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伊朗
目前生活在伊朗的中国人大约有20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参加工程项目和进行经贸活动的人士,另外还有100多名留学生及其家属。在伊朗的中国人当中,还有一部分人整天生活在伊朗人的圈子里,这部分人主要是在伊工作的华人华侨以及一些与伊朗人通婚的中国人。
在美国将要启动“局势升级计划”、法国外长宣称“世界应准备和伊朗战争”、又一艘美国航空母舰驶向波斯湾之际,伊朗又成了国际媒体聚焦的下一场战争的热点。但在伊朗国内,人们并未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这里局势稳定,包括在伊朗工作和学习的中国人在内,人们都不太相信近期会爆发战争。
伊朗是中国海外承包的最大市场之一
目前生活在伊朗的中国人大约有20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参加工程项目和进行经贸活动的人士,另外还有100多名留学生及其家属,使馆的工作人员和随任大约有四五十人,华人华侨为数不多。
在经贸合作领域,中伊两国贸易的互补性很强,伊朗主要向中国出口油气资源,而中国的技术和设备又非常符合当地的消费水平和市场需要,因此两国的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合作已经涉及能源、轨道交通、电站、造船、水利、冶金、通讯、化工、公路建设和汽车制造等诸多领域。2006年两国经贸成果更是喜获丰收,双边贸易额已创下145亿美元的新纪录。目前双方正在执行的项目就有100多个,协议金额高达上百亿美元。伊朗已经成为中国海外大型工程和劳务承包的最大市场之一。
在本人认识的中资公司人士当中,也没有人因为局势紧张的原因撤出伊朗回国的。相反,不少人仍然在忙着自己的项目,有些还在不断地拓展业务。当我联系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驻伊朗首席代表马威的时候,他正在忙着和伊朗人洽谈新的建设项目。该公司承建的伊朗塔里干水利枢纽工程2007年8月已经举行落成典礼,包括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在内的100多位嘉宾参加。
马威说,他不久前刚刚完成伊朗洛雷斯坦省的一处大坝建设项目投标,伊朗方面对与中国合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同时也承认,国内有些亲戚朋友对他的安全感到担心,但他自己在伊朗感觉不到所谓的战争阴影。他笑着说,现在他最关注的不是什么战争,而是每天都通过伊朗媒体了解在伊朗还有什么商业机会和新的投资政策。
身在海外,心系祖国
上海外经公司驻伊朗总代表阮超宗在接受采访时说,该公司在伊朗的业务一切照常进行,其中包括德黑兰到里海查路士的高速公路项目,目前光是从中国国内就已经来了大约600人。虽然第一期共32公里的建设项目要在今年8月1日才正式动工,但目前各项准备活动已经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奇瑞汽车公司驻伊朗总代表王军也表示,奇瑞公司仍然继续在伊朗开展3个项目的活动,没有要停止或退出的打算。与此同时,他也在通过媒体了解当前的局势,但总的感觉是媒体报道的情况也不一定准确,因此在是否要撤离的问题上,他认为主要还是看中国政府的正式通知。
一个鲜为人知的现象——中国留学生在伊朗
那还是1989年秋天,当飞机缓缓降落在德黑兰国际机场,这时从机舱走下几个黄皮肤、黑眼睛的小青年,他们带着自己的人生追求、理想,远离祖国和亲人来到伊朗这块神秘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国家。从那时迄今,中国自费留学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1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130余人,他们在伊朗的学习、生活究竟怎样?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留学生活,有痛苦也有追求,有冷漠也有温暖,有微笑也有泪水。这泪水,有的源自缺乏独立生活锤炼而萌生的恐惧,有的是憧憬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挤压出来的无奈。但在大多数留学生为我们展现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中,我们会发现他们大都能继承炎黄子孙勤奋好学、团结友爱、以诚待人、谦虚谨慎的传统美德。部分留学生在题为“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畅谈录中,诉说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初衷。他们寻找真诚、善良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呼唤留学生之间团结友爱,渴望心灵的沟通和共鸣。近年来,部分留学生在工作和攻读学位期间,孜孜以求,笔耕不辍。如第一批自费留学生中的白志所、马生贵、保一民、马吉祥、马吉、纳西、马晓燕、刘莉、买美琴等人,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这些来自我国西南、西北边陲回族普通农家的孩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带着父母的重托,来到首都北京求学,继之远涉重洋留学于伊朗。
大凡了解他们的人都知道,无论是为人还是为事,他们都不是热衷时髦和浮华的那类人,他们给人总的感觉是朴实中见热情。也许他们的成功并非来源于他们先天的聪颖,而是源于他们对理想的执着和虔诚,源于他们的勤奋和好学。靠着这种“合力”,他们孜孜不倦深思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文明的历史与现状,阅读和品评着大量的书卷,细心地思考着自己的未来走向,获得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发现和感受。那还是1998年盛夏,正值我国抗洪救灾之际,他们中的马正山惊闻这一消息后,为了表达对祖国亲人的赤子之情,立即和部分留学生前往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向灾区人民捐款,受到了使馆领导的好评。当时王世杰大使亲切接见了部分留学生,并就留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进行了了解,当他得知迄今为止中国留伊学生中,还没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时,深感遗憾,同时希望在伊的全体留学生早日完成学业报效祖国。在使馆领导的引导和启发下,马正山和在伊朗学习的全体中国留学生经多次酝酿,一致认为应该成立一个自己的学生会组织,以此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友爱,维护中国留学生的切身利益,为中伊文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并就此达成共识,大家一致推选由马正山起草学生会章程,同年八月学生会领导机构经全体留学生选举产生,由马正山担任会长,包秉魁、马健、马勇等人担任副会长。后经中国驻伊朗大使馆与伊朗高教部外国留学生办公室建议,将学生会更名为中国留伊学生联谊会。至此,中国留伊学生工作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由马正山、马勇等人倡议成立的中国留学生联谊会,自1998年8月成立以来,在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伊朗文化名城设拉子等地举办了非常隆重的中国文化艺术展,引起了伊朗媒体和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在筹备首届中国文化艺术展期间,大家心情都很激动,人人都有一种爱国激情和团结、友爱的精神,为了赶在伊朗新春佳节正式展出,部分留学生更是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将中国文化艺术品按学科分类,将汉语翻译成波斯语,以适应不同读者的观赏需求,如马静、唐占芳、赵恩培、马正山、马勇、唐占盛等同学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夜以继日地奔波于参展第一线,既是讲解员又是翻译,为中伊文化的交流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受到了来宾的好评。
继设拉子首届中国文化艺术展之后,同年5月,在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留伊联谊会在德黑兰比赫希提又成功地举办了一次规模更大,影响甚广的中国文化艺术展,其主题旨在表现中国光辉而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文化艺术对人类的进步及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伊朗文化与伊斯兰指导部、高教部、外交部有关领导,伊朗各大专院校负责人,伊朗电视台、报社记者和中国驻伊大馆,新华社驻德黑兰记者等均出席了开幕式,王世杰大使为此次艺术展剪了彩,伊朗电视台和报刊记者对这次中国文化艺术展作了追踪及详细报道,在德黑兰引发了轰动效应。1999年9月,在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人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他们中的部分人积极参与了我驻伊大使馆在伊朗著名广场——阿扎迪(自由广场)举行的筹备和庆典活动。同年11月,为迎接澳门回归祖国,留伊联谊会在我驻伊大使馆举办了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欢庆会,孙必干大使出席大会,并勉励我在伊留学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进入新世纪,2001年1月,为迎接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对伊朗的友好访问,他们中的部分人积极参与了我驻伊大使馆的筹备和迎接活动。同年4月1日,当部分留学生惊闻中美撞机事件后,纷纷谴责美国的霸权和违背有关国际公约、侵犯中国主权的罪恶行径。据德黑兰4月11日电(记者姜显明)报道:“在伊朗的中国留学生11日在此间表示,他们坚决支持中国政府要求美国必须对撞机事件承担全部责任的严正立场。新当选的中国留伊学生会主席马勇当天接受伊朗国际广播电台的采访时指出,美国军用侦察机的行为显然违背了有关国际公约,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美国政府歪曲事实真相,企图推卸责任,只能激起全中国人民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者的愤慨。马勇呼吁美国政府正视事实,采取积极务实的态度妥善解决这一事件。他强调,对于撞机事件,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立场及态度是十分明确、坚决的。中国留伊学生坚决支持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美国政府必须对撞机事件承担全部责任。”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他们和中华同殇,承载着爱心和中华儿女责任心的他们捐资捐物。
中国留学生在伊朗(左二为本书作者)
究竟怎样理解这种现象?是由于他们有过人的才干,还是由于他们有超乎常人的灵感?就部分留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经历来看,似乎不是这样。他们的幼年、童年时代大都是在回族聚居的乡村度过,回乡狭窄弯曲的泥泞小路上留下了他们小小的脚印,童年耳濡目染了清真寺悦耳的诵经声以及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宗教礼俗,都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部分留学生的谦恭气质。在本人走访的几位留学生中,在读博士洪军现就读于德黑兰大学资环学院,来自河南的留学生常军到伊朗已整整6年,目前是伊朗著名高校贝赫什提大学的波斯文学专业研究生。这些都足以说明,生活环境、生活阅历和体验是一个人成名的基础。而倾听时代心声,从广阔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人生走向,又赋予部分留学生一种广博的胸怀、高远的理想和浓郁的民族热情。那挥之不去的赤子之情,其实正是大多数海外留学生的缩影。
目前留学生及其家属大约有100多人,不过其中大部分人都不在德黑兰,因为德黑兰的大学向外国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数量越来越少,因此中国留学生的人数也逐渐减少,目前在德黑兰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及其家属只剩下十几个人。
短期内不大相信会爆发战争
在伊朗的中国人当中,还有一部分人整天生活在伊朗人的圈子里,这部分人主要是在伊工作的华人华侨以及一些与伊朗人通婚的中国人。
有一位是已经嫁给了伊朗人的黄薇女士,目前在德黑兰开了两家店铺,主要销售中国的服装产品。在谈到当前局势的时候,她觉得身边的伊朗人还是照常生活,气氛比较平静,大部分人不相信会爆发战争,他们最关心的还是物价上涨、工作难找等经济和生活问题。
伊朗与中国相似的节日(www.daowen.com)
节庆是一种十分复杂和重要的社会现象,一个民族的节庆活动不但清楚地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背景,而且充分地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社会心态和文化取向。从民俗学的观点来看,节庆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①借以表达对国家、民族的感情,或对宗教的虔诚;②借以表达欢乐心情(如新年等);③两者兼而有之(如感恩节)。
本书作者夫人和两个女儿
在节庆中,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显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在节庆中,人们祈求繁荣、幸福,表现对某种生活方式的执着追求;在节庆中,所有的社会成员在欢愉、和谐的气氛中同乐共庆,每个人都参与集体的活动,并认同于这一集体,从而使社会凝聚力得到加强。笔者在这里所要说的并非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而是流传在两国人民中间的古老传统节日——伊朗同我国部分地区颇有不少相似之处。
本书作者(左二)从德黑兰返回国时与家人在西安合影
我国腊月二十三,北方民间称为“小年”,农民要送灶神上天休假述职,要求这位辛苦一年的尊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一天是伊朗历的11月10日,叫做萨台节。农民说从这一天开始,土地开始苏醒,他们在房顶上(都是平顶)、村前村后点起火堆,把燃着的树枝接二连三地抛向天空,或用绳子拴着干草,点燃后抓住绳子的另一端边舞边跑,和我国农村“烧田财”相仿。伊朗“跳火节”如何形成,寻根求源,众说不一。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它源于伊朗原始宗教拜火教及其教徒对火的崇拜。节日里,伊朗各地还进行其他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从侧面展示了伊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我国春分节,伊朗人过新年。我们新年前要掸烟尘,亦即“扫灰”,伊朗人把新年前的大扫除叫做“抖搂房子”,更彻底。地毯要洗,铜器要擦,男女老少都要在澡堂里泡个透。他们说,除夕之夜,护家神要换班,旧神离开之前要在屋里作无孔不入的检查,发现哪个角落里有灰尘,或是有人没有洗澡,交班时要告诉新神,否则来年将有不利于这家的事发生。
过年的规矩也和我国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年三十必须赶回家中吃团圆饭,否则这人来年一年都要飘泊在外。家家添置新家具、新衣服难以作到,但起码要给孩子买双新袜子。伊朗这些年物价飞涨,不少农村家庭无力为孩子买新衣,据说有的农村孩子因此新年里谁家也不去,也不出门和小朋友玩。
中国农村年三十晚上讲究吃鱼。谓“年年有鱼(余)”。伊朗人也兴这个仪式:餐桌上除了必需品外,还要放一条煮好的鱼留到新年,相信这样来年就什么都不缺了。伊朗人也有“守岁”的规矩。为了提起孩子们的精神,在镜子上沿放一个熟鸡蛋,或在盆里放水,水里放一片树叶,说是迎新年的一刻,地会微微震动,鸡蛋会掉下来,树叶会晃动。他们相信,地是牛挑在角上的,牛站在大鱼背上,大鱼在汪洋大海中,迎新年的时候,牛要把地从一只角换到另一只角上去,因此地会震动。我们民间的说法是大海之中有条鳌鱼,鳌鱼背上驮着地,说法大同小异。新年之际,大人要给孩子钱,有钱的给金币银币,一般给普通硬币。现在也有给纸币的,只是没有压岁钱这个名目,叫做“依地”,可以译作“节日赏钱”。我国农村的说法,年初一不能扫地,说是会把财气扫掉,他们是年三十晚上不能扫地,说是扫了地来年家里多蚂蚁。我国有些地方年初一吃面条长梗菜,他们是年三十晚上必须吃一小碗面条汤,以求新年事事顺心、事业有成。
唐玄奘西天取经路过伊朗东部,回来后著书立说,波斯人冬天要点两堆火,跳过去以避邪,又说波斯人在夏天过新年。笔者查阅伊朗史书,发现伊朗人在2000多年前就在春分这一天过新年。玄奘所见,当是萨萨尼王朝时候的情况。至于伊朗的“跳火”,现在是在一年中最后一个星期三的黄昏,叫“苏利之夜”,家家在门口点三堆或七堆火,一般是晒干的木柴。老老少少从火堆上跳过去,像跨栏一样,口中念念有词:“黄的归你,红的归我”,祈求健康、兴旺。
农村跳火堆场面壮观热烈。原野、地间、乡村小路、农家院内,一堆堆篝火在夜色下闪动,篝火旁村民们围成一圈,火光映红了男女老少的脸颊,伴着乐曲旋律,人们从太阳落山一直跳到下半夜。
伊朗城里人也保留了这一民族传统风俗,但是由于居住环境的限制及都市文化的影响,跳火堆不像在农村那样具有广泛性。笔者在德黑兰期间,连续几年在住所周围目睹了城里人跳火堆的场景,虽然不及乡下“正宗”,但是仍然饶有趣味。
伊朗中部地区居民将一种叫芸香的草本植物放入火堆,认为眼疾患者跳越后可起到治疗眼疾的效果。位于里海沿岸的马赞德兰省村民用包括荨麻在内的7种植物熬制成一种汤,称之为“岁末星期三汤”,认为当日喝下包治百病。
新年的第十三天,又是一个节日,叫“躲十三”,说这一天鬼邪都在家中,所以不能留在家里,全家老小一大早就到野外去,天黑才回家。其实是踏青去了。尤其是年轻人,那是寻觅意中人的大好机会。他们带了乐器,在田野里、山沟里又唱又跳,尽情欢乐。伊朗新年第十三天在我国清明节前两、三天,有的年份和寒食节相合,有时差一两天。我们的清明、寒食节是祭扫死亡亲友坟墓的时候,但也有借扫墓踏青的意思。
这些相似之点,有些可能是巧合,但决不会全是巧合,它们反映了古代两国人民的交往和友谊。自汉代开通丝绸之路以后,两国人民的经济和文化来往日趋频繁,波斯人在中国内地长安和东南沿海地区都十分活跃,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明代。多年的交往接触,在民俗方面相互影响应当是很自然的事情。
古代波斯医学与中国《回回药方》
我国《回回药方》里的不少医方原本就是波斯的,并展现了中古波斯人的医术特色。它们分为以下三类。
一类是从波斯萨珊王朝直接流传下来的。比如,《回回药方》卷之三十的“马竹尼虎八都里马里其方”“古把的马准”方等,它们的原型方剂乃是《医典》卷五里的“古把的国王的舔剂”。古把的、虎八都,为同一个波斯国王的名字——在《回回药方》中的汉字音译。这位波斯君主于公元489年~497年和499年~531年两度在位。
《回回药方》卷之三十里的“说古阿里失等古阿里失庵?八而乞西剌于方”的原型方剂,即《医典》卷五里的“以龙涎香化食丹而闻名的库思老的化食丹”。《回回药方》这个方子里的“乞西剌于”乃是《医典》方子中的人物名——波斯萨珊王朝国主的徽号——库思老或的汉字音译。《回回药方》目录卷之二十四记有“古阿里失沙哈里牙阑方”。其原型方剂是《医典》卷五里的“波斯皇帝的化食丹”。沙哈里牙阑,乃是波斯语词——“帝王(沙哈里牙而)”的音译。阿拉伯的文学名著——《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中有一位每天晚上听王后讲故事的国王,他的名字就叫做“沙哈里牙而”(,或被译为“山鲁亚尔”),那位王后的名字叫“沙哈里扎德”(,或被译为“山鲁佐德”)。又据陀拔里《先知与帝王史》)可知,沙哈里牙而(山鲁亚尔)是波斯萨珊王朝历史上的一位真实人物,此人是效命于波斯国主库思老二世——艾白尔维兹的著名军事将领。显然,上面的几个方剂是中古波斯人的医方。
第二类,是波斯医生自己制备的方剂。比如,《回回药方》卷之二十九目录上的“大答而牙吉”方,此方子即《医典》卷五的“大的解毒剂”方,是伊本·西拿自己配制的。
《回回药方》卷之三十的“马竹尼雅胡提方即鸦胡提合成的膏子药方,此方的先贤卜阿里是古回回医人造者”。这个方子就是《医典》卷五的“我制备的红宝石舔剂”,内容完全相同。
第三类,是原本由拜占廷罗马人、印度人创制的方剂,于伊斯兰时期之前即已传入波斯,并被波斯人加以利用、改变,以后又流传到了黑衣大食王朝。比如,《回回药方》卷之三十的“马竹尼阿傩失答芦方,此方是忻都人造的马肫”。它就是《医典》卷五里的印度人的方子——“救命丹”。然而,此方剂名是波斯语。并且,《医典》指出,此方子中的玫瑰花是波斯本土产的“法尔斯玫瑰”。可见,这个印度人的方子已经被波斯化了。再比如,《回回药方》目录卷之下的“卷之二十九”的“大蓝哈郎马准”“小蓝哈郎马准”,乃是《医典》卷五里的“大抗毒素”和“小抗毒素”这两个方子。“蓝哈郎”乃是因当年的抄写之误,是将阿拉伯字母“咱”错写成“蓝”所致。因而,“蓝哈郎”应改写成“扎哈郎”或“扎木哈郎”。蓝哈郎(扎木哈郎,)乃波斯语词——“抗毒素”的音译。伊本·西拿在《医典》里讲,这两个方剂是“印度人的药”。
女儿与儒学
由此可知,它们是被中古波斯人应用过的印度人的古代方剂,如上例证表明,《回回药方》与传统波斯医药学有着密切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