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盗火者案例:近现代史教学教师用书

中国盗火者案例:近现代史教学教师用书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7“中国的盗火者”[15]1877年,一艘开往英国的轮船上,一位青年伫立船头,遥望着西方的世界,若有所思。此后,严复的活动重心由海军界转向思想界,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在书中,严复还激励民众的斗志,强调“变法必可成功”。严复不愧为“中国西学第一人”。这对中国人的刺激实在是太大了。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中国盗火者案例:近现代史教学教师用书

案例7 “中国的盗火者”[15]

1877年,一艘开往英国的轮船上,一位青年伫立船头,遥望着西方的世界,若有所思。他心里有很多疑问: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今日何以沦落到受尽欺凌之境?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又何以如此富强?

他是幸运的。他获得了当时绝大多数国人都不可能有的机会,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和身心去亲自领略西方工业化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变化,进而得以回答萦绕在他脑海中的问题。此次留学播下的西学种子,更是让他成为了当时最先进的中国人。他,就是严复

严复之所以能获得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留学机会,不能不提及他年少时所受的传统教育和洋式学堂训练。

严复的父亲严振先是当时的名医,像当时所有的士绅家庭一样,父亲希望严复能通过科举成为达济天下的儒官,于是在严复7岁的时候,便将他送入私塾中学习。

严复的老师黄少岩很有学问,在他的教导下,严复了解了宋、元、明三代杰出思想家的处世态度和思想精髓。

正当严复沿着父亲所希望的道路前进的时候,不幸发生了。父亲病逝了!失去经济支柱的家庭陷入困境,严复只好放弃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之念,转而考入洋式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刚进入学堂的严复内心充满无奈和痛苦。令严复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所接受的教育会影响他的一生。他学外语,学西方近代科学,并因此打下了很深厚的知识根基。

1871年,严复以优等成绩毕业,被派到“建威”练习舰上实习;一年后,他被调到“扬武”兵舰。在这里,严复的学识和操作才能得到“扬武”舰英国籍教习托莱西的高度赞扬,在他的帮助下,严复获得了赴英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在格林尼次海军大学留学期间,严复“考课屡优等”。中国驻英公使郭嵩涛是一个十分有学问也十分自恃的人,但独钦佩严复的造诣。他对朋友说,只有像严复这样的人,才最有资格出使英国。以后严复回国,郭嵩涛特别写信给清政府,力荐严复,请予重用。

在英国,严复看到了它的繁荣发达,回顾落后贫穷的祖国,他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严复认真地考察着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对英国得以崛起的思想根源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求得答案而热切地探索着……资本主义的政教文明在他脑海里扎根,君主立宪、自由平等以及达尔文斯宾塞进化论思想更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两年后,严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英国海军大学,回国后在船政学堂担任总教习。1890年,严复成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此时的严复,书生意气十足,他议论朝政,指陈时弊,往往鞭辟入里,在封建士大夫中声望越来越高。

不久之后的一场战争,让国人颜面扫地,更惊醒了严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向西方学习不到30年的日本,竟然打败了中国!面对此种屈辱的局面,严复站了出来,向社会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中华民族何去何从?五千年文明古国面临历史选择,一任故步自封坐以待毙,还是改弦更张死里逃生?

1895年2月至5月,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大声疾呼,连续发表了五篇政论:《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他把中西不同的文教、政治、道德以及风俗一一进行对比,指出,“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用西洋之术,而富强自可致”。

此后,严复的活动重心由海军界转向思想界,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严复从西方盗来《天演论》(即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火种,欲使中国人民在火光中觉醒,也在火光中得到新生。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只取了其中“进化论”部分,用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来代替赫胥黎的伦理学主张,同时又抛弃了斯宾塞“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采取了赫胥黎“与天争辩”的积极观点。严复翻译西方著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向国人发出祖国危亡的警告,于是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天演论》进行了大规模的取舍和改造,在书中,严复自己的按语竟然有1/3之多。

在书中,严复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也适用于人类社会,阐明中国若顺应天演规律,变法维新,就可以“自强保种”,反之则会“亡国灭种”,为天演所淘汰。严复希望民众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书中,严复还激励民众的斗志,强调“变法必可成功”。

严复认为,强国要政有三: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为了实践自己的主张,他与夏曾佑、王修植一起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提倡西学。严复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都是抱着爱国主义激情来唤醒国人,力图在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挽救中华民族。他的思想活动和所有启蒙活动,就如严冬后的春雷,惊醒了沉睡多年、做着帝国美梦的国人,震醒了中华民族,点燃了中国新思想的火种!严复不愧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只是少数精英人物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到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胡适谈《天演论》的影响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少年的心和血。“天演”、“物竞”、“天择”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作自己或儿女的名字,陈炯明不是号竟存吗?我有两个同学,一个叫孙竞存,一个叫孙天择。我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

资料来源:胡适:《四十自述》,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33。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向西方学习不到30年的日本,竟然打败了中国!这对中国人的刺激实在是太大了。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面对此种屈辱的局面,曾经留学英国、亲身领略过西方工业化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变化的严复站了出来,向社会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中华民族何去何从?五千年文明古国面临历史选择,一任故步自封坐以待毙,还是改弦更张死里逃生?1895年,严复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这一振聋发聩的呐喊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在惨痛的事实面前猛醒过来,意识到摆在面前的问题已不是一般地谈论什么“自强”、“求富”,而是要直截了当地起来“救亡”。

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从西方盗来《天演论》的火种,欲使中国人民在火光中觉醒,获得新生。严复翻译西方著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向国人发出祖国危亡的警告,于是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天演论》进行了大规模的取舍和改造,在书中,严复自己的按语竟然有1/3之多。在书中,严复宣扬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希望以此让民众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在该书按语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进者日昌”[16],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在书中,严复还激励民众的斗志,强调“变法必可成功”。《天演论》对中国人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严复作为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抱着爱国主义激情来唤醒国人,第一个把西方的进化论思想介绍到中国来,力图在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挽救中华民族。他的思想及其启蒙活动,惊醒了沉睡多年、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国人,震醒了中华民族,点燃了中国新思想的火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称赞严复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孙中山先生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为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经历了由物质层面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艰辛探求,给后人留下了理性的反思和深刻的思想启迪。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教学建议(www.daowen.com)

本专题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专题介绍了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程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分析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主要原因,说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重大意义及其经验教训。

通过本专题的教学,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国广大爱国军民的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并使他们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本专题的教学,教师还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制度的腐败以及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导致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认识到不推翻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是不可能的。

本专题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讲述“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时,教师应注意客观分析义和团运动在反侵略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不要过分渲染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封建迷信等非理性因素,而应重点分析其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中的重要积极作用。

在讲述“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时,教师一方面应强调,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更根本的原因,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另一方面应强调,经济技术的落后虽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意味着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就不应当进行反侵略战争或在战争中就一定打败仗。当时的中国,不仅武器装备等很落后,而且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反抗。这样才使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遭到失败。

在讲述“民族意识的觉醒”时,教师应注意向学生说明,晚清时期是一个社会巨变的时代,是一个新陈代谢的时代,也是中国开始觉醒的时代,是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并走向世界的时代。为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经历了由物质层面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艰辛探索历程,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注释】

[1]摘编自汤仁泽:《枪炮轰鸣下的尊严:1840年至1911年的中国故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何瑜:《甲午战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载《学习时报》,2004-05-10。标题自拟。

[2]林乐知:《中东战纪本末》,见《中日战争》(一),20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上海广学会:《万国公报》,辛丑年正月。

[4]摘编自武斌:《世纪中国:光荣与梦想》(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王树增:《中日甲午战争》,载《北京青年报》,20020917。标题自拟。

[5]摘编自陈晓卿主编:《百年中国(1899—1949)》,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武斌:《世纪中国:光荣与梦想》(上)。

[6]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598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

[7]《有关义和团舆论》,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四),245~24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8]《八国联军志》,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244页。

[9]《三民主义》,见《孙中山全集》,第9卷,315~3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毛泽东文集》,第8卷,3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摘编自李宜霞:《论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的严重失误》,载《社会科学家》,2000(3);陆元:《慈禧太后是如何盗用海军经费建造颐和园的》,载《中国档案报》,20041126;马学民:《“六不”总督叶名琛》,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10)。标题自拟。

[12]摘编自《落日的辉煌——十七、十八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载《学习时报》,2000-06-19。标题自拟。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16页。

[14]摘编自穆智:《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载《北京青年报》,2002-08-30。

[15]摘编自林国清:《“中国的盗火者”严复》,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05-29;重林:《严复:传播西学第一人》,载《人文现代教育报》,2004-10-22。

[16]《天演论》,见《严复集》,第五册,1351~135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