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政党要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实现自己的执政目标,必须在整体性政党纲领重塑方面以及在基层社会动员机制方面确立一个有效、合法和持续的制度模式。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单一执政党的国家而言,宏观的政党建设关系到执政合法性与国家建设的展开方式,而基层政党建设则关系到基层社会的动员机制的有效性和社会建设的进展路径。在某种意义上,基层党建如何开展关系到整个政党建设格局如何展开,关系到整个政党建设的战略如何进展,关系到执政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具体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以至从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无法割裂的中轴力量,同时,当下中国共产党的基层政党建设如何开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核心要素,因此,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构成了中国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无法回避的结构性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吸纳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阶层力量和社会资源,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一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开放的战略,围绕着革命和战争的主要目标,进行开放式的政党建设和动员策略。
新中国建立后,传统的中国共产党在城市里的基层政党建设模式,是建立在二元城乡户籍结构所控制的“人口有序流动”的社会基础上,建立在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提供“社会资源”的政治基础上,建立在“党支部建在居委会”的组织基础上,因此,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建立了一个革命阶层“统治”其他阶级的革命结构,也提供了一个基本封闭性的基层党建模式。(www.daowen.com)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与新中国建立后的前三十年截然不同的社会利益格局和社会群体的组织方式,从而使得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能否在快速变迁的社会结构中保持有效的组织力量存在,成为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
传统的“政党—政府”主导一切的社会发展格局,以及传统的封闭性党建模式,所形成的简单的“组织内”和“组织外”的二元区分的基层党建结构,在多元的社会力量日益壮大,社会组织方式与社会问题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出现了社会治理的乏力和被动式的应付局面。
因此,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及其对党的建设提出了如何重新动员社会的新要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建设格局,需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深刻分析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真正面对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对加强和改进党对社会的领导以及党的基层建设提出新的路径探索要求。
中国政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关键是如何跳出单纯地自我循环论证的封闭性模式,从而形成真正的制度发展。在中国社会从传统的单一的“政党—政府中心”走向多元力量共治的格局背景下,基层政党建设需要创造一个可以吸纳不断发育的社会力量的新结构,就需要形成一个基于组织建设开放、决策流程开放和动员机制开放的开放式结构,从而整合多元的社会力量,创造性地继承群众路线的工作模式,重新塑造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的与社会有机融合的组织有效性。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开放式基层党建的路径,是政党建设的时代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党建模式中具有绩效的路径和载体在当下时代的复兴,同时它也构成了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