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扬州古城旅游开发案例

扬州古城旅游开发案例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扬州是1982年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目前,扬州市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11处和108处。扬州唐城遗址考古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5年扬州宋大城西门遗址获重大考古发现荣誉提名奖,扬州唐宋城遗址被列入“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扬州古城旅游开发案例

第二节 经验做法

一、扬州古城保护回顾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扬州是1982年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多年来精心呵护宝贵的古城,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打造长三角北翼都市后花园。1988年,总面积为12.23平方公里的“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面积达16平方公里的扬州城遗址(隋至宋)被国务院指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国以来,特别是1982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扬州历届党委和政府都比较重视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解放初期,扬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就发布了关于保护名胜古迹和图书文物的“一号通令”,要求对老城区加以保护;1955年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扬州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明确了老城区、瘦西湖风景区、文教区、工业区等功能分区,为扬州城市建设的布局打下了重要基础;随后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多次开展对重要文物和名胜古迹的普查,并于1962年5月发布《扬州市古建筑庭园树木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并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4~1985年全市开展了一次大规模文物普查;1996年公布了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目前,扬州市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11处和108处。

1978年实施的三元路、石塔路等市区主干道拓宽工程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有效地保护了文昌阁、唐石塔、古银杏等一批文物,该项目获建设部规划设计优秀奖。1984年进行的琼花路拓宽工程中充分注意了对宋井、琼花观等文物和东圈门历史街巷的保护。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扬州市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基本上查明了隋、唐、宋时期扬州城的范围、主要街道和水系,先后发现了宋大城南门、西门和东门遗址。扬州唐城遗址考古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5年扬州宋大城西门遗址获重大考古发现荣誉提名奖,扬州唐宋城遗址被列入“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1年扬州市委、市政府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调整了城市布局,将向西、向南发展作为扬州城发展的主要走向,确立了“定向延伸、轴向发展、跳跃开发、组团串联相结合”的原则。1992年5月扬州又果断决定兴建经济开发区,提出了“十年再建一个新扬州”的口号。跳出老区、建设新区发展战略的果断实施,及时遏制了老城区内的开发,摆脱了城市建设的许多困扰,为古城保护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避免了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老城被严重破坏的情况发生,为今后的旅游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始扬州市政府着手实施东关街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和东圈门片的整治,并已完成了东关街整治工程和东圈门沿线整治工程,为保护和利用历史街区作出有益的摸索和尝试。

二、规划先行,有效指导古城旅游区保护与开发

从2001年始,由扬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扬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于2002年4月报扬州市人大审议通过。随后逐步开展了12个街坊的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并于2004年年底全部完成。确定了老城区保护建设的指导思想及“整体控制、积极保护、合理保留、全面改善”的规划原则,明确了老城区是“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核心区域,城市重要的(传统)文化旅游商业区”的功能定位,形成了“一条主脉、两条轴线、四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六组传统建筑群”的保护框架

《城市总体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老城区控制性规划大纲》、《分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完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老城区保护和建设的规划体系,将为下阶段老城区保护和旅游利用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扬州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是扬州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和品牌。扬州老城区现有城市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规划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询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老城区保护的重点要素包括:传统的城市格局、丰富的文化遗存、古朴的城市风貌、秀丽的园林景观和独特的地方文化。要求通过建筑高度、建筑布局、街巷体系等多方面的控制,有效保护老城区独特的城市格局,体现“逐水而城、历代叠加”、“双城街巷体系并存”和“河城环抱、水城一体”的特征;保持老城区古朴的城市风貌,维持“平缓型”的城市空间、匀质细腻的城市肌理和集“南秀北雄”于一体的建筑风格。

目前规划确定了四个历史街区(东关历史街区、仁丰里历史街区、湾子街历史街区和南河下历史街区)、六组传统建筑群(北矢巷传统建筑群、牛背井传统建筑群、正谊巷传统建筑群、弥陀巷传统建筑群、小草巷传统建筑群、居仁里传统建筑群)、574处历史建筑物以及众多的古井、古树名木和传统街巷构成老城区保护的基本框架。要求按“绝对保护、重点保护、一般保护、风貌协调”四个层次进行保护与规划控制,分别采取修旧如旧、保外改内、保护视线、保护格局和延续风貌等办法对老城区进行逐步更新。

三、加强组织领导,有序开展老城区保护与旅游利用

老城区保护建设工作政策性强,牵涉面广,难度大,矛盾多。为充分保护、挖掘和利用扬州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传承历史文明,发掘良好的人文环境优势,加大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力度,尽快激活古城区各种文化资源要素,充分展示文化内涵和古城区形象,进一步推进历史街区的整治与旅游利用,2004年,扬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和相关副市长担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分设综合协调、规划设计、政策研究、名城解读、拆迁安置、工程实施、街景整治、市容整顿等8个专门工作小组,并聘请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根据“资源整合、规划设计、政策标准、开发利用”四统一的原则,在广泛征求专家、市民意见的基础上,着手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实施扬州古城区的改造与复兴、利用与展示工作。

截至当前,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

(一)启动历史街区整饰,凸现历史街区传统风貌

为保护古城的整体传统风貌,探索历史街区的整治经验,扬州市在广泛听取文化、文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古城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古城扬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护其貌、显其颜、保其韵、铸其魂”的思路,对老城区实施保护工程,陆续实施了东圈门、江上青故居、汪氏小苑修复开放、东关历史街区整治、个园南部住宅修缮、吴道台宅第修复开放、教场民俗风情街区改造等工程。对历史街区外环境风貌按不同层次、不同风格分别处理,以求完整地再现城市文脉。对控制区内的建筑按规划严格实施,不破坏控制区内的历史风貌。对过渡区也要求和谐、过渡自然。对整座城市的建筑进行城市设计,使城市建筑的秩序、风格及其美学品格都能与城市的文化基调相一致。充分注意保留住历史街区的文化性,使其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完整地保护下来,特别是原有的布局、原有的造型、原有的艺术风格、原有的建筑结构、原有的建筑材料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承载力(www.daowen.com)

为适应传统风貌的保护要求,拆除违章建筑及影响古城历史风貌的房屋,对保留建筑进行修缮整治。对老城区的主要道路实施了全面整治,将原有杆线下地,铺装麻石和青砖路面,增设消防设施,配置公厕、垃圾箱、路灯等配套设施,同步改造地下管网,配套建设一批停车场,使老城区的道路通行条件和道路景观得到了较大改善。鼓励居民外迁或参与街区整治,先后整饰修复老城区街巷200多条,面积6万多平方米。老城区原有风貌在得到保护的同时,其应有的功能也得到了提升,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得到改善。2003年5月推出“古巷风情游”,着力展示明清古城历史、文化、民俗特色,构成独具特色的老城古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展示非物质形态文化,提升老城区文化品位

为更好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老城整治的过程中注重保持原有街巷的地名和空间尺度,合理保留并发展一些久负盛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商业老字号,为扬州传统工艺的延续和繁荣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开辟了扬州工艺展览馆并着手规划建设沿北护城河的传统文化长廊。同时为加强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对扬州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解读”的工作班子,拟在试点的基础上,通过标牌、立碑、牌坊等方法,全面解读古城的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名人名宅、古树名木、特色街巷等,以营造文化古城的浓郁文化韵味。

此外,还结合住房解危解困,疏散老城区人口;抢救性保护、整修了岭南会馆、准提寺、汪氏小苑、吴道台宅第等一批文物建筑;加强对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及保护工作。

四、开展古运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再现运河城昔日风光

春秋晚期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起,流经扬州市区的古运河就成为扬州的“母亲河”,扬州被称为“运河城”。千百年来,古运河哺育着这方土地,孕育了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运河水运的兴起,更给扬州带来了数度繁华。

古运河扬州城区段全长13.5公里,环绕着半个扬州古城,并且扬州的东关、南河下等历史街区都与运河紧密相邻,它们之间有着历史的互相依赖的关系。沿岸保存了很多文物古迹,历史风貌较为完好,是亟待深度开发的世界级旅游资源。

然而,随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古运河扬州城区段年久失修,沿岸水利工程老化,房屋低矮破旧,河床普遍淤积,断面严重缩狭,河道防洪能力下降,每到汛期,沿岸都有房屋建筑受淹,加上古运河两岸工厂和居民排污,导致古运河城区段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体水质下降。这与扬州旅游名城的整体形象、与“母亲河”的地位极不相称,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和人居环境的建设,人与自然极不和谐。

从1998年起,扬州市委、市政府先后投资3亿元,对古运河城区段进行综合整治,共拆迁房屋16万平方米,构筑驳岸2.2万米,疏浚淤泥73万立方米,绿化布置50万平方米,新建旅游码头12座,安装栏杆2.2万米,翻建(改造)5座配套闸站,新建了“东关古渡”、“气澄壑秀”、“双亭”、“撷芳俪浦”、“便益门广场”,形成了古运河城区段滨河绿化风光带。开发了瓜洲润扬森林公园、高旻寺、文峰寺、普哈丁墓园、茱萸湾公园、凤凰岛生态旅游区、邵伯湖风景旅游区等一批沿线景点。在广场、绿化建设及河道整治方面,注重提高休闲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通过整治,提高了扬州老城区的绿化率,改善了古运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滨河休闲的公共活动场所,成为城市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下一步高起点开发运河旅游产品打下良好基础。2005年4月,在扬州烟花三月国际旅游节期间,扬州市政府围绕“扬州古城、古运河和瘦西湖新区”三大主题,组织了旅游发展国际论坛,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一致认为扬州段古运河资源开发条件已经成熟。

五、实施城区水环境整治,凸显“文化水都”风采

“水”是扬州古韵的灵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扬州市区现有大小22条河流,总长70.71公里,多年来,扬州市在实施古运河整治的同时,对市区的水系也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整理,实现了瘦西湖及与其连通的城河水系“死水变活,活水变清”的整治目标。维修保护了一批古桥,整理出贯通的滨河游步道,配套建设了亲水平台、游船码头,实施了疏浚、驳岸、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使沿河景观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初步形成了古运河、小秦淮河、二道河及北城河沿河绿化风光带,并开通了乾隆水上游览线。

扬州市陆续投入12亿元,通过引清水、截污水、疏河道、砌驳岸、建绿化等几大重要举措,重点实施了瘦西湖活水工程和“古运河—邗沟—瘦西湖”水上游览线基础设施项目,再现了“夹岸垂柳桃花,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卷。古运河风光带、漕河风光带形成城市“绿色走廊”,古邗沟、保障湖与瘦西湖融为一体,展示了扬州古代文化和生态资源特色。

应该说扬州水环境整治已经取得了社会、经济、环境俱佳的效果。国家建设部于2005年5月在扬州召开全国城市水环境整治现场会暨国际水环境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对扬州市水环境整治和水文化再造工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六、优化生态环境,大力提升旅游城市的形象

历史上的扬州就以环境优美而著称,“绿杨城郭是扬州”、“园林多是宅”、“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都是扬州生态环境传统特征的写照。清秀、古朴、典雅的城市风貌,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人文景观是城市的瑰宝,是扬州市建设最佳人居环境和生态城市最具特色的优势。

多年来,扬州市基于旅游城市的定位,一直坚持高起点规划,积极把现代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理念融入规划设计之中,提升城市品位,凸现城市个性。注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市容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先后开展了古运河城区段整治工程、瘦西湖水环境改善工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全市关停、淘汰了169家污染严重、影响旅游城市形象的企业,道路变宽、河道变清、夜景变亮、绿化变多、城市环境变得更加漂亮,赢得中外宾客的交口称赞。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独特景观正逐步显现。

2000年9月,中、德两国专家确定开展以“扬州成为中国的生态示范市”为最高目标的“扬州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项目合作。目前,《扬州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和8项专题规划已编制完成。扬州先后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城市”等一系列称号,旅游城市形象得到了很大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