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中伊关系发展之前景
中伊经贸交往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两国人民就沿着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开展了贸易往来。近年来,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势头良好,政治互信明显增强。
中伊经贸交往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两国人民就沿着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开展了贸易往来。两国建交后,双边经贸关系发展顺利,特别是近年来,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势头良好,政治互信明显增强,其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两国政府经常就重大问题交换意见,双方就伊拉克局势变化、恐怖主义问题、打击毒品走私、帮助阿富汗重建进程以及伊朗核问题协调看法和立场,在国际事务中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当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大河溯流而上,就会发现:2000多年前,“功不在禹下”的张骞正是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奉命向西方“凿空”,使中伊两国得以互通信息。继之,贯穿伊朗境内的丝绸之路和穿越波斯湾的南海水道,进一步促进了中伊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自此,两国之间的翰墨因缘日益绵密。迄今在我国新疆、宁夏、西安、福建、广东等省和伊朗的伊斯法罕、大不里士等地均保留着大量的有关这种关系的遗迹。诸如绘画、音乐、木刻、铜雕、陶瓷、钱币以及其他手工艺产品,尤其是从中国西安开始经伊朗连接地中海的丝绸之路则是两国关系友好和久远的标志。
事实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和国际贸易交往的通道。在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托芬1877年所著的《中国亲程旅行记》中,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考古资料,进一步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内涵。自此,这个美丽、形象而又永恒的名字便不胫而走,渐为世人所公认。笔者也因主持《中国与伊朗之间的丝绸之路研究》《丝绸之路与西部旅游资源开发特色优势研究》等课题,有幸对中国和伊朗境内的部分丝绸之路进行了实地考察。
从万里长城到自由广场
丝绸之路包含了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几乎全部因素,他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史言“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曰“张骞凿空”,意为打通西域孔道。司马迁称,“西域之迹,见自张骞”;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指出,“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属大小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其民善经商。”(安息即今天的伊朗)班固亦言“西域于孝武时始通”。
据史载,公元101年,安息王朝向中国派遣了使节,并为中国皇帝带来了包括狮子、鸵鸟以及其他动物和礼品。狮子一词的汉语发音正是源于波斯语“sheer”一词。从此,两国的交往连绵不断。中国的铸铁技术也正是在安息王朝时期传入伊朗。萨珊王朝时期(公元224~651年)是两国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一个繁荣时期。中国的养蚕和纺织技术传入伊朗后,至5世纪伊朗有了自己的丝织业,以“波斯锦”而闻名。中国一些地方保留下来的石雕狮子就是渊于波斯古代的石雕艺术。中国从汉代就流行的琵琶也是从伊朗传入的。唐朝是中伊交往最为密切的时期之一,当时,两国的史学家还合编史书“史集”。波斯等国的西域乐舞也盛行于长安,波斯的祆教和摩尼教还曾在中国流行。13世纪,萨迪足迹遍及我国的新疆。
双边政治关系
1942年8月,伊朗与中华民国在罗马签订了第一个友好条约。1945年9月,伊朗在重庆建立公使馆,1946年2月该馆提升为大使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伊朗和中国于1971年8月16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建交以来,特别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以来,中伊友谊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在新世纪的曙光中,2001年1月5日,应伊朗第一副总统哈比比的邀请,当胡锦涛副主席一行乘坐的专机从北京国际机场飞抵伊朗首都德黑兰,便受到伊朗人民发自内心的热烈欢迎。伊朗第一副总统哈比比在欢迎仪式上热情地对胡锦涛副主席说:“伊中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双边友好合作关系又提高了水平。新世纪伊始,伊方希望通过胡副主席的访问全面促进伊中友谊与合作,共同寻找伊中在新世纪发展友好合作的新领域和新途径,特别是广泛开展伊中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伊中在这些方面的合作有着深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书作者(左)与伊朗文化参赞阿高杰利博士(中)及挚友白志所(右)合影
胡锦涛副主席说,去年,哈塔米总统成功访华。江泽民主席与哈塔米总统就全面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达成许多重要共识,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为两国在新世纪建立长期稳定、内容广泛的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今年是新千年的开始,也是中伊建交30周年,是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历史契机。在这样一个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双方有必要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使两国关系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中方愿与伊方共同努力,不断丰富和充实双边关系的内涵,提高双边合作水平,造福两国人民。胡锦涛副主席还说,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伊关系,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是中国政府的一贯政策,我此次来访本身表明中国对发展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关系的高度重视。我们愿与伊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友好关系在新世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胡锦涛在谈到两国经贸关系时指出,中伊经贸交往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两国人民就沿着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开展了贸易往来。两国建交后,双边经贸关系发展顺利,特别是近年来,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势头良好,去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5亿美元,比前年翻了一番,伊朗已成为中国在中东、海湾地区重要的贸易伙伴。中伊同属发展中国家,经贸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两国应共同努力探讨开展合作的新途径和新方式。中伊加强经贸合作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推动南南合作和应付经济全球化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
双方还就国际形势和共同关心的地区问题交换了看法,认为当前国际形势下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对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有利于增进人民间的理解和友谊,有利于促进各国间的和睦相处,也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在会见伊朗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主度拉夫桑贾尼时,胡锦涛说,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同伊朗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中伊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中伊在许多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着一致或相似的看法,我们愿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加强与伊方的协调、配合,以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我们愿与伊方共同努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不断发展两国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并使之在新的世纪不断得到丰富、拓展,以进一步造福于两国人民。
本书作者(右四)与伊朗驻华文化参赞阿高杰利博士(右五)参加“郑和下西洋与重振丝绸之路国际会议”时合影
拉夫桑贾尼回忆起他担任伊朗议长和总统期间曾两次访华的美好情景。他说,伊中两国是十分友好的国家。两国过去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现在又在各自国家的建设事业中相互帮助,在国际事务中经常交流看法,双方都有发展全面友好合作的强烈愿望。伊方相信胡锦涛副主席的访问将会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在新世纪获得更快的发展。(www.daowen.com)
伊朗著名哲学家哈梅内伊先生应邀参观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文化展馆
在胡锦涛副主席访伊期间,伊朗各大新闻媒体都对此进行了突出报道,一些媒体还发表文章回顾和赞扬伊中源远流长的友好合作历史,并相信在新的世纪,两国的合作一定会有一个迅猛的发展。伊朗通讯社记者法利富发表评论说,中国是伊朗可信任的朋友,伊中友好合作扎根于人民,基础牢固,经得起任何考验。
2006年伊朗新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为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出访中国,并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晤。至此,中伊两国政府向发展双边关系与地区合作迈出了崭新而又具意义的一步。
双边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
中伊贸易始于1950年,1998年两国贸易额为12.15亿美元,其中我出口6.57亿美元,进口5.58亿美元。1999年,双边贸易额为13.48亿元,其中我出口6.63亿美元,进口6.85亿美元。2001年双边贸易额为33.1亿美元;2002年为37亿美元;2003年超过57亿美元;2006年达到140亿美元。1998年~2006年,双边贸易额增长了1倍多。
今天,中国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伊朗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目前我国对伊出口以机电设备和化工产品为主。从伊主要进口原油,其他物品主要是铬矿石、棉花、聚氯乙烯、合成橡胶、葡萄干和阿月浑子等。2006年12月20日,中国和伊朗签署了价值160亿美元的巨大天然气田开发谅解备忘录。这项合作协议是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署的,旨在开发伊朗的北帕尔斯天然气并建造生产液化气天然气的相关装置,由中方和伊方平均使用。在非石油领域,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建设德黑兰的三条地铁路线。2006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的非石油产品价值20亿美元,被认为是伊朗非石油产品最大进口国。
在经济和技术合作方面,1985年4月,中伊成立经贸科技联委会,至今已举办了13次会议。两国合作的领域涉及能源、交通、机械、建材、采矿、煤炭、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主要项目有:德黑兰地铁、多用途船只、油轮建造、水泥厂生产线、阿拉克4×32.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水力发电设备等。2004年该联合委员会在北京成功地召开了第十二届会议,并签署了商业、经济和科学领域的双边合作谅解备忘录。2007年3月,该联合委员会在德黑兰召开了第十三届会议,在促进两国经贸往来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与此同时,双方在科学、通信、农业和采矿等领域的合作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经贸科技联合委员会在促进两国的工业和商业关系上发挥了有效的作用。2004年,该联合委员会在北京成功地召开了第十二届会议,并签署了商业、经济和科学领域的双边合作谅解备忘录。2007年3月,该联合委员会在德黑兰召开第十三届会议。作为伊中关系全面发展指导方针的联合委员会涵盖了伊中合作的所有方面,尤其是能源合作。
在石油领域,伊朗和中国在2006年12月20日签署了价值160亿美元的巨大天然气田开发的谅解备忘录。这项合作协议是由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签署的,旨在开发伊朗的北帕尔斯天然气田并建造生产液化天然气的相关装置。协议还规定该气田的天然气将转化为液化天然气,由伊方和中方平均使用。同时,伊中关于胡泽斯坦省亚得望油田开发的谈话也进入最后阶段。两国达成协议,双方共同投资,中方提供资金,负责机器和设备的销售。
本书作者(右二)应邀赴云南大学参加“首届赛典赤研究国际会议”,作题为《丝绸之路与中伊文化关系》的主题发言
在非石油领域,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建设德黑兰的3条地铁路线。伊朗和中国也在工业领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如:电厂、钢厂和铝厂、石油工业、超级坦克、高速公路建设、大坝建设和汽车工业等。
为拓展中小企业工业部门之间的合作,新成立了伊朗—中国商业协会。首届“中国商品与技术展览会”已于2004年在德黑兰举行,这是两国在此领域拓展合作的一个起点。在环境、劳动力和社会安全方面,两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两国还在伊中农业联合委员会的框架下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在科学、通迅、农业和采矿领域的合作在2006年也得到了拓展。2004年,伊朗国家空间局与中国国家航天局在2004年签署了航天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启了两国在科学领域合作的新篇章。
在文化、教育、旅游方面的双方交往与合作
1983年,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关于文化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之后,两国于1986年在德黑兰签署了中伊两国广播电视合作计划。近年来,两国文化部又相继签订了多个文化交流项目。2006年,伊朗和中国的学者,学生和艺术家交流频繁。著名作者即中国前任文化部部长王蒙博士访问了伊朗,并在几所文化机构进行了演讲。伊朗著名导演Majid Majidi受北京之邀制作了一部关于北京的纪录片,该纪录片用于2008年奥运会前对北京的介绍。
本书作者在伊玛目·霍梅尼国际研讨会上发表演讲
在教育领域,1975年伊朗在德里兰大学文学院设立了汉语奖学金,同年伊朗学者开始被派往中国向中国师生讲授波斯语,此活动一直延传至今。目前北京大学、上海外语学院、洛阳大学都开设了波斯语班,在伊郎德里兰的贝赫希提大学专门设立了中文系,现有70余名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中国伊朗文化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成立(1989年)和伊朗中国文化研究所在德里兰成立(1995年)。两国文化部、科学院签订了长期友好合作议定书,设立了议会友好协会,继之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与伊朗历史文化名城伊斯法罕、新疆与马什哈德结成姐妹城市。两国文化代表团频繁互访和定期举办文化艺术展,均表明两国文化关系正在向纵深发展。
尤其近年来,中国一些专家和学者陆续将伊朗许多诗人和著名文化人士介绍到国内,几乎所有的波斯古典名著都被全部或部分的译介。特别是东方文学列入外国文学教学大纲之后,全国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东方文学课程,由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编的《波斯语汉语词典》多次再版,由叶奕良教授主译经济日报社出版的《伊朗通史》;由张鸿年教授主编(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波斯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的由北京大学伊朗文化研究所和德里兰大学合编的《汉语波斯语词典》(曾延生任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波斯经典文库》、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波斯经典文丛《马斯纳维启示录》《卡布斯教诲录》《果园》《波斯趣话》《波斯故事》以及伊朗出版的《中国古代记载中的伊朗》等一些文化交流方面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在中伊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在旅游合作方面,2005年7月,中国宣布伊朗为中国公民自费旅游目的地国。2006年12月27日,中国驻伊朗大使刘振堂与伊朗文化遗产、手工艺和旅游组织副主席阿不来提·马拉扎德在德黑兰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文化遗产、手工艺和旅游组织关于中国旅游团队赴伊朗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在谅解备忘录中,还指明伊朗文化遗产、手工艺和旅游组织将为有兴趣前往伊朗旅游的中国公民提供适当的旅行团标准和规格的建议。与此同时,为向中国旅游者提供赴伊朗旅游便利,伊朗特为中国游客推出了7天有效落地签证优惠政策,这是伊朗首次对外国入境者实行落地签证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