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波斯四大诗人与音乐:一位中国学者的伊朗之旅

波斯四大诗人与音乐:一位中国学者的伊朗之旅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蜚声世界的伊朗四大著名诗人与音乐在波斯文学史上,菲尔多西、萨迪、莫拉维和哈菲兹被誉为伊朗文坛的“四大支柱”。菲尔多西与他的《王书》菲尔多西在国际学术界和联合国早已被公认为是“东方的荷马”“复活了伊朗文化与语言”的代言人,世界五大杰出诗人之一。这部书最早由伊朗著名诗人达吉基所写,但他只写了一千行便与世长辞了;而后,菲尔多西完成了这部描述直至萨珊王朝结束前的伊朗历史的长篇史诗。

波斯四大诗人与音乐:一位中国学者的伊朗之旅

蜚声世界的伊朗四大著名诗人与音乐

波斯文学史上,菲尔多西、萨迪、莫拉维和哈菲兹被誉为伊朗文坛的“四大支柱”。几百年来,他们的作品在世界广泛传播,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受到恩格斯、黑格尔、歌德、车尔尼雪夫斯基、尼采以及我国著名学者郑振铎等人的高度赞誉。在伊朗,各村落除自己独特的习俗之外,还有独特的有别于他人的音乐。这些音乐的核心是在流浪者狂舞时制造狂欢的气氛。

波斯文学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优秀的波斯文学作品早已成为不朽的名著,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为世界各民族所珍爱,并影响了世界各国文学家的创作。特别是11世纪的菲尔多西,13世纪的萨迪、莫拉维和14世纪的哈菲兹被誉为伊朗文坛的“四大支柱”。几百年来,他们的作品在世界广泛传播,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受到恩格斯、黑格尔、歌德、车尔尼雪夫斯基、尼采以及我国著名学者郑振铎等人的高度赞誉。

中国与伊朗两个文明古国文化交流很早就开始了。1924年郭沫若从英译本转译了波斯大诗人海亚姆的四行诗,题名《鲁拜集》。1947~1948年王敬斋从波斯语翻译了萨迪的《蔷薇园》,题名《真境花园》。近些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又相继推出了张鸿年等从波斯语翻译的《列王纪选》《波斯古代诗选》,以及邢秉顺从波斯语翻译的《哈菲兹抒情诗选》等作品。总的来说,在介绍与研究波斯文学方面,我国比英、法、德、俄、印度等国落后近百年左右,在此之前基本上停留在只鳞片甲零星介绍的起步阶段。为了填补这一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上的空白,湖南文艺出版社倾6年之力精心组织了《波斯经典文库》的翻译出版工作。该套书的翻译出版,不但反映了波斯古典文学之全貌,而且集中了中国目前最优秀的波斯语和波斯文学研究人才担任译者,全部翻译均以古波斯原著为底本,参照英、俄等译本,其中的许多经典之作还是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来。对波斯经典的引进介绍,是一项艰苦而又浩大的文化工程,在国家出版部门和伊朗驻华使馆的大力支持下,湖南文艺出版社仅用了6年时间,就完成了不少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甚至尚未完成的工作。

《波斯经典文库》,是一套经过了历史考验的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名著。全书600万字,18卷,已于2002年1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文库》包括:《果园》(一卷)、《蔷薇园》(一卷)、《鲁拜集》(一卷)、《鲁达基史记》(一卷)、《列王纪全集》(六卷)、《马斯纳维全集》(六卷)、《哈菲兹抒情诗全集》(二卷)。而由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推出的《波斯经典文丛》(《果园》《波斯故事》《波斯趣话》《卡布斯教诲录》《玛斯纳维启示录》),从全新的角度对享有世界声誉的波斯文学进行了解读。

菲尔多西与他的《王书》

菲尔多西(940~1020年)在国际学术界和联合国早已被公认为是“东方的荷马”“复活了伊朗文化与语言”的代言人,世界五大杰出诗人之一(其他四位是荷马、但丁、莎士比亚与歌德)。菲尔多西的英雄史诗《王书》(一译《列王记》),既是东方文化中最重要的古典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迄今已有多达40余种语言译本,千百年来在东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菲尔多西生于940年马什哈德附近的图斯市菲尔多斯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早年受过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晓古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曾对波斯历史和文学古籍进行过深入研究,熟知波斯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他花了30年时间,写成了共有6万对句的《列王纪》。这部书最早由伊朗著名诗人达吉基所写,但他只写了一千行便与世长辞了;而后,菲尔多西完成了这部描述直至萨珊王朝结束前的伊朗历史的长篇史诗。

西亚乌什是《王书》中描述的传说中的波斯英雄。按照菲尔多西的诗篇,这位王子的继母诬陷他,勾引他,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王子被迫穿过一座火山。尽管王子成功地穿过了火山,但后来还是被人用其他的罪名杀害。他是波斯传说中伟大的烈士之一。

《列王纪》是一部光照千秋的伊朗民族英雄史诗和巨著。主要叙述了波斯古代王朝的武功和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许多故事和篇章可泣可歌,令人心灵震撼,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成为世代鼓舞人们的巨大精神力量的源泉。全书共6万个联句,即12万行,卷帙浩繁,气势磅礴,描写了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以前伊朗历代王朝的兴衰沉浮,塑造了卡维和鲁斯塔姆等栩栩如生、英勇不屈、反抗强暴的英雄形象,充满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内涵。其核心故事,描写伊朗著名英雄鲁斯坦姆与突朗英雄苏赫拉布的生死搏斗,主要反映了属敌双方不相识的父子互相残杀的主题。因史诗中汇集了波斯历史上4000多年间流传在民间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因而颇受人民的喜爱。它和中国世人皆知的薛仁贵与薛丁山父子相残的故事颇多相似之处,很有意趣。

《列王纪》分三个组成部分,即神话篇、勇士篇和历史故事篇。神话篇描述的是伊朗古代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轨迹,正义与邪恶的斗争,铁匠卡维率众起义反抗暴君佐哈克的故事。勇士篇则是描写伊朗与敌国土朗交战的故事,塑造了鲁斯塔姆这一光辉的英雄形象。历史故事篇主要是讲述公元224年~651年萨珊王朝的故事。诗人笔下所描写的事件和人物并非完全是历史的真实,但却展现了一个壮阔的历史画面。《列王纪》中核心的部分是四大悲剧故事,即伊拉治悲剧、苏赫拉布悲剧、希亚乌什悲剧和埃斯凡迪亚尔悲剧。

图为来自菲尔多西《王书》复制本的细密画,表现的是哲木希德正在传授手工艺,约1370年。

《列王纪》是现代波斯语的奠基之作,在波斯语言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中大量优美生动、充满哲理的警句和格言已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菲尔多西陵墓

《列王纪》于18世纪以后逐渐被世界所认识,受到各国著名学者、诗人的高度赞赏和评价,并相继被译成英、德、法、俄、意、拉丁等多种语言文字。俄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称赞菲尔多西是与弥尔顿、莎士比亚、薄伽丘、但丁并列的“第一流诗人”。他说“在《列王纪》中有许多章节,它们的优美甚至在《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里都找不到”。德国大诗人歌德也十分推崇菲尔多西,并在《西东诗集》中专门写有一首诗,题名为《菲尔多西》。俄国文学家茹科夫斯基(1783~1852年)和英国著名诗人阿诺德(1822~1888年)曾选取《列王纪》中英雄人物鲁斯塔姆的故事创作了各自语言的叙事长诗。1934年纪念菲尔多西诞辰一千周年时,图斯市重新为诗人建立了陵墓。

位于图斯市的菲尔多西塑像

我国文学界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认识菲尔多西,著名文学家郑振铎在1927年所写的《文学大纲》一书中对《列王纪》做了详细论述,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称菲尔多西“诗名极高”,“如希腊之荷马一样”,“许多情节是非常美丽的,其描写功力之伟大与韵律之和谐没有一个诗人比得上他”。1934年,伊朗为菲尔多西千年祭曾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国《文学》杂志发表伍实纪念文章,并从英文翻译了一篇《列王纪》中的故事。1936年,我国诗人朱湘的译作《番石榴集》中就含有他从英文翻译的《列王纪》中勇士鲁斯塔姆和苏赫拉布的故事。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潘庆舱从俄文翻译的《列王纪》中的《鲁斯塔姆与苏赫拉布》。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张鸿年由波斯文翻译的《列王纪选》,介绍了书中的四大悲剧。1998年,伊朗总统哈塔米在联合国大会发言中提到:“伟大诗人菲尔多西描写了众多伊朗神话传说,从而展现了在历史进程中岿然不动的伟大的伊朗民族精神”。2001年,由我国学者张鸿年和宋丕方翻译的《列王纪全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截至目前,菲尔多西《列王纪》各种外文译本约有40种。

走近萨迪和他的《果园》《真境花园》

萨迪(1209~1291年)是蜚声世界的中世纪(13世纪)伊朗著名诗人。在波斯文学史上被称为“语言巨匠”,其诗文是波斯文学的最高典范,他的名字已被归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他一生著述20余种,保存下来的抒情诗约600多首。他作品的风格几百年来一直是波斯文学的典范,被誉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不仅在伊朗广泛传播,而且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流传。早在20世界50年代他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其代表作《果园》(1257)和《真境花园》(一译《蔷薇园》)(1258年),以其深刻的思想意蕴、成功的艺术形象塑造以及语言艺术的独特成就,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古代文学艺术精品,是一部“智慧和力量的教科书”。

伊朗当代学者拉兹姆米·托拉比等指出:《果园》与《真境花园》的不同在于《真境花园》是一幅现实世界的图画,其中充满了对人世间美与丑、光明与黑暗、堕落与灾难的描绘;而《果园》则是萨迪对理想世界向往的产物,是对善良、纯洁、正义和光明的礼赞与企盼,也是诗人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深刻感悟的升华。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早在19世纪在评价萨迪时就指出:“萨迪是在同世界所有民族的人们对话,他的作品像莎士比亚、塞万提斯蒙田的作品一样永不过时,万古长青。”如今伊朗政府将每年的4月21日命名为萨迪日。近年来,先后在伊朗的设拉兹市和其他城市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均举行过纪念伟大诗人萨迪的学术研讨会。

伊朗国内外专家、学者、教授均欢聚一堂,就伟大诗人萨迪的人格、思想、信仰和诗作的风格等进行全面的研究。今天,除了在萨迪的故乡设拉兹市外,还在德黑兰、伊斯法罕、马什哈德、大布里士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如法国、意大利、日本等都也同时举行纪念伟大诗人萨迪的专门仪式。

的确,萨迪是继菲尔多西之后,波斯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萨迪的诗作为社会道德政治文化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天际。萨迪为后人绘制的幸福蓝图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明确和博大精深。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萨迪所绘制的理想国蓝图一定能够得以实现。

对于萨迪,我们只有在他诗作的字里行间才能真正地寻找和认识。《果园》是一部哲理性的叙事长诗,共分10个篇章,160个故事,包括:《序诗》《正义与治世之道》《行善》《真正的爱情与激情》《谦逊、乐天知命、知足长乐》《论教育》感恩、忏悔与出道、《向主祈祷》《结束语》。诗人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和爱心,充满了对善良、纯洁和理想世界的企盼与追求,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芒。“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是诗人崇高的仁慈心灵的体现和期待。《蔷薇园》是一部散文韵文诗集,共分8章:《记帝王言行》《记僧侣美德》《论知足长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年老衰败》《论教育之功效》《论交往之道》,共含171个故事。每个篇章多以韵文开始,中间夹有短诗。在这两部著作中,从帝王僧侣到平民百姓都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揭示了社会的种种阴暗和不公,弘扬与歌颂了人间的真善美。其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大量格言、警句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波斯文学的精品和文苑的奇葩

图为波斯细密画,表现尤素福和佐蕾卡浸软,来自萨迪(1292年去世)的《果园》。

在《果园》和《蔷薇园》这两部诗作中,萨迪以一个倡导自由的哲人和社会改良家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他教导人们起来反对社会不公正现象,并遵从人性价值。

我遍游了世界的远方    

我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   

从每个角落和粮仓     

我吸收了宝贵的滋养    

对祖国纯洁大地的爱情和友谊

使我不能在这里呆长    

即使是在罗马和叙利亚   

我也经常怀念起远方的故乡 

萨迪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人,他的脚步曾遍布中国的长城之外和直布罗陀海峡沿岸。萨迪游历了世界许多名山大川,获得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无数宝贵的素材。萨迪的《蔷薇园》讲述了许多妙趣横生的精彩故事和他周游四方的所见所闻。在萨迪看来,他的《蔷薇园》是不会因风吹雨打四季变化或时而枯萎的园圃,而是一个四季常青的“真境花园”。

《蔷薇园》是每一个时代人们世俗生活的典型写照。《蔷薇园》将人类世俗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描述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萨迪将一个原本的人和世界完全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萨迪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并没有只反映他的那个时代的黑暗和人们的不幸,而是作为一个社会改良家和具有丰富阅历、饱经沧桑的哲人阐述和揭露了人世间的痛苦和黑暗,并指引人们以正确的生活道路。《蔷薇园》问世700多年以来,它不但保留了在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价值,成为人们喜爱的不朽之作,而且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不朽的珍品,也使萨迪具有了世界性的声誉。早在萨迪生前,《蔷薇园》就被译为阿拉伯语,并从阿拉伯语转译成了土耳其语、乌尔都语及蒙古语。从17世纪中叶开始,先后被译成法文、德文、拉丁文、荷兰文、英文、俄文等各种不同文字,从而成为欧洲翻译最早的东方文学名著之一。《蔷薇园》伊朗原文传入我国的最早时间可追溯到元代。译为汉文的最早版本是1947年回族宗教学者王静斋的译本,书名《真境花园》。译者评价萨迪的作品“笔调新颖、亦庄亦谐”,称其为波斯“四大文豪之一”。1957年《译文》8月号介绍了萨迪小传,选载了《玫瑰园》中的15节故事。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隆重纪念萨迪等四大文化名人,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水建馥从英文本转译的这部名著,书名为《蔷薇园》。同年,我国文学界召开了纪念大会,著名学者郑振铎作主题发言。他指出:“萨迪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的传播者。”1984年,我国翻译家水建馥和张鸿年教授应邀参加了伊朗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纪念萨迪诞辰8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向大会提交了论文《萨迪在中国》,探讨了萨迪与孔子上述相似之处,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进入21世纪,萨迪的《蔷薇园》被宁夏宗教学者杨万宝阿訇译为《真境花园》,由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继之,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张鸿年教授将《蔷薇园》和《果园》由波斯文译成中文,并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2007年4月,著名波斯语专家张晖首次将《果园》中的诗歌翻译为散文形式,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张鸿年教授在评价诗人时指出,萨迪的政治理想与孔子的社会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两位东方文化代表人物虽生活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度,但他们都有一颗热爱人民的心,都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仁政、仁爱,反对暴政、压迫,都强调知识的重要意义,都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由此可见,《蔷薇园》在我国的传播,历史是悠久的,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伊朗国界。它对“信仰伊斯兰教各族人民精神上的陶冶、道义上的阐扬、哲理上的辨析”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鲁米《玛斯那维》与《爱的盛宴》

玛斯纳维启示录

波斯苏非学派莫拉维教派奠基人、集诗人和神秘主义者于一身的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先生离开人世已8个世纪,然而,对于当今那些对真理、自由和爱仍怀有真诚信念的人来说,他无疑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永恒的魅力。鲁米的苏非思想和诗歌已深深凝固在人类精神的活的雕塑上,成为现代伊朗文化的精神支柱之一。黑格尔、柯勒律支、歌德、伦伯朗、教皇约翰二十二世等人他们都熟读过鲁米的著作,或者接受了鲁米诗歌思想的深刻影响,曾对鲁米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和评价。在当代,随着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时代运动”盛行,西方人重新又把目光投向古代、投向东方,寻求一切可能满足他们心灵渴望和精神追求的歇息地。鲁米令人难以置信地成为了当代美国最受欢迎的心灵诗人,一本收录了他代表作的《玛斯纳维》英译诗集在美国销量达到50万册。他的诗歌被重新谱曲并演唱,成为进入音乐排行榜的畅销音乐。甚至苏非们的旋转舞,也被吸收成为现代舞的舞蹈语言。一位西方读者写道:“我很奇怪,为何数百年前的鲁米能够直指我今天的生活,他在我的精神之旅上与我对谈。”

鲁米诗歌的主观与自我莫拉维(1207~1273年)即鲁米。他是伊朗一位在民众中有着广泛影响的诗人,这与人们的宗教感情密切相关。中世纪的伊朗几乎一直处于异族的统治之下,可谓命运多舛。连年的战乱,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使伊朗人民深切感受到现实的痛苦和无比的愤懑,这便是浓厚的带有出世色彩的神秘主义思潮流行的历史背景。他的作品语言朴实优美,想象丰富,哲理性强,被誉为伊朗文学史上四大支柱之一。其主要作品是长篇叙事诗《玛斯纳维》,共分6卷,诗人用十几年的时间创作而成。在这部长篇叙事诗中汇集了大量流行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凝聚了诗人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智慧,借以阐明人生的哲理,被喻为“知识的海洋”,尤其被穆斯林和苏非主义教派奉为经典。莫拉维在神学和文学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他是从一名虔诚的教徒和宗教领袖成为一名苏非主义诗人的。他的诗带有较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提倡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净化心灵,返朴归真,劝诫人们与人为善,和睦相处,摒弃任何贪婪、虚伪和奸诈。他的名言是“共同语言体现共同心声,同心同德又胜过共同语言”。可见诗人追求的是人类崇高的和谐境界。

作为与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齐名,有波斯“诗坛四柱”之称的鲁米,这位13世纪的苏非诗人的诗歌为什么依然能够唤起现代人的巨大共鸣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在鲁米苏非哲学精神和诗歌中,既囊括了他那个时代人类在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也凝聚了波斯伊斯兰文化自发轫而来的一切理智生活的智慧结晶。在鲁米这里,既有将他引入神秘主义之门的大不里士的沙姆士的思想启迪,更有被称为“教中之教”的伊斯兰教神秘教派苏非学派思想的深层熏陶。用鲁米自己的话来说:“我从人类身上看到了从前认为只有在真主身上才有的东西”。然而,历史和文化的氛围仅仅是一种条件,鲁米诗歌的诞生同时也是一次伟大天才的聪慧闪光,它本身经历了一个长期孕育、艰难生长以至瓜熟蒂落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了以世界的知识为基础的,以人的自由、发展和仁爱为主旨的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情、生命、死亡;对真主的爱以及与真主合一是鲁米诗歌尤具特色的主题。它浑然一体,又自成章法,经天纬地,又通明透亮。集真善美体系之大成,驰骋于外在宇宙而返回于内在宇宙,既呈现了一幅壮观的自然之图,也贡献了一帧深邃的心灵之画。

《苏菲四书》

我们还可以从鲁米诗歌本身看到,他的早期抒情诗集《沙姆士·大不里士诗歌集》收录了3230首抒情诗,共计35000诗行。诗中运用隐喻、暗示和象征等艺术手法,通过对“心上人”、“朋友”的思念、爱恋和追求,表达修道者对真主的虔诚和信仰,阐发了“人神合一”的苏非之道。诗歌巨作——叙事诗集《玛斯那维》,共6卷,51000余行。被誉为“波斯语的《古兰经》”。诗集取材广泛,内容异常丰富,以寓言、传奇和故事的形式传达了神秘的苏非教派的哲学和宗教思想,被誉为“知识的海洋”。他的《讲道集》和《书信集》即使对于一个无神论者,也能触发和唤起他内心的某种情感体验。鲁米,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了不起的精神大师。他的诗歌、音乐、美酒、让人晕眩的舞蹈、爱者和被爱者,当所有这一切相聚,这注定会是一场爱的盛宴!

鲁米研究在中国[1]1927年,中国著名文学家郑振铎在其巨著《文学大纲》[2]第2册第15章“中世纪的波斯诗人”中,用50页的篇幅首次向中国读者系统介绍了一大批波斯古典诗人,其中关于“路来”(即鲁米)的介绍首次凸现。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宋兆霖根据苏联学者夫拉基米尔·杰尔若文的俄译本转译的《鲁米诗选》,这是莫拉维作品第一次被系统地翻译成汉语介绍到中国。该《诗选》选译的诗歌全部来自《玛斯纳维》。1992年,何乃英编著的《伊朗古今名诗选评》[3]一书中收录了张鸿年翻译的《国王与宫女》的故事片段,这是莫拉维的作品第一次直接从波斯语翻译为汉语在中国正式出版。1993年张鸿年出版了《波斯文学史》[4]一书,该书的第八章专门介绍了波斯苏菲文学,其中对莫拉维的生平和作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还根据波斯文原文翻译了几段《玛斯纳维》中的诗歌。而对《玛斯纳维》一书全部翻译成汉语的工作,目前已由穆宏燕、元文琪、张晖、王一丹和宋丕方几位学者译成中文,与18卷本的《波斯经典文库》一并由湖南文艺出版社于2002年正式出版。该文库获得了东方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好评,2003年荣获中国第六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第六届中国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以及2003年伊朗第十届国家图书奖。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穆斯林世界,《玛斯纳维》的波斯文手抄本很早就在民间流传。新疆衣禅派还将《玛斯纳维》的选段作为念“迪克尔”的内容[5]。《玛斯纳维》“是中国苏非派经堂教育中最流行的教本,是塔利格中的哈里发、阿訇和苏非们的必修之书”[6]。除了学者和翻译家以外,中国穆斯林翻译家也介绍过莫拉维的作品。中国穆斯林著名回族作家张承志在其《波斯的礼物》一文中说“对巨著《玛斯纳维》的民间翻译,也在不止一所清真寺里进行”[7]:(www.daowen.com)

一切的被爱者,俘走了恋人的心, 

所有的恋人,都是情人的猎物。  

“失魂丧魄,是因为爱恋者的无心,

所有的被恋者,是恋人的猎物。  

译文采用自由诗的形式,自然清新,优美流畅,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中洋溢的盎然诗意,读起来琅琅上口,毫无译诗的生涩和隔膜之感。

本书作者(右二)应邀参加“北京大学第四届伊朗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与我国著名波斯语专家叶奕良教授(右三)合影

目前中国对莫拉维及其作品的研究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大都处于对作品介绍和评述的层面上,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穆宏燕《西方出现鲁米热》(《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149~150页)、《穆拉维与〈玛斯纳维〉》(《回族研究》2005年第2期,50~54页),元文琪《穆拉维和他的〈玛斯纳维〉》(《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23日《国际文化版》)。在介绍和评述以外,近年来对莫拉维的宗教哲学和苏非哲理思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成果的著作,代表性成果主要有王家瑛的《伊斯兰宗教哲学史》[8]。在这部三卷本的著作中,作者用两章的篇幅对鲁米的宗教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该书第42章《贾拉勒丁·鲁米》中,他分析了鲁米苏非哲理中“流溢说”的特点,指出了“爱(对真主的爱)”在鲁米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其思想体系中“灵魂”“自我”要素的实质作出了阐释,最后得出结论:“鲁米以对真主的爱代替对真主的畏怖感,使爱居于伊斯兰宗教道德德行之首,这是他对伊斯兰教义学和宗教哲学的突出贡献。”该书第43章《麦施奈维》中,作者以鲁米叙事诗中几则有代表性的故事为例,对鲁米宗教哲理的几个不同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作者所引用的诗句均直接翻译自波斯文原著。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元文琪研究员从2001年就开始了有关波斯苏非诗歌的专门研究,并以《真在完人灵魂:苏菲“诗经”〈玛斯纳维〉研究》为课题,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基金的支持,届时中国的苏非文学研究、鲁米研究将迎来一项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成果。

目前鲁米诗歌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中产生的深远影响近年来,伊朗、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对鲁米的研究,无论在规模上和质量上都有显著的提高和发展。美国对鲁米的兴趣似乎还处于高潮,鲁米研究一直高涨不衰。显然,鲁米诗歌已经突破了国界,走向了世界。这种情况仿佛显示:在东方和西方对鲁米的研究,虽经过几个世纪的沉寂、猜疑和惊愕之后,今天旋即掀起了一股飓风。2007年是莫拉维诞辰800周年,世界各国波斯文学界已陆续开始举办纪念性的学术研究讨论会和文化活动。2006年8月初在英国伦敦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国际伊朗学双年会”上,就专门设有一个关于莫拉维极其作品的主题The World of Jalal al-Din Rumi。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们共同探讨了莫拉维研究领域中的各种问题。他们的发言题目有Time and Narrative in the Masnavi of Jalalal-Din Rumi,The Philosophical Fundamentals of Belief in the Mystical Poetry of Donne and Rumi,Some Hitherto Unknown or lesser Known Mss of the Commentaries of Maulana Rumi’s Masnawi Ma’navi等[9],内容涉及《玛斯纳维》的叙事手法、对莫拉维作品与意大利诗人但丁神秘主义诗歌比较、关于《玛斯纳维》的各种注解本的研究,其中的一些论文研究角度非常富有新意。与此同时,2007年9月13日~15日,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和伊朗遗产基金会也将联合举办一个纪念莫拉维诞辰80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的题目是Wondrous Words:The Poetic Mastery of Jalalal-Din Rumi。2006年10月,笔者应北京大学之邀,参加了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研究在中国的国际研讨会,并作了题为《世界的鲁米鲁米的世界》的主题发言。这种情况也仿佛显示,在对鲁米学说进行研究和重建的时代即将来临。因此,今天无论是时代的历史现状,还是鲁米诗歌本身,都向我们提出了鲁米的世界、世界的鲁米研究任务。这就是在对鲁米进行分析研究的同时,还要进行前瞻性的综合研究,向新的更广阔领域寻找包括文本和非文本形式的史料,全面整理有关史料,在重新考证、综合整理文献典籍和史料的基础上,重构历史的真实。

从这个意义讲,我们研究鲁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无疑是对于增进人类的团结和友谊,对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如果把鲁米诗歌比喻成人类“诗歌王冠上的最璀璨的明珠”的话,那么《玛斯那维》则是波斯诗歌王冠上的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它像人类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样,发出理性与智慧的思想光芒,令人心中永远充满赞叹和敬畏!

抒情诗大师哈菲兹

伊朗著名抒情诗大师哈菲兹

哈菲兹(1327~1390年),即“熟背《古兰经》的人”。本名沙穆斯丁·穆罕默德。是伊朗14世纪最著名的诗人,被誉为“抒情诗大师”。在波斯文学史上,他的诗歌被认为是抒情诗发展的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峰。他的《哈菲兹诗集》于1791年第一次正式出版,共包括570余首抒情诗及部分颂诗、鲁拜诗和短诗,并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在我国清真寺经堂教育中亦有流传和讲授。目前《哈菲兹诗集》是伊朗再版次数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一部文学作品。为纪念这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大诗人,伊朗政府将每年10月12日定为“哈菲兹日”,并举行纪念或学术研讨活动。

哈菲兹的诗寓意深刻、感情炽热、格调明快、比兴新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没有连贯的情节,但却犹如串串晶莹的珍珠。爱情的主题贯穿于诗人的大部分诗章,而他的爱情诗则具有更加广泛深刻的含义,无论现实人间的爱,还是神秘虚幻的爱,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和自由追求的一种手段,是对人性解放的呼唤。诗人写道:“我不曾听到过比爱的语言更加美好悦耳的声音,它是留给这大千世界的最为美好珍贵的纪念品。”他对鲜花、美酒、恋人、美女和爱情的描写及赞美常常笔下生花,兴趣盎然,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恋人啊,你走过的地方,弥漫着华夏麝香的芳香;你帽檐下的一角,是太阳下乘凉的地方。月亮骑着苍天这匹骏马,在万里碧空得意洋洋;心上人啊,快跨上你的骏马,让它羞惭得坠落在大地上。”

公元14世纪的伊朗,正是异族统治时期,内忧外患使伊朗经济文化都遭到严重破坏和摧残,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表示了强烈的愤懑。“从南到北,由西到东,一片黑暗,鬼魅横行;但从太古到永恒,托钵僧啊法力无穷。快把酒杯斟满,我要主宰苍天;要像雄狮一样,把这老狼的套锁挣断”。哈菲兹站在社会底层人民一边,对他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他诅咒那些封建权贵的“座座金山,堆堆银币”,“都不会青山长在”。诗人在描写自己改天换地的激情时,表现出了惊人的语言威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我胸中埋藏着一座火山,那火山已把苍天点燃;太阳射出的万道金光,仅仅是这火势的一闪。来吧,让我们把鲜花抛撒,用酒杯把甘露斟满;把这苍天的穹顶掀开,绘出一幅崭新的图案”。诗人相信一切邪恶的势力终将被战胜,任何叱咤风云、骄横一世的人物只能得势于一时,花开花落,斗转星移,最终将被历史抛弃,成为过眼云烟。诗人写道:“人世间的沧桑变幻,总是沿着正义的轨道旋转;来吧,尽情欢乐吧,暴君们永不会一切如愿。”

哈菲兹追求真善美,痛恨假恶丑,爱憎分明。许多诗篇告诫人们为人之道,不乏真知灼见,给后人留下珍贵的启迪:欲知虔诚的路在何方,/去问问玉洁冰清的心灵;你要领教什么是正直和自由,请去问问草原上的雪松。诗人还告诫人们,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是相互依存转化的。“世上没有无刺的蔷薇”,“有光明就有黑暗”,“有欢乐就有痛苦”,“有相聚就有分离”,“有宝藏就有蟒蛇”,也就是“福兮祸兮相依”的辩证思想。

本书作者(左四)应邀参加哈菲兹国际学术研讨会瞻仰哈菲兹陵墓

在哈菲兹诗中,充满对社会上某些虚伪行径的抨击和鞭挞,有直言的揭露,也有隐晦的嘲讽。在诗人眼中,真主是纯洁、仁慈、善良的,而某些披着宗教外衣的伪君子则是长袖里“裹藏着污秽”。在许多诗篇中频频出现的那些“浪子”“放荡汉”“乞丐”“流浪者”“行路人”“酒徒”“疯子”“狂恋者”,都成了洁身自好、安贫乐道、心地善良、追求人间真善美的化身。而诗人也把自己列入这样一个被人鄙视的群体。对于这类人,诗人常常极尽溢美之词,如“栖息在酒肆门前的人们,都是些自由的放荡汉;他们既为国王加冕,又能摘掉君主的皇冠”。

从那时迄今,哈菲兹的名字早已超越国界,他的抒情诗已被译成世界数十种文字,赢得了广泛的世界声誉。恩格斯说:“放荡不羁的老哈菲兹的音调优美的诗作是十分令人快意的。”黑格尔称哈菲兹的诗“显示出精神的自由和最优美的风趣”。德国大诗人歌德则由衷地赞许哈菲兹:“你是一艘鼓满了风帆的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不过是在海浪中上下颠簸的小舟。”他又写道:“哈菲兹啊,我的愿望乃是做你信徒中唯一的信徒”;“如果有朝一日世界走到尽头,啊!天上的哈菲兹,我希望单独同你在一起,在你的身边。陪你畅饮,像你一样抒发爱情,因为这是我生活的骄傲,生命的源泉。”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更是推崇备至,他写道:“啊,哈菲兹,你为何谈论那么多美酒和醉意?美酒和醉意是什么?你自己就是美酒,令世界陶醉,世界由于你的存在而陶醉。”哈菲兹的抒情诗也受到俄国诗人普希金、叶赛宁的喜爱。鲁迅先生临终前爱不释手的一幅画,就是俄罗斯版画家米哈依尔·比克夫为哈菲兹诗集俄文版画的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插图。

哈菲兹的诗歌以手抄本和民间艺人吟唱的方式,广为流传。其诗集于1791年首次出版,从18世纪起,又相继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我国解放前就有零星介绍,1981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邢秉顺翻译的《哈菲兹抒情诗选》,后于1991年和1998年又两次再版,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如今,《哈菲兹抒情诗全集》(上、下卷)已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收入《哈菲兹诗集》,这些诗歌珍品在艺术和内容上都堪称是波斯抒情诗的巅峰之作。

感受“伊朗交响乐”

现在在伊朗想看精采的交响乐公演,不妨关注一下这两个乐团:德黑兰交响乐团和新音乐伊朗大乐团。

每年在伊朗都会举行各种音乐节和音乐会,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生音乐节和曙光音乐节。举办大学生音乐节的目的是为开发大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创设合适的氛围,提高他们的音乐艺术欣赏能力以及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伊朗分类传统音乐。

音乐节一共有三部分比赛:乐器演奏赛、分类音乐赛、单项音乐会表演赛。一般说来,很受青年欢迎的大学生音乐节的一项活动是大学教授的学术报告,他们向学生们展示了自已最新的艺术成果。

正在演奏中的女子小提琴乐团

曙光音乐节是伊朗每年举行的最大的音乐盛事,从1985年开始举办第一届大型音乐节以来,在每年11月(伊朗太阴历,相当公历2月)革命胜利节之际举办一次。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民族地方音乐的比赛,展现伊朗民族地方、各民族优美动听的音乐之声。对于有兴趣研究和认识伊朗各地区音乐的人来说,音乐节是最好地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

接受采访的歌手和乐器演奏者

民族地方音乐的各种团体在地方乐器演奏、唱歌、舞蹈比赛中,在相互竞争时展现了伊朗各地民族音乐的优美动人的画卷。

女士音乐:从第十三届音乐节开始,在艺术节日程上增加了女士音乐部分。一些传统音乐女乐团共同举办音乐会,这些乐团的歌手和乐器演奏者全是女士,女士音乐很受女士们青睐。

你所不知道的——流浪者音乐

在伊朗,各村落除自己独特的习俗之外,还有独特的有别于他人的音乐。这些音乐的核心是在流浪者狂舞时制造狂欢气氛。

在此可提到巴克塔希邪和切什提耶的流浪者,通常他们在狂舞时只用笛子。而印度、巴基斯坦地区的流浪者则使用一种名叫哈尔蒙尼耶(一种口琴)的吹奏乐器。小鼓、印度三弦琴等乐器也是他们经常使用的乐器。

他们使用手鼓和名叫“多霍勒”的小鼓等乐器。什叶派地区的流浪者,演奏时冬不拉及手鼓则起主要作用。

“哈格人”流浪者聚集地演奏音乐的方式非常有趣:在流浪者所在聚集地集中之后,他们中的一个先用冬不拉演奏一段固定的乐曲,同时可伴随其他诗句。强烈的拍节、充满激情的表演及左手在琴把上娴熟的演奏技巧使演奏者在保持主旋律的同时还能以新的诗句相伴随。在聚集地演奏的各段音乐句都在“木卡姆(音调)音乐”之列,在第一阶段演奏“肃静木卡姆”或“形式木卡姆”;第二阶段演奏“祈祷木卡姆”,特别是伟大的虔诚的阿里那章节,所有的人都同声歌唱。然后开始打手鼓,同时赞扬真“安拉”“安拉乎”“安拉”,最后阶段演奏“杰鲁沙希木卡姆”“巴纳乌斯木卡姆”等乐曲。这些木卡姆都有很强的、快的韵律,流浪者们随着鼓声击掌并不停地狂舞。

本书作者(右一)与弹奏家合影

【注释】

[1]王一丹《莫拉维在中国:研究概述》东方文学研究通讯(北京大学),2007年第1期。

[2]郑振铎《文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2册,245页。

[3]何乃英编著的《伊朗古今名诗选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236~243页。

[4]张鸿年《波斯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9~111页。

[5]《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玛斯纳维”条,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352~353页。

[6]王建平《波斯苏菲与中国塔利格的历史联系》,《回族研究》1999年第4期,72页。

[7]张承志《波斯的礼物》,载《文明的入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328页。

[8]王家瑛《伊斯兰宗教哲学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中册,670页。

[9]王一丹《莫拉维在中国:研究概述》东方文学研究通讯(北京大学),2007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