、欢愉与悲忧,甚至付出了血与泪。子女是父母的骨肉,子女的诞生成长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是子女的生命之根。反过来,子女孝敬父母则天经地义。自古以来,讲孝道,并无身份地位之别,亦无男女老幼之分。不论皇亲贵族,仕官人家,还是平民百姓,凡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突出者,皆受到普遍敬重。孔子曾对此归纳总结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中国人向来认为:孝是立身之本。人生在世,首要是养德正身。修身立德从哪里做起?《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构名于后世,以通父母,孝之终也。”孝从哪里做起?“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也就是说“孝”是“德”之基本,“立身”是“孝”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换句话说,“孝”是立德、立身之本。

如今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很大的比例,溺爱使人伦有倒悬之势,似乎父母千方百计地满足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子女该怎样关心、孝敬父母则几乎不在考虑之列。那么,当一个人没有孝心的时候,他的人生有一个态度生不起来,哪一个态度呢?情意、恩义、道义的态度生不起来,所以弘扬孝道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道德都源于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爱,这种爱可以培养并生发出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爱,进而发展成对他人的爱。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么会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呢?怎么会真心实意去报效祖国呢?近些年,时有子女勒索乃至杀害父母的报道见诸媒体。这些恶性不孝事件的发生,不但违法,而且有悖起码的人伦。这种事件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进行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假如上述这些作案者稍有孝的意识,当不至于发生这种禽兽不如的勒索乃至杀害父母事件。俗话说:乌鸦尚有反哺之心,何况人乎?由此可见爱人民、爱祖国的教育要从爱父母、爱家庭、爱学校的教育开始。一些学校号召学生给父母写信问候、假期给父母洗脚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当下不少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已经把是否讲究孝道作为一个考核标准,都足以说明孝道教育应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对养成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对养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基础性作用。(www.daowen.com)

孝文化对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事亲之孝德,是人性最自然的流露,无丝毫虚伪存乎其间。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就是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可以,就像斗车没有,马车没有,这车怎么走得了呢?另一方面,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要将对父兄的孝悌推广到他人,当然也包括将对父兄爱敬之真诚,推广到与一般人的交往中,从而达到不伪不欺,实现诚信。现在的市场经济更是讲究诚信,诚信是商业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之一。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中可有效地运用孝道所包含的另一要义: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真诚———“信”,以促进学生诚信素质的养成。

孝文化对培养同学、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推动作用。孝是形成古代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也是形成当今和睦社会风尚和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国的孝文化特别重视家庭和睦,儿子要对父母尽孝,兄弟之间要讲究孝悌,同时重视亲戚关系和宗族关系,也特别重视师友关系,因为人的精神生命往往来源于老师,扩大充实于朋友。它始于爱父母,推及于兄弟之爱,夫妻之爱,亲戚之爱,宗族之爱,邻里之爱,师友之爱,国家之爱,人类之爱。荀子曾经说过:只要孝的教育功能能够得以推广,家庭便可以和睦,人可得以长寿,社会可得以安宁。所以说孝是增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基础。必须先让学生真诚地爱自己的父母,其次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国家,多尽责任,多做贡献,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三、用传统文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义利观

“道”是什么?“道”就是道路、人生的正道。在价值取向上,儒家坚持以群体为本位。“仁”是儒家最高的理想道德人格和精神追求。“仁”是人的本质特征,二人为仁,自己和别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只有当人们结成了群体,与他人产生了联系,才是真正的人。儒家的“仁”以“爱人”、“爱众”为宗旨。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泛爱众,而亲人”。人的价值只有根植于群体的深厚土壤里,只有融入群体之中才能得以实现。天津的白芳礼老先生从73岁的时候开始蹬三轮为教育筹款35万,资助了300多名大学生,老人家的精神震撼了天津、感动了所有听到他这一份义行的人。所以说服务人民绝对不是要有很高的官、很高的学识才能做到,只要我们有那一份爱人的心就能够感天动地。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儒家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义利观”,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市场经济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个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开始盛行。于是见利忘义等不正常现象频频出现,以致社会上产生了信任危机。我们要在尊重个人利益、承认个人利益合理性的前提下倡导社会大义,以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理念。教育大学生注重内心的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人生境界,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好地为经济建设事业服务。使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明白《诗经》说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把人生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时时“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做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那么,每天所走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在内心觉得很踏实。当我们的学生都用一颗仁慈恭敬的心善待别人,就会在自己的身边得到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由小及大,我们就会得到共同期待的文明校园和和谐社会。

四、用传统文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和谐”观念是中庸之道的一种具体概括。和谐即为有道,也就是凡事都应合情理。但对于不同的对象,和谐的含义不同,各个时期的重点也有所不同。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把“道德”两字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中国文化其实就潜藏在我们学习生活的点滴当中。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不懂得礼节、不懂得恭敬,就会处处跟人家产生不愉快、产生冲突、缺乏合作精神。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一个人不要忧患有没有好的事业、好的工作,要忧患的是自己有没有好的本事能够让人提拔,能够帮助他人。《大学》里很多重要的警句都对我们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有了好的德行人家自然来请你工作,而不是你去拜托人家。所以《大学》告诉我们:“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谓“士有气识”这个“气”代表恢弘的气度、代表着心量宽广,这个“识”代表深远的见识、见地。有了恢弘的气度,有了深远的智慧,他的才华才能利国利民,才能用到正确的方向。假如他心量狭窄,空有才华,走上社会后,难免发生与他人的矛盾冲突,甚至是祸国殃民。所以要教育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通晓利民利国的态度。

现在大的公司选取人才统统是在人品上做文章,未来整个社会企业取才的方向已经从TQM(全面品质管理)转向TEM(全面伦理道德管理)。这是因为很多大企业在这方面吃了亏。比如1995年英国的巴林银行,是一个有200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仅仅因为一个操作员挪用公款,200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而这位操作员才华横溢,口才特别好,虽然主管已经察觉他的德行不大好,但是因为他有才华又舍不得不用他,到头来还是因他而垮了。2001年美国第七大企业安然集团,营业额上千亿元,也是因为两个主管会计动手脚,上千亿资产的公司一夕之间就破产了。所以现在美国IBM的五个选取人才的标准跟胡锦涛总书记倡行的“八荣”完全相应,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团体协作是“仁”,勇于负责是“义”;工作热忱是“礼”;自我的驱策是“智”;值得信任是“信”,他们希望得到处处能为他人、能为团体着想的人才。这一切是西方人摸索了半天才总结出来的,而这个“五常”的概念在中国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在宣讲了。所以应该记住《论语》中告诉我们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所以说,人生最重要的事,不是奋斗而是抉择。首先要正确抉择自己的思想观念。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思想决定一个家庭的命运,整个民族的思想决定整个民族能否长治久安。用传统文化教育和引导学生,向他们传授经过了五千年历史证实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去立身处世。当他们拥有一颗宽恕的心的时候,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天地自然会无限宽广,而当他们能以这样的人生态度面对一切人和事物时,那就会“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