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城、古镇、古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

古城、古镇、古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概况及发展简史一、基本概况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至27°26',东经99°23'至100°32'之间,面积7648平方公里。其中,纳西族18.4万人,占总人口的57%。1997年12月4日凌晨2时,丽江正式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古城、古镇、古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

第一节 概况及发展简史

一、基本概况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至27°26',东经99°23'至100°32'之间,面积7648平方公里。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递降,海拔高低差达4337米。而丽江古城位于纳西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坐落在玉龙山下的一块海拔2400余米的高原台地上,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

纳西族自治县人口32.9万人。这里居住着纳西、傈僳、普米、汉、白、彝、藏等十多个民族。其中,纳西族18.4万人,占总人口的57%。丽江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南端的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过渡的衔接地带,丽江的气候受南亚高原风影响,干湿季分明,温度变化不大,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丽江地区气候的最好写照。丽江年内温度变化较小,四季不分,平均气温年差仅12℃。年均降雨量958.9毫米,7、8月份降雨量集中。所以,丽江气候温和,温度适宜,自然环境优美。

二、古城发展简史

丽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其历史长河中,丽江人以智慧和勤劳不断创造和积蓄历史,为后世的子子孙孙孕育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早在十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金沙江河谷洞穴岩画的发现和众多的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出土等证明丽江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丽江属秦国蜀郡。

西汉置遂久县。

唐代先后归属吐蕃与南诏。

宋时臣服大理国。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先祖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至狮子山麓,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木氏先祖阿宗阿良归附元世祖忽必烈。宝祐二年(1254年),在“大叶场”设三谈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管民官。(www.daowen.com)

元至元八年(1271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茶罕章管民官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三跋管民官改为通安州,州治在今大研古城。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并封为世袭知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木得在狮子山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设丽江军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袭知府;清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在丽江实行“改士归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为土通判;雍正二年(1724年),第一任丽江流官知府杨铋到任后,在古城东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门、兵营、教授署、训导署等,并环绕这些官府建筑群修筑城墙;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丽江军民府下增设丽江县,县衙门建于古城南门桥旁。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丽江废府留县,县衙门迁入原丽江府署衙内;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在丽江设云南省第七行政公署及丽江县政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丽江专员公署及丽江县人民政府;1961年,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1995年6月15—16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论证会,正式拉开了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序幕。

1996年2月6日,丽江发生七级强烈地震,给古城造成重大损失,但是地震后,通过新闻媒体报道,丽江立刻成为全国、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由于国内外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丽江古城很快得到恢复。地震之后,丽江古城比过去更美更气派了。所以人们戏谑说:“丽江不是震穷了,而是震富了。”经历了大地震的丽江,应该说是不幸的;但它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帮助和声援,丽江又是幸运的。

1996年2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专家梁敏子和理查德在国家文物局专家的陪同下到遭受地震的丽江地区进行考察,指出了重建古城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古城原貌的真实性,这样可以利于以后的申报工作。

1996年6月,经国家相关部委的一致审核确认,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1997年12月4日凌晨2时,丽江正式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