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朗这个98%的人都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里,清真寺成了他们心中最神圣之地。据统计,伊朗境内共有8万余座清真寺,每座清真寺从形状到颜色都标新立异,有的形似埃及金字塔,有的像宫殿般豪华;有的则如农舍一样朴素,有的金光四射,有的纯洁如玉;但几乎都建有穹隆屋顶和高耸的宣礼塔,在最高处都塑有一弯新月——既是这个国家信仰的标志,又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无论你走在伊朗城市的街道还是乡村的小路上,最具有异国风情的除了那些美丽的伊朗女子,便是波斯伊斯兰的建筑和此起彼伏的祈祷声。在伊朗,宗教建筑有很多很多,尤以清真寺、陵园和教堂最具特色。
伊朗是世界十大古代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为人类文明的一大摇篮。在历史上,伊朗的建筑以圆顶、拱形结构和精细的装饰而著称。这种建筑的主要类型是宫殿,利用了大量的几何学象征,例如纯粹的圆形和正方形的形式。平面图以对称设计为基准,以矩形的院落和大厅为特色。同时建筑物外表以光滑的瓦片,雕刻后的灰泥,带图案的砌砖,花色图形和书法进行了精美的装饰。
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恰高·占比尔塔庙的遗址便是古代伊朗建筑的代表。伊朗古代居民祟尚山岳,视其为神圣宗教的象征,因而常常把建筑物建成宛如高山的形状。在伊斯兰之前,伊朗人信奉琐罗亚斯德教,因而把庙宇建成独具特色的金字塔形,称为“塔庙”。
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恰高·占比尔塔庙
阿契美尼德时期辉煌的建筑艺术是伊朗艺术史上最为杰出的标志之一。艺术家和能工巧匠们在当时的都城如帕萨尔高德、舒什、哈马丹等地都建起了雄伟的宫殿,贾穆希德“百柱厅”“冬宫”等遗迹历经2500年的风雨至今依然屹立。那些建筑上精美的浮雕形象如狮子、马、牛、人头等,玲珑剔透,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约公元前330年)给阿契美尼德时代的模式画上了句号。此后的塞琉古王朝虽然没有多少重要遗迹保留至今,但仍然有保留得最完好的阿尔贴米斯(阿娜希塔[1])神庙存在。该神庙位于肯高瓦尔,由希腊人出资为希腊女神而建。在帕提亚王朝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50年~公元224年),新希腊化与土生土长的形式均得以发展,糅合以部分罗马和拜占庭的影响,一些典型的波斯特征出现了,其中包括“伊旺”[2]。
萨珊王朝时代(公元224年~642年),建筑物装饰更为丰富绚丽,尤其是壁画上的镶嵌艺术,题材更加多样化。塔赫贴·苏莱曼这个在伊斯兰教以前的波斯帝国最重要的朝觐圣地便建于萨珊时代。上述特点对带有伊朗化的清真寺建筑的发展产生过特别的影响,那个名为马德拉塞的清真寺便是按照古波斯建筑方式而建成的。
伊朗古建筑遗址
位于哈马丹市北部的保保·塔黑尔陵墓
安息王朝时期的波斯建筑曾一度追随和效仿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但为时不久,又恢复了传统的波斯建筑风格。以安息部落的习俗建造的这些建筑的布局和特点是:四角的庭院、拱形圆顶和四侧的拱廊、壁画、绘画、石灰雕塑装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这种建筑风格和模式或为安息王朝时期的建筑标志,并传播到两河流域,以至延续到拜占庭和萨珊王朝时期。
位于卡尚市的萨珊时代的拜火庙
萨法维王朝是伊斯兰进入波斯以后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在阿巴斯国王时代,首都由加兹温移至伊斯法罕。尔后,伊斯法罕成了东方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宫殿、清真寺、花园、林阴大道、桥梁等诸多建筑都建了起来。而这一时期的各种宗教建筑都采用镶嵌装饰,即用“七色砖”装饰起来,华美、优雅、壮观。“伊斯法罕半天下”,就是当时人们对这座繁华城市和繁荣景象的赞誉。伊朗各地气候不同,自然环境(气候)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的差异,自然对生活方式的影响造成了建筑风格、建筑形状及建筑材料的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独特的建筑,比如:在伊朗山区,多数房舍都建在山麓,呈一层一层形式,彼此眺望,相互辉映。如我去过的库尔德斯坦山区的农舍。
伊朗北部塔里叶山村民居
在平原,特别是沙漠干旱地区,建筑物都是用砖坯垒砌,屋顶呈拱形,墙壁很厚。在森林及潮湿、多雨地区,房舍多采用木制结构,屋顶带坡度,用瓦片和板材覆盖。在游牧部落区,流行的住宅是黑色帐篷,有冬夏之分,即暖帐篷和凉帐篷,用山羊毛织成的布制作,用几个大柱杆一支撑,没有其他建筑与它相似,但从其在游牧民族生活中的功能方面讲,它具有其他类型住宅同样的作用。游牧民的住宅主要有两种:房子和黑帐篷。
住宅是用木材或其他建筑材料如砖坯、泥土、砖瓦、石头等建造,这种住宅多数建在冬季营地地区,各部落或村庄为长年居住而建造,具有永久性质。帐篷主要在牧民居住区比较普遍,这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帐篷可以快收起运到其他地方。帐篷不外乎两种形式:圆形和长方形。
伊斯兰建筑具有明显特点,全国各地的清真寺、圣地及历史传统建筑都体现了波斯伊斯兰建筑特点。在伊朗乡村民居中,房屋门窗的方向除了考虑自然因素(如朝平原和开阔方向)之外,还可能受宗教信仰的影响(正面朝麦加方向)。
清真寺(在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中称“马斯吉特”)或者祈祷场所是伊斯兰教突出的标志,是祈祷和默思的中心,也是人们会晤和人与真主见面的场所。但也被当作一个聚会场和宗教学堂,有时也起法庭的作用。
伊朗的大部分清真寺都是完全或部分按照伊朗规定的标准来建造的。一般清真寺都有一个中心场地、正门或伊旺,方向面向麦加;中心场地通向有穹顶的圣殿,而在中心场地的其他三个方向都建有拱廊和圣坛,在圣坛的左右两侧是连接拱廊的大厅;此外,还建有供女祈祷者使用的区域,但从这里必须能看得到“米赫劳布”[3]。在较雄伟的清真寺里,南面的伊旺通往圣殿,但有时也可以从北面的伊旺进入圣殿:这经常成为清真寺的正门,而在边侧常建有密瑙莱[4]。
走进伊朗清真寺
12世纪中期建成的莫扎赫尔清真寺
在伊朗这个98%的人都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里,清真寺成了他们心中最神圣之地。据统计,伊朗境内共有8万余座清真寺,每座清真寺从形状到颜色都标新立异,有的形似埃及金字塔,有的像宫殿般豪华,有的则如农舍一样朴素,有的金光四射,有的纯洁如玉;但几乎都建有穹隆屋顶和高耸的宣礼塔,在最高处都塑有一弯新月——既是这个国家信仰的标志,又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每到固定的时间,全国各大小清真寺的扩音器便纷纷响起做礼拜的召唤。伴着特有的音乐,男人们在清真寺外小水池中净身,然后脱鞋进入寺中祈祷,女人们则在清真寺或在家里礼拜。令人感兴趣的是,伊朗穆斯林的宗教功课是与人们每日的生活节奏同步的,一天有五次。从拂晓至日落按时间称为:晨礼、晌礼、脯礼、昏礼,最后一次称为“宵礼”,时间限度是从晚霞消失至次日拂晓前。每日五次从清真寺宣礼塔传出来的召唤声,把所有的穆斯林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伊斯法罕清真寺
伊朗清真寺建筑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城市,要数库姆、马什哈德、伊斯法罕、德黑兰和设拉子。库姆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中十二伊玛目教派著名圣地和宗教活动中心,建有规模不等、风格各异的清真寺150余座。其中最著名的有12世纪中期建成的莫扎赫尔清真寺、14世纪20年代建造的贾阿德尔清真寺和卡奇姆清真寺、15世纪60年代兴建的阿里清真寺等,被认为是伊斯兰文化的精品。在建筑史上规模最大最富有伊斯兰特色的清真寺,还要算17世纪前期建于伊斯法罕的皇家清真寺,现改名为伊玛目霍梅梭尼清真寺,我最先参观的宗教建筑就是这座著名的清真大寺。
釉砖镶嵌的穹顶主体结构
伊斯法罕广场皇家清真寺
它坐落在阿巴斯帝王(1587~1629年)当年检阅军队和观看马球比赛的皇家广场南侧。在广场的北端,有与清真寺呼唤的波斯古代建筑群和传统市场——巴札。整个广场总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南北长510米,东西宽165米,其余区域分布着草繁树茂的花园、喷泉,相当于两个莫斯科红场的面积。
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中午,我和家人由德黑兰乘车来到伊斯法罕,走进巨大广场和皇家清真寺,四周矗立的是四座宏伟的礼拜大殿,正门的大殿有两座超过40米高的宣礼塔相伴,而西面的大殿则有48米的宣礼塔。整个清真寺建筑以深蓝色为基调,以跨度极大的浑圆穹顶为主体结构。建筑物还饰以蓝色、金色和白色镶成的花卉图案。
清真寺正门有一方釉砖镶嵌、细工装饰的铭文,作者是阿里·里扎·阿巴斯,日期是1616年(正门完工日期),在下面还有另一方铭文,上面写有建造者的姓名阿里·阿克巴尔·伊斯法罕尼,建筑工程监督者是穆希布·阿里·贝伊格阿劳。在清真寺的正门和前廊上还可看到另一些铭文。
通过正门之后,人们便进入一个看似普通的辉煌前厅。它呈八角形,无特指方向。故此,它可视为一个枢轴预示着进入另一个华丽和权力集中的世界通道。在庭院西南部的学堂中有一块石制的日晷,是纪念谢赫巴哈伊这位阿巴斯国王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和数学家的。该日晷在伊斯法罕市一年四季指示正午时刻。据说,当时教规禁止绘人物肖像,工匠们采用巧妙的手法,将人像藏于图案中。人们仔细观察壁上花纹,竟可以找到阿巴斯大帝的影像。寺的穹形正门和两座宣礼塔朝着市中心的伊玛目广场北面,礼拜厅正殿和另外两个宣礼塔朝着西南方向的麦加圣地,正殿与清真寺正门恰好成45°角。站在清真寺广场对面约500米处观看,四座宣礼塔格外引人注目,确实宏伟壮观。
走进圣殿礼拜的伊朗女子
走进清真寺大院你还会看到,大厅和周围的小厅跪满了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他们向安拉祈求慰藉和力量。当我和他们交流时,一位老人告诉我,这座清真寺是伊朗阿巴斯大帝在位时,于1612年开始兴建的,直至1638年才完成。20世纪时又进行过精心的修葺。整个寺院的内外围墙和一些高大的圆柱都以深浅蓝色的小块彩瓷砖镶嵌,组成一幅幅瑰丽动人的波斯图案。四座宣礼塔通体用绿、蓝两色的彩瓷砖,自底部一直镶嵌到塔尖,光彩夺目,巧夺天工。的确,这座清真寺在伊朗清真寺上千年的建造历史上达到最高峰,是伊朗建筑、木雕刻和釉砖工程上的一个壮丽雄伟的范例。它由于建筑的庄严和华丽被列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物之一。
马什哈德阿里·礼达大清真寺
这是一个雨后初霏的清晨,古老的伊斯兰教什叶派圣地马什哈德阿里·礼达的陵园,沐浴在万道绚烂的霞光之中,也许是经过一夜雨水的洗刷,伊朗高原的天显得格外蓝,树格外绿,而位于比瑙德山和卡夏夫河之间的马什哈德一处处金顶飞檐的清真寺在阳光下更是熠熠生辉。
当伊朗新年的钟声敲响,马什哈德伊玛目阿里·礼达陵园早已汇集了成千上万的穆斯林,如同一条巨龙在汹涌的人海中向前游动。人们不顾一切地向前涌去,想用自己虔诚的心灵和双手去抚摸一下列朝圣祠的灵枢,似要把积聚已久的心愿借助伊玛目的力量显现出来。当主持人朗颂新年祈祷词时,人们突然肃静下来,眼神里流露着敬畏、期待和迷茫,千百人的集合产生的奇异宁静反倒显现出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忽然,陵园内外的灯光连闪三次,以示进入新年,人们顿时沉浸在一片诵颂祈祷声中。天空没有一丝云,阳光普照在虔诚者的心头,迎接新春的祈祷活动刚刚拉开序幕。
马什哈德一词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殉难的地方”或“殉难者的葬地”,更确切地说,应称为马什哈迪·穆格达斯(“圣城之意”)。它的形成显然与伊玛目阿里·礼达的传奇殉难经历相联系。据史学专家考证,阿里·礼达是阿巴斯哈里发王朝的继承人,也是什叶派中的第八位伊玛目,传说他是被哈里发君主玛蒙下令毒死的,然而民间却流传着,他是在吃了几颗葡萄后死于一个名为萨瑙保德的村子(该年为公元817年)。自此之后,阿里·礼达的墓地逐渐成为什叶派的朝觐圣地。原来的一个小村庄渐渐地发展成一座小城,被称作“马什哈德”。
虽然马什哈德一直吸引着朝觐者,但它当时并非是一个朝觐中心,直至公元16世纪萨法维王朝兴起之后将什叶派教义定为伊朗的国教,至此马什哈德才成为什叶派的一个朝觐中心。现今,马什哈德除了是伊朗什叶派最神圣的城市外,它还以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朝觐者为荣,这些朝觐者中有伊拉克人、也门人、印度人,但主要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人。
金碧辉煌的阿里·礼达清真寺夜景
在马什哈德,条条道路都通往伊玛目阿里·礼达的陵园,尤其是在宗教节庆和纪念日,这里的人们熙熙攘攘,比肩接踵,他们有的在此诵读赞颂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及其后裔的赞词,有的在诵读《古兰经》;有的在作副功;也有的与家人朋友一起诵读祈祷词。当我面对这些虔诚的穆斯林,看着他们朝拜时的神情,我被这种虔诚深深地打动了。
马什哈德城区,现分新、老两部分。里达陵园位于老城区,于16世纪中期由萨法维王朝君主塔赫马斯普一世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后逐渐发展成以里达陵墓为中心,方园约11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包括两座宏伟的清真寺及经学院、博物馆、医院等,里达陵墓被称为“哈拉姆·穆塔哈尔”(即“圣洁的禁区地”)。墓冢由大厅及周围柱廊组成,大厅的拱形圆顶高约45米,全部用纯金箔包镶而成,厅内约100平方米,四壁由小镜片和金银装饰而成,用瓷砖镶成《古兰经》文,墓盖石四周围以金银焊制的外罩及栅栏,约3米高。厅内悬挂大吊灯,金碧辉煌。博物馆内收藏伊朗历代伊斯兰珍贵文物、《古兰经》手抄本及工艺精品,帖木儿帝国统治者沙哈鲁之妻高哈尔·沙德用私资所建的贾米清真寺,壮丽宏伟,与里达陵墓连成一体,马什哈德还有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和萨法维王朝国王纳迪尔·沙等人的陵墓,伊朗政府新建的伊斯兰经学院也坐落在旧城区。新城区则有现代化的街道、商店、旅馆、居民住宅、旅游设施及众多的清真寺,交通发达,为伊朗境内什叶派的两大圣地(另一是库姆)之一。
伊斯法罕皇家广场清真寺、谢赫卢特夫劳清真寺、德黑兰市郊的伊玛目霍梅尼陵园大清真寺则更是各具特色。
伊玛目霍梅尼陵园清真寺
作为人们朝拜的圣地,建造在德黑兰南郊的伊玛目霍梅尼陵园大清真寺,构成了都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设计上,它遵循了伊斯兰教传统的建筑特征,同时又吸收了本地和中东地区阿拉伯建筑的精华。“大清真寺”的总体结构如地基、立柱、天花板和宣礼塔,都为钢筋混凝土;其外墙饰面是各种形状的天然块石,内墙饰面为优质大理石和天然块石。陵墓内有一座长达100米的大厅,在高度达72米的多边形宣礼塔内部,还安装有专用电梯直达顶部。(www.daowen.com)
伊玛目霍梅尼陵园位于德黑兰南部,距德黑兰有8公里,从伊玛目霍梅尼陵园到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有25公里,靠近伊玛目霍梅尼陵园旁的是伊朗伊斯兰革命烈士陵园。
伊玛目霍梅尼陵园的地理位置重要,位于连接伊朗东西南北的枢纽地带。陵墓规模庞大,建筑美观。目前伊玛目霍梅尼陵墓建筑群正在进行大规模扩建,将建成一个集大学、研究院、文化、旅游和贸易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城市,建筑面积大约为10200公顷。伊玛目霍梅尼陵墓建筑群全面竣工后,将被命名为“阳光市”。
伊玛目霍梅尼陵殿有16000平方米,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陵殿共分九个部分,16000平方米的建筑只有四根柱子。伊玛目霍梅尼陵墓位于中央,陵墓被一个大型长方形罩子罩住,罩子长10米、宽8米、高5米,其材料为铝。目前伊斯法罕一位艺术家重新设计了一个陵墓罩子,为正方形,长和宽各10米,高5米,材料为钢铁,四围呈网状,配有各种花草雕饰,为伊朗传统陵墓制作艺术。
伊玛目霍梅尼宗教大学
陵殿有一个大型拱顶,分三层:第一层高42米,以纪念伊玛目霍梅尼于伊朗历1342年开始反对暴虐的巴列维国王;第二层高57米,以纪念伊斯兰革命于伊朗历1357年取得胜利;第三层为圆形拱顶,顶高68米,以纪念伊玛目霍梅尼于伊朗历1368年去世。
每天来伊玛目霍梅尼陵园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节假日,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为了游客的方便,在伊玛目霍梅尼陵殿的东西两侧有两个大广场,每个广场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东边的广场为烈士广场,西边的广场以伊玛目霍梅尼的儿子穆斯塔法·霍梅尼命名。从每一个广场都可以进入伊玛目霍梅尼陵殿。这两个大广场都有两个大门,位于南北两边,每道大门都有一个大圆拱顶,位于中央伊玛目霍梅尼陵殿的圆拱顶为金黄色。白天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耀眼夺目;夜间,在明亮灯光的照射下,更显得灿烂辉煌。
伊玛目霍梅尼清真寺
伊玛目霍梅尼陵园建筑群融伊朗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风格为一体,既体现了伊朗古老的文化,又展现了现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伊玛目霍梅尼陵园建筑群所有建筑物均采用钢筋混凝土,可抗击8级地震。
伊玛目霍梅尼陵园建筑群的另一特殊艺术特点是在墙壁上贴上各种颜色的大理石,所有大理石都采自伊朗,种类多达230种。有白色、浅粉、红色、淡黄色、灰色、黑色和绿色等,从设计到施工,都由伊朗经验丰富的专家完成,充分展现了伊朗的大理石粘贴艺术。
其中最优美的大理石粘贴艺术要数在广场各大门墙壁上所粘贴的大理石了,因为在这些大理石上都雕刻有《古兰经》经文,经文由伊朗一位女书法家书写,然后由著名大理石雕刻专家雕刻在大理石上。在广场四周的墙壁上雕刻有安拉的尊名和列圣的名字。
为方便游客,伊玛目霍梅尼陵园建筑群里有一个服务中心,内设有卫生间、沐浴间、餐厅、休息间以及商店,等等。此外,在伊玛目霍梅尼陵园建筑群里还开设有图书馆、伊斯兰革命博物馆等。
在2006年农历春节,当国内的人们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时,我和同事们在大年初一有幸走进了伊玛目霍梅尼陵园大清真寺。进入清真寺内部,在边长100米的空旷祈祷大厅内,充满了一种平和自然、安宁笃实、静谧与肃穆的气氛,具有一种对世俗事物的亲和力。祈祷大厅顶部,是一个距地面43米、直径26米的富丽堂皇的穹顶,装饰着用伊斯法罕陶瓷雕刻的阿拉伯书法所书的真主之名。在墙的正面上方有《古兰经》经文和工匠雕刻的伊斯兰几何图案。
当双脚踏在宽阔的地毯上,整个人沐浴在柔和的光照中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阵容庞大的祈祷队伍:在能容纳大约5000人的主祈祷大厅里,阿亚图拉正带领众多的穆斯林颂念《古兰经》,然后全体面朝圣地麦加完成赞颂、鞠躬、磕头、跪坐等动作。此时此刻,尽管这位伊斯兰共和国创建者和领袖已离开人民多年,但那永久的怀念和祈祷声依然回荡在高大的立柱之间。在这种特殊的氛围里,我感触到了一种神秘的美感和特别的启示。
目前这座陵园和清真寺已成为伊朗伊斯兰文明的标志,伊朗政府计划用20年的时间,将这儿建成一座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新城,周围还将建设一座“肖黑德大学”。在宗教节日期间,将有一条地铁专线直达陵园。
谢赫·卢特夫劳清真寺
这是一座美丽的宗教建筑,精心的设计使参观者在心灵上得到升华。这座清真寺始建于1602年,完工于1619年,整整用了18年时间。它位于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的东部,是由阿巴斯国王为黎巴嫩著名伊斯兰学者谢赫·卢特夫劳而建的。
当时,许多来自伊朗(包括当时属伊朗一部分的巴林)和黎巴嫩的学者以及宗教领袖均远离本土来到伊斯法罕,其中包括谢赫·卢特夫劳。他出身伊玛目学派著名学者世家,原住米拜勒·阿麦尔。谢赫·卢特夫劳在这里受到了隆重的接待,有专用的清真寺和学堂供他讲学和礼拜之用。他是谢赫·巴哈乌丁·穆罕默德-奥梅利(亦以“谢赫·巴哈伊”著称)的挚友。谢赫·巴哈伊是萨法维王朝时代的一位著名科学家,在设计和发展伊斯法罕城市上起过重大作用。
为了使清真寺面向麦加,大圆顶的大厅设计与广场成45°的角。圆顶整体建筑用一个巨大的圆孔和一些高大的窗户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光,逐渐减弱处于同心圆的椭圆形上的深蓝色彩,渐渐地以柔和的白色阿拉伯装饰图案使之淡出,以至在到达圆顶中心时,深蓝色已自然地完全消失。
该清真寺还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其他的清真寺。在其他清真寺里,建筑物正面的主体主要采用绿松石色、蓝色和粉红色,特别是圆顶、两厢和外墙,但是这个清真寺的主色调是黄色。由于它并不用作公众礼拜场所,所以没有庭院,也没有迈纳勒(“宣礼塔”)。与其说它是一座清真寺,不如说它是一座礼拜殿。礼拜大殿原计划要体现“广场之圆顶”这一思想,实际上它也很好地实现了这一计划,当然现今由于时代的需要而变得简洁和优雅了。按原先规划,地面上是一个广场,只可能见到一个单调的方形,现今已发展成一个立意丰富、有镶嵌装饰的圆穹顶八角形建筑物,它把各式建筑物的明显差别显示出来。
圆顶建筑的外表饰以花卉主题和各式阿拉伯风格装饰,均以白色釉砖镶嵌细工拼出“索尔斯”书法体的铭文,衬以青金石色的底色。礼拜殿里的内装饰——釉砖工程,包括无与伦比的釉砖镶嵌细工和珐琅漆砖砌成的壁缘装饰、釉砖拼嵌的铭文、绿松石色的装饰花边以及釉砖砌成的格子窗等。设计主题的多样化、色彩斑斓的颜色组合,尤其突出了黄色和青金石色,都赋予这座无与伦比的礼拜大殿以叹为观止的美色和宏伟壮丽。
谢赫·卢特夫劳清真寺
礼拜大殿拱顶内部表面的釉面装饰都是一些菱形和阿拉伯特色图案,手艺确实细致惊人。那里的“米哈拉布”是用釉砖镶嵌细工和钟乳石装饰建成,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建筑者为乌斯涛德·穆罕默德·里扎·伊斯法罕尼。他的名字在清真寺保存的两方碑铭中被提及。他是伊斯法罕的建造者乌斯涛德·侯赛因之子。
什叶派的摇篮——库姆
库姆,是伊斯兰教什叶派圣城,位于今伊朗首都德黑兰以南约150公里处。北邻德黑兰和萨姆南省,南接伊斯法罕省,东濒中央省。
“库姆”一词在阿拉伯语命令语态含有“起来”之意。什叶派的许多“圣训”都宣称库姆曾是该派避难的地方。816~817年,什叶派第八代伊玛目阿里·本·穆萨-里扎之妹法蒂玛·马尔苏玛因探望其兄,途经库姆时病故,后建陵墓于库姆河南岸,称为“马尔苏玛墓”。1502年萨法维王朝宣布什叶派为国家教派,并设总部于库姆。在国王的命令下,库姆得到全面整修。马尔苏玛墓饰以花砖金箔。墓北建起礼拜大殿和唤拜楼,并辟有宽阔的广场,以供商贾贸易。库姆作为圣地的名声日隆。
马尔苏玛清真大寺
到了萨法维王朝阿巴斯一世大帝(1588~1629年)的时候,又号召什叶派穆斯林瞻仰库姆与马什哈德伊玛目里扎陵墓。当时,伊斯兰学者云集库姆,宗教教育大大发展,名人陵墓也随之增多。自此,库姆宗教圣地的地位确立,至今不衰。
在库姆建有伊斯兰世界闻名的、培养什叶派宗教学者的库姆伊玛目霍梅尼宗教学院。除伊朗本国以外,还接纳来自伊斯兰各国的留学生。什叶派不少宗教者、阿亚图拉皆出自于该学院。1935年筹建的库姆博物馆位于马尔苏玛陵墓大殿的西面,内藏《古兰经》手抄珍本等文物,陵墓旁还建有一座大清真寺。
马什哈德与伊玛目·里扎陵园
当我们乘坐飞机飞往马什哈德,第一个印象便是一片葱绿成行的树木。一待飞机落地,便被金色的圆顶建筑以及众多的迈纳勒吸引住。“马什哈德”一词的意思是“殉难处或殉难者的葬地”(意为圣城)。
它是霍拉桑这个大省的省会。马什哈德位于扎因达鲁德河的支流——卡夏夫河(玳瑁河)的河谷地区,是比纳鲁德山和哈朝尔·马斯吉特山之间的一个富饶的农业地区。多少世纪以来,它都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自印度至伊朗,由北至南在土耳其斯坦城镇和阿曼海之间的商队路线及公路的交会点。它作为宗教圣城,有两条公路与德黑兰相通,还有铁路和航空与德黑兰相连。这两座城市都较为邻近边境,而且不断遭受侵略者的入侵。实际上,马什哈德自古以来就是军队的必经之地,也是什叶派的一个瞻仰圣地,也是伊朗继伊斯法罕和设拉子之后的第三个旅游中心。
马什哈德圣城的吸引力是与伊玛目·里扎的传奇性殉难经历相联系的。由于伊玛目·里扎之墓对于伊朗人来说有无法估量的重要性,所以历代帝王和王公们均慷慨出资捐赠修建。到15世纪初期,帖木儿之子洛赫国王扩建了陵园。他的非凡出众的妻子古哈尔肖德在这里建了一座清真寺。
2006年6月,本书作者应邀参加纪念伊玛目霍梅尼归真17周年国际研讨会,朝拜伊玛目霍梅尼在库姆的故居
18世纪初期,这个陵墓已被确立为什叶派在伊朗最重要的瞻仰中心。纳迪尔国王虽是一个虔诚的逊尼派成员,也慷慨地给陵园以捐赠,加固维修了马什哈德城。他本人最后也葬于此。
19世纪发生在当地的几次暴动被恺加王朝统治者严厉地镇压下去,马什哈德在纳素伦丁国王统治时代恢复了和平景象,他修筑了环城路,这条道路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纳素伦丁国王也在经济和宗教义务上确保了城市的平安。1912年3月,俄国人炮轰了伊玛目·里扎陵园,据传沙皇制度的垮台便是亵渎神圣行为的后果。
伊玛目·里扎陵园以及周围的建筑群确实组成了伊斯兰世界中的一个奇观。如同一个宗教社区,拥有庭院、大学、图书馆、医务所、宾馆及宣礼塔等各种物质、精神所需的场所。一些著名的国内外学者和科学家获准安葬在这神圣的院落里或葬在城周围。依照一些特殊规定,允许非穆斯林们前去参观。如果你到了伊朗不去参观伊玛目陵园,一如到了意大利而不去梵蒂冈一样的遗憾。
在马什哈德,条条道路都通往伊玛目·里扎陵园。几乎一切有趣的东西都在离这个最明显的标志物不远、徒步即可抵达的范围之内。一切公共交通均自环路辐射出去。皇家和私人捐赠的影响可从A.U.帕普所说略知一二,他说:“世界上除这组建筑群外,几乎别无他处再会产生和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效果:一座金色圆顶、两座金色的迈纳勒、两座巨大的金色“伊旺”、大批银制和镀金的门……”
位于马什哈德伊玛目·里扎陵园夜景
【注释】
[1]主管水的女神名。
[2]带顶门廊(无门窗)。
[3]清真寺里的壁龛,即教长站立的地方,同时也表明礼拜的朝向(指麦加的方向)。
[4]清真寺里的尖塔(上有阳台,供报时人站立呼唤穆斯林祈祷用),中国穆斯林亦称之为“宣礼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