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开放式党建: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融合

开放式党建: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融合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不同于一般政党建设的关键之处;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能够带动全局发展的关键之处。中国的政党建设、国家建设与社会建设,已经到了需要持续的制度供给的时刻,而有效的制度供给来源不断的制度创新。

开放式党建: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融合

序言一:党的建设推进社会建设

复旦大学副校长 林尚立教授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所以,不论是思考与研究中国问题,还是设计与建构中国战略,都绕不过对中国共产党的把握。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不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都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建设关系根本与全局。这意味着无法把握党的建设,也就无法把握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大局。许多中国研究的学术成果以及实践中的各类改革举措,之所以无法回答和解决中国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对中国共产党建设与发展的认知与把握。

因而,在今天的中国,研究和实践党的建设,不仅仅为了党的领导与执政,更为重要的是从全局与长远把握和规划国家建设发展。首先,中国共产党与国家、社会的内在关系,决定了党之兴亡关系着国之兴亡;其次,中国共产党不论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都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其开发与运用的水平决定国家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因而,对于中国各层面和各领域的发展,党的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决定大局的。从什么样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和推进党的建设,直接决定着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治国理政的能力与水平。

对党建的战略把握,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党建的重视本身,其关键在于能够将党的建设与国家、社会建设发展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从大格局入手把握特定时代党建的使命与战略,同时,从党建入手把握特定时代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资源与路径。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不同于一般政党建设的关键之处;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能够带动全局发展的关键之处。党建确实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但由此展开的党建的具体内容与取向,却是由党领导与执政所面临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任务决定的。因此,任何时期的党建战略都必须高度契合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战略,从而拥有党建的战略平台与内在动力。

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不同时期党的建设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从而形成不同的党建方略与行动框架。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先后与党的组织壮大、现代军队建设、武装斗争、国家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建构以及经济体制转型等战略任务相结合,在创造革命与建设一个又一个大发展的同时,将自己不断壮大和完善的组织体系、领导体系和思想体系有机地嵌入到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系统之中,从而成为决定国家发展大局的主导性力量。当今中国仍处于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建设也正全面展开。这决定了新时期党的建设要有所作为,要真正成为主导和推动国家建设的核心力量,就必须与国家建设的总任务和大战略有机结合。

中国国家建设的战略议程,正从经济建设延展到社会建设,并努力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五大方面有机统一起来。这要求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与“五位一体”的国家建设相结合,目前尤其要与处于国家建设战略中心的社会建设相结合。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社会建设上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下关系到十三亿中国人生活与保障,所以是国家建设的根本与基础。然而,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社会建设固然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但更重要的是需要社会自身的发育与成长。如果社会建设不能转化为社会自身的发育与成长,不能转化为社会自我自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工作体系的日益成熟,那政府所有社会建设的努力都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从这个角度讲,社会建设关键是培育社会、发育社会,这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在这方面,中国有最现成、同时也最有力的组织力量,这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www.daowen.com)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摧毁旧的国家与社会体系的基础上,开始了以政党组织为核心建构国家与社会体系的社会主义建设,从而使党的组织资源在国家与社会两个层面都形成系统性的存在。虽然改革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松解了以政党组织为核心的单位体制,但党的组织网络依然是撑托中国社会的基本框架。党的组织不仅拥有广阔的社会联系网络,而且拥有相当成熟的工作体系和政治资源,对于现代社会组织先天发育不足的中国社会来说,这无疑是重要的社会建设资源。理论与实践证明,有意识地用政党资源进行社会建设,既能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有效成长,也能为党的执政提供厚实的社会基础;反过来,新时期党建若能借此与社会建设紧密结合,就能够有效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与社会、党与人民的关系,从而为党的功能发挥创造有效的社会空间,为党的社会基础巩固赢得强大的机制保障。所以,基层党建采取“开放式”的格局和形态,把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融合在一起,把党的领导与社会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很好地回答了上述命题在中国当下的时代要求。

显然,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推动新时期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最合理的战略选择。这种结合可以在国家建设总体层面展开,也可以在地方,甚至基层层面展开。但是,不论在哪个层面展开,其具体实践与落实都既需要政治眼界,也需要执政智慧;既需要战略规划,也需要路径选择。这也许是人们常常能够在理论上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实践上往往难以落到实处的重要原因所在。

从这个角度讲,上海市古美路街道所进行的社区党建与社会建设结合推进的“开放式党建”基层实践是宝贵的探索,它的开放式建设的两个支撑点紧紧把握住“群众路线”和“协商民主”,通过群众路线的重新实践实现政党对社会的引领,通过协商民主实现基层社会的自治。这样就把实践的理念与具体的落脚点紧密结合在一起。

古美路社区(街道)的开放式党建的形态和实践虽在基层,但向上回应了十八大报告对党建的要求,向下解答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问题。它直接联系着社会,关乎着百姓与社区,因而,其探索和实践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则能超越基层,启示全局。这也许是本书努力将古美实践呈现出来并进行必要的理论提炼的动因所在。

古美展现出来的党建新形态,需要通过制度的长期持续坚持,才能形成一种稳定的、有效的制度结构,同时,也只有在不断的坚持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中国的政党建设、国家建设与社会建设,已经到了需要持续的制度供给的时刻,而有效的制度供给来源不断的制度创新。希望研究者能不断地关注古美路社区开放式党建的新进展,从而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升出新的党建方法、措施、理论和经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