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邓小平教育理论:培养高素质人才!

邓小平教育理论:培养高素质人才!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教育理论,对于解决中国现代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邓小平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标准问题。

邓小平教育理论: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 精心培育高素质人才

张宁[1]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设计师,他带领党和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教育理论,对于解决中国现代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均面临诸多突出矛盾、严重困难和巨大压力。百废待兴,首先兴什么?此时,作为战略家、政治家的邓小平同志“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他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早在1975年他就指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教育工作的思考,最鲜明的特点是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兴衰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高度,从中国所处时代大背景上,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上,以战略家的眼光去深思、判断、把握,从而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认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1986年)。他要求,“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1978年)。他提出,“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1978年);“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1988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3年)。他同时强调指出,“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1988年)。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显示了邓小平把发展教育作为党和国家战略重点的远见卓识和坚定信念。他为此勇于实践,披荆斩棘,拨乱反正和改革创新。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从“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出发,大力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在教育战略地位、本质、任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原则;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改革;教育法制建设;人才工作;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等重大问题上,高瞻远瞩,做出了精辟的见解和论述。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深邃,内容丰富,不仅是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指南,而且也是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在这一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教育、科技事业中坚定完成了对“文革”的拨乱反正,并在这一基础上,开创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今天,当我们回顾总结20余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时,当我们自豪地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时,当我们满怀信心地憧憬更美好的未来时,我们特别感谢邓小平同志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特别珍惜邓小平同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思想理论财富。新世纪,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征程中,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深入学习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邓小平教育理论,使我国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二、坚持“四有”标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青年一代健康全面成长,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希望。邓小平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标准问题。早在1978年他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这段讲话中,他强调了培养人才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政治标准,即“有社会主义觉悟”;一个是文化素质标准,即“有文化”。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提出并逐步完善了“四有”新人的育人标准。1982年,他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1985年,他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提法,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邓小平“四有”新人的理论,是对人才培养标准的一个富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的阐述,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四有”标准高度凝练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完整统一体。“四有”标准中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年来一直都很受重视,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却在局部存在着被弱化、边缘化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在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他说:“多年来,我们的一些同志埋头于具体事务,对政治动态不关心,对思想工作不重视。”他多次强调不仅教育战线,而是全社会的家家户户都要关心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化的时代,多元文化的冲突和竞争愈来愈激烈,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2004年,党中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正是应对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而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的号召。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强调“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历来有这样的优良传统”。高等院校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逐步成熟的阶段,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未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校是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曾强调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高校肩负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重大使命,更应该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发展,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日益增强。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与心态带有许多新的特点:(1)政治上有热情,甚而表现为激情,但还不够理智、不够成熟。由于当今思想文化上西化诱惑的东西太多,诱惑力很强,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力很大。因而在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观念追求上,还有明显的动摇性,基础不够坚实。(2)在人生历程中,有理想、有抱负、有很强的求知欲,常憧憬最美好的东西,但对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变化性以及某些事物的突发性,尚缺乏深入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当理想、憧憬与现实矛盾而又一时解释不清时,容易迷惘、悲观、消沉甚至于逃避。(3)多为独生子女,特别是在城市长大的青年学生,从小生活环境比较优裕,宠爱娇惯、我行我素,应对困难、挫折的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往往经不起艰苦、困难和挫折的考验。(4)容易重感情、讲义气、有豪气。但欠缺原则性、坚定性和对不良行为的斗争性。(5)处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比较敏锐,富有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但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欠缺实践适应能力。针对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高校党委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有满腔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积极深入地研究、探索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他们学习、成长的规律,在他们学习、成长的各个环节上做好教育、引导、帮助工作。理想、信念、价值观是一个人成长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人才培育上最重要的是用科学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武装他们,使他们在政治思想上健康成长。高校党委最根本的任务是把握好育人方向,协调各方关系,调动各方力量,完善齐抓共管机制,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推进好“三进”工作,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扎扎实实地培养教育好年青一代人,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素质后备军。

三、坚持“三个面向”,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为此必须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事业包括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高等院校如何加快发展,努力培育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新的腾飞做好人才准备,成为高校党委所面对的重大课题。当前高校的改革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教育教学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等诸多方面正在全面展开。新世纪高校改革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教育理论为指导。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先进的、现代化的和开放的教育教学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大业输送一批批合格的人才。(www.daowen.com)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该题词不仅是对景山学校的鼓励,更是站在当代世界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高度,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它指明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方针。“三个面向”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互相联系、依赖,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一方面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出在质量、数量、知识结构等方面都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要求推进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努力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适应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建设开放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经验,同时也要努力开展与国外教育机构沟通、交流与合作。在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旧的传统观念束缚氛围中,没有战略家的眼光和气度,是难以提出“面向世界”要求的。1983年10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就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可以说不面向世界,不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指教育要具有前瞻性,要培养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根本上说,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它必须坚持改革,以使今日的教育能不断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三个面向”不仅指出了教育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还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伟大变革中对改革发展目标、任务、方向、道路和方针策略的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三个面向”的根本点落实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上。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培养一批德才兼备、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者和大量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先进劳动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使高等教育能不断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为国家的现代化服务,我们就必须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下决心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冲破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同时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努力进行教学内容、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力推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程。

1977年邓小平就强调指出:“教育方面有好多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出人才、出成果。”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是新时期高校的历史使命。特别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重要。这是由知识经济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和“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大学的核心使命。

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培育人才的良好软环境

邓小平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早在1979年“文革”结束不久他就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1985年2月,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他把人才的作用看作是关系我国各项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环节。1992年南方谈话中,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从20世纪70年代他重新主持中央工作以来,在很多场合下,他都毫不讳言自己对人才的喜爱之情,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是知识和人才密集的地方。高校办学过程中能否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好人才,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学校改革、建设的全过程,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大局,应该予以高度关注。教师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尊师才能重教,重教必须尊师。尊重教师,就要从业务、思想政治以及生活待遇等方面关心好他们。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中充分信任和支持教师的工作,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好他们的作用。要保证教学科研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时间,使他们能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去。要通过有效手段,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此同时,还必须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使他们自觉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邓小平说“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为此,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者,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要拿出实际行动,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学校领导者、管理者必须树立“两个全心全意”意识,即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员工办学,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要努力营造团结、安定、积极向上的校园软环境和科学严谨而又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使各方面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并能发挥好作用。

高水平大学必须有一流软环境。高校软环境建设,是影响大学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为创造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高校软环境,一定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有科学、进步、现代的教育观念。人类社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大学职能的不断拓展,从而对大学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提出了深刻变革的要求。我们必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开阔视野,以创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来规划学校长远发展大计。其次,要建设科学进步的大学制度和民主现代的大学管理模式,确立广大师生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大学作为一个有机组织和管理体系,具有自身的个性和特点。广大师生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共识和对办学目标的共同热情是办好大学最有效的保证。高校在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上,不仅要激发教师学术、科研和教学的积极性,而且要激发教师的政治热情,发挥其“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作用。同时,也要激励学生学习、进步的积极性,使他们健康全面成长。第三,要弘扬优良办学传统,建设大学精神。要有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貌。在高校建设中,要高度重视优良办学传统的总结和弘扬,要倡导“师道”精神,健全“师德”意识,建立“师行”规范。大学深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健康向上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清雅的校园环境,优美的校舍建筑,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对于师生舒展性情、陶冶情操、振奋精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高校软环境建设是人才培养成长的环境基础,也是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条件,更是学校长远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还要在现代化事业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坚持邓小平教育理论,必须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是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我国高等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培养输送大批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1]*本文作者为西安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