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4 晚清昏庸君臣扫描[11]
镜头一:因循守旧、虚骄自大的道光皇帝
鸦片战争前,道光依然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因循守旧、虚骄自大而不自知。鸦片战争快要结束了,他才向前线将领打听:“该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相通?”道光对英国侵略者来华侵略意图认识不清,以为英国人远道而来,只是为了通商,没有将他们视为潜在的征服者,因此,不可能在军事上、物质上采取相应的备战措施。
道光在鸦片战争期间,存在着严重的用人不当的失误。首先,打击以林则徐为首的抵抗派。在英军攻陷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后,道光急得手足无措,穆彰阿、琦善乘机进谗言,胡说“开兵衅”是林则徐禁烟处理不当造成的。道光偏听偏信,严厉斥责林则徐。琦善把英国侵略者骗离天津后,道光称赞琦善“片言片纸,连胜十万之师”,马上以“办理不善”、“误国害民”的罪名,将林则徐、邓廷桢撤职查办。其次,重用昏庸无能、贪生怕死之徒。取代林则徐的琦善在广州交涉时,竭力讨好侵略者,撤掉了林则徐的战守设施。义律充分利用琦善软弱求和的心理,企图以武力迫使琦善早日答应他们的侵略要求,并侵占了香港岛。道光觉得割地有伤“国体”,于是对英宣战,并派侄儿奕山为靖逆将军,隆文、杨芳为参赞大臣,前往广东与英作战。杨芳先期到达。愚昧无知的杨芳认为英舰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行走如飞,且能用大炮击中目标,其中必有“邪术”,决定用污秽之物,“以邪治邪”。他传令保甲收集妇女尿盆,放在木筏上,让木筏冲着敌舰方向,结果招致清军惨败。奕山到达广州后按兵不动,提出了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方针。英军炮轰广州城,奕山竖起白旗投降,与侵略者签订了《广州和约》。事后,奕山谎报军情,蒙骗道光。真相大白后,道光不仅没有追究奕山的责任,反而诿过于林、邓,将他们充军伊犁。道光在浙东连失三镇后,派遣另一个侄儿“扬威”将军奕经去浙东收复失地。奕经是一路游山玩水,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到达苏州。奕经愚昧地相信迷信,相信梦幻,不仅没有收复三城,反而丢了慈溪。当时杭州流行这样的民谣:“扬威威不扬,靖逆逆不靖;广省已难堪,浙江辱更甚。”
在英军兵临南京城下后,道光再也听不进任何抗英的正确主张而放弃主战一心“主抚”了,道光的妥协投降最终导致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
道光认为和约签订后,从此英中将永远相安无事,认为和约是保持中英相安无事的“万年和约”。认为允许通商是“施恩”,割让香港是“赏借”,而清政府的屈辱求和是“俯顺夷情”,是对化外之人的“恩赐”。他继续浑浑噩噩,战后依然坚持一套落后的封建制度,没有采取多少变革措施。鸦片战争后,清廷错过了近20年的学习西方的大好时机。
镜头二:古之所无、今亦罕有的“六不”总督叶名琛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为扩大在华的既得利益,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其侵略野心已昭然若揭,但刚刚升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却对此不理不睬,不作任何战守准备,有人曾进言备战,却被他斥为虚妄之说。及至战火燃起,作为战争直接决策人的叶名琛却一味敷衍和迷信,他曾向神灵求卜,卜语上说英军在天黑后自会撤退,于是深信不疑,下令军队不准还击。到第二年英军再次进攻广州,他仍然如法炮制。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中说英法联军必不敢进攻,据此,他便把英法军队发出的最后通牒当做“纯属恫吓”,对下属要求严守的建议却一律不听。然而,战局的进展却完全出乎他的预料。1857年12月,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广州城。总督府官员人马大都四散奔逃,唯有叶名琛端坐厅堂,袍衿上挽,照常批阅公文,部下劝而不动,最终叶名琛被俘。做了“阶下囚”的叶名琛还幻想有朝一日,晋见英国女王,当面指责英军的无理行径,他自诩为“海上苏武”,拒不投降。在被押往国外之前,叶名琛让人取来朝靴官服,带上中国的厨役和理发匠,还买来了数石粮米。在登轮之际,侍者劝他投水自尽,他坚决不依。不久,所带粮食吃尽,随从想购买外国粮食,他又坚决不从,于是绝食而亡,客死他乡,给后人留下了“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的笑柄。
镜头三:贪欲误国的慈禧太后
1886年光绪皇帝已经16岁,依照“祖制”,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将于次年结束“垂帘听政”,由光绪亲政。慈禧要求扩建西苑三海、重建清漪园,以作为“撤帘归政”之后的颐养之所。1886年1月16日,慈禧太后连下三道筹款“懿旨”,其中有“著准由海军衙门存款内借银40万两以资应用”的内容。
1887年1月15日,醇亲王奕譞授意李鸿章,以筹措海军经费名义,向德国商人借款500万马克,合银90余万两,用于西苑三海工程。
颐和园工程直至1894年甲午战争时才被迫停止,前后总计耗银高达数千万两。同年6月1日,户部上奏,“库款支绌,亏短甚巨,请饬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等械器暂行停购两年,并裁减勇额”。
自北洋水师购买的“致远”号等四舰于1888年驶回后,至1894年中日开战,清政府就再未购买过新的军舰。日本为使海军赶超清朝,曾于1886年6月发行海军公债1700万元,用于购置军舰。甲午海战前夕,李鸿章曾有一份奏折,分析中日海军实力对比说,日本有战舰21艘,其中9艘是1889年以后欧洲建造的新式快船,时速可达20海里至23海里;而北洋水师的25艘战舰,全部是1888年以前的老型号,时速均在18海里以下。而且日舰均装备新式速射快炮,北洋水师不仅没有快炮,有些战舰还有炮位空缺。(www.daowen.com)
就在慈禧60大寿庆典紧锣密鼓筹办之际,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黄海丰岛海域对北洋水师发动袭击,甲午战争爆发。
当时有人做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以讽刺慈禧太后贪欲误国的丑恶行径。
中国在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以原有社会制度的黑暗腐败和各方面的落后为内部根源的。正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外妥协投降且昧于世界发展潮流,对内压制民众反击外来侵略势力的斗争,才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晚清时期,辉煌的康乾盛世早已失去了它炫目的光芒而成为明日黄花,政治腐败、吏治败坏、贪污成风、贿赂成习、军备废弛,学术领域“万马齐喑”。清政府官僚机构腐败至极,根本经不起侵略战争的冲击,也无法组织社会力量进行抗战。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他们大多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甚至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所以,他们不仅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且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的失败揭开了中国历史惨痛的一页。作为鸦片战争清朝一方的最高领导者、组织者,道光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犯了一系列严重的失误,对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鸦片战争中,以道光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用停滞的眼光估计自己和世界,不知彼不知己,缺乏战备,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道光皇帝优柔寡断,时和时战,摇摆不定。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对敌妥协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钦差大臣奕山到广东,竟然把人民群众诬蔑为“汉奸”,主张“防民甚于防寇”;打击抵抗派,破坏了广东以至全国的抗英气氛,使有识之士寒心不已,助长了妥协气焰;重用昏庸无能、贪生怕死之徒,使战局每况愈下,最终不得不妥协求和。1842年6月以后,英舰闯进长江,一直打到南京下关江面。此时,英军在华兵力总共不超过两万人,中国抗战还大有回旋余地。但是,清政府和道光皇帝却因东南财赋之区在战争中陷入严重混乱而惊恐不安,害怕战争持续下去,会引发农民起义,因而急于向英国侵略者谋求妥协,于1842年8月,在英军炮口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对于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声称“外示信义”而持“恪守”原则,听任作恶的西方歹徒在领事裁判权的庇护下逍遥法外,但对奋起反抗侵略者的民众却施以严刑峻法。鸦片战争的炮声,没有将道光皇帝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战后他依然坚持一套落后的封建制度,以财政支绌为由,拒不采取任何措施来学习和制造坚船利炮,对于汲取失败教训、发愤图强、重振国威,更是全然不加考虑。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两广总督叶名琛是昏庸虚骄的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洋人打上门来,他“不死,不降,不走,不战,不和,不守”,只管关起门来扶乩请神,在僚属面前,装得什么事都没有。广州城破之后,叶名琛做了俘虏,被带到了船上,一路漂泊,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在那里,他被关在一栋小楼里,以“海上苏武”自诩。不久,所带粮食吃尽,随从想购买外国粮食,他又坚决不从,于是绝食而亡,客死他乡,给后人留下了“古之所无,今亦罕有”的笑柄。
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卷土重来,进犯津、京,咸丰帝虚张声势,声称要亲自率军决战,但在联军逼近京城之时,却立即率后宫亲信逃往承德。奉命留京办理交涉的恭亲王奕,不仅全盘接受英、法提出的条件,签订了《北京条约》,还被俄国使臣操纵于股掌之中,让俄国轻易地获得了远远超出英、法的侵华成果。
在中法战争后期,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使法国侵略者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茹费理内阁还为此而垮台。可是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竟以此为和谈资本,加紧妥协求和活动,签订《中法新约》,并下令前线清军停战撤兵。法国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全在这个条约中得到了满足。法国在战场上未得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得到了。法国人大为惊喜,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中法战争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这样的结局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屈辱的悲剧只有在近代中国才会上演。
中日甲午战争时,掌握实权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1894年,清廷为筹办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甚至不惜挪用海军军费。就在日本举国扩军备战之际,清朝君臣却在考虑如何给皇太后贺寿。11月7日慈禧太后寿辰,恰好是日军攻陷大连之日,但慈禧太后却照样在宫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还让皇帝与大臣们陪坐听戏三日,不问国事。指挥战争的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控制的北洋海军和淮军的实力,消极避战,积极求和。海陆军将士们的英勇作战,辽东人民的奋起抵抗,由于得不到清政府的有力支持,都无法挽救战局。中日甲午战争最后只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及亲贵大臣们匆忙西逃,派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向八国联军乞降求和,而对抗击外国侵略者的义和团却发布上谕予以镇压。抗击八国联军的反侵略战争,就是这样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的。
清朝统治者的所作所为,证明它在内忧外患之中,完全是将自身统治的安危置于民族利益之上,在西方侵略势力面前,根本没有勇气与能力捍卫国家权益。虚骄自大,对外情茫然无知,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是清朝统治集团的痼疾。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在这样腐败的政府领导和指挥下的战争,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二)经济技术的落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