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内在的小孩,带你看透他人的过去
微表情关键词 不要小看“过去”这个词对人的影响,我们现在的种种行为所反映的,都是我们过去未曾被满足的意识。了解自己内在的小孩,我们可以了解自身,改正缺点;而了解他人内在的小孩,则更有利于深入人心,掌控他人。
一匹小马被拴在木桩上。它年龄还小,非常调皮,不是想去追逐翩翩飞舞的蝴蝶,就是想去啃两口路边的青草,但是以它的力气,却根本无法撼动拴着它的木桩。因此时间久了,当小马被拴在木桩上时,它就安安分分地不再挣脱。
渐渐地,小马长成了大马,它的力量成倍地增长,可以拖动几百斤的大车,也足以拔起那根小小的木桩,但是,每当大马被拴在木桩上时,它就会像小时候一样安分,丝毫没有去撼动木桩的念头。
习惯是一种恐怖的力量,特别是从小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而这种恐怖的习惯性,与我们要讲的“内在小孩”有着很大的关联。
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大多数现代人都有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社会、世界,甚至是自己的相处模式,这种模式多在人们六岁以前就已经确立了,在行为心理学中,被称为“内在的小孩”。
简单来说,内在的小孩就是父母在儿童幼年时,由于对待他们的方式、方法和行为上的问题,让孩子们在内心中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在成年后,他们会不自觉地将这种模式套用在自己,甚至是他人的身上。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人们“内在的小孩”的外在表现,来轻易推断出他人的过去、性格,乃至于通过这一点,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
阿桑是一位众人眼中的“女强人”,她做事刚烈果敢,进取心强,进公司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从一名普通的职员荣升为副总经理。
阿桑坐上副总位置的那一天,每一位和她交好的同事都十分喜悦,纷纷夸她“事业有成”,但反观阿桑自己,却仍然是一脸落寞的模样。
“难道坐上副总的位置,你还有什么不满吗?”十分看重阿桑的总经理问她。
“不是这样,杨总。”阿桑摇摇头,“能够升上这个职位,我当然十分高兴,可是,有时候我却在想一个问题:我总是在不停地追求成功,可是对我来说,成功究竟是什么呢?”
阿桑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迷惘,与她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分不开。她是家里的大女儿,还有一个妹妹,比她小两岁。(www.daowen.com)
妹妹年纪小,头脑也十分聪慧,因此比阿桑更得父母喜爱。每次考试之后,父母总会拿着妹妹的试卷大加夸赞,给她口头或物质上的表扬。但是阿桑学习稍差一些,不得父母喜欢,因此就总是被冷落在一旁。
不甘如此的阿桑分外努力,成绩节节高升,可是,无论她如何用功,父母都对她所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慢慢地,阿桑觉得是自己取得的成功还不够大,还不够明显,因此,她要取得更大的成功来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可是,努力了这么多年,阿桑却越来越迷惘,不知道自己这些年的努力,究竟是为了得到什么。
阿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与她小时候养成的“内在的小孩”分不开。她内在的小孩是如此地需要成功,需要被关注。但是,在长大之后,她显然无法得到来自于父母当时那样的肯定,因此对自身产生了迷惘。这时候,如果有人能够给她类似的感觉,那么她必然会对那个人死心塌地。
阿桑也许还表现得不够明显,但我所认识的小斌,就是非常典型的这种人。
小斌和小徐是同组的同事,从能力上来说,小斌要比小徐强一大截,但是他却经常帮小徐做事,小徐也心安理得地指使着小斌去做这个做那个。
不少同事都不理解他们的这种关系,在他们看来,小斌完全不需要这么依赖小徐,以他的能力,就算是一个人单干,也能独当一面。
但对于小斌来说,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在他没有认识小徐之前,他每做一件事,总要瞻前顾后地考虑半天,生怕自己做不好,不如别人,更怕挨老板的骂。于是,交给他的任务,他总是想做到尽善尽美,但往往因为这一点而耽误了时间,让老板大发雷霆。
自从跟小徐“搭伴儿”之后,小徐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小斌,恭维小斌,让他对自己做下的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毫无疑问,小徐正式摸清了小斌“内在的小孩”,才能够依着他的脾气秉性,为自己创造利用的价值。
内在的小孩影响的意义是如此深远,它不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自然生长,反而会在我们陷入痛苦或是困境的时候,强烈地爆发出来。这是一种拴住我们自己的力量,但同时,如果能够认识并突破它,对于我们的成长,会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