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城保护与开发,经典案例分享

古城保护与开发,经典案例分享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严格尊重历史的完整古城保护就是最好的旅游开发方式。而专家认为,平遥古城合理的人口上限为2.2万人。为了减轻人口容量对平遥古城旅游开发尤其是对古城文物的保护、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形成巨大的威胁和压力,政府决定进行城市规划,对城内的居民进行外迁。

古城保护与开发,经典案例分享

第三节 古城的保护与开发

一、古城规划简述

平遥古城1958年开始经历了很多次的规划,其中有对古城的总体规划、古城保护性的规划、旅游规划等等。表3是古城历年的规划情况。

表3 平遥古城历年的规划情况

img4

续表

img5

表3中的规划由于某种原因,有的未能施行。从这些规划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发展,古城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其城市规划、旅游规划也越来越科学化、合理化。

平遥古城旅游发展规划的长期战略目标是:统筹规划,科学保护,持续发展,充分发掘,合理利用,优化旅游资源配置,策划修复和建设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旅游景点,组织旅游线路,最大限度地发挥古城人文旅游资源的潜能。营造以世界文化遗产为品牌,以古城为依托,以明清古风古韵为基调,以汉文化为主线,以晋商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为内涵,滚动发展,最终把平遥古城建成集观光、修学、科考、购物、宗教朝觐和休闲为一体的封闭式的“明清小社会式”的活体汉文化博览城和国际旅游城。

目前,平遥正在筹备一份新的规划,由国家旅游规划和发展司的原司长魏小安先生牵头,联合同和时代(北京)旅游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中华行之网旅游公司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代表处等4个单位一起做。这份规划的总体名称叫做《平遥旅游目的地发展总体规划及五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及规划大纲》。

二、保护第一

平遥的古城墙、古民居、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等等历史遗产都具有很强的观光游览、修学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价值,具有“修复和培育生产力”的功能。平遥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服饰饮食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对游客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所内含的深厚汉文化禀赋是吸引全国和全世界游客的最大最持久的吸引力。在平遥考察期间,结识了一批批来自日本英国、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典、瑞士以及我国港澳台的专家和游客,他们无不惊叹和折服于这座古城的深厚文化根基,由衷地发出“平遥太好了”的感叹。平遥,既是华夏文明的宏大载体,又是世界的共同文化遗产。

严格尊重历史的完整古城保护就是最好的旅游开发方式。平遥的旅游价值、魅力和吸引力就来源于其完整的古城风貌和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平遥旅游规划严格贯彻了保护第一、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保护与发展并举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提高旅游开发的科学技术含量,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达到最优化和持续化,实现以文化遗产兴旅游,以旅游促保护的良性循环。

平遥真的是老了,不少房屋已露出了令人心痛的破败和潦倒,有的甚至已完全倒塌。片片瓦砾散落四处,断墙残垣随处可见,历史的沧桑和无奈全在破旧不堪的老房子面前聚集,昔日的辉煌仿佛成了嘲弄。

然而现在的保护力度因资金的缘故还远远不够,居民的自觉保护意识不强,维修不力,私自搭建的违章建筑比比皆是。尽管还有种种不足,但平遥已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保护古城、美化古城、清洁古城、开发古城”的活动,力争营造一个更舒心、古色古香、古风古韵的氛围。(www.daowen.com)

三、引导性搬迁——让路古城保护

平遥古城自从1997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在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保护工作也相应显著加强。然而,由于人口的巨大压力,古城保护的问题依然突出。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古城内,居住着4万多居民,人口相当稠密,分别是上海的17倍、北京的33倍。而专家认为,平遥古城合理的人口上限为2.2万人。

为了减轻人口容量对平遥古城旅游开发尤其是对古城文物的保护、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形成巨大的威胁和压力,政府决定进行城市规划,对城内的居民进行外迁。从1997年开始,包括平遥县委、县政府在内的80多个机关单位,率先从古城搬了出去,医院和学校也相继迁出城外。2003年,平遥县又一次性投入1.3亿元把著名的平遥中学搬了出去,并彻底关闭了平遥古城周围30家污染企业。

有着80年光荣历史的平遥中学作为山西省知名的一所重点中学,是城内规模最大的学校,师生5000多人,是古城的一大人口压力。其校园内,还有一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这一文物的主体建筑大成殿,是我国各地文庙中唯一的宋代建筑,在建筑学、文化学等方面的价值极高,而且从旅游角度讲,也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和平遥古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平遥中学新校于2002年3月15日开工建设,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于2003年9月实现了整体搬迁,建成了占地400余亩,可供8000余名学生就读的人文型、数字化、园林式、现代化的新校园。在兴建新校的同时,平遥中学还投资3200多万元对平遥文庙进行了开发,建成古城内规模最大、品位最高、人气最旺的人文景观。2004年“五一”文庙向公众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平遥中学的整体搬迁,意味着古城人口搬迁取得重大进展。它既推动了古城内学校、医院、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搬迁进程,又加速了古城内人口的分流步伐。

四、聚焦古城墙

平遥之有城墙,相传始于西周,而重建于明洪武初。城高10米,周长6000余米。古城近于正方,但不同的是一般城池只有4个城门,而平遥则是6个城门,东西各有上下两座门,6门都有专名。据说这是取一头一尾4只爪的龟形为城,可能是建造者以龟寿来祝福古城的永存,果然不负所望,龟城至今仍存。龟尾偏甩,所以南北二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下东门是直通式城门,与远处一塔相对,传说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系住龟足,以免龟城走动。其余东西城三门都弯过来出入侧门,既为便于防御,也以示龟足的弯曲。南门前有对称的一对井(正待发掘),象征龟的两只眼睛。南城墙不是直线,而作水波流动状,似乎龟在划动。整个古城自明清以来完整无缺。直至1938年2月,日军进占平遥,毁城建堡,古城遭到惨重破坏,东城墙南段至今尚有多处弹痕。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犯中华的见证,也是古城捍卫民族生存的光荣疤痕,让中华儿女永志不忘。城墙上有敌楼71座,合城南隅奎星楼共72座,垛口有3000个,据说象征孔子3000弟子72贤人。这无疑是一种附会,但也反映了平遥人民对文化的向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平遥曾受到关注与保护,不幸“文化大革命”时期,拆墙盗砖,乱挖乱建,使千年古城面目全非。20世纪80年代以来,始逐年维修复建,直至1993年底,古城墙体终于复原。

(一)倒塌经过

2004年10月17日下午14时左右,位于平遥古城正南门的一段长约17米、高10余米的古城墙突然坍塌。虽然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头衔的平遥古城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城墙为何倒塌、平遥会不会被摘掉“世界遗产”的帽子等话题备受关注。

(二)倒塌原因

2004年10月20日上午,平遥县文物局副局长李树盛在陪同山西省古建设保护所所长乔云飞现场勘察时,分析这段城墙坍塌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倒塌处墙体明显比周边墙体斜度小;二是倒塌处外墙墙体酥碱重,易倒塌;三是从倒塌墙体取回的土样分析,明清时期在整修城墙时此处的夯土太松,另外从现场观察,倒塌处裸露的疏松干燥的黏土被风吹拂后不断脱落,这样疏松的土壤不但起不到支撑作用,反而有外推作用;四是倒塌处墙体的上、下部分比中间部分厚实,说明此处砌墙方法不严格,砖与砖、砖与土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工程质量存在很大隐患。

(三)由城墙倒塌引发的思考

此次坍塌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年久失修造成的。倒塌处外墙与其他处外墙相比较明显过陡,这种明显的隐患却一直未得到修护。平遥县文物局对此的解释是,该局每年财政经费勉强维持日常办公,根本没有能力对古城建筑进行日常监测监护。不光是古城墙,除一些大的景点和民俗客栈保护相对较完好外,很多古民居酥碱现象较为严重,墙体半腰以下都呈现出犬牙交错状。

据平遥县财政局一位负责人说,2003年,平遥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2亿元中约70%上缴给晋中市、山西省和中央,除了专门拨款,除去工资,剩下的1000万元只够维持日常运转,这些年本级财政基本上没有能力投入文物保护。文物旅游渐入佳境,文保部门却成了穷庙。平遥文物和旅游在体制上还不融洽,维修都是上级文物部门投钱,但收入大都归旅游部门所有,或者是被一些承包景点的公司赚走。

可见,平遥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间出现了矛盾,未能建立保护和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对于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第一要义在于保护,保护就是最好的开发。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都要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小心翼翼地维修,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既保持历史风貌又提高观赏价值。古城的保护不仅仅需要平遥县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援助。平遥古城作为中华民族留给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将在全人类的视野中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如果有了这种意识,平遥的文化真谛就能够妥善地保护和留存下去,必然有一天,平遥会像雅典卫城、巴斯古城那样,成为充满独特魅力的华夏第一古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