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读波斯:中国学者的德黑兰之旅,揭开真实的伊朗

解读波斯:中国学者的德黑兰之旅,揭开真实的伊朗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返德黑兰在伊朗,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尽头相逢,呈现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而坐落在伊朗北部达马万德山脚下的德黑兰,更以“洁净之城”“暖城”而著称。德黑兰更是一个全动感的城市。在德黑兰,生命的经历完全与信仰有关。人们通常称德黑兰是“西亚文明古国伊朗的新首都”。19世纪初,德黑兰只有12万人,1939年50多万人。

解读波斯:中国学者的德黑兰之旅,揭开真实的伊朗

重返德黑兰

在伊朗,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尽头相逢,呈现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而坐落在伊朗北部达马万德山脚下的德黑兰,更以“洁净之城”“暖城”而著称。德黑兰尊重历史文化,总是非常执著地刻意在历史与创新之间找到某些联结点。当你久居伊朗,会发现德黑兰并不是你梦想中的恋爱对象,突然间便又迷失了方向。德黑兰有时候甚至会给人一种风霜感,虽飘忽不定,但重新崛起的力量从未消失过。德黑兰更是一个全动感的城市。在德黑兰,生命的经历完全与信仰有关。德黑兰俗,真正的俗,不过德黑兰俗得坦坦荡荡,不像别的城市,俗得藏首缩尾,一脸小家子气。德黑兰是出硬骨头的地方,霍梅尼、哈梅内伊、内贾德等人便成长于此。

在伊朗,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尽头相逢,呈现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因此,就自然景观而言,我很喜欢伊朗。她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单调,既不是永远的荒凉大漠,也不是永远的绿草如茵,而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变化多端,丰富之极。雪山在远处银亮得圣洁,近处一片驼黄,山坡的植被毛茸茸地展示出一个深秋,而一排排林木也呈现其他颜色,全都以差不多的调子呵着、托着、衬着、哄着、护着。也许是怕单调吧,有时来一排十余公里的白杨柳和松柏,像油画家用细韧的笔锋画出的痕迹;有时则稍稍加一点淡素或酒红,成片成片地融入驼黄的总色谱,一点也不跳耀刺眼。一道雪山泉水在林下横过,先是泛着银白的天光,很快又消失于原野,不见踪影。这里的地貌南北都与海相连,境内多变的气候、复杂的地形、丰富的矿产和美丽如画的自然景观,令人流连忘返。而坐落在伊朗北部达马万德山脚下的德黑兰,更以“洁净之城”“暖城”而著称。

伊朗的首都因《德黑兰宣言》而名闻世界

终年白雪皑皑的达马万德山

今天的德黑兰作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各方面发展已大大领先于伊斯法罕,但作为首都还是近二百多年的事。人们通常称德黑兰是“西亚文明古国伊朗的新首都”。在公元9世纪时,这里还是隐蔽在梧桐林中的小村庄,在四个世纪后才日渐兴旺,直到1795年,恺加王朝时期才把这里定为首都。19世纪初,德黑兰只有12万人,1939年50多万人。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此聚会,发表了著名的联合反击德日法西斯的《德黑兰宣言》,德黑兰从此名闻世界。20世纪60年代以后,其人口由200万增长到450万。由于石油财富剧增,仅1976年原油产量即达1.9亿吨,占中东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伊朗一跃成为当时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到1977年人均收入已达2200美元。这一切都为这座新首都的发展创造了良机。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这座城市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一座规模庞大、繁华热闹的大都市。目前,它不仅是伊朗的最大城市,也是中东地区和西亚的最大城市,人口达1100万。城市范围包括北侧的泰里什和南侧的勒伊等卫星城,它们首尾相接,连成一片。整个城市建在一个山坡上,南部多为古老的伊斯兰建筑和一般市民居住区,至今这里的许多市场仍保留着古代波斯的风貌;北部则为现代化建筑和中上层人士居住区,美丽的鲜花和喷泉,把整个城市装扮得清新、秀丽。

本书作者在德黑兰自由广场中央

德黑兰的俗与伊斯法罕的雅

由于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共同哺育,德黑兰和伊斯法罕有着诸多共同之处;但不同的历史经历又使两个城市存在一些不同的风貌和差异。就其自然地理风光而言,德黑兰意为“暖城”,地处厄尔布尔士山麓,向南延伸便是一片广袤的绿洲,终年白雪皑皑的达马万德峰高5671米,耸立在它的东北方向80余公里处,构成一道巍峨壮丽的景观。伊斯法罕坐落在伊朗中部,位于扎格罗斯山脉下,依山傍水,在阳光和蓝天白云的辉映下,一处处金顶飞檐的清真寺更是熠熠生辉,扎扬德河缓缓流经全城,给城市带来无比的清新和勃勃生机。以具有标志意义的广场而言,德黑兰的“国王纪念塔”(今自由广场)体现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凝重与威严,而伊斯法罕的皇家广场(今伊玛姆广场)则焕发出让人浮想联翩的雍容与典雅。这一特点在两个城市的整体风貌中也得到了体现。

文明的呈现:花园中读书的青年

初到德黑兰时,城市的环境污染和建筑对人们的视觉形成了巨大冲击。这些建筑高大、坚实、宏伟,笨拙中透出凛然,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以德黑兰自由广场纪念塔、外交部和自由饭店为代表的独具风格的大型建筑。站在这些建筑物面前,仰望滚滚烟雾绕楼而过,你会深切体会到德黑兰是一个让人心疼、让人感动,却又让人很麻木、很无奈的城市。你曾经十分向往她,对她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神秘感。就像一个男孩偷偷暗恋着一个姑娘一样,每天每夜都生活在恋爱的激情中。后来,当你久居伊朗,就会发现德黑兰并不是你梦想中的恋爱对象,突然间却又迷失了方向。德黑兰有时候甚至会给人一种风霜感,飘忽不定。德黑兰的高傲,有时让人只能见到遥远的神秘和深不可测。或许是与东方、西方世界的靠近,虽飘忽不定,但重新崛起的力量从未消失过。德黑兰更是一个全动感的城市,在德黑兰,生命的经历完全与信仰有关。德黑兰俗,真正的俗,不过德黑兰俗得坦坦荡荡,不像别的城市,俗得藏头缩尾,一脸小家子气。德黑兰是出硬骨头的地方,像霍梅尼、哈梅内伊、内贾德等人。

相形之下,漫步伊斯法罕街头,感觉更像是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信步,城市以白色、浅黄和淡绿为主色调,带有古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特点的众多古老建筑营造出另外一种幽雅散淡的氛围。数以千计的名胜古迹,使人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无论是在扎扬德河畔的丝绸要塞、萨法维王宫,还是阿巴斯当年检阅军队和观看马球比赛的皇家广场,以及比比皆是的波斯古代建筑群,无时无刻不在向你诉说着前尘往事。由于波斯古代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伊斯法罕俗有“世界之半”的美称。

德黑兰现代化建筑与传统文化的渊源

德黑兰自由纪念塔

德黑兰尊重历史文化,总是非常执著地刻意地在历史与创新之间找到某些联结点。在德黑兰北部山上的杰姆希德公园鸟瞰整个城市,一切尽收眼底,从花园别墅到二三十层的摩天大楼,从宽阔的绿树成荫的柏油路到最新式的小轿车,政府机关、外国使馆、现代企业、各类精品商店、星级宾馆、富豪住宅都建在这里。其中最醒目的建筑标志是洁白的“国王纪念塔(即自由纪念塔)”,融古波斯和现代欧美建筑风格于一体。广场中央是喷泉,四周绿树环绕,鲜花吐艳,可容纳数十万人聚会和举行阅兵仪式。然而,这座现代化的立体大建筑在许多方面似乎仍然强调着它与伊朗传统文化的渊源。纪念塔于1971年为纪念伊朗帝王2500年纪念周年而建,体现了萨珊王朝与伊斯兰建筑艺术风格的特点,这其中似乎包含着一些能让人们心领神会的感悟。

象征伊朗过去王权的“孔雀宝座”

德黑兰也是伊朗最大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工业制造业的产值占全国的一半,有纺织、榨糖、卷烟、皮革、食品、机械、炼油、水泥陶瓷军火工业。

西部和南部都是工业区,烟囱林立,浓烟蔽日,其中包括巨型的炼油厂、化工厂、发电厂和汽车装配厂等。市区周围还集中了全国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中心、新闻出版机构、文化艺术团体。位于市中心的伊朗国家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波斯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珍藏历代国王所收国宝珠宝博物馆隶属于国家中央银行,建于地下,以2米厚的钢筋水泥和合金材料浇灌墙壁,宝物封锁在防弹玻璃柜内,有电子监视系统监测。世界上最大的琢磨钻石之一“光海”,就收藏在这里。它重182克拉,晶莹透明,光芒万道,原产印度,与“光山”是一对“姐妹”。1739年成为波斯国王纳狄尔征伐印度的战利品,后来“光山”流落英国。这对“姐妹”,两次在公开场合显露。1902年伊朗国王访英时,将“光海”缀在精制的羔皮帽上,1937年英王乔治六世为皇后加冕时,将“光山”缀在皇后冠上。馆内还收藏有一颗37公斤重的纯金地球仪,上面镶嵌4.4万多颗红钻石、红绿钻石用来标明国名、地名。三顶以红钻石、红绿钻石、珍珠、黄金制成的王冠,其中一顶因为太重,以至没有一个国王真正戴过,只是在加冕时,当国王登上王座时,才轻轻悬套在国王头顶。国王离座,王冠随着悬索挂起收回。象征伊朗过去王权的“孔雀宝座”,全用黄金、钻石、宝石制成,是国王坐朝听政的御座。穆罕默德·礼萨国王加冕时,犹太教派敬赠了一块20公斤重的雕花金板,板上文字都是用钻石“撰写”的。

在德黑兰西郊建有世界一流设备的体育场,可容纳10万观众,盛大的第七届亚运会曾在此举行。而“加扎里电影城”仿造城市景观,再现了德黑兰昔日百余年建筑、街道、广场和名胜的历史风貌。德黑兰市内有1300多座清真寺,最著名的是伊玛姆清真寺,它原为皇家清真寺,始建于1809年恺加法塔赫阿里国王统治时期。环形拱廊饰以19世纪风行的精美彩釉,镀金的弯顶闪烁着多彩的光辉。宣礼之声彼此应和,庄严肃穆,使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在这里紧密地相联。

品尝波斯水烟

伊斯法罕和德黑兰之间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历史经历。伊斯法罕位于伊朗中部,德黑兰以南400多公里的盆地边缘,城区跨扎扬德河两岸,建城历史长达2500年,曾是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要地。历史上曾先后被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和阿富汗人占领。11~12世纪,在突厥塞尔柱王朝统治时期,始为国都。16世纪末~18世纪初,再次为萨法维王朝都城,在阿拔斯一世时被建成当时世界上繁华的都市之一,其都城历史远远早于德黑兰。

伊斯法罕的波斯情调

伊斯法罕的波斯情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材料,在世界最受旅游者喜爱的城市中,伊斯法罕远远超过德黑兰。伊斯法罕素有“世界之半”之美誉,她数以千计的名胜古迹和古朴典雅的波斯情调,成为吸引各国游客流连忘返的“品牌”。目前伊斯法罕伊玛姆广场及其周围的古建筑群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9年)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1989年,伊斯法罕已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结为友好城市。

本书作者两个女儿与好友易卜拉欣米(中)在扎因达鲁德河33孔古桥前留影

当你漫步在扎因达鲁德河畔,举目遥望,伊斯法罕恰像一颗晶莹剔透的钻石,每个不同的切面都射出夺目的绚丽光芒。数以千计的名胜古迹,如同一颗颗历尽沧桑的化石,又好似一首首卷幅浩繁的诗篇,生动地诠释着它的历史和传奇。事实上,地处扎格罗斯山脉脚下的伊斯法罕始建于波斯阿克美列斯王朝,在波斯萨珊王朝时成为主要的城市之一,曾经是伊朗伊斯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萨法维王朝的首都。闻听人们对这座古城的赞美——“伊斯法罕半天下”时不由使人想起中国人引以自豪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其珍爱之情可见一斑。伊斯法罕现为伊斯法罕省的省会,城市名在波斯语中意为“军队驻扎的地方”。

642年,这座城市为阿拉伯人所占领,10世纪波斯统治时期极为繁盛。1388年遭到帖木儿帝国的攻击而破坏。1598年,萨法维王朝时期,波斯国王阿拔斯大帝定都于此,筑起了壮丽的宫殿及清真寺。1721年,遭阿富汗族攻击而衰微,直到巴列维王朝时,才渐渐有所恢复。这座在萨珊王朝(224~651年)时就已闻名的城市,至17世纪萨法维王朝时盛极一时,人口约6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几座文化古城之一。

伊斯法罕城市的心脏是伊玛目广场,一个四周环绕着古老清真寺与王宫、集市的美丽大院。那些金碧辉煌的穹顶建筑宛如《天方夜谭》的现实版,在蓝天映衬下超然屹立着。

伊斯法罕市海拔1570米,蔚蓝的天空之下是远处紫罗兰色的山峦。山上积雪融化的冰水汇合形成了长达360公里的扎因达鲁德河。河水由东到西穿过城市时是那么平和宁静,甚至有时在河畔行走时竟察觉不到一丝波纹。这是伊斯法罕人的母亲河,沿河良田万亩,自古就生机勃勃,孕育出了令世人赞叹的辉煌文化。穿梭在伊斯法罕的大街小巷,看各种手艺人低头打造着种种挂盘、铜器与日用茶炊,恍然如回到了几个世纪以前的光景。

扎因达鲁德河33孔古桥(www.daowen.com)

集市外的街道上孩子们欢呼雀跃,人们闲坐在河堤旁野餐、聊天。扎因达鲁德河缓缓流淌着。漫步在河畔,恍惚进入了一个牧歌般的都市。河水穿过伊朗最古老的谢赫里斯坦桥,当地人所偏爱的“三十三孔桥”,兼作水坝的哈珠桥,连接皇家庭院的居易桥,穿过伊斯法罕人自己都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桥,静静地流淌着。

这些桥都是古代建筑杰作,长度从100米到300米不等,且功用多有不同。这些巨大的工程和独具匠心的设计也只有手艺精湛的波斯设计师才可以这样完美地完成。

位于恰哈尔·巴格的林荫大道是一条贯穿全城南北的大道,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长达5公里、宽47米的“四花园”大街是伊斯法罕市最繁荣的街。沿路有四排参天大树,两两对称地排列着建筑物和花园,有些花园的面积甚至大到4万~8万平方米。林荫道的两边还有用石子砌的人行道,一些地段装饰有花坛和人工瀑布。当年萨法维王朝的宫殿位于道旁,现在是星罗棋布的店铺和民宅。

位于市中心的伊玛目广场(伊斯兰革命前一直被称为伊斯法罕皇家广场)与林荫道相连,广场总面积为8万多平方米,相当于莫斯科红场的一倍。广场建于1612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广场的池水喷泉令人赏心悦目,月夜时分,正是“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景象。这里曾是萨法维王朝首都的心脏,它的四周是两层楼高的连环拱廊骑楼。如今,这个昔日赛马、练兵、游戏比赛的场地,已成为游人必至的景点。里面的商铺一家接着一家,陈列着传统的波斯手工艺品——铜器、绘画、首饰、陶器、木器等,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1597年,萨法维王朝国王阿拔斯一世决定迁都波斯古城伊斯法罕。当时该城已是一个大城市了,阿拔斯重修古城的目的是要将伊斯法罕变成一座富丽堂皇、精美雅致的名城,以永久昭示其统治的辉煌业绩,其中最著名的革新便是皇家广场。

广场的北面是无与伦比的伊玛目清真寺(原来叫“国王清真寺”),是伊朗清真寺建筑中的精品,走进它的巨大庭院,四周矗立的是四座宏伟的礼拜大殿,正门的大殿有两座超过40米高的宣礼塔相伴,而西面的大殿则有48米的宣礼塔。整个清真寺建筑以深蓝色为基调,以跨度极大的浑圆穹顶为主体结构。建筑物还饰以蓝色、金色和白色的花卉图案。

位于伊斯法罕的四花园大街

广场南面是皇家商队旅舍和大巴扎(市场),巴扎是盖有拱顶,由无数街巷组成的大迷宫,也是17世纪中东最大的商业中心,里面划分为专卖某一类商品或制作某一类物品的行业专区。西面的中端是国王朝政的宫殿,有六层楼,其中以第三层最为壮观,最高层是音乐厅,为了音响效果,它的墙四周修饰了许多碗状或长颈瓶状的壁龛。宫殿里不乏精美的壁画和釉砖镶嵌等细工之作。

广场东面是卢特夫罗长老清真寺,过去是王室的礼拜场所,其主色调是黄色,建筑装饰和设计在伊斯兰建筑学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被伊斯法罕人称为“世界景象公园”的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群是伊朗的骄傲,也是许多世界旅游者景仰的地方,它确实是波斯伊斯兰文明最优秀和最灿烂的体现。

广场周围的古建筑像一幅幅异彩纷呈的镶嵌画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作为多种文化与民族的聚集地,每个交相辉映朝代,都在这里留下了各自文明的痕迹。它的名胜古迹因此也体现着多元文化的风格,反映着历史和时代的风貌。

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伊斯法罕既是多元文化的发源地,又是一个充斥着恐怖、战争和呼唤文明的城市。宏伟精致的阿里·卡普宫是17世纪早期一座最雄伟的建筑,高48米,正门为6层。第三层有18根立柱,天花板镶嵌着装饰画和镜子,金碧辉煌,光彩夺目。阿拔斯二世于1647年修建的别具风格的“四十柱宫”坐落在一个花园中,占地6.7万平方米,宫殿门廊上的20根擎柱,倒映在门前的池水中,仿佛又出现了20根柱子,故称“四十柱宫”。宫内的大型壁画,再现了1514年波斯人在没有枪炮的条件下,英勇抗击奥斯曼的查尔德战役、伊斯玛依尔一世国王抗击乌兹别克人的战争、1747年纳迪尔王率领波斯人战胜印度军队的著名格尔纳尔战役……古往今来,在这个大舞台上,各种强权势力争争抢抢、打打杀杀,你方唱罢我登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英国人、俄国人、美国人等都曾占领掠夺过它,以至于今天的铀浓缩活动还锁定在这个地区。不少军事学家和学者在对伊斯法罕做过实地考察后,无不深有感触地惊叹道:“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也是哲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诗人追思过去、吸取灵感和焕发激情的最佳去处。”

伊斯法罕圣女阿丽娅教堂

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在这里和平共处

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17世纪中叶已建成的清真寺160余个,最著名的有礼拜五清真寺、伊斯法罕清真大寺和谢赫·鲁特福拉清真寺。其中礼拜五清真寺是这座城市最古老的清真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波斯伊斯兰风格建筑。它建成于11世纪末,是该城的轴心,被认为是千年建筑史上的里程碑。为纪念阿拔斯王朝著名科学家谢赫巴哈依,清真寺里设置了一个日晷(也叫日规),一年四季指示着伊斯法罕正午时刻。

在星期五清真寺礼拜的伊朗妇女

每天凌晨,天际尚未泛出鱼肚白,清真寺宣礼塔已传出高亢、悠扬的叩拜声。成百上千的穆斯林们聚集在清真寺,面朝麦加的方向,虔诚地进行着他们的晨拜。不久,咫尺之遥的基督教堂敲响了巨钟,雄浑的钟声飘出教堂的拱顶,回荡在古城的上空,传遍街巷的每个角落。身着黑色长袍或绛红色洗衣的天主教、东正教、亚美尼亚教的教士与修女们,形成一条黑色的河流,涌进教堂,在一片闪烁的烛光和圣洁的管风琴声中高唱颂主歌。接着,犹太教徒们也行色匆匆、成群结队地来到犹太教堂,有节奏地喃喃诵念经文。他们朝夕相处,熙来攘往,各种不同音色的钟声终日回响在清真寺、教堂上空。

希伯来铭文

伊斯法罕的文化包容性之强,在以伊斯兰教为主导的国家中是难以想象的。对于波斯人来说,自从萨珊王朝在此建都以来,伊斯法罕便成为波斯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民族的中心,它象征着昔日的荣耀和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对于伊朗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来说,伊斯法罕也不啻为一个“天堂”。伊斯法罕市的佐尔法区现有20余万亚美尼亚人,主要从事商业贸易和技术方面的职业。佐尔法区下设14个教区,有1座大教堂和1个亚洲天主教博物馆。亚美尼亚教堂以及在北部阿塞拜疆的圣·达太修道院(达太为基督教《圣经》故事中的人物,耶稣十二使徒之一)现在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基督教圣地朝拜者们每年7月的聚礼地点。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伊朗的犹太人除了在议会中有自己的代表之外,在全国还有30余座犹太教堂和自己的社区,有一个名为《塔莫斯》的刊物和自己的学校。位于哈马丹的以斯帖墓(以斯帖是位犹太美女,她是苏萨的犹太裔皇后和古波斯帝国国王薛西斯一世之妻,她曾劝说国王收回杀尽波斯境内犹太人的成命)周围,一些犹太侨民早在巴比伦时代便开始定居在那里,迄今仍保留着自己民族的语言和宗教特征。

波斯地毯

虽然伊斯法罕历经风雨沧桑,但它的魅力并未消失,伊斯法罕人正在致力于使这座城市焕发新的生机。而德黑兰作为伊朗的首都,在近几十年内得到特殊的经济倾斜,现代化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伊斯法罕与此优待“无缘”,却也“因祸得福”,保全了原有的古都风貌。两相比较,德黑兰更具备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特点,新潮、繁华且有点嘈杂,政治和商业气息更为浓厚;而伊斯法罕则典雅、安逸,虽略显落伍却透露出一种成熟的风韵。如果说德黑兰的革命大街、共和国大街和自由广场给人一种豪迈的印象,那遍布伊斯法罕老城区的小桥流水向人展示的则是一种婉约的情怀。

德黑兰和伊斯法罕的市民的行为举止也多多少少打上了各自城市特点的烙印。德黑兰人热衷政治,追逐时尚,喜欢热闹,待人接物中“实用主义”的东西多一些;伊斯法罕人则崇尚文化,讲究修养,喜欢安逸,送往迎来里更显得淳朴热情。正因为如此,伊朗人喜欢德黑兰,同时也依恋伊斯法罕。他们把德黑兰称做首都,同时也把伊斯法罕视为“伊朗中部的首都”。在他们心目中,这对耀眼的城市姊妹花永远是自己民族自豪与骄傲的象征。这样具有丰厚波斯伊斯兰文化和现代化气息的都市,出现伟大时一定豪气冲天,气宇轩昂;蒙受灾难时一定众志成城,悲情漫漫;处于改革与开放时,一定历尽坎坷,步履艰难;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则树欲静而风不止。它本身没有太大的主调,但却充满了重新崛起的力量!

波斯地毯是伊朗民族艺术的至尊

伊朗是世界地毯编织艺术的发源地。闻名于世的德黑兰古堡式地毯博物馆,珍藏从各地收集的16世纪~20世纪的珍贵地毯5000余件。由于室内保持20℃的恒温和适度的湿度,使地毯样品色泽始终鲜艳夺目。

伊朗卡善妇女编制手工波斯地毯

做工讲究的波斯地毯

伊朗的地毯编织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和中国、印度三足鼎立,在世界手工艺生产和制作领域享有盛誉。目前伊朗最重要的地毯编制中心是阿塞拜疆、伊斯法罕、卡尚、霍拉桑、库而德斯坦、阿拉克、克尔曼、法尔斯、巴赫蒂亚里、土库曼、萨哈尔等地区。在土耳其阿纳图利发现的文物资料表明,一块地毯残片是属于伊朗公元前6000年的织品。1949年俄罗斯考古学家卢达内库在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地区的比阿斯克发现的“帕席利克地毯”,其图案在伊朗其他地区如波斯波利斯遗址文物中也曾见过,权威专家认为这是产于伊朗的编织物,属于公元前500年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产品,据考查这是萨卡伊王子赠送给帕席利克统帅的礼物。人们普遍认为,纹路细腻、图案清晰、做工讲究的波斯地毯是伊朗民族艺术的至尊。在1998年的伊朗地毯博览会上,英国王室定制了十多块漂亮的丝毯,以纪念黛妃(黛安娜)遇难一周年。每年举行的“德黑兰国际博览会”已经成为介绍伊朗工业、科技、文化和地毯编织艺术的重要窗口。

纹路细腻、图案清晰的波斯地毯

本书作者(左)走进伊朗手工地毯商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