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防治有效成果

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防治有效成果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一些不符合规范的操作习惯,不注意必需的个人防护,使发生职业暴露而感染HI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另外,各医疗单位应设立常规机构负责HIV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工作。

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防治有效成果

艾滋病(AIDS)的职业暴露是指实验室工作人员、医护人员、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监管场所工作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相关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对上述的含义,不难看出HIV职业暴露的主体对象是广大医务卫生保健人员、实验室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特别是从事HIV/AIDS卫生保健人员、外科、口腔科、妇产科医师无疑是HIV职业暴露的危险人群。除此之外,病房护理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工作人员,接触活检组织和血液以及尸检的实验室人员、手术室的护士和麻醉师、血库和血液透析病房的工作人员,甚至相关的清洁工人、警察等也都是HIV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HIV职业暴露发生常见的HIV暴露源包括: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含血体液、脑脊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乳汁以及含HIV的实验室样本(包括冷冻病理切片)、生物制品、组织器官等。

HIV职业暴露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在从事艾滋病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其暴露源是确诊为HIV感染的无症状感染者或病人,或暴露于含有HIV血液、含血的体液和实验室培养物等;其次是其传播途径为经血液传播,特别是以被HIV污染的针刺、锐利器具割伤并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暴露感染为主,另外还有可能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或其他污染物溅到眼睛内感染;再次是通常可以在暴露HIV同时感染存在血液中的其他病原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1984年,国外报道了首例医务人员由于职业暴露而导致的HIV感染;从此,许多国家进行了大量职业暴露危害调查。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统计,各类医务卫生人员估计880万,但是每年平均59万~80万人有皮肤黏膜损伤,其中80%为针刺伤,尤其护理人员和实验室人员为最常见。事实上,每一个医务卫生保健工作者在一生为卫生事业献身的过程中始终存在暴露于各种血源性致病因子的危险性。在我国,虽然目前尚未有职业暴露后感染HIV的报道,但是近年来HIV职业暴露不断发生,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分析已经发生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是因为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缺乏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于艾滋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经验不足,认为自己不可能接触到艾滋病病人或HIV感染者。同时,一些不符合规范的操作习惯,不注意必需的个人防护,使发生职业暴露而感染HI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由此可见,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工作已刻不容缓。

做好安全防护是防止和避免职业暴露的根本保证。只要医务人员在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从事医疗和实验检测活动的过程中,若能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职业暴露事件基本上是可以避免的。因此,首先必须强调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即在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要求所有医务卫生工作者在接触到血液、体液时,无论其中是否含有血源性致病因子,都应当作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加以防护。同时,各级医疗机构和每个医务卫生人员都应在防止HIV职业暴露工作上的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起HIV职业暴露的预防观念,从组织、管理、制度上建立起保证体系,将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并在组织管理、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健康监护等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一、严格规章制度,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医疗服务环境

规章制度是预防HIV职业暴露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各医疗单位的负责人应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建立相关的制度,通过严格管理,避免发生HIV职业暴露,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具体地说,就是在工作中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建立安全标准操作规范,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特别是严格管理血液和血制品,认真执行消毒制度,加强消毒设置的配备使用。同时,对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自查,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另外,各医疗单位应设立常规机构负责HIV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工作。负责对有HIV职业暴露可能的部门和人员,做经常性职业暴露危险性的评估;负责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HIV抗体检测,建立健康监督制度;负责建立规范的报告系统;负责为医务人员提供职业暴露预防和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的技术支持和咨询等。

二、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医务人员采用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时,都应当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以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三、保证医疗单位的合理布局并为医务人员提供必须的消毒和隔离设施

医院建筑布局合理与否对职业暴露的预防至关重要。传染病房、超净病房、手术室、监护室、观察室等,在设置上应按有关规定布局,避免因不科学的科室布局导致医院感染和人员职业暴露的增加。对实验室尤其是进行传染因子测定的实验室应按规定设置,要将污染区和清洁区严格分开。对开展HIV检测实验室的设置应严格执行《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的规定。对P3实验室要严格装有监视压力状态的设备。

各单位应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隔离、消毒设备和包括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针具及防护眼罩和口罩、洗眼器等在内的个人防护用品,加强职业防护。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防护的职业培训

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承担艾滋病病人诊疗工作的机构,必须认真贯彻和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医务人员应当接受相应的培训,正确掌握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让医务工作者了解HIV职业传染的危险性和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的益处,使其能客观、科学地面对职业暴露的问题。

各医疗单位应定期举办培训班,帮助医护人员了解艾滋病知识,规范操作技术。培训的重点包括怎样正确使用血液及血液制品,艾滋病污染物的处理、消毒,正确使用注射、牙科手术等刺入性器械,加强预防力度;同时帮助他们知道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该采取什么方法避免HIV感染。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立即实施局部处理措施,对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并做好随访和咨询工作。

一、发生HIV职业暴露后的局部紧急处理

(1)挤压局部:职业暴露的紧急处理,只要情况允许,应实行急救。如皮肤有伤口,应当反复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2)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或玷污的皮肤或黏膜。如是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立即用肥皂等清洗,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用0.5%聚维酮碘(碘伏)、75%乙醇、0.2%次氯酸钠、0.2%~0.5%过氧乙酸、3%过氧化氢等消毒创面,并包扎伤口。

二、危险性评估

局部紧急处理完成后,应该及时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进行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评估,包括确定暴露级别和确定暴露源级别,必要时服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性治疗。这种评估和处理应该由艾滋病专家或经过专门培训的有相关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完成。同时做好事故记录和向主管领导报告,如因职业暴露导致心理问题,可向心理医师寻求支持。

HIV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处理程序见图11-1、图11-2、图11-3。

图11-1 HIV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处理程序

图11-2暴露物的性质和类型

图11-3 确定暴露源级别

HIV职业暴露级别分为3级。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1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黏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2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黏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3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3种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细胞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细胞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为了降低HIV职业暴露的危害,保证身心健康,每一个受到职业性HIV暴露的医务人员都应得到及时的健康咨询和随访。所在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做好登记记录。

一、登记和报告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及时向所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做好登记工作。登记的内容包括: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每月应当将本单位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上报所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HIV监测

HIV职业暴露发生后,应立即抽取被暴露者的血样做HIV抗体本底检测,以排除是否有既往HIV感染;如检测结果阴性,不论经过危险性评估后是否选择暴露后预防用药,均应在事故发生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分别抽取血样检测HIV抗体,以明确是否发生HIV感染。同时,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三、健康咨询

在尚未排除该职业暴露没有导致被暴露者感染上HIV前,应从暴露发生起1年的时间内,应将其视为可能的HIV传染源加以管理。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如下。

(1)生活中,应在每次性交时使用安全套;育龄妇女暂缓怀孕孕妇要根据危险性评估的结果权衡利弊,决定是否终止妊娠;哺乳期女性应中断母乳喂养,改用人工喂养婴儿。在生活中避免与他人有血液或感染性体液的接触或交换等。

(2)工作中,作为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医院的消毒隔离制度,避免引起医源性HIV感染;如果职业暴露情况严重,可暂时调离直接接触病人的部门。

四、保密原则

由于目前社会人群对艾滋病认识的偏差,导致HIV感染者面临来自各方的歧视和压力,因此,意外暴露发生后,当事人最好只向部门主管和单位主要领导报告,有关知情者应为当事人严格保密,特别是已造成暴露感染的情况下,任何人不能向外界和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的感染情况。

发生HIV职业暴露后,除了对伤口的消毒和处理外,在对暴露情况和暴露源进行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可选择进行抗反转录病毒的预防性治疗方案,称为暴露后的预防性用药(PEP)。根据猴在急性HIV感染期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细胞外的游离病毒经黏膜感染暴露动物后24h内,只发现暴露部位周围的树突细胞被感染。在随后24~48h中,这些受感染的树突细胞会迁移至局部淋巴结,5d内在外周血中就可以检测到病毒的存在。理论上,HIV从局部到全身的感染需要一段时间,暴露后尽早使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进行PEP治疗,可以抑制病毒在最初感染的靶细胞或淋巴结中的复制,从而阻止全身性感染的出现。

一、药物的选择

目前用于暴露后预防的药物是基于目前常用的3类抗反转录病毒的药物。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有AZT(齐多夫定,商品名立妥威)、3TC(拉米夫定,商品名益平维)、d4T(司坦夫定,商品名赛瑞特)和ddI(去羟肌苷,商品名惠妥滋);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有EFV(依非韦伦,商品名施多宁),NVP(奈韦拉平,商品名维乐命);蛋白酶抑制剂有IDV(茚地那韦,商品名佳息患)、NFV(奈费那韦)和Kaletra(2个蛋白酶抑制剂的组合,商品名克力芝)。

二、预防性用药的推荐方案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HIV暴露后的基本用药方案是发生HIV职业暴露后供选择的一线用药,它由2个核苷类药物组合,目前主要用以下3种组合:AZT+3TC(双汰芝);3TC+d4T;ddI+d4T。

当职业暴露情况严重时,为了达到有效的预防HIV感染发生的目的,可以选择强化方案,3药的联合具有更强大的抗病毒活性。强化用药方案是在基本用药方案的基础上再加用一个蛋白酶抑制剂或反转录酶抑制剂的用药方案。

表11-1是根据不同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预防性用药的推荐方案。

表11-1 不同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预防性用药的推荐方案

发生1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1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2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2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3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三、开始治疗的时间及疗程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尽可能早(2h)开始,最好不超过24~36h,否则预防作用将大大降低;但即使超过36h,甚至1周以上,美国CDC仍然推荐预防性用药,但此时HIV感染的风险会较高。

基本用药方案和强化用药方案的疗程均为28d。

四、预防用药的注意事项

(1)药物的毒副作用:HIV职业暴露后,如果选择暴露后预防用药,就应该由具有艾滋病相关治疗经验的医师来观察暴露者服药情况,特别注意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同时对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可能存在的毒性有所了解。在开始服用药物前,最好做一次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肾功能和肝功能、尿常规、血生化指标、肌酐等相关指标的基线检查。如果服用的是ddI和d4T,还应该监测血淀粉酶;如果服用的是IDV,应该监测血糖、尿常规。一般在服药2周后开始监测,以后每隔1周进行一次监测。如果监测结果出现停药或换药的指征,应即停药或换药。

开始服用药物的前几天总会产生诸如头痛、胃肠道综合征(恶心、呕吐、腹泻和消化不良)等较轻的不良反应。一般情况下,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例如,使用AZT抑制骨髓生长所导致的贫血和全血细胞减少症,这在健康人身上是很少见的)不会在开始服药的4周内发生,通常这些严重不良反应都出现在长期用药之后。要求服药期间大量喝水,每日喝水量不少于1 500ml,防止肾脏结石。

(2)药物预防HIV感染的效果:虽然暴露后有一些药物可以预防HIV感染,但并不是100%有效。美国PEP失败至少21例,其原因有:大剂量病毒感染、开始治疗过晚、用药疗程过短、用药剂量不足和感染耐药的病毒株等。

(3)育龄妇女使用AZT、ABC和施多宁作为预防用药期间,应避免或终止妊娠。

一、什么是HIV医源性感染

HIV医源性感染主要是指医疗器具不洁造成病人感染HIV,也包括医护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多因暴露于感染者/病人的体液时导致感染。针刺传染HIV的概率与针头的特性(空心或实心)、针刺的深度、针头有否可见的血液、病人的感染阶段以及被扎伤者的遗传特性有关。不慎被污染HIV的针头刺伤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到含有HIV的体液可致感染。单次暴露的传播概率为0.3%~0.5%。

二、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的医疗操作和提供医疗服务的部门

医疗机构中提供医疗服务的绝大多数部门都可能接触到HIV等血源传播性病原,其中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和实验室工作的技术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最高。

三、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的医疗操作

(1)直接对病人进行诊断、治疗和搬运时。

(2)应用利器对病人进行侵袭性的操作。(www.daowen.com)

(3)在紧急情况下对病人进行抢救。

(4)对被血液和污物污染的器具进行清洗消毒时。

(5)处理污染的被服和废弃物时。

(6)处理盛有污染利器的容器时。

(7)处理和运输生物学标本时。

四、如何防止职业暴露

(1)建立医源性感染的管理体系:医源性感染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有效控制和降低感染率的关键,各医院应有由流行病学医师、护士和化验员共同组成的医源性感染防治小组制订有效的防止措施。

(2)加强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宣传教育:对医院职工,包括所有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如炊事员、勤杂人员等进行卫生宣传教育。

(3)健全控制医源性感染的规章制度,制订具体操作原则:职工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一切接触HIV物品的操作过程中都必须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设备,操作前后都应采取正确的洗手和消毒方法。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该操作不会接触到含有HIV物质时,也应按照处理HIV物品的要求进行普及性预防措施。应对每一项工作制订操作程序规范要求,以减少或消除员工暴露于被污染的血液和物品的可能性。

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应遵照如下的基本原则:①离开工作区域前应去除个人防护设备,并放在指定的区域或容器中,以供清洗消毒和处理;②隔离衣如果被血液浸透污染后应更换;③工作人员在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④不同操作应有不同操作规范。

(4)医源性感染的机械化控制:在处理血源传播性病原时,为了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尽可能采取特殊的机械和器具,如处理利器用的专用容器、无针输液设备等。应对机械化控制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定期更换以维护其功效。

五、医源性感染安全防护措施

(一)保护屏障

1.手套

(1)当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时都应戴手套。

(2)当进行静脉切开、内镜检查、侵袭性诊治、牙科治疗和尸体解剖时必须戴上手套。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当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也应戴手套。

(5)手套发生撕裂、刺破等破损时应更换。

(6)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7)在接触每位病人后都应更换手套。

2.眼罩或防护眼镜 一般接触病人不需戴防护眼镜。当处理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因有可能溅出,特别在行气管内插管、支气管镜及内镜检查或手术时应戴防护眼镜。

3.隔离衣 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施行手术时或衣服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均应穿隔离衣。

(二)手

1.所有皮肤的破损处都应有防水绷带包扎。

2.手的清洗和消毒

(1)为病人进行各种医疗检查、护理操作和接触HIV/AIDS病人、污染物品后均应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2)若接连进行治疗和操作时,每接触一个病人都要用消毒凝胶擦洗双手。

(3)医务人员为HIV/AIDS病人检查、治疗、护理之前,戴好一次性手套或无菌乳胶手套。每接触一个病人应更换一副手套,操作结束后可进行流动水洗手,水龙头应用脚踏式或电磁感应开关。

(三)锐器

1)锐器刺伤的皮肤损害是医源性传播HIV的最常见形式,使用所有锐器都要十分小心。

2)用过的尖锐物品一定要直接放入坚固、不能穿透的容器内,盛器不能破损,盛器外标有危险字样。

3)注射器和针头应尽量使用一次性的,采血时使用安全的蝶形真空针具,以降低直接接触血液的危险性。

4)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回插入补液瓶盖及补液袋中。

5)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单手复帽技术 在进行完针刺操作后,污染的针具应进行及时的处理。运用单手复帽技术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意外针刺的危险,具体步骤如下。

(1)用示指和拇指拿起针帽。

(2)把针帽放在硬的平面上。

(3)用示指和拇指拿起注射器,针尖移向针帽开口处。

(4)把针头插入针帽深至一半处。

(5)立起针头,针帽下落,盖住整个针头。

(6)盖紧整个针头。

(7)把注射器、针头放入托盘中。

(四)安全处置废弃物

(1)处理废弃物时,工作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厚质乳胶手套。

(2)处理液体废弃物必须戴防护眼镜。

(3)医疗废弃物必须分类收集,对不同危害性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从而保证感染性废弃物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4)垃圾袋要求坚韧、不漏水。应当使用双层垃圾袋,袋中物品不能装满,装3/4即可。放入袋中感染性废弃物不得取出,要及时密封。

六、各类医疗操作时的安全防护措施

(一)进行侵袭性操作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在进行外科手术不能排除意外接触血液或体液的可能,因此根据手术的类型、手术所需的时间,失血分量和是否需要冲洗等程序,采取特别的预防措施。

(1)负责手术的医护人员应戴两副手套。

(2)应戴上保护眼罩,以防污染角膜。

(3)执行手术的医疗人员及其他手术室工作人员应在隔离衣内加穿一次性的胶围裙。

(二)进行透析时应采取的预防程序

(1)怀疑或证实为HIV感染的病人,条件允许时应在有隔离措施的传染病医院或独立的透析中心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2)血液透析机每次使用后内部用次氯酸钠消毒、柠檬酸脱钙,机器表面用2×10-3含氯消毒液消毒。

(三)进行内镜检查程序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1)所有操作的内镜检查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和保护眼罩。

(2)应在进行操作程序前和完成操作后,将内镜清洗及消毒。

(3)喉镜用戊二醛浸泡后,再用灭菌蒸馏水冲洗,最后用75%乙醇擦净。

(4)应使用可高压灭菌的活组织检视钳和细胞刷。每位病人应配单独的活组织检视钳和细胞刷。

(四)牙科手术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所有牙科病人血液及受血液污染的唾液都视为有传染性,因此在进行一切牙科治疗过程中均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

(1)操作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口罩和保护眼罩。

(2)为病人进行口腔治疗的过程中,尽量减少血液、唾液的飞溅。

(3)操作完毕时应对有血液或唾液污染的环境表面用2×10-3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4)每位病人用过的器械均应经过消毒后才能重新使用。

(五)实验室安全防护

1)防护服

(1)艾滋病实验室应为每个工作人员配备足够的防护服,包括白大衣、隔离衣或一次性工作服,平时应将清洁的防护服置于实验室清洁区内专用存放处。

(2)离开实验室时,应脱去防护服。每次穿过污染的防护服应及时放入污衣袋中,待消毒后方可洗涤或废弃。

(3)当含有HIV的液体(样品或病毒培养液)有可能溅到工作人员时,应使用防渗透性的(如塑料)围裙。

(4)当发现防护服已被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2)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指甲,以免刺破手套。皮肤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敷料覆盖。

3)艾滋病实验室应配备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口罩、安全防护眼镜及冲洗眼睛的装置。

4)艾滋病实验室应配备实验室专用的工作鞋,鞋面覆盖足背,鞋底防滑。

5)在实验室内处理任何液体,均应用机械吸量管抽取,切勿用口吸啜。

6)为了防止传染性物品播散到其他地方,工作完成后应立即脱去手套和隔离衣,不应戴着手套离开工作地点,不要戴着手套触摸常用物品(门把手和电话等)。

(六)处理尸体所需的预防措施

(1)处理尸体的护理人员及其他人员须穿隔离衣、围裙、戴手套,而且所有的伤口均须以防水胶布或敷料包好。

(2)拔除静脉导管及其他锋利的器具时要小心,这些器具应放入利器盒内。

(3)尸体上所有的孔口应以浸过2×10-3含氯消毒液的棉球填塞。

(4)尸体上附上所需的识别标签后,应以尸体单包裹尸体,胶袋的开口部分以胶纸及绷带扎紧,切勿使用别针,然后运往太平间。

(5)应在尸体、尸体袋、尸体单上的文件附上“小心传染”的警告标示。

(6)工作人员脱去隔离衣及手套后,应将双手彻底洗净。

总之,医疗卫生人员因为工作原因接触HIV的机会较多,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较大,但只要认识了艾滋病的特点及HIV的特性,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工作时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范及个人防护措施,HIV的职业暴露及医源性感染的预防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