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秘波斯:中国学者揭秘伊朗

探秘波斯:中国学者揭秘伊朗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地理环境与波斯之起源在伊朗,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尽头相逢,呈现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而坐落在伊朗北部达马万德山脚下的德黑兰,更以“洁净之城”“暖城”而著称。波斯为伊朗南方一地区名,波斯人是伊朗的主要民族。北部和南部山地为亚热带半干燥气候,而波斯湾和阿曼湾沿岸则属于热带干燥气候。波斯古文明之起源伊朗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

探秘波斯:中国学者揭秘伊朗

自然地理环境与波斯之起源

在伊朗,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尽头相逢,呈现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而坐落在伊朗北部达马万德山脚下的德黑兰,更以“洁净之城”“暖城”而著称。德黑兰尊重历史文化,总是非常执着地刻意在历史与创新之间找到某些联结点。当你久居伊朗,就会发现德黑兰并不是你梦想中的恋爱对象,突然间却又迷失了方向。德黑兰有时候甚至会给人一种风霜感,飘忽不定。但重新崛起的力量从未消失过。德黑兰更是一个全动感的城市,在德黑兰,生命的经历完全与信仰有关。德黑兰俗,真正的俗,不过德黑兰俗得坦坦荡荡,俗得藏首缩尾,一脸小家子气。德黑兰是出硬骨头的地方,像霍梅尼、哈梅内伊、内贾德等人。

素有“欧亚大陆桥”“东西方文化走廊”之称的伊朗,位于亚非欧三洲的交汇地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波斯为伊朗南方一地区名,波斯人是伊朗的主要民族。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波斯语即达里波斯语,又称“近代波斯语”,目前仍是伊朗的通用语,也是阿富汗的两种通用语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达里波斯语流行的地域包括中亚地区和阿塞拜疆、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印度北部、阿富汗以及中国新疆西部某些地区,以上地区在历史上或曾属伊朗版图,或出于波斯文明影响之下。

波斯文明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著名的东方学家季羡林先生把“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列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并将其与埃及、巴比伦文化作了对比,指出埃及和巴比伦文化虽然也是非常古老而又有影响的,但是这两种文化久已中断,而波斯文化则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从古至今持续发展并具有世界影响的文明之一。波斯文化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历史动乱及多次外族入侵与统治而绵延至今,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高度发达的波斯文学无疑是这一文化具有强韧生命力的显著标志。

高耸入云的厄尔布士山脉

伊朗第一大湖雷扎耶湖

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和人口

在世界地图上,伊朗是非常醒目的,其面积164.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和荷兰六国面积的总和。它位于亚洲西南部,北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东面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连,南面濒临波斯湾和阿曼湾。它是一个高原与山地相间的国家,海拔在900~1500米,山地约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北部有绵延不断高耸入云的厄尔布士山脉,主峰达马达德峰海拔5671米,为伊朗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有层峦起伏的扎格罗斯山脉,东部是干燥的盆地,形成许多沙漠。中部山脉主要有德黑兰和大不里士之间的加费兰库赫山、卡尚南部的克尔科斯山、亚兹德的什尔库赫山等。北部里海和南部波斯湾、阿曼湾沿岸一带为冲积平原。主要河流有卡隆河(伊朗第一大河)、塞菲德路德河、卡尔里河等七大内河。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咸水湖,属于伊朗沿岸的海域,约占里海总面积的36%。最大的盆地为雷扎耶湖盆地,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为伊朗第一大湖。伊朗中央高原及其边缘山地和南部沿海一带为亚热带干燥气候,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卡维尔沙漠、鲁特沙漠地带则低于100毫米,为全国降水量最少的山区。北部和南部山地为亚热带半干燥气候,而波斯湾和阿曼湾沿岸则属于热带干燥气候。里海沿岸和厄尔布士山脉北坡一带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为全国降水量最高的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伊朗冬季全境降水较多,而夏季则雨量少,异常干燥,属地中海式气候。夏季除里海沿岸一带以外,绝大部分地区得不到海洋气候的调剂,气候干燥炎热,平均温度在28℃,有的地区则更高,而冬季伊朗大部分地区处在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之下,常常大雪纷飞,北风凛冽,寒气袭人。这种夏季酷热,冬天寒冷的气候属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加之地处中东干旱地区,水资源具有生命攸关的重要意义,至今伊朗许多农村和居民点的名字都同“水”字联系在一起。目前,石油是伊朗的经济命脉,森林是伊朗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天然资源,面积达1800万公顷。伊朗水产丰富,鱼子酱举世闻名。每年平均利用雨雪的水量达4000亿立方米。由于南北东西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差异,这里一年四季呈现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人们冬季在波斯湾暖水中游泳,在西部和北部则可进行滑雪运动,而在里海南部却可观赏到山顶的白雪,山腰的黄叶和山脚下的绿茵,景色奇妙,美不胜收。

伊朗高原西南部的法尔斯地区古遗迹

现有人口7500万,其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库尔德人占5%,其余为土库曼人和阿拉伯人,等等。居民中98.5%信奉伊斯兰教,其中什叶派穆斯林占总人数的94%,逊尼派为5%,基督教徒占0.5%,犹太教徒占0.3%,琐罗亚斯德教徒占0.1%,信奉其他宗教者占0.1%。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为国教。1935年3月21日改波斯国名为伊朗。目前全国划分为30个省:德黑兰、中央、吉兰、马赞德兰、东阿塞拜疆、西阿塞拜疆、克尔曼沙汗、胡泽斯坦、法尔斯、克尔曼、霍拉桑、伊斯法罕、锡斯坦—俾路支斯坦、库尔德斯坦、哈马丹、恰哈马哈勒-巴赫蒂亚里、洛雷斯坦、伊拉姆、博韦艾哈迈德—科吉卢耶、布什尔、赞詹、塞姆南、亚兹德、霍尔木兹甘、阿尔达比勒、加兹温、库姆,195个县,500个区,1581个乡。

波斯古文明之起源

伊朗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史称“波斯”,我国汉史称“安息”。公元前2000年末叶,外来部落从中亚草原迁至伊朗高原西南部的法尔斯地区,有4个游牧部落和6个农耕部落。他们与当地居民混合杂居,形成了“雅利安人”,他们的国家即“雅利安人的国家”。目前大部分伊朗学专家学者均认为“伊朗”国名即由“雅利安人国家”演变而来[1]。笔者在伊朗留学期间居住的光明广场花园街,途径的地方爱丽耀山(波斯语称为“雅利安人的家园”),就是一个明证。

“雅利安人”一词,始见于史书,是公元前10世纪与前9世纪之际,如希罗多德《历史》所记载的米底(米提亚,Media)王国,即是伊朗最古老的社会组织,它统治着与其同源的波斯人,并在公元前605年灭亡亚述帝国,占领两河地区北部,接着征服乌拉尔图(亚美尼亚),侵入小亚细亚,势力臻于极盛。

波斯文明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

当我们沿着伊朗历史发展的大河溯流而上,就会发现:波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均产生过重要影响。特别是对阿拉伯政治制度、科学文化的影响尤为突出。在政治制度方面,波斯人为阿拉伯帝国提供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行政机构、管理模式和大量管理人才,“特别是阿拔斯王朝时期,帝国行政机构就是萨珊王朝行政机构的翻版”。在科学文化方面,萨珊王朝建立的砍迪·沙普尔大学,为历代哈里发培养了许多著名御医,阿拉伯文学名著《卡里米与迪木乃》与《一千零一夜》就是通过波斯人用中古波斯语翻译成阿拉伯语介绍给阿拉伯人的[2]。因此“波斯帝国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导致了近东诸文化的整合,包括波斯本身、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沿海岸以及埃及的文化”[3]。波斯帝国的政治、社会、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不仅嵌入了此后其他王朝的统治中,也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治国理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君主们的征服手段和管理方式成为后来开疆拓土的希腊人和罗马人效仿的榜样;他们的宗教信仰影响了其他的宗教模式;他们的铭文、纪念碑和毁坏城市给历史学家以启发,给考古学家留下了难题”[4]

上古时期波斯遗迹

波斯古文明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波斯的古代文明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上古时期”或者“史前时期”。在上古时期,波斯人所建立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或译为“波斯帝国时期”)和它的文明,影响了中亚、西亚历史六七百年;第二个阶段是古代与中古时期(即萨珊王朝时期,亦称做“新波斯帝国时期”),大约在公元3~7世纪;第三阶段是波斯伊斯兰文化鼎盛时期。

(一)上古时期 波斯文明的孕育期,它是波斯人种的形成与原始氏族部落的发展时期和波斯上古文明共性特征的初步形成时期。根据伊朗和西方考古学家在伊朗克尔曼地区的古遗址发掘的文物证明,早在距今约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便有人类居住在伊朗西部高原地区。就像中国是东亚文化的发源地一样,伊朗也是西亚地区文明的摇篮。公元前9000年~前7000年,伊朗一些部落居住在里海的南岸地区。科学家们曾推断,这里曾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避开了冰川期的地区之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首批从事农业动物饲养的群落,是他们和其他一些部落沿着中部伊朗的扎格罗斯山脉群居,后散居到其他地区建立起最初的文明中心。

这一时期,人们已由猎取食物进入农耕阶段,先民们已逐渐走出洞穴开始聚居,建造了初级的房舍,形成了村落。制陶工艺和建筑艺术已经出现,在各种陶制器皿上已经出现简单的几何图案。与此同时,在伊朗最早出现的国家是埃兰人在公元前2500年建立的埃兰王国(公元前3世纪上半期~前639年),埃兰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卡伦河流域,他们是伊朗高原的土著人。公元前3世纪上半期,埃兰人建立了国家。公元前1176年,埃兰国攻陷巴比伦。后于公元前639年被亚述人所灭亡。公元前9世纪以后米底人兴起,建立了米底王国(公元前639年~前550年)。公元前2世纪,中亚雅利安人的一支南迁至伊朗高原,并逐渐与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体。公元前7世纪中叶,米底部落击败周围其他部落,建立了伊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雅利安人国家(建都赫格玛塔纳,今伊朗西部的哈马丹)。公元前6世纪初,米底部落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并灭亚述帝国,其疆域扩至现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东部,现伊朗西部、东部和西南部。公元前550年,米底国被波斯帝国居鲁士所灭。居鲁士在伊朗建立了第一个波斯大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

第一波斯帝国地图(约公元前500年)

波斯帝国(分为古波斯帝国,即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公元前550年~前330年的新波斯帝国,也被称做“萨珊波斯帝国”,224年~651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帝国,并成为后来许多帝国统治世界效仿的模式,波斯帝国曾影响和改变过世界历史的进程,而波斯文明则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要影响。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前330年)是波斯帝国第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后经过数十年扩充疆土,遂在公元前550年建立了波斯帝国,定都苏萨(Susa,埃兰古城,今伊朗胡泽斯坦省)。

波斯帝国的建立,标志着伊朗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自此以后,波斯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地理上、体制上都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民族实体。它不仅“创作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帝国境内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共同发展”[5]

在国王大流士一世执政期(公元前522年~前486年)是波斯帝国的全盛时期,形成了一个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抵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鸟的辽阔疆域。他把波斯帝国划为23个郡,实行相对独立的政策。当时包括70个民族,5000万人口,占有近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伊朗古代朝都哈格玛塔那发现的希伯来铭文

为了建立中央与地方快捷的联系,波斯帝国时期修建成了纵横交错的御道,建立起快速的邮递,成为世界上最早创立邮差制度的国家。一条最长的大通道从当时的波斯帝国中心苏萨直达爱琴海湾,全长2500公里。其快捷程度令后人难以置信。据载,从爱琴海边至波斯王宫只需三天时间。难怪人们传诵“波斯帝王远住巴比伦,爱琴海鲜鱼送上门”。这条通道不仅具有军事上的意义,同时也为东西方的经贸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据史书记载,在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他于公元前517年派兵占领了印度西北部地区,将其置为印度行省,并通过克什米尔和北印度与我国西藏地区发生联系。为了把印度洋和地中海连接起来,在红河尼罗河之间修建了一条大运河。伊朗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马的能力来进行交通运输的古代民族。

在大流士一世时期,波斯帝国统一了全国的货币,规定了铸造货币的制度,即中央政府有权铸造金币,地方各郡铸造银币,而郡以下地方当局铸造铜币。这是中央控制全国经济贸易的有效措施。他还整顿和健全了全国的税收制度,以货币和实物两种形式纳税。设置行省与总督,建立常备军驻守重地,修御道,置驿站。进而向外扩张,东据印度河流域,西侵西徐亚(黑海北岸)等地。在这一时期,波斯地毯、刺绣、纺织手工艺,以及化学、矿土的利用均得到很大发展。金属工艺、建筑、雕塑领域均已达到高超水平。如今,在中央和地方的博物馆可以看到大量属于这一时期的珍贵文物——《阿维斯塔》。这部被后人称为《波斯古经》的典籍,据载是用金汁书写在12000张牛皮上,含有大量的诗歌、传说和民间故事。这是一部经不同时期数代人陆续补充、书写而成的卷帙浩繁的巨著,内容丰富,有许多富有价值的篇章。它告诫人们要掌握知识,造福社会,追求善良、真诚和纯洁,远离邪恶、虚伪和污秽。这部经典在伊朗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契美尼德人利用埃兰文字、阿拉米文字创造了波斯楔形文字,留下了珍贵的典籍。他们吸收了巴比伦的天文学、医学,腓尼基的航海技术,以及乌拉尔地区民族的建筑艺术。阿契美尼德人在国家管理方面充分吸收了埃兰和阿拉米等民族的经验。尽管政权和军队的核心是由波斯人构成的,但他们对于臣属于自己的其他民族的文化采取了宽容、开明的政策,吸收、利用他们的长处,从而形成一种复合文明。这主要体现在波斯帝国不仅以其强大的军事势力闻名,而且以其繁荣的文化事业著称于世。波斯帝国的文化是在波斯人本族文化基础上,广泛吸收两河流域地区的灿烂文化而形成的。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为阿契美尼德王朝所继承,著名的比希斯通(一译作“贝希敦”)岩石上的大流士记功铭文,用的即是这种楔形文字[6]。中亚地区的各民族,如大夏人、花剌子模人、素特人和塞种人等,在创造阿契美尼德王朝辉煌文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巴比伦王国在农业、手工业、建筑、宗教、艺术和文字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成为阿契美尼德王朝汲取营养的肥沃土壤。唯其如此,波斯帝国的文化才是多彩多姿的和灿烂繁荣的。正如前苏联学者加富罗夫所说:“中亚诸民族的文化给予西伊朗诸民族以重大的影响。因此,人们通常所称的阿契美尼德时期文化,不仅是由波斯人创造的,而且是由许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其包括巴克特里亚人、素特人、花剌子模人和塞种人。”[7]同样,这些人的文化也是波斯帝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波斯帝国在公元前492年希(腊)波(斯)战争后逐渐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东侵,征服波斯全境。

波斯帝国瓦解后,波斯人先后经历了亚历山大帝国、塞流西亚王国和阿萨希斯王朝(即安息、帕提亚,Parthia)的统治。

亚历山大三世在波斯积极推行“希腊化”的殖民统治。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三世死后,他所建的帝国分裂,其部将塞流古(马其顿人)夺得帝国东部广大地区,并于公元前312年称王。以叙利亚为中心建立塞流西王国,中国古史称之“条枝”。塞流西王国全盛时,疆域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两河流域、波斯和中亚的部分地区。至公元前247年波斯的帕尔尼部族打败塞流西王国军队,在波斯本土建立了阿萨希斯王朝,即帕提亚王朝,中国史称为“安息王朝”,西方史学家称为帕提亚王朝。安息王朝由于同罗马的长期战争和朝廷的内讧,从1世纪以后逐渐衰落。至224年,安息王朝被萨珊王朝推翻。

(二)古代与中古时期 从公元3~7世纪(224~651年)萨珊王朝时期(史学界称之为“新波斯帝国时期”)。

波斯萨珊王朝定都泰西封

3世纪,波斯萨珊王朝建立以后,定都泰西封(在今伊拉克巴格达附近)。琐罗亚斯德教重新兴盛起来,再次取得国教地位。萨珊王朝诸王有的兼任教主,自称阿胡拉·玛兹达的祭祀长和灵魂的救世主,主张教会和国家产生于同一母体[8]。这样,琐罗亚斯德教即成为新波斯帝国的精神支柱,并且影响到它的整个文化面貌。

这件藏品是仅存的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庭和萨珊王朝的波斯人使用的银质品之一

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是《阿维斯陀》,它是由不同时代的该教经典汇集而成的。其中最古老的经文——“伽泰”(波斯文意为“神歌”),见于《阿维斯陀》主集——耶斯那(赞歌和祷词集),形成于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以前,用古波斯文(赞德文,或称“阿维斯塔”)写成,与“吠陀”所用的古印地文极为相近。晚斯诸部分经文,即“温迪达特”(祭祀仪轨典籍)、“亚什特”(赞歌、祷词)、“维斯普拉特”(对尊长的祷词)等,用中古波斯文(巴列维文)写成。《阿维斯陀》中形成最晚的经文是“班达希什”,是该教创始人查拉图什特拉(即琐罗亚斯德)的生平事迹和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9]

在这一时期,波斯帝国不仅以其强大的军事势力闻名,而且以其繁荣的文化事业著称。波斯帝国的文化是在波斯人本族文化基础上,广泛吸收两河流域地区的灿烂文化而形成的。尤其以农业、手工业、建筑、宗教、艺术和文字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驰名世界。

波斯伊斯兰鼎盛时期建造的一座雄伟壮观的清真大寺

当时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和繁荣,在金属工艺、建筑、纺织业等领域均达到高超水平,精美的艺术品、陶器、编织品远近闻名。出现了更多丰富的文学、音乐、这件藏品是仅存的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庭和萨珊王朝的波斯人使用的银质品之一。(www.daowen.com)

萨珊王朝还把一些被征服国家的能工巧匠、专业人士迁到波斯,以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手工艺水平。与此同时,萨珊王朝在胡齐斯坦建立了闻名于世的砍迪·沙普尔大学。这是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学府,包括哲学、文学、工程学、医学、动植物学科。这所大学尤其重视医学,建立了一所附属医院,供学生实习。学校还聘请了希腊、印度等国的教师任教,开展翻译和学术研究工作。据记载,在萨珊王朝时期,共有70种天文学、医学、哲学等方面的著作被翻译成希腊文和吉普蒂文。学校吸引了外国留学生前来学习。这所大学一直延续到10世纪,在伊朗的科学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萨珊王朝时期还用巴列维文写成了许多经典著作和文学作品,整理出24卷本《阿维斯塔》,丰富了波斯文明的宝库。但随着阿拉伯人入侵设拉子以后,许多珍贵的文化典籍被扔到河里,这部波斯古经遭劫,现仅存8万余字的版本。如今,在许多历史遗址仍能看到萨珊时代的壁画、浮雕。

7世纪初,萨珊王朝与罗马帝国战争,国势转衰。651年,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依本·阿凡推翻萨珊王朝,占领波斯全境。波斯被征服后,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

(三)波斯伊斯兰教鼎盛时期 波斯被征服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人们的信仰和社会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阿拉伯人统治波斯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琐罗亚斯德教在本土逐渐衰落,但在印度的波斯移民帕西族中仍很盛行。该教有关世界末日、终世判决等内容均对犹太教和基督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新的民族压迫出现,逐渐兴起了一种反对异族占领和统治的思潮,这种思潮上升到伊玛尼就是一种维护民族尊严、捍卫民族独立和民族文化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潮。从而导致了两种文明、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最终伊斯兰教取代了琐罗亚斯德教,成为伊朗人的主要信仰。

自661年~11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先后经历了倭玛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波斯成为这两个王朝的一部分。

11世纪初,塞尔柱突厥人由中亚兴起,先后征服巴格达、叙利亚、拜占庭帝国,建立起一个东起中亚,西至博斯普鲁斯海峡,包括伊朗在内的塞尔柱帝国,但帝国不久即告分裂。12世纪末,花剌子模王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夺取伊朗东北部,公元13世纪初占领伊朗全境。它统治的疆域还包括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区。继之,成吉思汗于1219年率军西侵,先后征服了花剌子模、中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地,杀死花剌子模国王,掠夺大量财物后撤回蒙古本土。1229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二次讨伐花剌子模,杀死国王后返朝。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再次率兵占据伊朗并建立以伊朗为中心的伊儿罕王朝。此后,这支蒙古人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并任用伊朗人为行政官吏。

随着伊儿罕国的逐渐衰落,当时的伊朗又陷入地方封建王朝的割据之中。西察合台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国王帖木儿(1336~1405年)在夺取中亚地区后于1380~1393年征服伊朗全境,继而侵占美索不达米亚,并入侵印度。1405年帖木儿死后,他的帝国迅速瓦解,统治范围只限于河中地区和伊朗东部。伊朗再次陷入各地方封建王朝的纷争割据之中。

2007年6月,本书作者应邀赴乌兹别克斯坦参加撒马尔罕建都25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

这期间,萨法维王朝(1502~1722年)建立后,一直向外扩张,极盛时版图包括阿富汗的坎大哈、赫拉特。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帝国曾长期进行战争。萨法维王朝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个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朝代,对什叶派在波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7世纪末,萨法维王朝日渐衰落。1722年,阿富汗的吉尔扎部落在马赫默德的领导下,攻占萨法维王朝国都伊斯法罕,并自立为波斯国王。

本书作者(左一)与伊朗德黑兰大学学者凝望古波斯文明

1736年,来自波斯霍拉桑地区的部落首领纳迪尔率军把阿富汗人逐出波斯并以马什哈德为中心,建立阿夫沙尔王朝。经过数年战争,阿夫沙尔王朝版图一度东至阿富汗和印度北部,西至巴格达,北接里海,南濒波斯湾。1747年,纳迪尔国王死后,其儿孙为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战,各路诸侯纷纷称王,其中凯历姆汗(1749~1779年在位)以设拉子为首都建立了曾德王朝。经过多年战争,曾德王朝占据了除霍拉桑及以东地区以外的阿夫沙尔王朝的土地。1779年凯历姆汗死后,曾德王朝分裂。1792年和1796年,曾德王朝和阿夫沙尔王朝先后被凯伽王朝所灭。

凯伽王朝建于1779年,首次定都德黑兰。凯伽王朝初期,西方列强加紧在伊朗的争夺。1801年,俄国兼并格鲁吉亚。英国同波斯的三次战争,导致割地赔款及承认阿富汗独立。此后法国、奥地利、美国等相继强迫伊朗订立了不平等条约。19世纪下半叶,英、俄攫取了在伊采矿、筑路、设立银行、训练军队等特权。1907年,英、俄两国相互勾结划分了在伊的势力范围:北部属俄国,南部属英国,中部为缓冲区。

从1 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随着欧洲列强的侵入,波斯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社会经济衰落,封建统治专横残暴,多次发生人民起义。1921年2月,军官礼萨汗·巴列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建立巴列维王朝。

波斯波利斯,为古波斯帝国的首都。唐代以前,许多中国人通过路上丝绸之路来到这里。当中国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波斯湾以后,又有许多人从海上登陆来到这里。图为波利斯的古迹。

这期间,从7~15世纪,是波斯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继萨珊王朝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在伊朗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时期,科学文化领域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阿拉伯语成为官方语言,人们把它视为《古兰经》的语言、圣神的语言。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医学家,出现了伊斯兰高等学府,建立了学术馆,发展了图书馆事业。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卓越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众多诠释《古兰经》的圣训学者。在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种科学、技术、哲学著作从希腊文、梵文、巴列维文译成阿拉伯文,丰富了伊斯兰文明的宝库。公元8世纪,造纸术从中国传入伊朗之前,伊朗儿童主要是接受家庭教育,孩子们在石板、泥板或是兽皮上练习写字。在高级阶段主要是学习文书、法律、计算、天文、哲学、文学、神学和建筑等科目。体育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育的主要科目有骑马、射箭、马球、游泳、狩猎、投镖等。马球后来也传入了中国,成为人们喜欢的项目之一。

落日余晖下的巨石高柱承载着古代波斯文明的印痕

在萨曼王朝时期(10世纪),由于重视恢复和弘扬古代波斯文化传统,提倡波斯文学创作,因而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使当时的布哈拉和霍拉桑成为文人云集和文化氛围浓厚的文化中心。这时,达里波斯语已取代巴列维语,成为伊朗人民通用的语言。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出现了一批用波斯文进行创作的大诗人和作家,他们的成果享誉世界。

在伊尔汗王朝时期(13~14世纪),科学文化备受重视,取得了新的发展。1254年,在京城大不里士建造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天文台和一个大图书馆,藏书四十余万册,编纂了《伊尔汗——科学宝库》,是一项有重要价值的科学成果。在这一时期,东西方在科学、文化、艺术以及商贸领域的交流呈异常活跃的局面,而大不里士便成了丝绸之路上一个繁华的纽带城市。

在萨法维王朝阿巴斯一世统治时期(1587~1629年),伊朗的绘画、建筑、音乐以及各种手工工艺均达到高超的水平,首都伊斯法罕建立了一百六十余座清真寺,四十八所经学院,波斯语言成为伊斯兰世界第二大语言。建起了雄伟的桥梁和宽阔的林阴大道,使这座城市成为闻名的世界名城。

波斯波利斯:波斯帝国的心脏

波斯波利斯是伟大的波斯帝国的中心,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礼仪之都。波斯波利斯(希腊语,意为波斯的都城)位于设拉子东北约六十公里处。

波斯波利斯,为古波斯帝国的首都。唐代以前,许多中国人通过路上丝绸之路来到这里。当中国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波斯湾以后,又有许多人从海上来到这里。图为波利斯的古迹。

雄伟壮观的波利斯宫殿,在每年的“努鲁兹”(即伊朗新年——3月21日),波斯帝国的属民代表就聚集在这里向“王中之王”表示敬意并奉献贡品。

这座雄伟的宫殿背靠崎岖不平的山峰,矗立在能欣赏落日余晖的宽广台地上,俯视着辽阔富饶的平原地带。这里也是波斯帝王举行正式仪式的场所。从大流士大帝统治时期开始到后来的历任皇帝,足足修建了一百五十年。整体建筑的设计虽然是历代君主分别在其统治时期完成的,但建筑风格还是浑然一体。这体现在各宫殿彼此相关联,从设计和雕刻上可见一斑。它与先后兴建的建筑墙面是对称的,整个台地面积长450米,宽300米,墙面均用砖建成,一部分用彩饰砖瓦贴面,台地建筑群布局讲究、建筑精美。台地下面的地下管道总长度超过1.5公里,其宽度足以让两人并排通行。在台地外面“万国门”前的两座翼殿则起着保护主殿和通道的作用。这里建筑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主要宫殿的地基、台阶、窗户、门厅和柱子等均是石制的,屋顶均为木制的。所以即便没有发生火灾,我们也很难想象这么多不同建筑材料构成的宫殿是怎样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的。

当我走进这里,仿佛进入了波斯帝国的心脏。看到它仍以气势恢宏的姿态傲视它的波斯臣民。那巍峨的建筑遗址和精美的浮雕艺术,那巨石和高柱上承载的古代文明的印痕,虽经两千多年风雨雕融,依然在向后人讲述着昔日的辉煌和说不尽的典故。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这座雄伟壮观的宫殿墙壁上刻有“八方来朝、举世欢愉”的铭文:

我,大流士,伟大的王,诸王之王,诸国之王,阿契美尼德族维什塔什卜之子,承神圣阿胡拉的恩典,靠波斯军队征服了这些国家。这些国家害怕我,给我送来了王冠,它们是:胡齐斯坦、米底、巴比伦、阿拉伯、亚述、埃及、亚美尼亚、卡帕杜基亚、萨尔德、希腊、萨卡提、帕尔特、扎尔卡、赫拉特、巴赫塔尔、索格特、花剌子模、鲁赫吉、岗达尔、萨尔、马那……

大流士祈求阿胡拉和诸神保佑,使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不受仇恨、敌人、谎言和干旱之害。

如今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每年的努鲁兹(即伊朗新年,3月21日),波斯帝国的属民代表就聚集在这里向“王中之王”表示敬意及奉献贡品。

【注释】

[1][苏]米·谢·伊凡诺夫《伊朗史纲》,李希泌等译,三联书店,1973年,第7页。

[2]刘文鹏主编《古代西亚北非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70~471页。

[3]刘文鹏主编《古代西亚北非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70~471页。

[4][美国]戴尔·布朗主编,王淑芳译:《波斯人:帝国的主人》,北京:华夏出版社,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5]于伟青著:《波斯帝国》,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第3页。

[6]李铁匠选译《古代伊朗史料选辑》(上古史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4~49页。

[7]B.r.加富罗夫著,肖之兴译《中亚塔吉克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43页。

[8]Boyee:Textual Sources for the Study of Zoroastrianism,pp.109~110,1984.

[9][苏]谢·亚·托卡列夫著,魏庆征译《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70~37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