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 《南京条约》——一道耻辱的界碑[6]
1842年8月29日下午,南京下关江面密集的80余艘英国军舰的所有桅杆都挂上了米字旗,船上一万多名陆海军官兵近乎歇斯底里地狂欢着,因为刚签完字的条约已结束了打开中国大门的“通商战争”(英国对鸦片战争的称呼)。
站在江岸边看着他们的清朝大吏,竟也感到总算松了一口气,以为对这些“性同犬羊”的“夷狄”以“抚”成功,便能“消弭衅端”,达到“万年和好”。没想到,这一条约使得更大的灾祸在随后几十年间接踵而来……
鸦片战争持续了两年。清军抵抗微不足道,英军战死不足500人,不适应水土造成的疾病却成为侵略军最大的敌人,病亡达2000人,远洋运兵能力还不足的英国也急于在取得有利条件后结束战争。
从1840年6月起,英军两次攻占浙江定海,还曾驶到天津大沽口海面,又攻下虎门直逼广州城下,清军虽无战不败,但沿海城池的不断失守却撼不动紫禁城的龙椅。对建都内陆的庞大中国来说,小小的海上远征军想置其于死地谈何容易!不过,50年前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来华横贯南北的旅行,已探明了扼住清王朝命脉的要害——切断运河漕运。此时北京的清室及满族八旗连同为其服务者不下百万人,已无法由贫瘠的北方供养,而一向依赖江南的漕粮织物。英国舰队若能沿长江西溯控制一段运河,京城百万消费者很快便要成为饿殍,那时再苛刻的条件也会被接受。
1842年6月英军攻占上海后,便派船西驶逐段测量水文,从印度调来援军后又集中起1.5万兵力,开始溯江西攻镇江、南京。
镇江失守,使半年前还下令“大张挞伐”的道光皇帝决意求和。
8月29日,清廷议和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鉴登上英舰“康华丽”号,首先被英国人领着参观了一圈。这是中国近代的朝廷大臣最早登上外国战舰,他们亲眼看到过去闻所未闻的洋枪和大炮,昔日的虚骄立即化为惊恐不已。
据历史记载,这次上舰谈判为时几小时便匆匆签约。所谓谈判,竟没有涉及条约内容,说的全是音乐、武器、糖果点心一类的废话。
于是,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南京条约》便完全按英国人的13项条件画押。赔款2100万元(合1600两白银),相当于清廷一年财政收入的1/3。最使中国主权从此变得不完整的,是割地(香港)丧失了领土权,开放通商口岸失去了港口防守权、关税自主权,赦免战时的汉奸失去了司法权。过去主权完整的封建社会,从此要加上两个“半”字,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19世纪40年代初,英国以实现海外殖民扩张为目的,以中国实行禁烟为借口向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www.daowen.com)
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蓄谋已久。清政府采取的禁烟措施,特别是钦差大臣林则徐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收缴鸦片的行动,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但中国严禁鸦片的正义之举,却被英国资产阶级视为挑起侵华战争的借口。1840年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这次战争持续了两年多。腐朽的清政府和战不定,道光皇帝忽而“大张挞伐”,忽而倾向求和。清军抵抗微不足道,连遭败绩。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等在停泊于南京长江江面的英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下关江面密集的80余艘英国军舰上1万多名陆海军官兵近乎歇斯底里地狂欢着,因为刚签完字的条约已使英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接着,1843年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权益。如:赔款2100万元,相当于清廷一年财政收入的1/3;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侵入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界标。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因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清朝统治者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视为对“夷狄”的“安抚”,以为可以“消弭衅端”,达到“万年和好”的目的。没想到,更大的灾祸在随后几十年间接踵而来……
1856年10月至1860年11月,英法等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侵略者炮口的威胁下,清政府先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沙俄和美国也乘机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外国侵略者的魔爪伸进了中国腹地,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1894年7月25日,日本军舰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只和护航舰,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全权代表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时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空前加深。
1900年6月,英、德、俄、美、日、法、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朝统治者于1901年9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清政府对中国主权的大拍卖。条约实际上已把清政府置于列强的严密控制和监督之下,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