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与邓小平理论

高校思政教育与邓小平理论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卢宏定高等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为目标,从文化的角度讲,即是要培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再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依然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当代中国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教育,所谓将“两课”当作“主渠道”正是基于这一点而言。

高校思政教育与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卢宏定

高等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为目标,从文化的角度讲,即是要培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专业学习以外,其在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尤为重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精神对他们的未来是有深远影响的。政治思想及专业外的文化教育尽管是一个多渠道的过程,但结合课程尤其是与中国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思想课讲授,其更易被他们接受,理论上结合实践的阐释更具说服力。再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依然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当代中国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教育,所谓将“两课”当作“主渠道”正是基于这一点而言。

从形式上看,“两课”的开设以及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应该说是较为完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我们知道,教材毕竟是以理论上的东西为主的。一方面,理论与实践之间并不完全统一或一致,也不可能直接对诸多社会实践问题进行详尽解释;另则,大学生所接触或感知的社会问题是复杂的,思想状态也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单纯,再加上日益变迁的社会实践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等,实质上,单纯靠对理论的讲授,怕很难有理想的教育效果。当然,尽管我们一再强调,课堂讲授要理论联系实际,但怎么做,并无统一方法,尤其是有针对性、有意识的方法还需探讨。邓小平理论讲不能“本本主义”,我们讲邓论,再不可以单是完成任务式的“本本主义”的老师讲授、学生背诵、考试了了。而应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更注重联系社会现实中的问题,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讲授方法上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讲授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思想课,其一方面是尽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就教材内容从理论上给予较为充分的释解;另一方面则更应注重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应针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体制变迁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热点、难点问题和学生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结合理论给予释解,从而使课程的针对性更强。这样,一是可以增强学生对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的认识;二是帮助学生梳理了由于他们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尚还简单而累积的疑惑,达到帮助学生提高客观、公正、科学看待和分析社会问题素养之目的,同时必然使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得以提升。当然,这就要求课程讲授时要对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侧重,或就轻。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时事等方面的热点、疑点问题进行归类梳理并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认知状态,融理论讲授于一体而具针对性来讲授。

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认为,结合问题进行理论辨析是一种较好的讲授方法。

本来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亦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也是中西文化、古今文化、不同社会文明和制度的交融碰撞最为明显的一个时代。作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思想本来就活跃,难免受各种思想意识和文化潮流的影响,社会实践中的各种诸如腐败问题、失业问题、诚信问题、市场及社会秩序等复杂问题,也不可能不影响他们。价值观、理想观的多元变化趋势、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的不稳定性,现实与未来演进的不明确性,如此等等,对正在成长着、且对未来充满憧憬又多存变数和可塑的大学生群体,辩明是非,坚定信念应是邓论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可以肯定的。(www.daowen.com)

当然,邓论课所涉及的内容和问题很多,在有限的讲授时数内不可能解决学生所有问题。理论辨析方法即是必须紧扣课程内容,把一些和课程内容相关的主要的问题进行归类,融入课程内容中来对比辨析讲授,使学生既学新知识,又能从中明辨是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更进一步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从而坚定改革开放以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信念。从另一个角度讲,亦能依此增强课堂的活力和提高讲授效果。当然,讲授信息量的增加也是不言而喻的。

结合教学实践情况试举几例,以供参考:

1.在讲述经济分配问题的公平与效率关系时,辨析市场经济伦理道德的关系,辨别所谓“道德伦理缺失”是怎么回事。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入手,简介诺斯制度变迁与制度绩效理论,再结合斯密的“经济人假说”和“看不见的手”理论,讲清利己和利他的关系。从而明晰市场功利原则所肯定的利己和社会伦理主导取向的利他之间的负向趋势,必然诱导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同时使约束演进为更多。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必然兼顾公平。一部分人先富,有了贫富差距,似乎公平性丧失,社会伦理及竞争使人的道德性差了;但效率高了,进而顾及公平,最终共同富裕会使社会伦理道德提升为最高,使学生既能从理论上了解我国目前经济政策的导向和含义,又能对实践中的贫富差距问题、社会道德问题有一个科学客观的理性认识。

2.在讲授“三个代表”思想及“三个有利于”标准时,辨析价值观。这里主要从邓小平的价值观入手。我们知道邓小平的价值观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判断为基础,以实事求是方法为灵魂,以人民群众的价值为选择的主体,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的目标,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判断标准。这是一个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应该说,这也是当代中国一切活动的最高价值观,是一个既符合客观现实,又赋予美好理想的价值观。由此推导一个党、一个政府、一个人,在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其价值观、价值取向必须是统一的,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才是符合历史逻辑的,从而也才是真实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会有正确、有效的行为和结果。从而能对大学生在内心深处由于社会价值取向多元而失偏颇的价值观不稳定情况有所帮助。

3.讲授改革问题时,辨析社会腐败、公平失允、社会保障等现象。社会腐败问题、公平失允问题其实已困扰着我国改革前进的步伐,也困扰着人们对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取向的认知。但是,我们知道,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很困难的,从而使人们对改革及社会发展产生了疑问。大学生群体在这些问题上尤其敏感。有时,他们甚至会由此产生对党、对政府的抱怨。辨析这些问题,就事论事的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在讲授时可从科斯交易成本(费用)理论入手,用制度交易成本理论——即交易会产生费用且永远不会等于零。告诉学生,事实上,改革实际就是一个制度交易亦或变迁过程,其必然要产生可能的交易成本。上述存在问题就是改革成本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在所难免。但随制度完善会使这一成本越来越小,再加上党的反腐败以及税收等政策,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改善。从而不使大学生因此而失去对社会发展未来的憧憬,解决他们因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诸多疑问,而抱乐观态度看待社会未来,看待学习和人生。

只要我们认真思考、不断总结,就会使课讲得越来越活,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以及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复杂问题的思考能力,使得他们更明白。从而也使得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