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学者亲历伊朗:衣食住行之旅

中国学者亲历伊朗:衣食住行之旅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衣食住行在伊朗按照我们习惯的说法顺序“衣”是第一,也就先讲。其实,在衣、食、住、行这“生活四要”中,伊朗人刚好与我们相反,一般都把“衣”即穿戴打扮摆在最后。从踏上这片神奇土地的第一天起,我就不放过每一个机会,十分细致地观察伊朗人的衣、食、住、行,并将在国内听到的一些矛盾的传闻一一加以印证。在快乐中进餐的男孩中国一个家庭主妇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搞好全家的伙食上,这在现代的伊朗实在是不可理解。

衣食住行在伊朗

按照我们习惯的说法顺序“衣”是第一,也就先讲。其实,在衣、食、住、行这“生活四要”中,伊朗人刚好与我们相反,一般都把“衣”即穿戴打扮摆在最后。你走在城市大街上,会发现人们的穿着多数随意,甚至很多人不修边幅,却有个性。如同穿衣一样,伊朗既是一个不太讲究“吃”的国家,也是一个十分注意“吃”的民族。伊朗人最需要的是房,最讲究的是“住”。伊朗的局部发达,更多地体现在“行”的方面。

伊朗是一个以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文明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的生活质量也名列中东部分国家之前。从踏上这片神奇土地的第一天起,我就不放过每一个机会,十分细致地观察伊朗人的衣、食、住、行,并将在国内听到的一些矛盾的传闻一一加以印证。

衣:男性随意但须得体,女性则要求甚多

按照我们习惯的说法顺序,“衣”是第一,也就先讲。其实,在衣食住行这“生活四要”中,伊朗人刚好与我们相反,一般都把“衣”即穿戴打扮摆在最后。你走在城市大街上,会发现人们的穿着多数随意,甚至很多人不修边幅,却有个性。仅仅根据衣着很难分出贫富贵贱,似乎相互也很少注意人家穿戴什么。在公共场合如果有一些西装革履的人,那多半是在银行或者政府机关坐班的职员。

携手逛街的一对情侣

伊朗国家女子音乐艺术团在演奏

年轻的女性化妆多一些,年老的基本不化妆,更极少有谁浓妆艳抹,花枝招展。设若有,那一定是在从事某种特殊的行业。多少年来女士们都喜欢深色调的“恰抖尔”,年轻人中则一直流行牛仔装及赤脚穿鞋的习俗。

男同胞日常坚持穿西装,但不打领带,如我认识的塔纳瓦先生。年轻的教授沙白提多少年都穿得和学生一样随便,虽然他是一位系主任。

还有就是一些演艺界人士,他们在诸如颁奖晚会之类抛头露面的场合都穿得耀眼夺目,一个比一个别出心裁,一个比一个煞费苦心,但平时也一样挺随意。例如每天都在荧屏上亮相的主持人,衣着风格随节目性质的变化而变化,总的看来不像特别讲究,而是富于个性。似乎并没有时装店、时装厂为他们提供赞助,让他们每次出场都一身挺括、崭新。

不过,伊朗人也并非压根儿不注重衣着,而是看在什么场合。婚礼葬仪、生日晚会、外事接待、颁奖授勋以及其他一些礼仪性质的交际、应酬和庆祝活动,还是穿得衣冠楚楚。这时,男士们多半各显神通,女士则都穿黑色长“恰斗尔”。但是最最讲究,却还不是这些时候。

记得有一天傍晚七点多钟,我在德黑兰革命大街溜达,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高跟鞋扣击石块路的清脆足音,正感到奇怪,一群盛装男女已衣袍沙沙地从我身边走过。“啊,原来是赶去看演出的!”我推定。当然这儿说的不是看电影或马戏表演、听广场上举行的演唱会,而是上音乐厅欣赏古典音乐,或者上歌剧院听歌剧。

也就是说,伊朗人并非完全不注重穿着打扮,只是注重的方式与我们不同,有时甚至也会出乎我们的意料,难为我们理解接受罢了。

一般说来,伊朗人讲究的是衣着得体,而非一味追求漂亮、时髦,更别提高级、华贵什么的了。平时则注重随意、舒适、健康,所以喜欢纯棉衣物,牛仔裤、体恤衫之类大行其道。一句话,除为了表示对艺术、对职业、对仪式、对主人的尊重而注意穿戴外,平素每个伊朗男子自己怎么合适怎么穿,穿戴主要为了自己,穿戴什么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即使一个男子打扮再怪别人也不会无权干涉。这,或许也是伊朗人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个性自由的一种表现吧。

吃:与中国相比单一,但营养而又卫生

如同穿衣一样,伊朗既是一个不太讲究“吃”的国家,又是一个十分注意“吃”的民族。伊朗人和中国人一样,一日三餐,所不同的是中国人讲究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而伊朗人的吃,通常是我们中国人最难认同的。在吃的方面,他们花的时间、精力不如我们多,吃的花样也比较少,远不如我们花样百出,不断翻新,富于想象。

在快乐中进餐的男孩

中国一个家庭主妇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搞好全家的伙食上,这在现代的伊朗实在是不可理解。伊朗人吃的多半是从大小超市买来的熟食和冷冻食品,即使是鲜菜、鲜肉和半成品,加工也无须太多时间,因为炉灶、烤箱、微波炉用起来都省时而方便。一天之中,多半只是晚上下班后的一顿正餐比较丰盛,早上和中午为了不耽误工作,吃的种类大都以疗饥、止渴和保持体力为限。

以饱口舌之欲

即使是比较丰盛的晚餐和宴会吧,就只有一人一小碗汤、一份沙拉、一道作为主菜的肉食、一份饭后甜品,再加上作主食面包马铃薯面条米饭,如此而已。像中国宴席的十几道甚至几十道、上百道菜,一般在伊朗人看来不是天方夜谭,就是发了疯。因此我们在国内招待伊朗朋友,不管上什么馆子他们都挺满意,包括街边上那些最大众化的饭馆。

但是,并不能因此说伊朗人不重视吃、不讲究烹调艺术和饮食文化。伊朗人有句谚语叫“爱情通过胃产生”,就是说饭菜做得可口能讨人喜欢。伊朗的饮食自有其味道,只是一开始我们不习惯而已。

比较而言,伊朗人的早餐既丰富又营养而且可口。单说面包店出售的新鲜面包,小麦或者大麦加上各种辅料(如果酱奶油奶酪葡萄干等等)烤的,味道、花样总有数十种或者更多。我在伊朗,早上最喜欢吃奶酪、柠檬栗子酱的新鲜酥脆的小面包。伊朗的面包,特别是用三种乃至更多种谷物的面粉混合烤制的面包,不但结结实实,养分也不错。国内的面包则多数松软得跟蛋糕差不多,且一味地甜,偶尔吃着可以,当饭不行。

伊朗的早餐不但主食面包花样多,抹面包的果酱和沙拉、夹面包的生、熟肉片以及饮料也种类繁多。在伊朗的中等人家作客,早餐往往会摆满一桌子,让习惯了早上总是简单对付一顿的中国客人无所适从。

伊朗乃至整个中东都吃奶制品,其中酸奶更有各种风味和各种添加成分。每次长途旅行或到户外野餐,我都不忘记带一杯掺有一些碎核桃仁的奶制品,什么时候想吃都行,只要随身带个小调羹。

还有伊朗人的蛋糕也做得顶呱呱,不只花色、品种、味道繁多,真的是好吃。在这方面,几乎每个主妇都有两手绝活儿,你去她们家里做客,如果不是在吃饭时间,主人往往会以茶点招待,讲究一点的就会请你品尝家制的蛋糕。我曾应邀参加过一次幼儿园的家长联欢会,惊讶于伊朗妇女端来一盘盘像盛开的鲜花一般美丽的蛋糕,整个活动几乎成了一个品尝自制蛋糕的评比会。

伊朗饮食的优点远远不只这些,但毋庸讳言,其主食和菜肴不对我们中国人特别是西北人的味口。所以一些短期访问的同胞会对天天西餐叫苦不迭,而长住的人还是要经常在家炒家乡的菜肴、涮火锅什么的。(www.daowen.com)

伊朗人展示其烹制技术

一般而言,伊朗人在吃的方面更看重营养和卫生,也就是注重吃的内涵。所以,食品包装上必定于醒目处注有可食用期限,以及配料比重和所含营养成分。伊朗人蔬菜生吃多,为的是避免烧煮破坏营养。所以,不管平日或是节庆,伊朗人也是吃饱为止,不会大盘大盘地剩下,万一所点的菜吃不完也会打包带走。应该讲,这也是伊朗多民族讲求实际的性格在饮食方面的表现。

2006年6月,阿里博士(左)邀请作者(中)及好友侯赛因(右)做客德黑兰著名饮食风情园

那么,注重实际的伊朗人,是不是也有饮食文化呢?当然有。不过,这文化在我们看来,也许又不够实际了。那就是他们十分重视饮食的环境、气氛、仪态和餐具。因此,每个城市总有一些历史悠久、古色古香、灯光柔和、气氛温馨的著名餐馆,成为该城饮食文化的标本。即使在一般的餐馆里,人们也显得文雅,交谈时尽量压低嗓门儿,绝无我们饭馆里的闹嚷嘈杂,更没谁旁若无人地吆五喝六般猜拳行令。

由于实行了社会生活最低保障,对于伊朗大多数城市的市民来说应该已不存在温饱问题,因为吃的花费可以很少很少。在城市里仍能见到的乞丐、流浪汉,多数不是游手好闲者、吸毒者,就是来自外国的战争难民

住:伊朗人梦寐以求的核心

“安居乐业”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毫无疑问也是伊朗人生活的基本信条。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中,伊朗人最需要的是房,最讲究的是“住”。因此,住,一般说来,在伊朗被排在了“生活四要”之首。这大概与人们普遍接受“家庭是人生的港湾”、是“个人的王国”这样一些观点不无关系。因此,一般伊朗人宁可节衣缩食,也要设法拥有属于自己的住宅。伊朗人历来重视建设自己小小的家园,营造家庭的温馨环境和气氛,这从我们参观的一些已改为博物馆名人故居便可以看出,因为这些故居的主人,如菲尔多西、萨迪、哈费兹等等,并非出身富人家庭,其恢复了旧观的住宅拿我们的标准来衡量相当阔绰。特别是多次在战火中亲历过痛失家园之苦,现代伊朗人对家似乎更加珍惜,对解决好住的问题似乎更加下工夫了。而子女成年以后,为了追求个人的自由,也大多离开父母单独居住。

我第一次走进伊朗人的家庭在1999年,主人夫妇都是德黑兰大学的教师,他们的住宅地处交通方便的革命大街,有二大一小三个房间,一间大的是夫妇二人的卧室,相当宽敞;一间小的比较窄,平时作书房,来了人铺上波斯地毯便当客房;另一间大的也相当宽敞,作起居室,用途相当于我们的小客厅兼饭厅,客人多了拉开沙发同样可以睡觉。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所差的只是自己的花园,然而屋后也有一个种满花草的阳台,从阳台望出去满眼绿树,让人感觉十分惬意。

在伊朗人中间,住这样的公寓套房算是差的了,女主人曾带我去看她在乡下的父母,两老的一幢小房加前后花园,就完全为另一个档次。

不过,上述的民用住宅,并非我在伊朗见过的最差的住房。最差的住房在德黑兰南部,而我所去过的几处,房客都是中国留学生。

伊朗人的居住环境

而对伊朗中上阶层人士来说,他们对住的要求就高得多了。我后来拜访过的伊朗中上层家庭,户户窗明几净,设施齐备,陈设讲究。差一点的也会是一套三、四居室的住宅,稍好些的就拥有一幢自己的花园式豪华住房。多数人从工作起的奋斗目标,就是购买或者申请地皮自建一幢个人私有的房宅。而这,又得到政府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

本书作者(中)与好友阿里博士(左)、侯赛因(右)

鼓励的办法,除了批地和贷款,政府还每年给予补贴。如此一来,多数人都认为买房比租房合算,而且越早买越合算。也就难怪,一些看上去景况并不特别优越的工薪阶层,也有自己的一幢小楼,而有楼又必定有自己的花园和绿地。至于教授、医生和政府官员等中产阶级,住房就更讲究一些了,不但更加宽敞,家里还可能有自己的小桑拿室和小游泳池。更上一层的著名宗教人士、大企业家、高官、贵族后裔等的园林式豪宅和宫苑般的府第,这里就不讲了,因为毕竟只与一小部分人有关系。

伊朗人的住令人羡慕,也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并非面积、内部装修和设施,而是整个的大环境。几乎每个居民区都开辟了花园式儿童游戏场,虽小却自成一体,场内草坪、秋千、绳梯、小土山等等应有尽有,给了孩子们一个自由活动的小天地。

伊朗人居住环境之优越,除了当局历来重视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管理井井有条,住户们的公德意识也起了重要作用。小区内的道路总是干干净净,家家都注意门外公共地区的美化。即使在自己的家里,只要是花园和窗口等别人看得见的地方,同样也得注意观瞻,园子里还须按规定种上一定数量和品种的树。至于森林里众多的野兔,荒原上成片的野花,同样被视为公共生态的一部分,谁也不好去捉、去摘、去动。

住在德黑兰近几年,当然也发现有缺点。每天傍晚都要出去散步,最讨厌的就是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不断碰见出没于大街小巷的猫。因此人们得时时提防踩着猫屎,或被猫咬的危险。伊朗的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时给人望而却步之感。

行:交通方便快捷

作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外国人,我感觉伊朗的局部发达,更多地体现在“行”的方面。几乎家家都有小汽车,不少家庭还不只一辆,这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也许已不值得惊讶;更令人羡慕的是,早在1999年,我第一次来伊朗时,人家便有了真正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和完备的相关设施。这儿只想强调,一家人有了车,在节假日到郊外旅游,有多么方便、舒适,特别是还顺带着野餐。这样的旅游和野餐,在我看来真是一大享受。

在伊朗,即使像多数的中国留学人员没有自己的车,也照样可以享受生活,因为公共交通十分发达。公交车宽敞舒适,车上乘客经常不多,而且严格按照站点上悬挂的时刻表运行,准时快捷。

位于伊朗南部波斯湾水域的一座大桥

要说公共交通的缺点,似乎同样与伊朗人的民族性有关。那就是人们普遍喜欢开快车,而且票的种类繁多,票价计算复杂,而且往往是一个地区一个花样。初来乍到的人不经过长时间的认真钻研,也像波斯语和伊朗的诸多法律、法规一样,是很难搞清楚的。

我本人没挨过罚,却眼睁睁看见我的一位朋友,从国内带的物品在德黑兰机场当众挨罚的尴尬,分担过他挨罚时的难堪和痛苦。在伊朗各地车上虽不是经常查票,可一旦被发现违规便只好乖乖掏钱,不然得登记护照号码和身份,而连登两次便入了另册,成为警察局特别关照的对象。只要不是难民和流浪汉,谁又甘愿落到这一步。

在伊朗,最值得称道的是火车站上的售票服务。售票员就坐在你眼前,对你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例如长途旅行你须知道中转的时间、站点,他就打印一张单子给你带上,让你一目了然。除了售票台,各大车站都有问询处和旅行中心,也提供类似服务。近年来售票的办法又有改进,就是大站都设了不少手触式的电脑售票机,旅客只要用指头点点荧光屏,就可买车票,或者查询到车次、票价和时间。检票是等你在车厢里坐得安安稳稳以后才开始。万一你没来得及买票或坐过了站,在列车员处补票就是,不会挨罚,也不用难为情,大概补票属于正常,真正混火车长途旅行的人极少。也许正因为如此,伊朗之旅才会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行走在街道上的中年夫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