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功案例:丽江古城保护发展典范

成功案例:丽江古城保护发展典范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旅游保护一、丽江的保护和发展是成功的典范(一)保护方式“在古城和文物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两方面都取得突出成效的历史文化名城应首推丽江。”丽江全县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4项,大都获得了有效的保护。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旅游业的发展,丽江在开发和保护的磨合中不断发展。目前,丽江古城内有四十多个宅院被列为重点保护民居,严禁破坏、拆迁,有关部门每年还拨付20万元作为维修专项费用。

成功案例:丽江古城保护发展典范

第五节 旅游保护

一、丽江的保护和发展是成功的典范

(一)保护方式

“在古城和文物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两方面都取得突出成效的历史文化名城应首推丽江。”在建设新城与保护上,丽江便得到了专家的首肯。专家们都一致认为,丽江古城的选址及建筑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古城建筑吸取汉、藏、纳西各民族建筑工艺之长,在屋顶的形式、梁架的结构及内部装潢彩饰等方面又形成了独具纳西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建筑风格。在各建筑群体与个体的布局上,又由相互联系的单院或进院组成,主轴分明,和谐对称,继承了中国传统庭院的形式。丽江古城区位的优越性与城建的科学性,使之在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地位十分重要,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据了无出其右的位置。

面对如此充满浓郁、悠久、和谐人文气息的古城,怎样建设现代化城市?丽江人选择了一条“保护古城区,开发新城区”的道路。这样,既保证了丽江的城市建设与时俱进而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又十分完好地保存了丽江古城的整体风貌,同时还恢复重建了新的景点——木府,使其成为丽江古城区的心脏和丽江的“紫禁城”。

丽江古城的整体保护是成功的,同时,对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也是成功的。丽江全县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4项,大都获得了有效的保护。自1986年以来,先后完成了白沙壁画、福国寺五凤楼、普济寺、指云寺、石鼓渡口、文昌宫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另外,还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筹集资金对二十余项文物古迹进行了全面维修。在继承和发扬无形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丽江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对东巴文化与纳西古乐的研习就是证明。对古城、文物的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给丽江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是有目共睹的,仅2001年,到丽江旅游的游客就超过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7亿元。

几乎每年都要到丽江两三次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公室顾问理查德·恩格哈特说:“丽江古城的管理是卓有成效的,其历史的真实性得到了高度重视。”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旅游业的发展,丽江在开发和保护的磨合中不断发展。前些年,古城内一些机构和个人盖新房时,选择了高大的钢筋水泥房,它们在呈鱼鳞状分布的传统民居中,极不协调。在政府的倡导下,丽江古城先后拆迁3万平方米不协调的民居。

其实,人们对丽江古城的保护由来已久。1951年以后,当地的机关、部队及企事业单位都设于古城内,使古城在历史变迁中得到较好的保存。此后,随着公路的开通,古城内的机关单位感到工作不便陆续迁出古城,开始建新区。1958年当地政府第一个丽江县城总体规划提出了“保存古城,发展新城”的思路,丽江古城的保护更进一步。

1986年丽江县准备将新建的东大街向四方街延伸,当时的云南省领导获悉这一消息后当即指示,“务必做到保留丽江古城”。这一年底国务院批准丽江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制定了古城管理条例,促进了对古城的全面保护。

据丽江市古城区的一份资料说,2003年丽江古城接待的游客数突破200万人次,其中不少游客是数次重返丽江。旅游业的兴旺招徕了四方商贾,昔日茶马重镇的繁华恍若再现。曾几何时,丽江古城大街小巷冒出了几十间面孔相似的缅甸珠宝玉器店、音像店。不过,这些与古城风格大相径庭的店铺如昙花一现,在古城内很快消失了。漫步古城,只见街边一个个酒吧、茶舍和风格各异的工艺品店,面积虽小却不乏雅致之处。丽江市政府官员奚奋说:“丽江古城保护不能一味地迎合旅游业的需求。”

(二)丽江政府重视古城的发展工作

丽江古城建造于八百年前,城市基础设施已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近十年来,丽江先后投入近4亿元,改善古城供排水、消防、通讯、垃圾处理系统,排污管安装到每一个院落、商铺。古城大街小巷,一直流水潺潺。

古城内40%的道路以五彩石铺就,曲径通幽。当地政府不断对久经沧桑的五彩石道路进行维修。

丽江市政府的官员年建伟说,这些旧五彩石享受与文物保护同等待遇,每块石头都有编号,修复中它原来在哪儿还放哪儿。至于其他的水泥路面或土路,也全部铺上了新的五彩石。

当地政府早已禁止汽车驶入古城,在古城中只偶尔见到有居民推着自行车穿过古城。汽车禁行给人们带来一些不便,有的居民为此搬到了古城外居住。现在,古城便民服务中心专为古城居民提供无偿人力运输服务,居民只要给服务中心打个电话,就会有人帮助居民把需要搬运的物品送到家里。

(三)目前丽江在进一步加大对古城保护和发展的力度

近期丽江在原有的古城保护基础上,新增加投资2亿元进一步完善古城保护。

丽江当地政府在多次城市规划修整中,始终把古城保护放在第一位。据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年继伟介绍,从1998年起,为了保留古城特有的风貌,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修建改造。紧接着,古城内原有的两大集贸市场也逐步疏散,搬迁到新城;与古城不协调的3万多平方米砖混结构建筑被拆迁,取而代之的是“修旧如旧”的纳西族传统民居;五十多家珠宝玉器商店、卡拉OK厅等场所也迁出了古城。

2003年,丽江投入1亿多元资金用于古城的“邮电、电力电视”三线入地工程和建设消防报警系统。此外,古城内还修建了10座星级公厕,游人在入厕的同时可观看新闻和风光片。

目前,丽江古城内有四十多个宅院被列为重点保护民居,严禁破坏、拆迁,有关部门每年还拨付20万元作为维修专项费用。对于大量普通民居,以《丽江纳西民居修缮指导手册》为修复标准,丽江古城民居得以保存自己独特的风格。

市政府官员年继伟表示,在2006年以前,丽江市将完成保护古城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修编工作,明确古城保护范围。此外,还将投入2亿多元资金,主要用于完善供水管网系统,进行玉河上段排污工程及古城核心区狮子山的环保项目、明清建筑群落的修缮、古城东郊缓冲区的环境整治、规范束河古镇保护范围内的民居改造等工程。

二、丽江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的教训

(一)由于急功近利、规划不当造成开发性破坏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丽江人便意识到“砍林经济”的危害。丽江县很早开始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控制采伐,并寻找新的生产门路。该县在县城周围9个乡镇禁止采伐天然林;1994年开始,他们在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周围5个乡禁止采伐森林,并在省政府的帮助下责令一省属森工企业退出林区,转变经营方向。在国家禁伐令下达前,该县一些依赖森林砍伐和加工的企业,已成功地将主业转移到旅游业和服务业。(www.daowen.com)

然而,在丽江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出现喜人形势的背后,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问题,丽江地区在旅游开发中,一些部门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保护,个别景点甚至出现破坏性开发的现象。

位于丽江县的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东靠丽(江)鸣(齐)公路,西临虎跳峡谷,南起玉湖,北至下虎跳峡口,拥有我国纬度最低的现代海洋性温冰川和古冰川遗迹,具有典型完整的高山垂直带自然景观,高山植被丰富,是我国植物模式标本的集中产地和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地。由此,玉龙雪山完全可以成为当地取之不尽的财源。然而,由于开发不当,该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

到目前为止,玉龙雪山共架设了3条索道,它们分别是玉龙雪山大索道、云杉坪索道、牦牛坪索道。3条索道已进入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其中,与外商合资的玉龙雪山索道,长近3000米,自海拔3356米的高山原始森林,直至海拔4506米的雪山上部台地,垂直高度达1150米,每小时单向运量达426人。这些索道的建设和运营,为欲近睹雪山风采的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它却破坏了景区的自然景观,并给保护区带来了生态灾难。

游人的大量拥入,破坏了冰川景区的小环境,改变了景区的小气候,致使部分冰川开始融化;一些游客进入后,践踏、破坏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开发”旅游,使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其数量急剧减少,当年经常看见的珍稀野生动物,现在已难觅踪迹。

丽江是一个工农业生产均比较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为发展地方经济,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当地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也带动了丽江经济的发展,然而却给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冰川资源的保护、植被的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带来了很大问题。

(二)古城水质迅速退化,水质恶化需要警惕

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通过理由中,“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水乡风貌,被认为是丽江区别于其他古建筑群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纳西人爱护水,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可是很多外来者却并不理会这世代传袭的风俗。游客往往不经意间就随手把垃圾扔到河里。有的饭馆、客栈的厨房污水,也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到河中,直接结果是古城水质迅速退化,以致古城总体水质目前只能达到三类水标准,在下游部分地区,甚至低于五类水标准。在抽查样本中,粪大肠杆菌超标最为严重。据专家分析,致污的主要原因是过多的人流量对水系自身净化造成严重威胁。

“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正在破坏丽江古城的生态平衡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当地环保部门的一份报告中说道。一位从事宣传的工作人员认为,这甚至已成为2003年丽江古城接受联合国第一次5年定期监测评估的一个重大障碍

(三)变异了的古城旅游,游人如潮商气过重

有资料统计,2002年上半年,丽江全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59.29万人次,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3.4%。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更是人满为患,在3.8平方公里的丽江古城里,人均只有0.4平方米的空间。在四方街、东大街等主要街道上,与其说是游丽江古城,不如说是观看人潮。

游人如潮,意味着商机无限。古城里原来居住着6000多户纳西族居民,自从旅游业蓬勃发展起来,主要街道上的1600多家户主纷纷开起了店铺和客栈。政府部门统计,这其中有70%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在经营。

“走在古城街道上,你看到的是一幅与真实的纳西人无关或变异了的旅游商品交易图”,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研究会的生态学者李波说。

纳西人迁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搬到新城里崭新明亮的商品房中。古朴宁静的古城正在变成游客和商贸的街区。

原丽江古城保护行动计划办公室主任段松廷对此感到非常担忧,“人口的置换和空间污染,如果再不进行有效控制,将导致古城文化主体的转移和失落,而这正是古城作为文化遗产最有价值的部分”。

不但是传统的“用水公约”遭到破坏,变了相的文化产品也充斥着古城的旅游商品市场。由于缺乏对文化产品的权威认证机构,街头卖得红火的各种东巴文化衫、壁挂等饰物谬误百出,甚至连店主都不知所云。“巨大的商业利润促成了民族文化的表层利用,长此以往,将使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变异、消落”,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杨福泉说。

(四)旅游越发展,古城越衰败

据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丽江古城2001年游客人数达到32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17亿元。在旅游黄金周期间,每天中午,大约有3万人同时拥入古城狭窄的街道,在新华街、东大街等长约3公里的游览街区中,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然而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有资料显示,当地政府每年用于古城保护的投入却不足千万元,其中从旅游收益中返还的还不到100万元。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旅游越发展,古城越衰败”。

丽江旅游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从1995年起,更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丽江古城保护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

“最大的冲击来源于古城不得不迎合游客的需要,掠夺居民的需求和空间,对古城进行改建和开发,这必然会导致对原有的真实性和传统氛围的破坏”,丽江市政府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说。

生态学者李波对此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建议。他认为,在逐渐走向成熟的旅游规划中,应当把大众旅游和精品旅游项目区分开来。根据各地环境所能承受的分量规划不同的模式、开发不同的项目,切不能让景区负重超过实际的承载能力。“当地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地方,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你来开发,实际上是利用了他们的家园。尊重当地人的意见,保证他们的权利,是旅游开发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在他看来,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除了对环境的低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当地人为开发主体,实现文化上的平等对话,而不是带着游客去猎奇。否则,纳西人的生活家园被置换,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终将不复存在。数年后人们看到的将是一幅外地人演绎的“丽江旅游图”。

中国民协党组书记白庚胜说:“应该有一个总体规划,不要搞时髦,要做一个立体化的开发。先踏踏实实研究,出版一些有深度的介绍古道、马帮的书籍。”至于规划的内容,专家们一致认为,首先要做到细化:城里面如何保护,城外部又该如何保护,多大的车子可以进入古城,每年的游客量应该限制到多少人等等。另外要注重执行,如果不能做到有法必依,《管理条例》就失去了意义。

对于丽江保护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专家们也直言不讳地提了出来。宋兆麟说:“丽江出土的文物很多,最近中国国家博物馆花了200多万元买到3件:一个储备器和两个铜器。这说明当地没把好关。”宋兆麟还表示,中国国家博物馆愿意和丽江合办一个博物馆,把传统文化收藏保护起来。丽江要保护古城、保护文化遗址,有必要与这些专门的文化机构联合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