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伊朗宗教与饮食习俗:中学者的探索

伊朗宗教与饮食习俗:中学者的探索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伊朗人的传统宗教礼仪与生活饮食习俗在日常生活中,广大的伊朗民众今天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传统礼仪和礼节。亲密无间的女儿据伊朗专家介绍,元旦是地道的伊朗人民的传统民族节日,至少已有2500年的历史。伊朗不同民族的生活饮食习俗伊朗人吃食特注重吉祥之意在平时其他节庆和宗教礼仪中,伊朗人吃食物还往往注重吉祥之意。而拥有不同民族遗产的伊朗亚美尼亚人迄今仍保留有自己印欧语系的语言特征。

伊朗宗教与饮食习俗:中学者的探索

伊朗人的传统宗教礼仪与生活饮食习俗

在日常生活中,广大的伊朗民众今天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传统礼仪和礼节。人们见面后,通常以握手、拥抱、贴面等方式互致问候。伊朗人最重视、最隆重的节日是“诺鲁节”伊历元旦(相当于中国的春节)。

伊朗什叶派穆斯林的信仰和主要宗教礼仪是:除信安拉、《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这些伊斯兰教的共同信条外,信仰伊玛目是他们的一个显著特征,并被定为信条之一。由于什叶派穆斯林尤其信仰并尊崇伊玛目,而且有几位伊玛目是被政敌杀害或暗害的,因此他们认为这些伊玛目既是超凡的领袖,又是以身殉道的先烈,从而十分敬重他们的陵墓,经常前往拜谒吊祭、缅怀他们的功绩,或哀悼他们的殉难,并为自己求取福泽。主要宗教圣地有纳贾夫、卡尔巴拉、马什哈德、库姆等。主要宗教节日除重视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外,还特别重视阿舒拉节[1]和盖迪尔·胡木节[2]

春季新年与民族圣节

在日常生活中,广大的伊朗民众今天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传统礼仪和礼节。人们见面后,通常以握手、拥抱、贴面等方式互致问候。

波斯语“s”字母打头的食物

在伊朗,人们见面时,不分上午、下午还是晚上,都往往互致“色兰,哈里署马湖北?”(波斯语,怎么样,你好吗?互致问候的意思)同时,将左手放在上衣扣中间,微微低头,以示谦恭。在迎接远方的客人,特别是尊贵的客人时,除了以上礼节外,人们通常还给客人戴上花环,献上一束鲜花,鲜花的颜色常常以伊朗的国花——玫瑰花为主。在特别隆重的场合,还向客人贵宾身上抛撒花瓣。

自古迄今,伊朗人最重视、最隆重的节日是“诺鲁节”伊历元旦(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按照伊朗的历法,伊历太阳历正月初一(即公历的三月二十一日)的元旦,这天正好是伊朗春季的第一天。这时春风送暖,冰雪消融,杨柳吐翠,花木含苞,伊朗人民正是在这个春风时节迎来了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诺鲁兹”节(即春节)。政府规定:春节期间国家企事业单位职员放假一周。

一般来说,在距新年之前(即伊斯兰教历12月中旬前后),人们都为准备年货而忙碌。要做的事情很多,打扫房屋是妇女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人们为了彻底清理平日清扫不到的顶棚墙角,往往把家具用品都移置室外,重新布置居室,以产生新鲜愉悦感。第二件事是采购各种物品。与我国不同的是,在伊朗由于节假日期间各大商场和市场都停业关门休息。因此,每到节日临近时,购物者都提前到商业网点,尤其是“包挠了(市场)”,购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制作节日食品,如甜食点心等,也是伊朗妇女新年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

除夕之夜,凡在外地工作、出差、学习的人,一般都要赶回自己的家中铺设以波斯语字母S打头的七样物品,组成七宝餐桌。以波斯语S字母打头的七种物品是大蒜、沙枣、醋、苹果金币、甜菜和用麦芽面粉制成的甜食。在七宝餐桌上,还陈列有水果、无花果干、糕点,由春天的鲜花做成的花篮,以及用小麦事先育好的一盘绿油油的麦苗。除此之外,还必须在七宝餐桌上放一本《古兰经》,以及彩蛋、金金缸和象征纯洁、无私的镜子。在伊朗的部分地区,人们还在七宝餐桌上摆放具有地方风味的食品和糕点。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时,全家人围坐在七宝餐桌旁,共同诵读《古兰经》并做祈祷,这一切都象征着吉祥如意、岁岁平安,并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事业顺利,家庭幸福。

本书作者夫人和女儿与伊朗妇女共度“踏青节”

在新年除夕零点的钟声敲响之后,许多伊朗人都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规定,洗涤自己心灵上的尘垢和精神上的疲劳,一般都要到清真寺和宗教场所,或到各宗教圣城,通过礼拜和祈祷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居住在库姆市及其周围的居民们,它们都到先知穆罕默德后裔伊玛目长祖的女儿马素梅的陵园中,通过诵读祈祷词,诵读赞颂先知穆罕默德及其后裔的赞词,或诵读《古兰经》来迎接新春的第一天。在德黑兰和雷伊市的部分居民则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奠基人伊玛目霍梅尼的陵园,迎接新年的钟声敲响。

在新年伊始,最拥挤、最热闹和游人最多的莫过于位于伊朗东部的宗教城市马什哈德市。在喜迎新春佳节之际,位于马什哈德市中心的伊玛目阿里·礼达的陵园内灯火辉煌,彩灯高照,陵园内外的广场人们熙熙攘攘,比肩接踵,十分热闹。人们有的在诵读祈祷词;有的在诵读《古兰经》;有的在作副功拜;也有的与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温馨交谈。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后,陵园内外的灯光连闪三次,以示进入新年。然后由主持人朗诵新年的专门祈祷词。词的大意是:

改变心灵与现实的主啊!

安排昼夜轮流交替的主啊!

改变一切,扭转乾坤的主啊!

求您使我们的景况变得更加美好。

……

在诵读完这一祈祷词之后,人们开始向空中抛撒糖果和零钱,并相互间表示新年的祝贺。从新年的第一天到第十三天踏青节的到来,人们将每天走亲串友,向自己的亲朋好友致贺拜年。

亲密无间的女儿

据伊朗专家介绍,元旦是地道的伊朗人民的传统民族节日,至少已有2500年的历史。在波斯波利斯古城遗址,有一幅浮雕,国王端坐中央,两旁各有数个侍从手端各种食品盘。史学家认为,这是王宫中过“诺鲁兹”节的盛况。在古代伊朗的年节是从新年前的最后一个星期三,即“跳火节”开始,到正月十三“踏青”日(又称“避鬼节”)才告结束。(由于历史原因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伊朗人十分忌讳13这个数字,他们在编楼号时,往往用12+1,避开13这个数字)。在这一天,人们都要离家出走,到郊外踏青。他们相信这样做就可以把来年的邪恶和不吉利完全从自己家中驱赶出去。也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伊朗不同民族的生活饮食习俗

伊朗人吃食特注重吉祥之意

在平时其他节庆和宗教礼仪中,伊朗人吃食物还往往注重吉祥之意。如吃苹果蜜饯,表示生活甜甜蜜蜜;吃石榴,表示像石榴粒一样多福;吃鱼,像鱼一样活跃。更有趣的是,他们将糕点制作成各种形状,各有寓意;梯形的象征步步高升;鸟形的意味着像鸟翅覆雏一样和乐安康,等等。宗教节日忌吃异味的蒜、葱以及苦的食物,因为这是不吉利的,也不食核桃、巴旦杏等坚果,因为“坚果”一词与“罪孽”有关,且多吃会刺激喉咙,影响祈祷。而拥有不同民族遗产的伊朗亚美尼亚人迄今仍保留有自己印欧语系的语言特征。他们现集中居住在德黑兰、伊斯法罕和阿塞拜疆等地,现有人口20余万,主要从事商业贸易和技术方面的职业。他们最大的社区是在伊斯法罕市的佐尔法区,下设14个教区,有一座大教堂和一个“亚洲天主教博物馆”。亚美尼亚人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拥有自己的学校,有一份名为《阿里克》的刊物,在议会中也有自己的代表。亚美尼亚教堂以及在北部阿塞拜疆的“圣·达太修道院”[3]现在不仅是旅游胜地,而且还是千千万万个基督教圣地朝拜者们每年7月的聚礼地点,而星期日在“救世主大教堂”做弥撒[4]这对于一个以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的穆斯林国家来说,是一件想象不到的事。

伊朗突厥人的烹饪

尤其令人鲜为人知的一个现象是,居住在伊朗的犹太教徒,在饮食禁忌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逾越节期间,只吃无酵食品,这可能与《圣经》将逾越节称作“除酵节”有关。同时,他们在过五荀节时,要在餐桌上放两块用新麦做的饼,作为献祭品。多数家庭要烤一只有4个角的长面包,做一种三角形的团子,里面有苹果、奶酪(或肉)。给儿童吃一种叫“西奈山”的馅饼,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圣经》。在位于哈马丹的以斯帖墓[5]周围,一些犹太侨民于巴比伦时代便开始定居在那里,迄今仍保留着自己民族的语言和宗教特征。

此外,伊朗犹太人在“哈努卡”节时,要吃土豆煎饼和油炸土豆;在“图比谢瓦特”节时要吃巴旦杏仁、无花果、核桃,在灯节时要吃一种很薄的烤饼蛋糕。他们的饮食禁忌甚多,烹调方式及吃法都受教宗戒律的约束,他们称为“合礼”。伊朗犹太教徒认为猪肉等是不洁之物,属禁用之列,尤其忌带血食物。这一点近似于伊斯兰教。

伊朗国内还有将近20%的人操奥托里语,这是一种突厥语言。他们是伊朗最大的少数民族——伊朗突厥人。其他民族还包括在波斯湾以东的设拉子地区的嘎希高伊族,在西部伊朗的阿塞拜疆以南的库尔德族,居住在马赞达兰省东部大部分地区以及位于东北霍劳桑省北部的土库曼族,在西面的鲁尔族和巴赫梯亚尔族以及在伊朗东南部的俾路支族,另外还有只占总人口很小比例的闪族人、亚述人和阿拉伯人。亚述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而阿拉伯人则主要居住在波斯湾诸岛屿上和胡齐斯坦省。它们都保留着自己民族传统的语言和宗教生活习俗。

在伊朗不同的地区,伊朗人往往根据当地现存的自然环境和条件来烹煮各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食品,这些食物被视为民族传统食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契罗喀保布(伴有烤羊肉串或烤牛肉串、鸡肉串的焖饭);奥布古事特(将羊肉、豆子、香料和土豆等放在水中一起焖煨,近似我国西安的羊肉泡馍);霍列希特(用各种作料烧煮成的一种家常菜肴,就着米饭食用);菲辛江(用家禽,尤以鹅肉或鸭肉为佳,另加核桃仁、石榴汁、橄榄、糖和香料一起炖煨而成)以及杜尔麦(一种将肉类和其他配料一起裹包的新鲜葡萄叶中后烧煮而成的菜肴)。尤其在伊朗的西北部地区,有些地方菜肴是以野生植物或蔬菜以及豆类烧煮而成,亦可与肉食一起享用,十分美味可口。而南部有许多菜肴是以鱼类烧煮而成。伊朗的鱼子酱是用里海的鲟鱼制成,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滋补性很强,波斯湾的虾类由于质量上乘,故被用来烹煮各种食物。(www.daowen.com)

伊朗的“索夫来”(按伊朗的传统习惯在地上铺上类似桌布似的用品,供在吃饭时放置食物之用)色彩丰富。烤制主食饼类的方法多样。一般说来,伊朗的大饼是经过表层受热烤烘而成,皮薄柔软,且价格便宜。其主要品种有圣伽克、拉瓦烯、塔夫通、巴勒巴利等。平时一日三餐,早餐较为丰盛,有面包、奶油、酸奶酪、干酪、鱼、蛋、果酱果汁、蔬菜和水果。他们的午餐一般都在单位吃,比较简单,晚餐最为丰盛。

据我观察,大部分伊朗人都喜欢吃面包馅饼,许多小吃店的餐桌上都摆着一盘盘的小菜,有黄瓜、大蒜、青菜、莴苣等。不了解伊朗人饮食习俗的人,最初常把这些五颜六色的小菜视为“下酒的凉菜”,其实并非如此。这些各色小菜是和肉馅一起被塞进一个个切开的面包里食用的,人们把这种烙面包称之为“汉堡包”。顾客想吃哪几种菜,喜欢什么酱料,告诉服务员或指给他看,他就会依照客人的选择,把烙面包塞得满满的拿给你。

伊朗人的禁忌习俗

伊朗人饮食习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受欧洲人和外来食品的影响,由于历史上,伊朗受到英国和俄国的殖民统治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俗、礼节和饮食习惯都具有上述的某些特征。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伊朗人的饮食禁忌甚多,烹调方式及吃法都受伊斯兰教律约束:“信道的人们啊!饮酒、赌搏、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恶魔唯愿你们因饮酒和赌搏而互相仇恨,并且阻止你们记念真主,和遵守拜功”《古兰经》(5:90~91)。显然,酒、猪肉、猛兽、不洁净之物和动物的血,属禁用之列。为此伊朗在伊斯兰革命胜利后,曾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动了严厉的禁酒、禁赌,扫除一切色情的纯洁运动。它封闭了歌舞厅、夜总会、赌场和妓院,甚至美容院也不能幸免。目前,根据严厉的禁酒法令,即使接待外国人士的饭店,也只供应不含酒精的饮料,犯戒者,处以鞭挞,屡犯者判以徒刑。

我所知道的伊朗“临时婚姻

在伊朗留学和访学的几年中,一些朋友和我交谈,常常提及什叶派的“临时婚姻”。他们告诉我“临时婚姻”亦称“快乐婚姻”。是被伊斯兰教法和伊朗政府认可的有效婚姻契约。伊朗临时婚姻的结婚程序很简单。根据规定,双方应私下就临时婚姻的期限和聘礼数额达成一致,随后带着照片和身份证明在两名证人的陪同下,前往婚姻登记所找律师办理相关手续即可。

相关法律规定,一个穆斯林男子可与穆斯林、基督徒、犹太教徒或袄教徒女子结成临时婚姻,但穆斯林女子不得与非穆斯林男子订立此种婚约。在时限上,契约中必须明确规定临时婚姻的时限,短则几个小时,长则数年,如无时限,则被视为终身婚姻。临时婚姻期满,或一方死亡,婚姻自行终止,期间丈夫无权休妻,但在女方同意下,可提前终止婚姻。同时,在伊朗,临时婚姻是一种有报酬的婚姻,男方必须赠予女方一定数额的聘礼,否则无效。

伊朗特色风味烧烤

在我认识的朋友中,塔拉娜是德黑兰的一名美容师,而拉希穆则在一家电脑公司做销售。两人经常在拉希穆父母的房子里秘密幽会。几年前,在米尔扎伊律师的婚姻登记所订立了临时婚姻契约。

塔拉娜说,之所以选择临时婚姻是出于实际考虑。在伊朗,未婚性行为都将被逮捕、处罚甚至鞭打。塔拉娜与男友经常一起上街,去外地旅行。但她不愿意因此而招致麻烦。所以,就在米尔扎伊那里获取了合法的临时婚姻证书,这样就算在大街上被阻拦或盘问,他们也能证明自己没有干违法的事情。

伊朗一些宗教人士和政府官员发表言论,公开表示支持这种传统的什叶派“临时婚姻”制度,称之为“真主的意愿”,并希望通过复兴这一伊斯兰传统习俗让人们可以更为合法地进行性行为。

塔拉娜在17岁时曾被迫嫁给一个比她年长20多岁的企业主,其吸毒成瘾。7年前,塔拉娜与他离婚,所以她登记时也一并带去了离婚证明。

米尔扎伊说,他们俩最初在契约中规定时限为6个月,后来又多次延期。

塔拉娜对自己的现状并不忌讳。要知道在伊朗,尽管临时婚姻获得了宗教上的许可,但也并非真的广泛流行。在传统的观念中,女子结婚时必须是处女,即便不是,表面上也要假装是。

塔拉娜说:“在婚姻期间,拉希穆不时会给我一些衣物和钱,而并非是每次延期时他所承诺的金币。我们对母亲隐瞒了‘临时婚事’,她只知道我和一个男人在一起,因为她宁愿我和他‘非法同居’。”

结婚第4年,拉希穆已不如从前那样对塔拉娜百般呵护。契约到期后,他将奉父母之命与另一位女子成婚。

塔拉娜说:“我认为临时婚姻非常好。但我不愿再回首,现在只想尽快结成永久性的婚姻。可是择偶的范围要狭窄很多,因为伊朗的父母们都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娶一个结过婚的女孩,更何况是临时婚姻。”

当被问及伊朗民众出于何种目的而订立这种临时婚姻契约时,米尔扎伊律师也解释,在他经办的案例中,很多是由于结发妻子患有不孕、不育或其他生理疾病。亦或性能力低下或丧失,甚至夫妻双方关系不和睦导致双方会寻求临时“丈夫”或“妻子”。但多数是寡妇和鳏夫会选择此种婚姻形式。

傍晚休闲中的伊朗妇女和孩子

本书作者(右一)我和伊朗朋友在郊外

波斯人的语言特点及其他习俗

波斯语是古代波斯帝国和后来伊朗的语言。在印欧语系里,波斯语属伊朗语族。早在波斯帝国时期,波斯人就在巴比伦人楔形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古波斯楔形文字。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8世纪末,伊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行古波斯语。现存最早的古波斯文是属于公元前7世纪的阿里阿拉姆涅斯金版铭文,最长的则是与大流士一世有关的贝希斯敦铭文。公元3世纪以前的古波斯语是一种楔形文字,中古波斯语又称“巴列维语”。公元9世纪巴列维语与伊朗中西部的一支方言融合,产生了近代波斯语,即“达里波斯语”,至今通用于伊朗和阿富汗。伊斯兰教自阿拉伯地区传入伊朗后成为伊朗的主要宗教信仰,它促进了达里波斯语的流行,其流行地域包括两河流域、阿富汗、小亚细亚和印度西北部地区。

【注释】

[1]阿舒拉:伊斯兰教宗教节日。阿拉伯语意为“第十”,指阿拉伯太阴历1月10日。a.相传这一天是古代许多先知得救之日,故深受世界各地穆斯林的重视。b.阿舒拉日又是伊斯兰教什叶派最隆重的一个纪念日。尤其在伊朗将此称之为“阿舒拉节”,纪念活动持续之久,场面悲壮,隆重实属罕见。相传680年(伊斯兰教纪元61年)第四任哈里发阿里次子侯赛因(什叶派第三代伊玛目)及其部分追随者于该日在卡尔巴拉事件中被杀,遂被什叶派定为蒙难日、哀悼日。

[2]盖迪尔·胡木节:阿里纪念日,伊斯兰教历12月18日。

[3]圣·达太修道院:达太为基督教《圣径》胡事中的人物,耶稣十二使徒之一。亚勒腓之子,幼雅各之弟。

[4]弥撒:基督教纪念耶稣牺牲的宗教仪式。拉丁话missa的音译。基督教教义称,耶稣的牺牲象征救赎人类大业的完成,缔结了神人重新和解的新约。弥撒在教会上,只有神父、主教有神权主持。

[5]以斯帖墓:以斯帖是位犹太美女,嫁给波斯国亚哈随鲁为王后。她曾劝说国王收回杀尽境内犹太人的成命。见于《圣经·旧约》中的《以斯帖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