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5 如何认识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9]
否定革命的言论中,有一种观点是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这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不是反帝反封建,不是革命,而是现代化(近代化),“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这实际上是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无须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不必革命,只要改良,就能够实现现代化。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现代化代替革命,或者将二者对立起来,是错误的。研究中国近代史,不能离开当时中国的国情,要历史地看问题。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不独立,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社会贫困落后,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反帝反封建斗争就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国家繁荣富强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这是中国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解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问题,现代化是“化”不起来的。
近代中国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始终没有得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西方列强依仗不平等条约取得特权,不仅在中国倾销商品,而且经营了许多企业,不断扩大外资在华的势力,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据统计,外国在华资本总额的比重:1894年为60.7%,1913年为80.3%,1920年为70.4%,1936年为78.4%……在外国资本的压迫摧残下,中国民族资本无力与之抗衡,许多民族工业逃脱不了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提倡“实业救国”的张謇,创办了大生企业集团,曾经有所发展,但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情况下,最终失败了。被认为是中国自主经营最成功的开平煤矿,1900年在中外合办的名义下,被英国资本吞并。此后,英资又挟其优势,吞并了另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滦州煤矿。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是发展较迅速的,但在1918年到1927年间,因欠帝国主义债务无力偿还而被拍卖、吞并的中国纱厂就有7家。1931年,日本在天津尚无一家纱厂,到1936年已收购了华商纱厂中的4家,控制了天津纱厂纱锭的71.72%、布机的76.34%……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下,命运更为悲惨,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据统计,中国近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1920年为4.9%,1936年为10.8%,1949年为17%。这些数字表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十分艰难、缓慢的。在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09年里,近代工业经济才积累了17%,而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占了83%。小农经济如同汪洋大海,而近代工业不过是这大海中的几个孤岛。毛泽东深刻指出: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
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支持反动派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维护,封建土地关系、商业高利贷资本和一切前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及上层建筑得以存在下来。帝国主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又使中国停留在半封建状态。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既没有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使中国实现现代化。不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不革命,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现代化既不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来代替革命,也不能将它和革命对立起来。革命或反帝反封建斗争,要实现的是独立、民主、富强,也就是现代化,二者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毛泽东在解放前曾多次讲过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他说:“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是应该发展的,中国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这就要解放生产力,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这清楚地说明了现代化不能代替革命,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是与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相连的。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不独立,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社会贫困落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这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主要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www.daowen.com)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在这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必须首先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才能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不解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问题,现代化是“化”不起来的。毛泽东曾多次讲过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他强调:“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10]他还指出:“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是应该发展的,中国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这就要解放生产力,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11]这清楚地说明了革命和现代化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革命是现代化的前提。不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不革命,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始终没有得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在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09年里,小农经济如同汪洋大海,而近代工业不过是这大海中的几个孤岛。到1949年时,近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7%。这既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中国的结果,也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
历史表明,帝国主义列强绝不会自动放弃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封建主义势力也绝不肯自动放弃自己控制的政权,所以,以改良的方式是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并不能给中国指明正确的出路。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12]事实证明,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可能使无数爱国仁人志士为之献身的美好理想真正成为现实。那些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无须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不必革命,只要改良,就能够实现现代化,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现代化代替革命,或者将二者对立起来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