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码伊朗:一位中国学者亲身体验的民主与改革

解码伊朗:一位中国学者亲身体验的民主与改革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受伊朗的民主与改革进程改革走到今天,实际上已面临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集会者还发表声明,强调了社会公正、消除贫困和铲除腐败的重要性,同时呼吁有关方面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西方文化入侵,抵制与伊朗国情不符的改革形式。伊朗伊斯兰法庭是实施伊斯兰教法、镇压反对派、消灭无神论的主要工具。这次选举显然不仅是对伊朗“改革开放”政策的一次全民公决,而且是伊朗对立的改革派阵营与保守派阵营的一次总较量。

解码伊朗:一位中国学者亲身体验的民主与改革

感受伊朗的民主与改革进程

改革走到今天,实际上已面临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改革与开放、宗教与民主、贫穷与腐败已成为伊朗各派别、各阶层人民十分关注和争论最激烈的热点问题。那么,伊朗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为什么改革必须要求在宪法框架内进行?为防止改革脱离伊斯兰革命的轨道,伊朗最高宗教领袖大阿亚图拉·哈梅内伊为什么要求政府必须成立一个监督改革进程的机构呢?

伊朗改革走到今天,实际上已面临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改革与开放、宗教与民主、贫穷与腐败已成为伊朗各派别、各阶层人民十分关注和争论最激烈的热点问题。从总体上看,进入21世纪初叶,围绕改革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伊朗是一个宗教国家,根本没有必要进行改革;第二种观点认为,伊朗人称之为“激端改革派”的观点,这部分人认为改革应朝着西方和非宗教的方向发展;第三种观点认为,改革是实现伊斯兰革命宏伟目标的必然途径,但改革必须在宪法的框架内进行,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宗教民主制。

为此,伊朗总统内贾德2008年2月10日在庆祝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29周年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在高度评价了伊斯兰革命在伊朗的历史意义的同时指出,宗教和民主不应互相抵触,而应联系在一起。集会者还发表声明,强调了社会公正、消除贫困和铲除腐败的重要性,同时呼吁有关方面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西方文化入侵,抵制与伊朗国情不符的改革形式。

内贾德的“强硬”

那么,伊朗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为什么改革必须要求在宪法的框架内进行?为防止改革脱离伊斯兰革命的轨道,伊朗最高宗教领袖大阿亚图拉·哈梅内伊为什么要求政府必须成立一个监督改革进程的机构呢?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第一部新宪法的诞生与民主政体的确立

1979年,当伊斯兰革命在伊朗取得最终的胜利后,它的影响所及已远远超过了伊斯兰世界的范围,震憾了整个世界。尤其是同年2月1日,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伊玛目霍梅尼结束了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由法国巴黎回到德黑兰,继之于4月1日夜间正式宣告伊朗为伊斯兰共和国。国家政体(行政、立法和司法)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建立伊斯兰议会,享有立法权;设立总统,实行总统内阁制,行使行政权;建立独立的司法系统。这一套政治制度,与伊斯兰传统的政权有明显的区别:

(1)传统的伊斯兰政权实行统治集团内部的协议制度,没有议会,也不存在其他政治集团;

(2)统治者哈里发既是一位世俗国王,又是宗教的领袖;

(3)司法从属于哈里发的命令。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但议会、政府和法庭都必须接受宗教领袖的领导,所有的机构、教士和忠于宗教领袖的信徒占据主要岗位。伊斯兰议会完全掌握在宗教上层人士手里。根据选举法规定,只有忠诚于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政权的人,才具有候选人的资格。

伊朗国民议会议员参会现场

宪法明文规定,议员(非穆斯林除外)必须宣誓效忠伊斯兰教。[1]即使如此,为了防止议会通过违反伊斯兰利益的决议,为了防止行政领导人(总统、议长和部长)实施违反伊斯兰原则的政策,特意在议会内设立了宪法监护委员会。委员会由宗教领袖指定的6名专家和最高司法委员会推荐的6名伊斯兰教法学家组成。宪法规定:“议会通过的一切决议、提案必须递交监护委员会审查”,“没有监护委员会,议会就没有合法性。”(“宪法”第94条、95条)监护委员会的权力还不仅限于此,而且它“有权监督共和国总统、国民议会的选举以及公民投票”。

伊朗伊斯兰法庭是实施伊斯兰教法、镇压反对派、消灭无神论的主要工具。宪法规定:“法庭应遵照伊斯兰教义内容处理诉讼事件、维护公众权力,发扬和主持正义,实行真主的训示。”(“宪法”第61条)共和国的最高法院院长和检察长,不是由议会或总统任命,而是由最高宗教领袖指定,并且必须由伊斯兰教法学家担任,宪法规定:“法官有权拒绝执行政府制定的违反法律和伊斯兰教义规定的,或超出行政机构权限的决议和章程。”(《宪法》第170条)根据这些规定,政府领导人如果企图超越伊斯兰原则,那就不能正常地处理政务。如在非教职人士、民族主义者巴尼萨德尔担任总统期间,伊斯兰法庭就以执行伊斯兰革命的名义,不断控告或逮捕巴尼萨德尔的部下,使总统无法行使自己的职权。在世俗总统与宗教上层集团不断冲突的情况下,1981年6月,巴尼萨德尔被霍梅尼罢免,任命德黑兰教长阿里·哈梅内伊为总统。这样,伊朗就完全成为一个纯教士统治的国家。

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

伊朗前总统哈塔米视察伊朗核设施

而建立宗教武装也是伊斯兰政权的一个重大问题。霍梅尼生前曾多次告诫宗教人士:“扔掉念珠,拿起枪枝。念珠迫使我们沉默,枪枝迫使伊斯兰的敌人沉默。”伊斯兰政权领导人始终对巴列维国王建立的伊朗军队怀有戒心,它在不断撤换中高级军官后,又在每个营配备了由宗教人士担任领导的“政治思想指导员”。但霍梅尼还是不放心,他下令建立伊斯兰革命卫队。伊斯兰革命卫队很快发展为一支陆海空兵种齐全的军队。它的主要任务是捍卫伊斯兰革命胜利成果,镇压国内反对派,参加“圣战”,并以伊斯兰革命的名义派驻国外(如黎巴嫩)。伊斯兰革命卫队还负有维护宗教信仰和社会道德的任务,要求穆斯林遵守教义和传统习俗。

伊朗外长穆塔基与日本前首相小泉会晤

在一个政权之下,存在着(世俗的和宗教的)两支并行的军队,这是当今世界各国绝无仅有的现象。

选举活动与政治势力

伊朗自1979年12月举行国民投票,通过了新制定的伊斯兰宪法,后于1980年5月28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普选以及首届国民议会选举活动以来,迄今共举行过26次选举活动。为了防止在选举活动中党派之争和一党专制,伊朗宗教领袖伊玛目霍梅尼生前发布命令,取缔了所有政党(包括伊斯兰革命党),自此之后,普选均以团体、宗教学派和政治组织的形式出现。任何个人只要符合候选人条件,均可以参选。

正唯如此,2005年6月25日,伊朗第九届总统选举落下帷幕,引起国际社会和伊朗人民的广泛关注。这次选举显然不仅是对伊朗“改革开放”政策的一次全民公决,而且是伊朗对立的改革派阵营与保守派阵营的一次总较量。一些国际分析家甚至认为,这次总统选举是决定伊朗国家前途命运的一次总决战。

据伊朗内政部公布的最终记票结果显示,内贾德在第二轮选举中共获得1724万张选票,占全部有效选票的61.69%,而他的竞争对手、国家利益委员会主席拉夫桑贾尼(前总统)获得了1000多万张选票,占全部有效选票的35.92%。

伊朗民众对这次总统选举表现了极大的热情,总统候选人登记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盛况,打破了伊朗总统选举的一系列历史记录。据报道,在内政部规定的报名期限中,伊朗全国共有817人报名参加竞选,仅6日一天就有464人报名,这是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总统选举中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

唐代,中国海船已进入波斯湾。这是进入波斯湾的必经之路——霍尔木兹海峡

不仅如此,除了伊朗知名的政要踊跃报名参加竞选以外,伊朗妇女对这次总统选举也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据报道,至少有16名伊朗妇女报名参加总统竞选。这是伊朗有史以来首次有妇女参加总统竞选。41岁的单身妇女法拉·霍斯拉维在登记时批评哈塔米总统软弱无能,不仅没有采取强硬措施改善伊朗的经济,而且导致伊朗妇女和青年人失望。伊朗政坛一些著名改革人士甚至对伊朗的改革前景公开表示悲观。因此,在第一轮投票中,7名候选人都没能获得超过半数的法定当选票数,只好由得票领先的前总统拉夫桑贾尼(21%有效选票)和德黑兰市市长内贾德(19%有效选票)进入第二轮投票一绝胜负。

对于内贾德最终胜出的大选结果,应该说出乎国际观察员和部分伊朗人的意料,也是伊朗历届总统中最具争议的。当伊朗内政部6月25日下午正式通过官方媒体宣布内贾德当选为伊朗第九届总统时,除美国等西方霸权国家领导人对内贾德的当选表示不满外,拉夫桑贾尼也指责总统选举中存在违规现象,这是导致他竞选失败的主要原因。但他还是表示,全体伊朗人都应当支持在这届选举中获胜的当选总统内贾德[2]

应该说,伊朗民众对内贾德的当选,选择了平静的接受。长期以来,改革派与保守派在改革问题上意见不一,一直未能形成合力。尽管哈塔米执政期间,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所推行的改革距民众的期望还具有较大的差距,由此导致在他的任期中,改革的部长遭到弹劾,改革政策遭到保守派控制的议会和宪法监护委员会的否决,呼吁改革的媒体被查封,倡导改革的人士被监禁。在与保守派的多次较量之后,哈塔米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使保守派打败了改革派最终赢得了总统大选。

树欲静而风不止

尽管伊朗政坛两大阵营都希望伊朗能够重新崛起,但双方不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政策和立场相左,甚至还相互拆台,导致伊朗社会的发展难以顺利进行。这是制约伊朗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在经济政策上,伊朗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一派主张进一步实施国有化,扩大国家干涉经济的权力,限制私人剥削,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社会的平等与公正;坚持宗教民主改革;扩大税收范围;特别是提高国有大型企业和商人纳税的税率;主张金融实行利息制度,储蓄者可以依入股的形式与金融系统签约,其形式为有息和无息两种,其利息分用于公益事业、贫困地区和发展国家基础建设。另一派则反对改革;反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主张鼓励私人资本;坚持按伊斯兰教法征收赋税,取消金融的利息制度。

2005年6月25日,伊朗举行第九届总统议会选举(www.daowen.com)

事实上,经济是一个最复杂的问题,并不完全听命于意识形态或宗教革命的摆布。但以保守派为首的传统势力坚持全盘伊斯兰化原则,从而使伊朗政府的经济政策无所适从。为了缓和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打击经济领域日益猖厥的腐败现象,伊朗最高领袖大阿亚图拉·哈梅内伊于2007年4月30日向国家政体(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机构下达了严厉打击行贿、贪污、滥用职权、经济与财政腐败的八条命令,敦促成立一个反腐倡廉委员会,全面打击经济腐败现象。这无疑对消除人民对打击经济腐败现象所存在的一些误解,保障经济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综观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已经走过的27年的历程,国家经济发展仍然举步维艰。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许多经济增长点不能有效地被培育和刺激,根本上是缘于制度的约束和体制障碍,伊朗前总统哈塔米所说的“病态”经济。由此可知,伊朗经济腾飞,“路漫漫其修远兮”!

伊朗上层宗教人士

遏制伊朗发展的外部主要因素

内贾德当选总统后,面临的最大的国际压力就是“核能问题”。国际社会一再要求伊朗停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核活动。但他一开始就以被西方国家称之为“猫抓老鼠”的游戏方式与国际社会周旋。内贾德1956年出生于伊朗塞姆南省伽姆萨县一个铁匠之家,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第四。1岁时全家迁居德黑兰市,在德黑兰市上完了小学、中学和高中,1975年全国高考中他以第130名的成绩考入工业科技大学,攻读开发工程专业。1986年,成为该校首席专家。1989年,成为该校开发系科技委员会委员。1997年,获得交通运输预算工程博士学位。在校期间,积极投入政治活动。参加过两伊战争,后开始步入政坛。先后担任高教文化部文化顾问,阿尔达比勒省第一任省长,伊斯兰革命卫队特种部队司令。2003年4月出任德黑兰市市长。2005年6月当选伊朗历史上第九任总统。他是自1981年以来的第一位非神职人员总统。既便是全方位经济制裁和面临军事打击的危险,他依然强硬地说:“伊朗过去27年已适应了在压迫的环境中生存,目前越来越强的国际压力并不能让我们受到更多损害。”[3]

事实上,伊朗核计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伊朗在美国、德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的支持下,开始核能源开发活动。1980年与美国断交后,伊朗的核计划依然在缓慢进行之中。进入21世纪,2003年2月9日伊朗前总统哈塔米在电视讲话中,首次向媒体宣布,伊朗已在雅兹德地区发现铀矿并已成功提炼出铀,拟建立一个完整的核燃料循环系统,由此引起国际社会一片哗然。

为了说服伊朗彻底终止铀浓缩活动,德、法、英与伊朗举行了多轮会谈,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2005年9月17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在参加第60届联合国大会发言时,重申了坚持和平利用核能的一贯立场。致使2006年3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主席声明,呼吁伊朗履行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2月通过的决议,30天内停止所有与铀浓缩有关的活动。同年5月2日,美国白宫发言人麦克菜伦在新闻发布会上敦促联合国安理会按照《联合国宪章》第七章对伊朗采取行动以迫使伊朗停止铀浓缩活动。[4]其后欧盟又向伊朗提供了一项解决核问题的一揽子新方案,再次表示,如果伊朗放弃铀浓缩计划,可以为其提供轻水反应堆。

由于伊朗不买任何国家账的作法,最终导致联合国安理会于2007年3月24日,就伊核问题通过新决议(即第1747号决议)。新决议加大了对伊朗核和导弹计划相关领域的制裁,敦促伊朗立即执行此前的第1737号决议;禁止伊朗出口武器,并呼吁国际社会对伊朗进口重型武器保持警惕和克制;继续对涉及伊朗核和导弹计划的个人及实体实施资产冻结,并扩大了制裁对象的范围;呼吁各国与国际金融机构不再承诺向伊朗政府提供赠款、财政援助和优惠贷款。决议提请国际原子能机构在60天内就伊朗执行相关决议情况提交报告,重申致力于通过政治和外交谈判解决问题,并确认在伊朗履行相关决议的前提下可以终止有关决议。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帕里代表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六国外长就联合国通过该决议宣读了共同声明。声明说,安理会一致通过的第1747号决议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伊朗核计划的深度关切,六国对伊朗未能执行安理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此前的决议感到痛惜,并敦促伊朗立即全面执行国际社会的要求。声明表示,六国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提出的“双暂停”建议,支持六国此前解决伊核问题的“一揽子方案”,承诺寻求谈判方式,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伊朗达成全面解决方案

本书作者(右一)与伊朗学专家就伊核问题亲切交流

然而,截至2008年3月,伊朗依然拒绝停止核活动,仍重申拥有铀浓缩活动是《核不扩散条约》赋予的。就此3月3日安理会通过第三份制裁伊朗决议(即第1803号决议),进一步扩大对伊朗的制裁范围。当日,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有14个国家投票赞成安理会第1803号决议,该决议由英国、法国和德国起草,要求在今后15个月内对伊朗实施第三轮经济和贸易制裁。

那么伊朗凭什么不停止核能活动,它缘何如此强硬?

从历史上看,伊朗有过辉煌的历史,建立过第一个横跨亚、非、欧的波斯帝国,创立了影响巨大的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有过居鲁士、大流士、琐罗亚斯德和摩尼这样的伟大人物。但后屡遭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和阿富汗人的占领和统治,后又被英俄两大帝国争夺,二战结束后与美国的关系又经历了从“淡漠”到“亲密”再到“仇视”的发展过程,这些历史因素深刻影响着今天的伊朗。

伊朗前总统哈塔米提出“文明对话”的新思路

因此,波斯民族辉煌的历史是伊朗人心中永远无法割舍的情结,复兴波斯是多个世纪以来,萦绕在伊朗人心中的梦想,巴列维两代国王如此,伊玛目霍梅尼如此,大阿亚图拉哈梅内伊如此,拉夫桑贾尼、哈塔米和内贾德也是如此,广大伊朗普通民众同样对国家的繁荣和强大充满了期盼。

从地缘政治上看,由于近邻的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都拥有核武器,伊朗不满美欧核霸权以及在拥有核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伊朗人更视拥有和掌握核技术为国家地位的象征。

从战略安全上看,伊朗人经过8年两伊战争,目睹了发生在家门口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再加上美国在其周边建立军事基地,美军舰队在其领海出没,伊朗人深感安全环境险恶,坚信自己的核开发是合法的,符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所有规约。

记得2006年6月初,本人应邀前往伊朗首都德黑兰参加伊玛目霍梅尼归真17周年纪念活动,当时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纪念大会上说,如果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采取错误的举措,“毫无疑问,本地区的能源运输和他(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军事目标将会陷入危险境地”。[5]他甚至称“如果我们国家面临战争威胁,我一定会穿上军装,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6]

本书作者(右)拜会伊朗著名哲学家赛义德·穆罕默德·哈梅内伊教授

事实上,伊朗希望在国际法基础上,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下,和平利用核能。2008年4月23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说,伊朗已经同意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其核活动进行调查时提供合作,并决定围绕它所遭受的制造核武器的指控展开磋商,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在德黑兰集会上说,伊朗准备与任何国家讨论核问题,但不会屈服于任何国际压力而终止自己的核活动。如果伊朗同意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其核活动进行调查提供合作,美欧禁止伊朗掌握浓缩铀技术的底线则可以守住。这样伊朗的核问题就有可能实现和平解决。如果伊朗始终坚持核能活动,有可能遭受美国对其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迟滞伊朗的核计划。从世界局势来看,战争的开始还存在变数。

因为波斯湾是世界上局势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产地,全世界约67%的石油储量和31%的天然气储量集中在这里,美国进口石油的60%,日本的65%和西欧的52%均来自波斯湾地区。[7]可见,美国在这一地区有着重大的战略利益,而伊朗又是波斯湾大国,在地区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2007年3月在伊朗的波斯传统新年到来之际,美国国务卿赖斯19日发表声明,向伊朗人民祝福新年。她在声明中说:“波斯的传统新年是一个庆祝万物重生和展望未来的节日。在全世界的伊朗人都欢庆这一节日的时候,我为他们送上我最好的祝福,并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伊朗人民和美国人民能够走得更近”。[8]

本书作者(左二)与伊朗士兵

然而,两国的政治分析人士、政治家和资深外交官都认为,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外交坚冰[9]结得实在太厚了,尽管伊朗在一些地区重大事件中,如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伊朗巴姆地区大地震,美伊关系似乎出现了一些转机,但也只是昙花一现,“核能问题”又将两国关系推回谷底。所以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向伊朗人民发表上述《新年祝贺词》不久,于同年5月3日又宣布,继续对伊朗采取进一步制裁。因此,伊朗的崛起还面临来自国内外的诸多障碍。

【注释】

[1]宣誓的誓词如下:“面对神圣的古兰经,我向至高无上的真主宣誓,我以我的人格保证,捍卫伊斯兰的圣洁、伊朗人民的伊斯兰革命的成果和伊斯兰共和国的基础。”(见《宪法》第67条)。

[2]张胜平等《拉夫桑贾尼指责伊朗总统选举中存在违规现象》,中国网(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5/Jun/899285.htm)。

[3]新华网《内贾德称不惧国际压力伊外交政策开始“变脸”》(http://www.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6-28/content_4759237.htm)。

[4]《联合国宪章》第七章是“对于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及侵略行为之应付办法”,其中有军事手段和非军事手段。美国有益不具体指哪一条,暗含军事打击的意思。参见刘强《伊朗国际战略地位论》,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07年版,第90页。

[5]赛义德·穆罕默德·哈梅内伊教授2005年先后两次应邀来我国参加“郑和国际学术会议”(银川·2005年6月)、“北京论坛”(2005年11月)。笔者有幸和波斯语专家马生贵陪同先生在宁夏和西安进行了参观。旋即本人应伊朗文化部,伊朗伊朗学研究中心,伊朗穆拉·萨德拉伊斯兰哲学研究所的邀请,赴德黑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再次拜会了这位哲学界的权威人士。

[6]刘强著:《伊朗国际战略地位论》,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07年版,第96页。

[7]在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的之间,有一条面积约为24万平方公里的狭长水域,伊朗称之为波斯湾,阿拉伯国家则称为阿拉伯湾,国际上统称海湾。在过去的百年间,该地区一直是大国势力和国际强权势力的必争之地。

[8]彭慧文《有意改善美伊关系,赖斯向伊朗祝福新年》中新社2007年3月21日。

[9]1979年伊朗在伊玛目霍梅尼的领导下,爆发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的统治,巴列维流亡国外。1979年11月霍梅尼的支持者占领美国驻德黑兰使馆,把52名美国人扣为人质。人质事件发生后,美国驱逐了183名伊朗外交官司,并冻结伊朗在美国的资产。1980年4月美国宣布与伊朗断交。1981年1月美伊人质危机在持续了400多天后才解决。1987年7月美国海军一艘军舰在波斯湾上空击落一架伊朗客机,机上290人全部罹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