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安石油大学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成果及教育研究

西安石油大学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成果及教育研究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安石油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报告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郑林科西安石油大学近年来开展了多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辅导等。

西安石油大学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成果及教育研究

西安石油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报告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郑林科

西安石油大学近年来开展了多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辅导等。本课题是全校第二次全面心理普查工作的一项成果,旨在评估全校1-4年级学生和各类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水平,从而发现和揭示全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数依据和指导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研究资料来自西安石油大学2005年全校1-4年级本科生心理健康普查数据,总调查有效样本为13154名学生。其中,男性8391人,占总样本的63.8%;女性4763人,占总样本的36.2%。年龄分布于16-26岁,平均年龄20.75岁。

(二)方法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主要普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为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引进并修订,包括60个项目:4项健康项目(测伪),56项症状项目,项目均为“0无—1有”二值变量,项目时限为一年。经信度检验Cronbach α=0.871(项目数60),显示信度较高;经效度检验UPI健康与症状项目显著相关Pearson r=-0.416(p<0.01),显示效度较高。采用SPSS13.0程序作统计分析:运行交叉比较和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探索性因子分析(Factors Analysis)、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NA)等统计方法,处理和分析样本数据,检验其分布差异的显著性

二、结果

(一)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检测筛查UPI二分类和三分类交叉分析结果

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检出率:在全校学生13154人中,心理健康的学生10286人,占全校学生的78.2%。全校学生心理障碍检出率:在全校学生13154人中,心理障碍的学生2868人,占全校学生的21.8%。其中,一类严重障碍的学生1416人,占全校学生的10.8%,占心理障碍学生的49.4%;二类一般问题的学生1452人,占全校学生的11.0%,占心理障碍学生的50.6%。

(二)全校学生54项UPI心理障碍检测筛查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对全校学生的UPI56项心理症状做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方法选择主成分法(Principal Component),旋转方法选择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Matrix),并根据每个因子的负荷值大于0.3提取选择主症状项目,结果产生了12个因子(总方差解释或贡献率42.105%),并根据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给予这些潜在因子命名:F1自我困惑感(含悲观忧郁、感到自卑、过分担忧、过于担心未来、缺乏自信心、焦躁不安、莫名其妙不安、自我迷失感、自我否认);F2情绪波动性(含容易动怒、缺少宽容、情绪起伏过大、情绪易破坏、不满情绪多、焦躁不安);F3思维缺乏感(含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缺乏耐力、情绪冷漠消极、心身倦乏、兴趣丧失、强迫思维);F4个性依赖感(含过分依赖、缺乏决断力、做事担心、缺乏自信心);F5躯体化症状(含颈肩酸痛、紧张性头痛、身体忽冷忽热、胸痛憋闷、头晕感);F6人际挫折感(被议论妄想、被人轻视感、人际关系敏感、目光接触敏感、过于猜疑、易被人误解、自觉怪味感);F7社交性回避(厌恶交往、回避社交、不相信人、兴趣丧失);F8强迫性行为(反复检查、过于操心、强迫行为);F9神经性紧张(说话紧张感、潮红羞涩感、着急出汗、思维迟缓);F10消化性不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便秘);F11生活危机感(思维不清、期望压力大、轻生观念、独处感到不安、常常失眠);F12性心理敏感(心悸心慌、性敏感)。以上经抽样适度测定值(KMO)和球型检验(Bartlett's Test),此正交因子模型有显著性(p<0.01)。(www.daowen.com)

(三)全校学生UPI12项心理症状因子均差的各分组比较T检验

对全校学生所特有的UPI心理症状12项因子,做性别组、城乡组、子女组、亲属组、贫困组等均差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1)UPI12项心理症状因子性别组均差(男生—女生)T检验结果:男生的自我困惑感、思维缺乏感、社交性回避、神经性紧张、性心理敏感等因子均值显著高于女生(p<0.05);女生的情绪波动性、个性依赖感、躯体化症状、消化性不适等因子均值显著高于男生(p<0.05);但男生和女生的人际挫折感、强迫性行为、生活危机感等因子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2)UPI12项心理症状因子城乡组均差(城市—农村)T检验结果:城市学生的情绪波动性、个性依赖感、躯体化症状、社交性回避、消化性不适等因子均值显著高于农村学生(p<0.05);农村学生的自我困惑感、思维缺乏感、神经性紧张、性心理敏感等因子均值显著高于城市学生(p<0.05);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人际挫折感、强迫性行为、生活危机感等因子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3)UPI12项心理症状因子子女组均差(独生子女—多子女)T检验结果:独生子女学生的情绪波动性和消化性不适等因子均值显著高于多子女学生(p<0.05);多子女学生的自我困惑感和神经性紧张等因子均值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学生(p<0.05);独生子女学生和多子女学生的思维缺乏感、个性依赖感、躯体化症状、人际挫折感、社交性回避、强迫性行为、生活危机感、性心理敏感等因子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4)UPI12项心理症状因子贫困组均差(贫困生—非贫困生)T检验结果:贫困学生的自我困惑感、思维缺乏感、神经性紧张、性心理敏感等因子均值显著高于非贫困学生(p<0.05);非贫困学生的情绪波动性、个性依赖感、躯体化症状等因子均值显著高于贫困学生(p<0.05);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人际挫折感、社交性回避、强迫性行为、消化性不适、生活危机感等因子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

(四)全校学生UPI12项心理症状因子均差的多分组方差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NA),对全校学生UPI12项心理症状因子均值作多分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UPI12项心理症状因子均值的各年级分组(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方差分析结果:12项UPI心理因子均存在多组间显著差异(p<0.05)。按各组统计如下:自我困惑感,大一和大三显著高于大二和大四,大四最低;情绪波动性,大三和大四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一,大一最低;思维缺乏感,大二和大三显著高于大一和大四,大四最低;个性依赖感,大一和大二显著高于大三和大四,大四最低,且随年级增长而减弱;躯体化症状,大三最高,大四最低,大一和大二居中;人际挫折感,随年级增长而减弱;社交性回避,大一最低,大二最高,大三和大四居中;强迫性行为,大一最高,大二最低,大三和大四居中;神经性紧张,随年级增长而减弱,大四稍有反弹;消化性不适,随年级增长而增加,大四略有回落;生活危机感,随年级增长而减弱;性心理敏感,大一最高,大四最低,大二和大三偏低平台。(2)UPI12项心理症状因子均值的各学科大类分组(文科、理科、工科)方差分析结果:自我困惑感、人际挫折感和社交性回避等均值不存在文理工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因子均值都存在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情绪波动性、个性依赖感、躯体化症状和消化性不适等均值,文科学生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思维缺乏感和性心理敏感等均值,文科学生较低、理科学生居中,工科学生较高;强迫性行为均值,文科学生较高、理科学生较低,工科学生居中;神经性紧张均值,文科学生较低,理工科学生较高;生活危机感均值,理科学生较高,工科和文科学生较低;文科学生的躯体化症状和个性依赖感较高,神经性紧张和思维缺乏感较低;理科学生的生活危机感和神经性紧张较高,情绪波动性和个性依赖感较低;工科学生的神经性紧张和思维缺乏感较高,躯体化症状和生活危机感较低。

三、讨 论

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在所普查的全校13154名学生中,心理健康学生的检出率占大多数(10286人占全校普查学生的78.2%);有心理障碍的学生2868人,占全校普查学生的21.8%(这一比例与全国大学生心理障碍检出率为16%-24%相近),其中,一类严重障碍的学生1416人,占全校普查学生的10.8%;二类一般问题的学生1452人,占全校普查学生的11.0%。可见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是好的。

心理症状因子提取。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全校学生UPI54项症状测验数据提取潜在公因子,结果显示,具有本校大学生心理症状特点的显著因子有12项:自我困惑感、情绪波动性、思维缺乏感、个性依赖感、躯体化症状、人际挫折感、社交性回避、强迫性行为、神经性紧张、消化性不适、生活危机感、性心理敏感。

心理因子分布差异。男生比女生,自我困惑感、思维缺乏感、社交性回避、神经性紧张、性心理敏感等较显著;女生比男生,情绪波动性、个性依赖感、躯体化症状、消化性不适等较显著;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情绪波动性、个性依赖感、躯体化症状、社交性回避、消化性不适等较显著;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自我困惑感、思维缺乏感、神经性紧张、性心理敏感等较显著;独生子女学生比多子女学生,情绪波动性和消化性不适等较显著,多子女学生比独生子女学生自我困惑感和神经性紧张等较显著;贫困学生比非贫困学生,自我困惑感、思维缺乏感、神经性紧张、性心理敏感等较显著,非贫困学生比贫困学生,情绪波动性、个性依赖感、躯体化症状等较显著。

心理因子年级差异。自我困惑感大一和大三显著高于大二和大四;情绪波动性大三和大四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一;思维缺乏感大二和大三显著高于大一和大四;躯体化症状大三较高,大四较低;社交性回避大一较低,大二较高;强迫性行为大一较高,大二较低;性心理敏感大一较高,大四较低;个性依赖感、人际挫折感、神经性紧张、生活危机感等随年级增长而减弱;但消化性不适随年级增长而增加。

心理因子学科差异。文科学生比理工科学生,情绪波动性、个性依赖感、躯体化症状和消化性不适等较显著;思维缺乏感和性心理敏感,文科学生较低、理科学生居中,工科学生较高;强迫性行为文科学生较高、理科学生较低,工科学生居中;神经性紧张文科学生较低,理工科学生较高;生活危机感理科学生较高,工科和文科学生较低;文科学生躯体化症状和个性依赖感较高,神经性紧张和思维缺乏感较低;理科学生的生活危机感和神经性紧张较高,情绪波动性和个性依赖感较低;工科学生的神经性紧张和思维缺乏感较高,躯体化症状和生活危机感较低。

针对以上学生的心理因子特点,建议实施如下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扩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开的或将要开设的这些课程,将能通过课堂主渠道为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丰富心理健康讲座,校内老师和外请专家相结合,为学生开展适时适所的心理讲座和心理交流活动;结合本课题的调查数据,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切实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需要全校学生管理干部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他们都能加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列,共同做好此项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