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析波斯文化:中国学者的伊朗之旅

解析波斯文化:中国学者的伊朗之旅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读伊朗文化的深层结构《古兰经》城门,“波斯水轮”“空调”与园林艺术,波斯细密画,波斯的诗歌之都设拉子,“四花园”大街与33孔古桥,四十柱宫,波斯语中的巴扎,自由纪念塔……带您领略伊朗风情,解读伊朗文化的深层架构。伊朗艺术家创造了惊人的艺术杰作,他们将幻想和现实结合在一起。现代伊朗细密画的主题和流派反映了民族的审美价值及宗教思想。

解析波斯文化:中国学者的伊朗之旅

解读伊朗文化的深层结构

古兰经》城门,“波斯水轮”“空调”与园林艺术,波斯细密画,波斯的诗歌之都设拉子,“四花园”大街与33孔古桥,四十柱宫,波斯语中的巴扎,自由纪念塔……带您领略伊朗风情,解读伊朗文化的深层架构

“《古兰经》城门”

该城门位于伊朗法尔斯省省会——设拉子市区以北葱翠宜人的山谷里。原系布益王朝在1000年以前建于设拉子城以北的一座装饰性的城门。因当时伊朗著名学者卡里姆汗·曾德在该城门顶上的房间里放置了一本《古兰经》,以求赐福民众而得名。在世时,《古兰经》并未整编成册,直到他去世后第19年(即公元651年),才由当时执政的哈里发奥斯曼主持编辑成册,总共30卷,114章。相传穆罕默德在世时,《古兰经》各章节次序已由他规定好了,各章次序则由圣门弟子合议后而编排,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奥斯曼版本《古兰经》”,它相沿流传1400多年来,仍保持原有风貌,此谓“真主的经典,真主保护”。正唯如此,千百年来,在《古兰经》的影响下,该城门已成为伊朗人民进出设拉子的吉祥、平安之门。今天,设拉子这座美丽的城市因它而景色满目皆是,整座城市都散发着醉人的橘花芳香。

“古兰经城门”以求赐福民众而得名

“波斯水轮”“空调”与园林艺术

伊朗是世界上开创建造水坝先河的国家。为了与大自然抗争,早在2500年前,阿契美尼德王朝修建了地下水灌溉系统(即地下水渠),这项技术在伊朗被称作“喀纳特”,在我国新疆和阿富汗叫“坎儿井”。人们在地势高处挖掘深井,收集山中降水和积雪融水,利用地下水道把水引向干旱平原。这一方法后来传播到北非和西班牙等地,以“波斯水轮”而享有盛誉。原广司在著作《聚落之旅》中,以伊朗沙漠周边的“人工绿洲聚落”为例,说明人工与环境的均衡是人类聚落得以延续的基础。坎儿井是一种应用性相对务实的技术,它与自然界可以达成数千年的生态平衡。1000年前在设拉子北部建造的三个大水坝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至16世纪萨法维王朝时期,波斯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更大的发展。目前伊朗地下水渠总长40000余公里,1979年以后全国又开展了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工程,有25座大型水坝建成或接近建成,这一古老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在伊朗的“人工绿洲聚落”中,有一种烟囱似的风塔和城墙、瞭望塔构成一道秀丽的风景线。风塔有方形、八角形,耸出民居屋顶,捕捉流动空气。沙漠里的热风进入风塔后往往要先经过一池积水,在水面上冷却、去尘、增加湿度,然后才被正式引入居室。这种“空调”方法和坎儿井一样,是一种朴素而富于想象力的“绿洲技术”。

朴素而富于想象力的“绿洲技术”

伊朗的园林艺术在欧洲享有盛名,其风格特点是建有带围墙的小院,瓷砖铺地,设有水池喷泉建筑物玲珑雅致,艺术风格各异,装饰优美。这种园林艺术风格可追溯到巴比伦和亚述时代。伊朗的历代帝王们在建造自己的宫廷时,也都广植花草树木,建成花园式的宫廷院落。这种建筑风格最早传至西班牙,以后又传到欧洲一些国家。十字军远征时,发现了埃及、巴比伦和波斯的园林艺术,当这些将士回国时,把这种园林模式带回到自己的国家。一些西方国家的拜占廷时期黑海沿岸的园林,都吸收和模仿了东方的园林艺术风格。

波斯细密画

伊朗是世界细密画艺术中心之一。波斯画,因其是一种用来装饰书籍的精致小型绘画,所以被称为“细密画”,它是伊朗书籍艺术的重要组成。

这种艺术品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图画对书籍内容进行阐述,将艺术语言和诗歌语言相结合,二者实现完美结合。

细密画反映了神和人之间的联系。伊朗艺术家创造了惊人的艺术杰作,他们将幻想和现实结合在一起。现代伊朗细密画的主题和流派反映了民族的审美价值及宗教思想。内容和构图是波斯细密画的基本元素。值得注意的是,波斯“压条法”的绘画技术创造了一种空间感,产生了一种三维立体的视觉效应,能让读者排除画中其他事物的干扰,而将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画面上。除此之外,细密画艺术家还因他们对色彩的适当和微妙运用而出名。

波斯细密画

目前伊朗现代艺术的中心是伊斯法罕。这里每年要举行各种节日庆祝和应用艺术展,细密画也积极地参与其中。除此之外,这里还诞生了许多细密画名著,可以装饰世界最好的画廊。许多妇女从事细密画绘画,她们的作品在国内外参加展览,一些杰作被收藏在世界艺术收藏品中。你所看到的波斯地毯也出自伊朗妇女的灵巧之手。

图为波斯细密画,《奢侈的乡村游乐会》来自内扎米的著作《五卷诗》的复制本。

图为波斯细密画,画面上一个偷树的小偷受到惩罚,取自《马加利斯·乌希夏克》,大约绘制于1560年。

波斯的诗歌之都——设拉子

设拉子是伊朗南部省份法尔斯的首府,法尔斯省是波斯民族的发祥地。古称“巴尔斯”。它位于高山之中的一座葱翠宜人的山谷里,靠近马哈尔罗湖。由于海拔的原因(1600米),设拉子的气候终年温和适中。每逢努鲁兹节(伊朗的民族节日,每年公历3月21日),设拉子便成为花的海洋,一片姹紫嫣红,整座城都散发着醉人的花香。

设拉子人热情好客和充满激情,公园里充满赏心悦目的树木,全城街道均是绿树林阴,人们都喜欢在闲暇时光漫步这美丽的环境之中。设拉子因萨迪和哈菲兹两位世界著名诗人而名扬天下。

驻足于设拉子城北的萨迪陵园的入口处,你第一眼看到的是镌刻在大门上的诗句:

设拉子萨迪的土地,

散发着爱的芳馨。 

即便他离世千载, 

你仍将这大地亲吻。

位于设拉子城东北的水上清真寺

这个时刻在我的记忆中永远不会忘记,那是2006年春季,我应邀赴伊朗参加第二届伊朗学国际学术会议,会后前往设拉子参加纪念萨迪活动。当时法尔斯省政府官员、诗人和文学研究者发表了纪念萨迪的演说,一个民族乐队的歌手和乐手表演了美妙的民族音乐。这天晚上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扶老携幼,广场上人潮涌动,在萨迪墓前坐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静静地聆听讲演。这里不愧是诗人的故乡,文化氛围如此之浓,令人感动。

哈菲兹庭园位于设拉子城的东北部。在操波斯语者的心目中,这位伟大的抒情诗人享有出众的声望和巨大的吸引力,这一切使他的墓地成为大众对他表示崇敬的追念之地。(www.daowen.com)

现存的陵墓位于一座漂亮的花园里,建于1936~1938年。一段石阶将拜谒者领入诗人的墓地。墓地上有两列柱廊相交,墓顶上有一釉砖砌成的圆形穹顶,该圆形穹顶形如达尔维希(苦行僧)的帽子。圆顶内饰有精美的镶嵌细工图案的彩陶装饰。雪花石膏做成的墓石以及柱廊里的四根中央柱子可追溯至卡里姆汗曾德的统治时代。他的遗体停放在墓地中心的八角亭里,墓石上精美地镌刻了哈菲兹的两首抒情诗。前来的拜谒者接踵而至,络绎不绝。石碑四周围着许多人,有人手按石碑,默默地诵经悼念诗人;有人手捧哈菲兹诗集,小声地吟诵诗句,他们正在从哈菲兹的诗中寻找解除自己在人生旅途上所遇见的各种疑惑的答案。有的参观者在此仍能占卜,就像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在此流行的那样(波斯语称“法尔”),你可信手翻至哈菲兹著作选的任何一页,以供占卜时诠释其义。

在伊朗人的心目中,哈菲兹诗歌的影响仅次于《古兰经》,他显然已成为伊朗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十柱宫

四十柱宫是古波斯帝国时代的离宫,是一座纯波斯式宫殿,宫殿前方是由20根纤细而优雅的支柱支撑的阳台,映照在前方水池中为40根水柱,故名“四十柱宫”。四十柱宫是国王接见外交使节的宫殿,它的玻璃镜片镶嵌的柱子、门窗框架的装饰、栩栩如生的大型壁画、钟乳石形状的顶部装饰、多彩的拼花天花板、石雕木雕艺术品等都让人赞叹不已。可惜,池水早已干枯,一如伊朗经济的衰落和帝国遗风渐行渐远渐无声……但宫殿内的各种画像倒是珍品,可一窥波斯人过往的风情!

波斯语中的巴扎

巴扎,在波斯语中是“市场”“集市”的意思。伊朗各地的巴扎一般是由盖有拱顶的街巷组成,一般都位于城市的老城区。当你步入巴扎,仿佛进入大迷宫。巴扎的标志性结构称为“恰豪勒苏”,即“四个方向”的意思。它包括在右角相交的两个通道,在交会点上盖有一个大的拱形圆顶。上有小孔能使足够的光线射入,同时挡住夏季炎热气流的侵入,在冬季则能保暖。整个巴扎是城市商贸的中心,同时也是百姓们娱乐活动的中心。

四十柱宫——一座纯波斯式宫殿

在伊朗最著名的巴扎是位于德黑兰南郊的大巴扎和伊斯法罕大巴扎。因为它是中东各地最大和最繁华的巴扎。伊斯法罕大巴扎路面长近5公里,走一圈要费些时间。漫步于此,你能找到任何想象得到的手工艺产品。

自由纪念塔

这座呈倒置“丫”形的历史纪念性建筑物——巴纳亦·阿扎迪(自由纪念塔)位于德黑兰机场附近,现在是德黑兰市作为首都的一个象征,正面有2500块各式石块,共15000种不同形式,是于1971年为纪念伊朗帝国成立2500周年而建。这座完全用钢筋水泥浇灌而成的雄伟的塔式建筑高为三层,是古代萨珊王朝建筑风格与伊斯兰建筑风格为一体的标志性建筑。在位于塔西北和东南共有4部电梯可以通往每一层面,也可通达顶部一览德黑兰市全景,如不想乘坐电梯,可自塔东北方或西南方的楼梯拾级而上,每座楼梯各有285级台阶。在地面上,除博物馆外,还有许多展厅供举行各种活动之用。博物馆的展品分属各个时期(伊朗国内史前、历史、伊斯兰时代以前、伊斯兰时期)。要想登上该塔须经由阿扎迪广场西面的一座地下通道上去。

伊朗发行的第一枚邮票

伊朗发行的第一枚邮票是在凯加王朝的纳赛尔·丁国王时代。长4枚,横4枚,共4行。票纸为不同颜色的彩纸。伊朗政府于1865年为设立和在伊朗发行邮票而派遣一支代表团前往法国,与法国著名邮票设计家举行座谈,学习邮票设计经验和技术。该代表团从法国众多的邮票设计师中最终筛选出了著名的邮票设计师奥尔布来特·巴尔的作品。并将其作品铅制作技术买下带回德黑兰,在德黑兰发行了第一枚邮票。

本书作者(左一)采访伊朗民间艺人

本书作者走进伊斯法罕大巴扎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邮政联盟于1875年得以建立,其总部设在瑞士的万隆市,伊朗于1877年成为世界邮政联盟的成员。伊朗邮票的题材广泛,涉及伊朗与世界的重大事件,一般以国际重大节日、伊朗的各种民族与宗教节日以及在伊朗召开的国际重大会议,伊朗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思想家、诗人和宗教学家以及著名人物、名胜古迹与伊朗的自然风光为题材。另外,还有伊朗的著名国画,优秀青少年以及杰出的手工艺产品等。

伊朗邮票

伊朗的宗教阶层人士鲁哈尼

在伊朗城市和乡村,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头缠黑色或白色帕子,身着宽袖长袍的男子,举止潇洒清逸,风度非凡,他们就是伊朗宗教职业者——鲁哈尼。

伊朗鲁哈尼们一般都从小接受神学教育。他们的家庭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穷苦人,无地、无畜、无资本,为了谋生而选择鲁哈尼的道路。另一类是宗教世家,子承父业。从严格意义上讲,头缠黑色帕子标志为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鲁哈尼的第一步是识字。那时候没有洋学堂,当地鲁哈尼就算是学问家了,由他们在清真寺教本地孩子识字,类似我国旧时的私塾。一般孩子,私塾结业后就各谋生路去了,而那些要学神学的,则到神学院去继续学习。

本书作者(右一)与伊朗著名邮票设计家侯赛尼

特色鲜明的伊朗邮票

神学院目前主要集中在宗教圣城库姆和马什哈德。当然,其他大城市如德黑兰、伊斯法罕和设拉子也有一些。所谓学院,与现代教育体系完全不同。高级的鲁哈尼有资格开办神学院,地点就在自己主持的清真寺里,以各自的专长开设课程。大的神学院多为著名鲁哈尼一同授课的,各教各的课。学生可以跟定一个导师,也可以兼听别人的课。我国孔子当年曾开6门课,他们也开设多门课,如修辞学、文学、历史(包括伊斯兰史)、哲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就哲学而言,除伊斯兰哲学外,还包括欧洲古典哲学、伊朗古典玄学,甚至辩证唯物主义学校的教育可以说是启发式的,有自学能力的学生以自学为主,读大量的书,课堂上可以和导师讨论。与孔老夫子不同的地方是,鲁哈尼们不仅不收学杂费,还管学生的膳宿,每月还发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费和零花钱。

本书作者(右三)向伊朗宗教学者虚心求教

按学问的深浅,伊朗的鲁哈尼分4个等级:最低一等叫托洛贝,即学生;第二等是索格特伊斯兰,意为“伊斯兰信仰者”;第三等是霍贾特伊斯兰,意为“伊斯兰的学者”;最高一等是阿亚图拉,意为“真主的象征”。第一等大约相当于在校生,第二等相当于学士,第三等相当于硕士,第四等就相当于博士了。高级鲁哈尼自己谦称“托洛贝”,互相通信时称对方为“霍贾特伊斯兰”。大约近一二十年来,有少数神学权威人被称作大阿亚图拉,这是尊称。霍梅尼原为大阿亚图拉,掌握政权后被尊称为伊玛目,即什叶派领袖。

参政议政的鲁哈尼

鲁哈尼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信徒的捐赠和宗教税(即天课),地位和声望越高,追随者就越多,收入也就越丰。一般说来,捐款和税收是用于宗教和慈善事业的,但鲁哈尼本人也可以按需随意取用。有些大清真寺有不动产,如马什哈德市第八代伊玛目的陵园,同时也是一座大清真寺,其田地、牧口、商店,在霍拉桑省均占70%以上,故有“没有圣陵,就没有霍拉桑省”的说法。

在生活上,鲁哈尼们崇尚简朴,不求华贵。按照伊斯兰教的信条,吃以能维持生命,穿以能御寒蔽体为目的,反对追求侈奢和豪华的生活。正因为此,鲁哈尼们身着长袍,头缠帕子,不论走到哪里,都受到教民们的敬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