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分析及影响因素

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分析及影响因素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择业观探析颜庭星薛金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大学生成倍增加,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就业工作越来越难。然而,由于他们涉世未深,接触社会较少,盲目地追求高收入、高福利,脱离毕业生自身能力的实际,必然会导致部分毕业生的求职挫折。一是父母通过言行、经验教训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

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分析及影响因素

大学生择业观探析

颜庭星 薛金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大学生成倍增加,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就业工作越来越难。如何准确把握大学生择业心态,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不良择业倾向分析

目前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上出现偏差:他们有远大的理想,但不能面对现实;他们注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他们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其不良择业倾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

在择业中,很多大学生都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实现建功立业的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碌碌无为。然而也有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个人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对单位的长远发展规划不了解,没有将自己的发展规划与单位的长期目标进行整合和比较。部分毕业生认为是社会发展变化得太快,自己根本无法把握,有的甚至甘于坐享其成,得过且过,在择业时只是简单地将收入、地域等因素列为考察对象。这样的毕业生进入单位后对工作缺乏兴趣和热情,难有发展机会,他们或甘于平庸,或不得不再次择业。

(二)重视就业,忽视自主创业

在择业中,绝大多数毕业生习惯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将自己置于单位的管理之下,按照单位的管理和工作模式规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大学期间强调开拓创新的氛围被毕业生简单地内化为:在一家现成的单位里,在管理或技术上作适度的革新。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将自主创业作为就业的一种选择。当代大学生普遍追求稳定的工作,惧怕充满风险和荆棘的生活,缺乏艰苦创业的勇气。

(三)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忽视发展空间

相当部分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将收入、福利、住房等待遇放在首位,认为辛苦读书十多年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对于能提供较高工资和福利的国家机关、外资企业及国有大型企业趋之若鹜,千军万马涌向“好单位”、高薪酬这个独木桥。然而,由于他们涉世未深,接触社会较少,盲目地追求高收入、高福利,脱离毕业生自身能力的实际,必然会导致部分毕业生的求职挫折。同时,高收入、高福利并不一定代表着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部分“热门”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门槛的不断提高,还可能造成人才的浪费。

(四)偏向沿海发达城市,漠视内地待发展地区

经济上的盲目追求导致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工作地域的挑剔。沿海发达城市能够为毕业生提供较好的经济条件,同时也能使毕业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是毕业生所希望得到的。很多毕业生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不愿到艰苦的地方,不愿到边远地区,有的甚至幻想一举成名。但他们往往忽视了内地欠发达地区同样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没有将个人发展前途与国家发展战略部署结合起来。

二、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大学生思维敏锐,勇于改革创新,他们的择业观反映社会变革的痕迹,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社会舆论影响着他们的择业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提供的一些新的价值要求,如自主意识、竞争观念、法律观念、效率观念等都已渗透到大学生的择业观当中,这是择业观中健康的一面。但市场经济也存在消极的影响,如大学生择业时过于注重功效和实惠,追求个人和眼前的物质利益,而淡化了对集体和国家的责任感等。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以及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在当代大学生中形成多元化的市侩风,因而他们的择业观也表现出多种倾向。

(二)家庭因素(www.daowen.com)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父母通过言行、经验教训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二是父母参与大学生的择业过程,或共同商量对策,或利用职权和“门路”帮助子女获得理想职业。三是那些平时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的大学生,缺乏主见,在职业选择上乐于接受父母的选择和安排。有些大学生甚至把“让父母满意”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主要标准之一。

(三)自身因素

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外部因素,而自身因素则是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内部因素。市场经济下大学毕业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多学生思想上希望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但是由于目前还存在社会分配不均,同工不同酬等现象,许多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得不到应有报酬,使得大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侧重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利益的追求,甚至有些人会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缺乏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同时他们却是知识储备量大、有创新精神、敢于率先接受新观念的特殊群体。他们既关注现实,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但平时对政治活动、国家大事表现出漠不关心,盲目崇拜西方生活方式,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却忽视了我国具体的国情和现实社会的发展程度。在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融中,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些人在观念上认同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在行动上却首先考虑个人利益、个人得失。思想品德素质高的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在择业时,他们能够考虑到国家的需要,愉快地接受所从事的职业;而思想品德素质较低的学生,会过多地考虑个人私利,择业时患得患失,很少考虑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阶段目标规划

大学四年的教育中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德育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还能解决他们择业中存在的思想上、心理上的困惑,指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高校教师要深入耐心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个人在大学期间各阶段的学习和奋斗目标。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进行适当的、符合实际的自我目标定位,根据个人目标合理安排好个人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大学一年级是稳固打基础的重要时机,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摒弃“歇口气、不着急”的旧思想观念,协调好娱乐和学习的关系。二年级时要对自己进行职业设计,最关键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要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根据自己爱好选课,并且开始有选择性地深入研读一些专业书籍,拓展知识面,为自己量身定做职业设计方案。三年级时务必在明确了自身职业发展的前提下,学好专业课,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重视实践环节。通过考取外语、计算机等相应证书来为自己增添就业砝码。四年级时,通过三年的培养、锻炼与积累,毕业生已经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应聘技巧,敢于竞争并勇于竞争,为自己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

(二)丰富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锻炼和提高各方面能力

在各种资格认证方面要达到毕业的要求,大学生应该获取必要的证书,同时这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条件分析自己的优势,既要有所侧重而又不忽略其他方面。用人单位也将一些必要的证书作为入门的门槛,比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证书、专业资格证书等等。在大学生活中,社团活动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大学生可以在参与社团的过程中得到诸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因此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加入,可以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能力。

(三)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选择职业

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了解社会,从而形成健康的择业观。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择业观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它可以促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这是大学生思考祖国前途和选择个人未来职业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恰当地认识自我,大学生只有满腔热情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恰当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才能正确地进行职业选择;它使大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获得真才实学,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激发为专业献身的勇气;它为大学生提供了向工农群众学习的机会,学习工农群众的优秀品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认识和克服自身的差距,明确成才之路。

(四)明智择业,科学确定适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特征,而他们的能力、专业又不尽相同,所以他们对未来的期望与规划也存在很大的区别。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要符合每个学生的基本特征,符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要符合个人能力、学识水平,绝不能好高骛远。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培养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使个人发展朝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迈进。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总体价值观是积极进取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现象。一种是极端个体化,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责任意识淡漠、奉献意识缺乏。具体表现为追求物欲,认为“有钱就有一切”,在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行业时,认为哪个单位“有钱”就去哪,哪个行业有“钱”途,就选择进哪个行业。面对这种情况,教育工作者要指导大学生进行理智选择。大学生可以用进入大城市、高薪单位为标准要求自己,但现实中经济收入、大单位的大城市、高薪单位毕竟是少数,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进入,选择就业最终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定位和选择。要鼓励大学生到艰苦的环境、到真正缺乏人才的基层去,扎根基层,艰苦创业,担负起民族振兴的重任。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保持优良传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完成学业,积极接受挑战,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切实认识到从“学校人”走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就要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很好地结合起来。自己的结自己解,创业也就是更高层次的就业。随着人力资源越来越市场化,树立新型的人才观越来越重要。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是人才,高级技工、技师等“专家型”职业劳动者也是人才。在大学生择业方面要切实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而大学生则应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个人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理智地做出符合个人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职业,以实干的精神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