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经济学
冯梦龙的《笑府选》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读书人要到苏州购买货物。同乡的人告诉他说:“苏州人卖东西通常很贵,你要记得杀个半价。不管他要价多少,你还价一半,就对了。”
这个读书人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便牢记于心。
当他到一绸缎店买绸料时,凡是要价六两银子的,他就还价为三两;要价一两的,他就还价五钱。店老板见此人如此砍价,不高兴了,说:“算了,干脆你也不要买了,小店就奉送两匹给你吧。”
这位读书人拱手致礼道:“岂敢岂敢,学生(古时读书人的自谦)只要一匹就够了。”
读书人过于死板的还价方法,不禁惹人捧腹。但我们都知道,在购买物品时,讨价还价是很正常的。但讨价还价有一个内在的界线,这就是“均衡价格”。
经济学释义
均衡格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需要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完全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有外力干预的价格不是均衡价格。
与读者侃经济
买者:你这件衣服卖多少钱?
卖者:500元。
买者:太贵了,这衣服也就值200元。(www.daowen.com)
卖者:200太少了,你要是诚心买,我以进价卖给你!450!
买者:唉!还这么贵?!要我说,最多300元!
卖者:300元,您给的也太低了。要不咱们来个对折,400元成交!买者:不行,350元顶天了。350元,你卖不卖?不卖我就走了。
卖者:等会等会,算了,350就350吧。这次绝对是亏本卖给你了。
这件衣服最终以350元成交,假设此时市场上供应量与需求量相等的话,这个350元就是买卖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价格。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均衡价格的形成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
我们知道,当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导致供给量减少而需求量增加;当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会上升,从而导致供给量增加而需求量减少。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最终会使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正好相等。这时既没有过剩(供过于求),也没有短缺(供不应求),市场正好均衡。这个价格就是供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均衡价格,市场也只有在这个价格水平上才能达到均衡。
如图5-1所示,我们用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数量,D表示需求曲线,S表示供给曲线,那么D和S相交的E点被称为均衡点,与E点相对应的价格Pe称为均衡价格,与E点相对应的商品数量Qe称为均衡数量。
图5-1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示意图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物品的供给量将超过需求量,这样就会出现物品过剩。例如,当水果市场上存在超额供给时,水果商就会发现,他们的仓库中积存的水果越来越多卖不出去,他们对这种超额供给的反应是降低其价格,价格要一直下降到市场达到均衡时为止。而当水果市场出现超额需求时,买者不得不排长队购买水果,由于太多的买者抢购太少的物品,卖者可以作出的反应是提高水果价格。随着价格上升,市场又一次向均衡变动。
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一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自动恢复到均衡价格水平。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商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出现商品过剩,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供给量,这样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到均衡价格水平。相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出现商品短缺,一方面迫使需求者提高价格,另一方面又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的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