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安石油大学贫困生心理特征分析与教育管理研究

西安石油大学贫困生心理特征分析与教育管理研究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安石油大学贫困生心理特征分析与教育管理研究刘予东郑林科多年来,贫困生已成为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和帮助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西安石油大学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为贫困生的教育管理提供相应的思想指导和工作参数。

西安石油大学贫困生心理特征分析与教育管理研究

西安石油大学贫困生心理特征分析与教育管理研究

刘予东 郑林科

多年来,贫困生已成为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和帮助的一个特殊群体。为了这一特殊群体能够在学校正常地生活、学习和成才,各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都在探索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对策,并因此而产生了多元化的研究模式,如对贫困生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角度的研究,以期从不同的方面来帮助和资助贫困生成长成才。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西安石油大学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为贫困生的教育管理提供相应的思想指导和工作参数。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资料来自2005年全校心理普查样本。西安石油大学1~4年级本科生心理普查总样13154人,其中,男生8391人(63.8%),女生4763人(36.2%)。

(二)研究方法

采用“大学生人格调查”(UPI)测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按照UPI的划界标准,分类心理健康组和心理障碍组;并按照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富裕、中等、贫困)分类贫困生组和非贫困生组(含富裕和中等)。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交叉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逻辑回归分析(Binary Logistics)逐步法提取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建立识别贫困生心理优点和心理缺点的数学模型

二、结 果

(一)西安石油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类统计结果

在我校心理普查13154名学生中,心理健康的学生10286名(78.2%),心理障碍的学生2868人(21.8%)。在我校心理普查13154名学生中,非贫困生8352人(63.5%),贫困生4708人(35.8%),调查缺失项93人(0.7%)。对贫困生分类组与心理健康分类组交叉比较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在非贫困生中,心理健康者6720人(占非贫困生的80.5%),心理障碍者1633人(占非贫困生的19.5%);在贫困生中,心理健康者3492人(占贫困生的74.2%),心理障碍者1216人(占贫困生的25.8%)。可见,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检出率高于贫困生,贫困生的心理障碍检出率高于非贫困生,经交叉比较卡方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

(二)西安石油大学贫困生UPI心理特征Logistics分析结果

以西安石油大学贫困生分类组(0非贫困生/1贫困生)为应变量,以UPI60项心理健康因素(均属0/1二值变量)为协变量,做Logistics回归分析(逐步法),结果显示,最终进入方程的变量为贫困生区别于非贫困生的特异性心理特征,其主要心理弱点有:自我否定、担心未来、过于操心、郁闷不开朗、记忆力减退、说话紧张、异性敏感、易被人误解、感到自卑、过分担忧、思维迟缓、被人轻视感、人际关系不良等;其主要心理优点有:自我意识强、情绪较稳定、对人较宽容、做事有耐力、个性较独立、独处安静、自信心强、信任他人、与人为善、行为自觉等。

(三)西安石油大学贫困生UPI心理特征因素分析结果(www.daowen.com)

对以上贫困生的25项UPI心理特征作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法Component),结果产生了5个因子,根据每个因子中的负荷值大于0.4来选择特征项,再提炼和命名潜在因子:F1命名“情绪稳定与生活担忧”(情绪特征);F2命名“外显自强与内隐自卑”(个性特征);F3命名“信任别人与自我否认”(认知特征);F4命名“郁闷不快与交往不良”(交往特征);F5命名“异性敏感与交谊紧张”(性心理特征)。用此5个因子所能解释的总方差累计百分比为38.9%。对以上提取的主成分作显著性检验,KMO抽样适度测定值=0.903(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分析值=16439.105(p<0.01),显示此因子分析效果较优。

三、讨 论

贫困生心理障碍多于非贫困生。2005年西安石油大学的大一到大四学生中,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21.8%,其中,贫困生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5.8%,非贫困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18.5%,贫困生的心理障碍显著高于全校心理障碍的平均水平,而非贫困生的心理障碍检出率低于全校心理障碍平均水平。可见,贫困生心理障碍水平较高,值得学生管理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探讨和研究,以期关注和帮助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贫困生具有较优良的心理特点。如本次研究表明,贫困生在UPI60项人格项目上具有自我意识强、情绪较稳定、对人较宽容、做事有耐力、个性较独立、独处较安心、自信心较强、易信任他人、能与人为善、行为较自觉等优秀心理特点。从这些优秀心理特征可以透射贫困生的潜在人格特征,其核心是:善知自我而自信、善待他人而信任、个性独立而自强、行为主动而自觉。

但贫困生也存在明显的心理弱点。如:自我否定、担心未来、过于操心、心情郁闷、不够开朗、说话紧张、异性敏感、易被误解、感到自卑、过分担忧、思维迟缓、被轻视感、不善交往等。这些心理弱点,也显示出贫困生存在的另一面人格特征:因贫困而感到自卑,因自卑而敏感,因敏感而回避交往。

在以上心理优缺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贫困生UPI心理特征作了进一步的因子提取,结果发现,贫困生在25个心理特征中显现出5个潜在的带有矛盾特点的心理因子:“情绪稳定与生活担忧”(情绪特征),“外显自强与内隐自卑”(个性特征),“信任别人与自我否认”(认知特征),“郁闷不快与交往不良”(交往特征),“异性敏感与交谊紧张”(性心理特征)。

分析贫困生个性中蕴藏的这些矛盾心理,不难看出,在贫困生的心理多层面上:既有对人信任的一面,又有对人敏感的一面;既有自信好强的一面,又有自卑忧郁的一面;既有情绪稳定的一面,又有生活担忧的一面;既有外显自强的一面,又有内隐自卑的一面。

分析贫困生诸多矛盾心理,可能有以下原因:其心理弱点有其家庭贫困状况的现实基础,自感暂时无法超越,只能面对,此时自卑等负性心理因素便会显现,如面对非贫困生的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较无虑的心理行为,会自感不如,同时也增加了对别人的警觉和敏感,怕受到来自不良目光和语言的轻视和伤害。但另一方面,其心理优点则主要来自“我已经超越贫困上了大学”的现实环境,这一环境给贫困生提供了继续自强、超越贫困、走向成功的条件,在此环境中,只要激发自身的优势如自信、自强、独立和自觉,就能成功;只要善待别人和信任别人,就能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一个好的人际环境和社会支持氛围。

对于高校贫困生或特困生心理问题成因的研究,近年来有不少成果出现。如方文晖和田永静等人在《中国教育报》探讨了特困生“心理贫困”即特殊心理问题产生的五大原因:一是不少贫困生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二是商品经济使学生常泛起各种消费热,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增添了许多烦恼;三是社会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面对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四是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带来就业压力,贫困大学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也有不足之处,面临就业压力更大;五是社会善意动机的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使一些学生虽得到物质资助,但精神受到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李健和王作茂认为,高校特困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有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自身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文化素质及家庭期望值的影响;学校因素包括教师素质及学校自身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是观念影响及舆论的压力。

在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方法上,国内较多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来调查其心理健康状况,如杨志恒认为,大学特困生的SCL-90测验结果表明,其症状总均分明显高于非特困组,心理症状主要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等,这与特困生经常为生活而忧虑和困扰有关。刘海燕和王馨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16PF)测验某高校特困生发现,特困生心理问题主要是缺乏自我控制力、欲求未满足而引起紧张感、自我成熟度低、疑心重或妄想型不安定、无价值感和抑郁感等。

对于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国外研究,目前尚无文献资料报告,这可能与国外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富裕和教育文化资源利用较充裕有关。

借鉴于国内的研究成果,结合学生管理的工作实际,针对我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因子,拟提供以下教育管理对策:第一,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贫困生的潜能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如面对现实生活,如何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理想,如何坚持积极向上的追求等;第二,贫困生的心理发展辅导:如针对贫困生的矛盾心理特点,帮助其如何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个性优点,如何克服和改变自己的个性缺点等;第三,贫困生的生活学习指导:通过学校的贫困生管理工作,争取国家、社会团体、企业、学校等各方面的资助,或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其改善生活困境,并提高自助或勤工助学的能力,同时帮助贫困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尤其是改善其学习方法;第四,贫困生的社交能力训练:对贫困生的社交心理问题,可通过团体训练和社会活动,帮助其如何改变自卑心理,以增加其社交自信心;第五,积极开展对贫困学生的就业指导,使他们合理定位,顺利就业,尽力消除就业压力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等。

对贫困生的教育管理重点,既要从发展性原则出发帮助其认知和发挥自身的心理优点,又要从适应性原则出发帮助其改变和克服自身的心理弱点。这些建议和措施,需要学生管理干部和心理辅导老师相互配合,在各自的工作上有侧重的实施,以保证贫困生能够心理健康地生活、学习、交往和成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