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赵 健
学风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4年中国高校入学率超过19%,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由于教学资源紧缺、教育体制新旧交替、学生生源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大规模扩招后高校学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亟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风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主要体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学风一方面体现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教风师德、治学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
优良的学风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的成长、教育的成败与学生的学风和教师的教风息息相关。优良学风不仅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实效,同时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和文化建设相互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和人才培养的良性运行机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提高学校社会声誉,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优良的学风是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优良的学风又促进建立良好的校园秩序,培育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的根本途径。
二、当前大学生的学风现状与分析
近年来,高校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学风建设的力度、深度仍显不够。除了部分教师对学风建设在促进人才成长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够、不到位之外,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不高。他们自我评价较高,却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渴望成功但不肯付出。现代经济社会各种信息的良莠并存,也混淆了学生的视听,使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失落、错位,学习态度随之发生变化,严重地影响了校园学习风气。
根据一份涉及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学习努力程度与平时学习习惯、学习压力与学习效果,业余时间的分配与利用情况等方面的调查表明,当前学生在学风方面反映出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对专业的热爱与认同不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产生厌学情绪。二是不能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主动性差。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仅把上课时间看作是学习时间,而认为课余时间是自己的,很少会用于学习与复习。三是急功近利思想严重,缺乏刻苦学习精神。主观上希望获得比较优良的成绩,客观上却不肯付出辛勤劳动,寄希望于考前冲刺、突击的人较多。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思考
(一)要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理清思路,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加强学风建设,必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先导,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为工作重点,以课内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投入时间和阶段性目标教育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三支队伍和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团干部三小队伍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协作。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抓两头,带中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风气的整体好转。
(二)进一步明确以思想政治教育统领学风建设
抓学风建设最重要的因素、最关注的效果是学生能够自觉、自主地学习,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必须明确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从学生的思想根源查找并解决问题。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等有关部门及院(系)要按照中央16号文件的有关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转变学习观念,激发学习热情,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素养,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三)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督促学生保证学习时间,不断完善阶段性目标教育工作(www.daowen.com)
严格日常行为管理,确保学生按照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严格学籍管理,进一步完善学分制,逐步实施弹性学制,坚持对不合格的学生严格按照规定实施淘汰。严格考试管理,考场纪律和判分标准,确保形成良好的考风,坚决杜绝作弊现象。
继续推行54小时学习制。认真总结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检查督促工作,确保落实。
继续做好阶段性目标教育工作,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加大指导和检查的力度,重视过程教育,要定期深入班级、宿舍,与学生谈话、谈心,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检查学生制定目标后的执行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指出,给予帮助和指导,确保阶段性目标教育取得实际效果。
(四)强化课堂教学环节,发挥学风建设的主渠道作用
一是抓好教风建设。广大教师要严格履行教师职责,自觉地把培养优良学风作为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严格课堂考勤制度,切实对学生进行督促帮助,并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辅导员、班主任。二是加强师德建设。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对学生的热情关怀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知识传授与思想育人结合起来,职业道德建设与知识能力提高结合起来,真正把高尚的师德风范贯穿于整个教书育人过程中。三是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通过评选“教学名师”“课堂教学(实验)能手”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优良学风建设、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五)充分发挥班级在学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班级是学风建设的基本实体,要以班级和宿舍为学风建设基本组织单位,重视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班委会建设,抓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围绕学风建设,通过班级和宿舍各种制度建设,构建良好班风和学习型宿舍,从具体落实建设有利于学习的微观环境着手,使整个学校能够形成乐学、勤学、善学的良好学风。
(六)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团体在学风建设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
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团体是学校工作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学生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渠道。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团体要重点围绕学风校风建设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自觉遵守学习纪律等校规校纪。学生党员、各级各类学生干部要当好表率,积极开展文明修身工程,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帮助特殊学生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在学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七)积极营造有利于优良学风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影响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要在坚持形成优良学风为主导的前提下,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性、层次性和广泛性。继续办好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科技节等示范性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并引导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建立科技活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积极邀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来校举办讲座,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层次,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院(系)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经常举办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展学风教育,激发学生汲取知识的热情。
(八)健全制度,明确责任,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学风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是一件常抓不懈的工作任务。因此,要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构建并不断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风教育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自习考勤制度、考风考纪制度、学风监督评估制度、评优制度、奖学金评定制度、贫困生资助制度等相关制度。在制度的建设和落实过程中,要与学生的学风挂钩,体现学风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在学风建设工作中,学校领导负责学风建设的理念确立、策略制定和统一部署。学生处等相关职能处室承担管理协调和检查督促职能。教学院(系)结合专业特点具体负责实施和落实工作;广大教师要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和充分发挥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的主导作用。辅导员、班主任要认真履行日常教育管理的职能和充分发挥检查督促的作用。学生党团干部要认真履行教师助手职责和充分发挥个人表率作用,确保整个学风建设队伍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相互配合,相互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成为一个受到广为关注的问题,这对学风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学风建设要围绕知识创新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围绕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总目标进行。从目前情况看,学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挑战和机遇并存,高校要深刻认识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学风建设作为长期的重点工作来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广泛、深入地加强学风建设,实现学风状况显著改进、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的目标,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