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德黑兰的冬日雪景,宁静寂寞,即将迎来伊朗新年

德黑兰的冬日雪景,宁静寂寞,即将迎来伊朗新年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静寂寞的日子夜更深沉了,星月在天空闪烁,雪野冰霜与星光月影交相辉映,为德黑兰的大地披上了深银灰色的衣装。这个冬天雪很多,等你的日子里德黑兰一直在飘雪,孤独地走在飘飘大雪中,哪一串脚印是你的来期?冰雪的原状只是水,水的本色并非白。因此,白色的宁静中,蕴含着潜在的活性。转瞬又到了伊朗新年,德黑兰已悄悄地从料峭的寒冬中走出来。

德黑兰的冬日雪景,宁静寂寞,即将迎来伊朗新年

平静寂寞的日子

夜更深沉了,星月在天空闪烁,雪野冰霜与星光月影交相辉映,为德黑兰的大地披上了深银灰色的衣装。这个冬天雪很多,等你的日子里德黑兰一直在飘雪,孤独地走在飘飘大雪中,哪一串脚印是你的来期?远离祖国和亲人,思念才觉得更加沉重和深刻。

伊朗高原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纷纷而下。夜更深沉了,星月在天空闪烁,雪野冰霜与星光月影交相辉映,为德黑兰的大地披上了深银灰色的衣装。

遥望窗外,我忽然被难以名状的感悟攫住。这场景打破了我通常对白色的理解。冰雪的原状只是水,水的本色并非白。水势在热烈碰撞时才产生白色的感觉。因此,白色的宁静中,蕴含着潜在的活性。

不是吗?这个冬天雪很多,等你的日子里德黑兰一直在飘雪,孤独地走在飘飘大雪中,哪一串脚印是你的来期?远离祖国和亲人,思念才觉得更加沉重和深刻。于是,我提笔写下了以下文字:

亲情在右爱在左

德黑兰对于我,无疑是一种远方,因远也就成就了那份美丽与神秘,成就了那份与生俱来的亲近,仿佛前生便和这个地方有约,有山盟宛在的感觉,那召唤分明是从性情的最深处涌出来的。

只知,曾经的时日,一直是爱在左,亲情在右地浅进徐行。仿佛一直在品味《沙恭达罗》中的诗句:

你无论走到哪里也走不出我的心,   

黄昏时刻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我们一家

每当此时,我便十分思念祖国和亲人,尤其是想吃一口母亲亲手制作的韭菜鸡蛋煎饼和家乡的清炖羊肉。想起了我的大哥王军,于是提笔抒写了《拥有一份思念,生命更加珍贵》敬致大哥、大嫂和兄妹一文:

很长一段时间没能去信,不知母亲及你们近况怎样?弟常在念中。值此大哥生日即将来临之际,弟虽然不能至,心向往之,特电道一声最珍贵的色俩目,带去我最诚挚的问候和祝福!

当我此时此刻,客居西亚都市德黑兰时,遥望星空,往事如烟,丝丝缕缕萦绕在眼前——母亲慈祥的面容,大哥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格气质,亲人和朋友的嘱咐都流进我不眠的梦寐中……我记得1986年春夏之交,当我第一次和大哥陪同病中的父亲前往北京的日日夜夜,那时的您——我的大哥已是一个大型企业的中层干部,为了父亲您却毫无怨言、日夜不辞辛劳地守护在父亲的身边,废寝忘食地奔走在北京的各大医院。很长一段时间我被大哥的这种无私的情感所感动。因为那段感人至深、催人泪落的不平凡生活,给予我的人生启迪在于:人究竟应该寻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价值?多年后的今天,当弟弟远离故乡和亲人,来到异国他乡,才深切地感悟到生命与信仰的深层文化意蕴。

我和母亲及妹妹王芳、王波

我的外姥、哥哥和侄女

我还记得,自从质朴慈祥的父亲归真后,家中条件很拮据,但为了我们兄妹几人的工作和前途,大哥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母亲每有好吃的东西,总是给我们各留一份,无论是正在上学的弟、妹,还是已参加工作多年的我们,无论是什么时间回去,母亲总是打开电冰箱,一样一样地给我们拿出来,看着我们兄妹几人吃,而她老人家却舍不得吃一口。在母亲的眼里,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母亲是一个坚强而有个性的伟大女性,她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病痛,然而在她的心灵深处始终闪烁着一种不屈的精神——这就是自尊、自强和对生活保持乐观的态度。我还想起在过去困难的日子里,在我们兄妹终于长大,事业有成的日子里,父亲和母亲有多么不易、有多少艰辛和深厚的寄托……多年来,母亲从未向我们兄妹几人要求过什么,索取过什么,粗心的我也从未为她老人家做过什么,也没尽到一个做儿子的责任和孝心。每每想到这些,心中阵阵沉重的酸楚、伤痛和内疚,泪水不由得从腮边滑落……

岁月如流,在弟弟的记忆中,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迄今的人生岁月里,大哥大嫂和兄妹始终恪守选择一种风景,以赤子之心在亲人之间、在朋友和同事之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誉。虽然弟弟暂时与你们遥隔千山万水,然而在弟弟的眼中,你们永远是我值得学习和最亲近的人。弟弟愿在德黑兰午夜和黎明前的钟声里,时刻为您和所有的亲人祈祷和祝福。

转瞬又到了伊朗新年,德黑兰已悄悄地从料峭的寒冬中走出来。当一阵暖似一阵的轻风在城市的上空荡漾的时候,淡淡的春意便开始在大街小巷中悄然流淌。流淌着的春随心所欲地涂抹着新绿,在树梢、草尖的嫩叶上,在来去匆匆的脚步声中,在人们流连顾盼的笑容里。

人生只有情难忘:侯赛因和我

我和侯赛因相识于北京大学,那是1988年9月,我入北京大学研修。在勺园清真餐厅,他和我坐在同一张餐桌就餐,当时的他腼腆、寡言和质朴,普通得不会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然而,他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回族青年。当你注视他的眼睛,那眼睛里边的深沉思考和因思考而闪烁的火花会使你为之震撼。我正是通过这双眼睛读到了侯赛因的历史和他心灵的世界

侯赛因一家

我们曾无数次在校园未名湖畔散步,除了谈学习,更多的是谈人生。我为他的坦率,为他对事物本质的洞悉以及对人生坐标的执著而深深惊叹。记得他是1989年的秋天离开故乡前往伊朗留学的,行前心怀感激之情到家和我话别。

10年后的1999年,当我迎着盛夏的第一缕阳光,走出德黑兰国际机场,他以赤子之情接我驻进花园街13号。在德黑兰相处的人生岁月里,他让我认识到亲情、友情的价值和意义,让我理解了关于文学、学术、人生和事业重要的真理。每当休息之余,我们漫步于光明广场花园街时,他总是清晰而又谦虚地叙说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有力而又内在地申说自己对人生哲学的理解。他对波斯伊斯兰文化、对伊朗社会的深层文化结构有着自己独有的学术创见性。每当心有所得,便滔滔不绝,眼睛闪着惊人的光彩。然而每当遇到疑问、受到挑战,他又低头沉思,厚积而博发。在与他的思想对话中,他不仅进行着知识结构的更新,而且进行着心灵的重新塑造。多年来他通宵达旦,先后与爱妻刘莉翻译出版了《伊斯兰信仰原理》(第一卷)、《论后世》《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伊斯兰教中的女权》《人与信仰》《古兰经中的人》《从城邦世界到世界城市》《古兰经中的伊斯兰思想总纲》《伊斯兰教中的什叶派》《穆拉萨德拉及其哲学》《伊斯兰教与现代人类》《伊朗与世界哲学史》《哲理与箴言》《启示与先知》《库麦里祈祷词》《克利来·迪木乃精选》《伊朗故事》(一)(二)等多部伊朗学方面的学术著作和波斯童话故事。

然而,作为一名回族波斯语翻译专家,侯赛因与阿米娜在伊朗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迸发,而是与他们的执著和辛勤耕耘分不开。他们的童年时代是在宁夏石嘴山聚居的回族乡村度过的,家乡的风土人情、宗教礼俗都有形无形地给他们以很深的影响和熏陶。后来进了城,上了学,踏出国门,更是在广泛涉猎与探寻的同时,系统地阅读了中外众多学者的名著,利用假日搜集、整理波斯伊斯兰代表性的著作。

也许是靠着这种“合力”,他们孜孜不倦地深思于理论探索的王国,阅读和品评着大量的书卷,回归历史,审视现在,细心体悟着当代社会伊朗人的精神状态和民族经济发展趋势,努力把握伊朗民族心灵变化的轨迹,获取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发现和感受。于是,侯赛因广泛的理论兴趣和视野,使得他的每一次创造,几乎都表现了一种极为严肃而敏锐的哲学思考。他往往以翔实的史料和朴素的用语,使那些新的发现和归纳渐渐注入笔端,这就是侯赛因的秉性和风格,一个稳健而富创新理念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崇尚理论创造,追求充实的人生的回族青年学者。他的名字和伊朗经济的勃兴联系在一起,成为我国新时期以来伊朗学研究领域一位开拓性的波斯语专家。

初到德黑兰:左二起侯赛因、马贤、哈桑、任维夫、作者本人、阿丹

愿真主的恩泽照耀我和他,并时时护佑我们的亲人和孩子,在想你的日子里,一生平安健康

友情和感动:我与苏来曼

在德黑兰,在造物主的安排下,我认识了苏来曼和他的爱妻马晓燕。他们的虔诚和做人的憨直淳朴,令所有认识他的人心生感动。在他们的眼里,做人要认认真真,助人要真诚质朴。这句话里包含了他们全部的人格、境界。在他们的人生词典里,做人,就应该保持率真的秉性。

记得初到德黑兰,面对陌生的人文、自然环境,他们夫妻始终恪守选择一种风景,以亲情之心善待我。那是1999年一个彻底撼动我心灵的雪夜,我漫步在德黑兰光明广场,蒙蒙天空中仍然飘着细细的雪丝,当我从树梢积雪中看到闪烁的星星,好像看到了历史上那些思想巨人深邃的眼睛。一切伟大、美好的事物都源出于人的内心深处的一种思想、一种感受。面对他们一次次对我的佑助,我的心中涌起一种感动,我的思维在《古兰经》中游弋,仿佛“灵魂也得到了一场圣雪的洗礼”。

的确,苏来曼是一位颇具独立品格和学术个性的波斯语专家。他的成功并非来源于他的机智和聪颖,而是源于他的执著和虔诚,源于他的功夫和悟性。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苏来曼都不是那种热衷时髦和浮华的人,他给人总的感觉是朴实中的热情和坦诚中的憨直淳朴,苏来曼和晓燕对待人生的哲理源于他们对《古兰经》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与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追求一种清洁的精神、坚守心灵深处那片净土分不开的。历史和民族赋予其深厚重托,使他们那颗智慧的心灵充满了历史与时代的责任感,也使他们为人的坐标以亲情和友情为基调。那挥之不去的民族激情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流荡在他们勤奋探索的人生实践中,其实正是我的民族,走向繁荣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常常想,世上最美丽的东西是最有距离的东西,把朋友藏在心里,无论天涯海角,以心相待,这也是一种活法。在德黑兰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侯赛因和阿米娜刘莉、没有苏来曼和晓燕等人的帮助,我的学术之路会迈向何方

本书作者(左)与苏来曼

我无法叙尽我对他们的感谢之情。

本书作者(左一)与伊朗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阿高杰利、好友苏莱曼

2002年秋,我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异国他乡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总在有月的夜晚让我想起。尤其是挚友的牵挂、朋友的嘱咐都流进我不眠的睡梦中,永不散去。

我的伊朗忘年之交——拉苏勒先生

到伊朗后的第一个新春佳节,我和友人利用休假期间前往大不里士旅行,在参观市郊烈士陵园时,结识了拉苏勒先生。

本书作者大学时代

他是一位身材高大的库尔德族青年,红润的肤色被热情的微笑和伊朗特有的宽大衬衫衬托出健康的光泽,一头卷发让人立刻联想到古波斯人特有的外貌特征。他主动引导我们参观,讲解得不但翔实,而且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震撼。

当他从随身携带的大挎包里取出有关两伊战争的画册递到我们眼前时,我才恍然:原来,他就是两伊战争的幸存者。画册上有18岁的他穿着装甲兵服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目光里透出那个时代青年人共有的向往神情,那向往是纯洁、美好、热情而富有感召力的。可惜,就在这张照片拍摄后不久,这双年轻的眼睛就看到了八年两伊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和不幸。(www.daowen.com)

本书作者童年

后来,战争结束后,拉苏勒先生成了一位军旅作家和新闻工作者,写出了不少有关那场战争悲剧的文章。他说他这一生的责任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两伊战争的真实面貌,了解军人,了解战争与和平。当他得知我也是一位作家时,显得有些激动,当场把自己编辑的那本画册送给了我,后来专程又赶到我的住处,送来了自己的其他著作,并给我的两个女儿王丽娜、王丽莹馈赠了由他弟弟亲手刻制的石塑。回国后,我陆续收到了拉苏勒先生的几封来信和照片,他在其中的一封信函中写到:

以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尊敬的挚友穆萨·王锋先生:

色兰!

首先祝您生活幸福愉快!据悉您已平安回到亲人的身旁与亲人团聚,我们都很高兴,尤其在此对您的著作付梓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贺!希望经常来信。您是我最好的密友,尤其您走后我更感觉到我们的友情是如此得深,真有难分难舍的感觉。我未能到机场与您告别,感到非常伤心,您无论走到天涯还是海角,我的心我的情都与您同在。我也希望您不要忘记您这位远方的朋友。最后祈求真主佑助我们再次相见!

您忠实的朋友:拉素勒·米朗

拉苏勒先生的热情和执著打动了我,我在《纵写横写写不尽一个“情”字——致拉苏勒与苏来曼》一文中,这样描叙我们之间的友情:

拉苏勒·米朗与苏来曼:

你们好!札函日前收到,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你们的坦诚和质朴。是的,朋友是一种生命等式天平的两端,当平安的绿灯一路亮起,朋友是灵魂超重的牵肠挂肚!如果是一颗心和另一颗心的撞击,一双手和另一双手紧握,我们说朋友就是天地之间最伟岸的山岗!不忘朋友无论是富贵还是贫寒,像真实的水拒不改清澈的本性。拥有诚挚的朋友,才是站天立地唯一的财富,我们因此富有发达的根系。在此,我愿在午夜和黎明前的钟声里,时刻为你和所有的亲人祈祷、祝福!

是的,翻阅拉苏勒先生给我的所有信函,其主题都表达了他对中国的向往、祝福和关注,他说等有了条件首先和太太要到中国来,看看真正的东方华夏文化,来看看这个伟大而又文明的国家。记得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的夏季,他曾写信希望我到德黑兰时,能给他带一块绘制有万里长城的手帕。在拉苏勒先生的眼中,几乎把我当成了自己在远方的亲人,家里新添了什么艺术品,花园里什么花开了,他都会来信告诉我,还将拍下的照片寄来,让我分享那份欢乐。

雪落德黑兰:本书作者(右)与拉苏勒

拉苏勒一家与本书作者(右一)

我和拉苏勒先生的通信一般都是用汉语和波斯文混杂而写成的。他说大家学好了对方的语言,交流会更方便。每当我看到夹杂在波斯文中那些笔画笨拙而认真的方块字,尽管有些明显是在照葫芦画瓢,然而,一笔一画中透出的却依旧是坦诚,他是如此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他是如此珍惜我们之间的那段友情。相形之下,近年来我因忙于工作与写作,和他逐渐失去了联系,可至今我都在惦记着这位异国他乡的真诚朋友,我凝视着窗外天空中迅速向后退去的片片白云,仿佛又看到了他的身影。我衷心地祝福他及其亲人,永远吉祥如意,事业有成!更祝愿中伊两国通过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间业已存在的传统友谊。

2006年本书作者(右)与拉苏勒重逢在德黑兰

想起我的异国朋友穆罕默德·迪巴杰

8年前,当我在伊朗德黑兰大学国际语言培训中心学习的时候,我宿舍的隔壁住着几个约旦学生。由于同是年轻活泼的外来学子,我们很快就熟识起来。他们的友善和幽默至今令我难以忘怀。记得初识时,有一个名叫穆罕默德·迪巴杰的小伙子给我讲了一则已故的侯赛因国王当年访问中国的趣闻。说侯赛因与毛泽东会面时,侯赛因曾问中国有多少人口?毛主席说有7亿。毛主席问约旦有多少人口?侯赛因说还不到300万。于是毛主席打趣道,阁下您到中国做客,怎么没有把他们都带来?

迪巴杰很喜欢这个故事,并因此对中国有了好感。在迪巴杰身上很有些阿拉伯人好客的遗风。只要他在,宿舍就会像茶馆一样热闹。现在又多了个节目,朋友一来,他就到隔壁来叫我,把我介绍给他们。我因此没少喝他的阿拉伯红茶。最使我觉得有趣的是,他们当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讲侯赛因国王访问中国的故事,而且都讲得津津有味。

伊斯兰的先贤说过,“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约旦人至今都继承着这种古朴之风。我因有了迪巴杰才有了一群约旦籍的“哥们儿”,闲暇时大家在一起很开心。很快,我被他们称为“约旦的朋友”。因此,我常应邀参加约旦学生会举办的晚会,并上台与约旦同学共舞,在晚会活动中,我总能感受到他们对伊朗的热爱之情。当然,自己的祖国约旦在他们心目中还是第一位的。

约旦是个国小势弱的国家。如果没有侯赛因,也许很多人不会知道它。这正应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的那句话“小国家里出了个大人物”。就如阿拉法特一样,他的名字几乎成了巴勒斯坦的代名词。

拥有一分思念,生命更加珍贵:我所认识的伊布拉欣米

我与伊布拉欣米相识于1999年夏,记得我刚到德黑兰不久,一天,他和侯赛因来到我的住所,初次见面,但已似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了。

伊布拉欣米和侯赛因是大学同学,他身高中等,白净的脸膛儿,双目炯炯有神,谦和郑重,有波斯人之风。他衣着讲究,穿一身朴素的西服。我们在一起,他虽为主人,但从不愿坐在显赫的地方,而总是找一个不为人注目的角落。他严肃博学,谦和朴素。由此,有的朋友开玩笑他过着“达尔维什”式的生活。他听了也只是笑笑。

本书作者(左二)与约旦留学生在德黑兰

伊布拉欣米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他在学术上,视野广阔、博采众长。一次,他拿给我一份影印的汉文行书材料,是庄子《齐物论》中的一段。他问我上面写的是什么。过了些天,当我把这份材料译出交给他,他看了之后,高兴地笑起来说“这就是中国的苏非哲学呵”。看得出来,他为这两大古老文明具有共同特点而激动不已。他常常不辞辛劳地为我辅导波斯语,讲授《王书》及莫拉维的《叙事诗》。他并不逐句讲书,而是请侯赛因等人朗读,从语调中他能听出朗读者是否真懂了,遇到问题他先请大家自由发表意见。他归纳总结时,绝不武断,而是引经据典,背诵许多阿拉伯诗句及波斯语诗句,说明某一疑难。他上课只带一本书,但是,往桌上一放从不翻看,完全凭记忆背诵诗句,真所谓融会贯通,应用自如。

本书作者(左二)与伊布拉欣米在宁夏大学金波湖畔

无法割舍的友情

笔者在伊朗德黑兰期间,承蒙伊布拉欣米先生的多方关照,从生活到研究工作,侯赛因和他都为我安排得井井有条。一次,我中午从办公楼出来,正下着毛毛细雨,我低着头走着,猛一抬头,见他在主楼门廊下,似乎是在等车。他见了我,忙招呼过去,问寒问暖,关照有何不便随时找他,他再三语重心长地说:“为了中伊文化交流,我是不惜一切力气的。”

多年的交往,使我深深感到伊布拉欣米是以波斯人的精神风貌感动着我。我与他的交流一般都是用汉语和波斯文混杂而写成。他说大家学好了对方的语言,交流会更方便。每当我看到夹杂在波斯文中那些笔画笨拙而认真的方块字,有些明显是在照葫芦画瓢。然而,一笔一画中却透出的依旧是坦诚,他是如此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又是如此珍惜我们之间的那段友情。

伊布拉欣米和我的研究生们

大女儿王丽莹与伊布拉欣米

大女儿王丽莹与伊布拉欣米在沙湖

回国后,我陆续收到几封伊布拉欣米的来信和照片,其主题都表达了他对中国的向往、祝福和关注,他说等有了条件一定要到中国来,看看真正的东方华夏文化,来看看这个伟大而又文明的国家。

2007年10月在真主的佑助下,他终于来到中国进行学术考察,当我赶到河东机场接他时,泪水不由地从眼中流下。在他进行学术考察的第一天,我把他作为第一位贵宾,介绍给一些朋友,席间他自始至终一动不动地端坐在那里,不喝一滴酒,仿佛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本书作者夫妇与好友伊布拉欣米(左一)

本书作者(左)和阿拉伯语专家马少义(中)陪同伊布拉欣米(右)在宁夏灵武羊绒基地考察

他一个人便平衡了我的世界。我仿佛“灵魂也得到了一场圣雪的洗礼”。

在他离开银川之际,我设家宴为他送别,他紧紧握着我的手,在祝词中他充盈感动地引用了波斯大诗人莫拉维的两句诗:

波斯人的性格魅力

同族同语何足论,

人之相知贵知心。

伊布拉欣米先生称得起是我的一位最知心的朋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