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鼻部疾病
第一节 鼻 息 肉
一、定 义
鼻息肉是鼻一鼻窦黏膜的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息肉为临床特征。是常见疾病,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中鼻甲游离缘、筛窦、筛泡、筛骨钩突、半月裂孔及上颌窦口等处。由鼻部黏膜长期水肿所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变态反应和慢性炎症为主要原因。病理表现开始为局部黏膜水肿、半透明隆起、无蒂,此时称息肉样变性。病变继续发展,因水肿组织的重力作用,逐渐下垂而形成有蒂的息肉。鼻息肉可分为水肿型(黏液型)、血管型(出血型)、纤维型、囊肿型等数种,一般常见者为水肿型或混合出现。
二、诊 断
1.进行性鼻塞 随息肉缓慢长大,并逐渐发展为持续性鼻塞。常伴有鼻窦炎,使鼻涕增多;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和头痛等症状。可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多数为多发性及双侧性。
2.息肉生长过大时,外鼻可发生畸形 鼻梁变宽而膨大形成“蛙鼻”。悬垂于后鼻孔的单发性息肉,称后鼻孔息肉。
3.鼻腔检查 鼻腔内有单发或多发的息肉状物,灰白或淡红色、柔软、无痛、表面光滑;一般不易出血,触之无痛;似新鲜荔枝状或去皮葡萄状。后鼻孔息肉多来自上颌窦,前鼻孔检查有时不易发现,鼻腔收缩后可以看到,有时可垂至鼻咽腔。
4.鼻内镜检 可以了解息肉部位、范围和来源。
5.影像学检查 CT扫描(水平位和冠状位)。
6.根据其形状、色泽并触诊,诊断多无困难,但应与鼻腔内类似鼻息肉表现的其他病变进行鉴别。
(1)鼻中隔黏膜肥厚或中鼻甲肥大:呈息肉样变者均可被误诊为鼻息肉。前者表面颜色较红,基底较宽而不易活动,触诊时较硬。
(2)脑膜-脑膨出:可做颅骨侧位或颅基位X线摄片,亦可做X线额部断层摄片,可见颅骨缺损。
(3)内翻性乳头状瘤:外形如多发性息肉,表面粗糙,色灰白或淡红。病理组织学特点是上皮向基底方向呈内翻性生长。手术时易出血,术后易复发,并可恶变。
(4)鼻咽纤维血管瘤:常发生于男性青年鼻腔后段及鼻咽部,基底广、色深红或灰色,呈圆形或结节状或分叶状,并向四周扩散,可反复鼻出血,甚至大量出血。
(5)鼻部恶性肿瘤:凡单侧进行性鼻塞、鼻涕带血并伴有剧烈头痛、面部麻木者,均应考虑鼻部恶性肿瘤的可能,须施行活检明确诊断。
三、治 疗
1.局部类固醇激素治疗 初发的小息肉、鼻息肉术前和术后,应用丙酸倍氯米松(伯克纳)、丙酸氟替卡松(辅舒良)、布地奈德(雷诺考特)鼻喷剂。
2.手术治疗 对有症状或影响鼻窦引流时应手术治疗。提倡鼻内镜下手术,减少复发机会。必要时开放筛窦。术后综合治疗。
(姜绍红)
第二节 真菌性鼻窦炎
一、概 述
真菌性鼻窦炎,又称真菌性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组织,甚至骨质的真菌感染性疾病,或鼻窦黏膜对真菌的反应性疾病,或真菌在鼻窦内呈团块状积聚的一类鼻窦常见的炎性疾病。真菌性鼻窦炎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类。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发病率有较明显的增高趋势。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曲真菌,占80%以上,其次为毛真菌、白色念珠菌、孢子菌,这些均为条件致病菌。毛真菌感染则相当险恶,因为其更倾向于侵入动脉弹性内膜层,形成血栓,继发缺血性血栓及出血性坏死。各种因素所致的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受阻,是部分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放疗及艾滋病患者等均为真菌性鼻窦炎的易发人群。女性发病高于男性。上颌窦易发病,依次为筛窦、蝶窦及额窦。单窦发病为主,也可逐渐累及一侧全组鼻窦。
二、诊 断
1.非侵袭性
(1)症状多不典型,表现为单侧鼻塞、脓涕、涕中带血、涕中污秽物或干酪样物,鼻内异味。
(2)部分病例首发症状为单侧头面部疼痛.发生在后组筛窦者可出现无任何诱因的视力下降。
(3)鼻腔检查:可见单侧的中鼻道较狭窄,黏膜肿胀,可有黏稠污秽分泌物或块状物。
(4)鼻内镜检查:可见窦口黏膜肿胀,或见黏稠脓液,或干酪样物。
(5)上颌窦穿刺可冲洗出干酪样或泥沙样物。
(6)CT检查:见单窦或多窦均匀的密度增高影,有颗粒状或絮状高密度影。窦壁常见膨胀性骨破坏,窦腔内的病变组织可呈结节状突入周围组织,但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7)活检:组织中可找到真菌。
2.侵袭性 病程短,发展快(24h至1周),表现为鼻腔或鼻窦黏膜溃疡及骨坏死,因血管栓塞而引起眼、鼻腔等邻近器官坏死。
(1)发热、眶部肿胀,面部疼痛肿胀,进一步头痛加剧、视力下降,神情淡漠、嗜睡。
(2)鼻腔检查:早期,鼻甲黏膜苍白,此缺血表现易被忽略;晚期,鼻黏膜黑色及鼻甲坏死,鼻中隔结痂及坏死。
(3)球结膜红肿、突眼、颈强直至昏迷。
(4)影像学检查:CT扫描,早期可见窦腔黏膜增厚,鼻窦腔不均匀混浊;晚期可见窦壁骨质破坏。MRI能较好地显示大血管、海绵窦的早期变化及病变向颅内扩展的情况。
(5)组织病理学检查黏膜内有大量的真菌成分,尤其血管内有真菌团块栓子,引起血管炎、血管栓塞、出血和组织坏死,黏膜组织无炎性细胞浸润,邻近器官破坏严重。
三、治 疗
1.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手术治疗为主。原则是彻底清除鼻窦内全部真菌团块,扩大鼻窦开口,保证术后长期充分的引流及通气,从而完全改变真菌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Caldwell—Luc手术、鼻外进路筛窦蝶窦开放术、鼻侧切开术等。经鼻内镜手术为目前的最佳选择。术后需要长期鼻内镜随访,不需要全身用药。
2.侵袭性鼻窦炎
(1)手术治疗:原则是鼻窦黏膜清创术,必要时扩大清除范围,彻底清除鼻窦内坏死组织,直至完全暴露出新鲜组织。
(2)抗真菌治疗:配合手术使用大量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常见的抗真菌药有酮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制霉菌素、氟康唑,两性霉素B为广谱杀真菌药。抗真菌药的应用不得少于6周。
(3)抗真菌药局部冲洗。
(林 君)
第三节 鼻腔异物
一、定 义
鼻腔异物分为内生性和外生性两类。内生性异物有鼻石、死骨等;外生性异物又分为植物性、动物性和非生物性三类。本病以儿童多见,当其嬉戏时,将小物件塞入鼻腔,或可因呕吐或进食时,喷嚏将食物从鼻咽部呛入鼻腔。鼻出血时,常将草纸、棉花等止血物遗忘取出而存留鼻腔,鼻部手术中遗留敷料,鼻部外伤,弹片等异物嵌入鼻腔。此外,还可见小水蛭吸入鼻腔成为异物等。
二、诊 断
1.由于异物在鼻腔长期存留引起鼻黏膜炎症性肿胀、局部溃烂,表现一侧鼻阻,流血性或黏脓性鼻涕且有恶臭,有时伴有血涕,动物性异物,鼻内有痒感或蠕动感,可伴有鼻痛。儿童患者因病史叙述不清,不能单凭有无异物置入史来决定诊断。凡儿童单侧鼻阻塞,流血或臭涕者都应考虑有异物可能。
2.鼻腔检查。一般异物多存于下鼻甲前端,或与鼻中隔间,鼻镜检查较易发现。若时间较长,患侧鼻腔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或脓血性分泌物,鼻腔黏膜红肿、糜烂,有渗血或有肉芽生长时看不清异物,则难以检查,而易于误诊。必须清洁后仔细检查。异物存留过久,异物表现将有钙盐沉着,触之有粗糙感,还可以异物为中心形成鼻石。鼻腔水蛭异物,常附着鼻腔顶黏膜上不易发现。但若有反复鼻出血、鼻痒及异物在鼻内爬动感等症状时,必须充分收敛黏膜后,才较易见到棕色水蛭。
3.不透射线的异物,鼻腔检查不能发现者,可摄下颌骨在内的头颅正、侧位X线片,进行异物定位。
三、治 疗
1.经前鼻孔取出异物。一般除不规则扁平片状异物,如纸片、棉片可用镊子取出外,对圆形光滑异物切忌用镊随意夹取,以防将异物推向后鼻孔或鼻咽部,而误吸入下呼吸道内。可用小圆形刮匙、钝异物钩、鼻钳或以回旋针自制异物钩自上方超过异物,钩住异物后:部,由后向前掏出。若异物太大不易取出,可取平卧头低位,将异物推至鼻咽部,另一手指从口腔置入鼻咽部取出,但对此必须谨慎进行。
2.动物性异物先用乙醚棉球塞于前鼻孔内,或用1%丁卡因将其麻醉后,取出或用吸引器吸出。
3.异物取出后,若鼻腔有炎症应予以适当处理。
(牟 鸿)
第四节 鼻中隔偏曲
一、定 义
鼻中隔偏曲是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偏曲或局部突起,影响鼻腔生理功能或产生症状时,为鼻中隔偏曲,若呈尖锥样突起称为骨棘,若呈条形山嵴样突起称为骨嵴。鼻中隔完全居中者,几乎见不到,一般人鼻中隔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偏曲,但无鼻功能障碍者,称为生理性偏曲,不做诊断和处理。如中隔软骨前缘突入鼻前庭,则称鼻中隔软骨前脱位。事实上鼻中隔正直者甚少,如无功能障碍,可不做诊断和处理。
二、病 因
1.外伤 外伤为本病的重要原因,多发生在儿童时期,外伤史常早已遗忘。当时因鼻中隔的各个组成部分发育未全,故不显症状,以后随年龄增长始逐渐发展成为鼻中隔偏曲,成人也可因外伤造成鼻中隔偏曲或鼻中隔软骨脱位。
2.发育异常 鼻中隔原由数块软骨组成,以后分别骨化,才出现骨部鼻中隔。在发育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骨和软骨的发育不均衡,而形成畸形或偏曲,或在鼻中隔各骨或骨与软骨之间的接缝处形成距状突或嵴。腺样体肥大、自幼张口呼吸、硬腭高拱者的鼻中隔发育受限,也可发生鼻中隔偏曲。
3.压迫因素 鼻腔内肿瘤或异物压迫,可使鼻中隔偏向一侧。
三、诊 断
本病症状轻重与偏曲的程度及类型有关。
1.鼻塞 单纯“C”形偏曲或峭突,多引起同侧鼻塞或交替性鼻塞。伴有对侧鼻甲代偿性肥大及“S”型偏曲,可能引起双侧鼻塞。
2.头痛 偏曲部分或嵴突和棘可压迫鼻甲,可引起同侧反射性头痛。如鼻内喷1%麻黄碱或1%丁卡因后头痛症状能缓解,即可证明头痛与鼻中隔偏曲有关。
3.鼻出血 偏曲的凸面或嵴和棘突处黏膜变薄,而且常受到气流或尘埃的刺激,易发生干燥糜烂,导致鼻出血。
4.检查 鼻中隔软骨部偏曲诊断较易,高位或后段偏曲易被忽视。本病必须与鼻中隔黏膜肥厚相鉴别,以探针触之,后者柔软,且易压成小凹。检查时可见鼻中隔偏曲的各种类型,鼻中隔呈“C”形偏向一侧或呈“S”形偏曲,有时在一侧或两侧可见到棘或嵴突。偏曲部位可在高位、低位、前段或后段,鼻腔宽大侧的下鼻甲常代偿性肥大。鼻腔用减充血及收缩后再检查可以看到后端的偏曲情况。鼻内镜检查因不能窥及鼻腔全貌,对诊断鼻中隔偏曲不提倡使用。
5.鼻窦冠状位CT扫描 可以清楚地显示中隔偏曲和鼻甲情况,并能看到是否妨碍鼻窦引流及鼻窦内的病变情况。
四、治 疗
凡有存在上述表现之一,并考虑与鼻中隔偏曲有关者,均为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有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和鼻中隔成形术,后者因保留鼻中隔的软骨支架,可防止术后中隔随呼吸的摆动,并可减少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的并发症的发生。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术野清楚,观察到位,提倡使用。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手术,也是符合鼻生理功能的较为实用的手术。
1.适应证
(1)鼻中隔偏曲影响呼吸、鼻塞严重者。
(2)高位鼻中隔偏曲影响鼻窦引流或引起反射性头痛者。
(3)鼻中隔骨棘或骨嵴常致鼻出血者
(4)鼻中隔呈“C”形偏曲,一侧下鼻甲代偿性肥大,影响咽鼓管功能者。
(5)鼻中隔偏向一侧,而另一侧下鼻甲有萎缩趋向者。
(6)矫正鼻中隔偏曲,作为某些鼻腔、鼻窦手术的前置手术。如施行内镜鼻窦手术前,有时需先行鼻中隔矫正术。
(7)鼻中隔被鼻腔、鼻窦肿瘤或鼻息肉压迫而偏曲,在完成肿瘤或息肉切除后,同时亦应矫正鼻中隔。
(8)变应性鼻炎和血管运动性鼻炎伴有鼻中隔偏曲者。
2.并发症
(1)鼻中隔血肿:
1)发生原因:①鼻中隔矫正不彻底,仍有偏曲的骨或软骨存在,鼻中隔两侧的黏一软骨膜或黏一骨膜不能紧密贴合。②两侧鼻腔凡士林纱条填塞不均匀。③术前鼻腔急性炎症未控制。④术后用力擤鼻或打喷嚏。⑤凝血机制障碍。
2)处理方法:①重新打开切口,分离暴露鼻中隔术腔,用吸引器或刮匙清理术腔内陈旧凝血块,矫正未完全矫正的骨或软骨。②充分止血后,在鼻中隔术腔底部放置一橡片引流条,切口不予缝合或仅缝合切口上方,③双侧鼻腔以凡士林纱条加压均匀填塞。④术后加用止血药及足量抗生素。
(2)鼻中隔脓肿:多继发于鼻中隔血肿感染,较为少见。处理基本同鼻中隔血肿。但应彻底清除已坏死的鼻中隔软骨和切除可疑坏死的软骨,并用注射用水或抗生素溶液反复冲洗术腔,在冲洗前应取材将脓液送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术后用足量广谱抗生素或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用药。防治方法:及时处理鼻中隔血肿;在鼻中隔矫正术中,严格注意无菌操作;严禁在手术过程中将鼻腔填塞过的纱条用于鼻中隔术腔。
(3)鼻中隔穿孔:术后小穿孔半月内及时处理效果较好。方法:按原切口进行分离,暴露鼻中隔术腔,取大于穿孔2~3倍的颞肌筋膜,待干燥后涂上生物胶,置于穿孔处,并使之固定。术后应用抗生素及微血管扩张药,并严密观察、防止感染。陈旧性鼻中隔大穿孔,修补的成功率不高。
(宁 博)
第五节 鼻中隔血肿及脓肿
一、定 义
鼻中隔血肿是鼻中隔一侧或两侧软骨膜下或骨膜下积血。积血感染即成鼻中隔脓肿。
二、病 因
1.鼻部外伤 如头面部打击伤或跌倒时发生鼻骨骨折或鼻中隔骨折脱位。
2.鼻中隔手术后 术中止血不善或术后因喷嚏而引起。
3.出血性疾病 如血液病、血友病、紫癜病等,也可能发生中隔血肿。
4.鼻中隔血肿没有及时处理、发生感染而成脓肿。
三、诊 断
1.一侧黏骨膜下血肿,呈单侧鼻塞。中隔手术后发生为双侧性鼻塞。
2.检查鼻中隔呈半圆形隆起,黏膜颜色如常或稍红色,触之有弹性,穿刺可抽出血液。
3.血肿可因感染而成鼻中隔脓肿,局部红肿疼痛,鼻尖触痛明显,鼻部穿刺可抽出脓液。形成脓肿后可有寒战、发热等全身和局部的急性炎症表现。
四、治 疗
1.鼻中隔血肿可在局麻下于鼻中隔沿鼻底部平行切开黏骨膜,清除血液和血块。
2.鼻中隔黏骨膜下切除术后并发血肿者,应从原切口分开黏骨膜,清除血块再用凡士林纱条填塞两鼻腔,24h后取出,同时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3.若已成鼻中隔脓肿,则应早期切开引流,并全身应用大量抗生素,预防发生颅内并发症。
第六节 鼻中隔穿孔
一、定 义
鼻中隔穿孔系鼻中隔软骨部或骨部因外伤或其他原因穿破,形成大小不等的穿孔,使两侧鼻腔相通。多由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引起,可有以下原因。
1.外伤 如手术、经常挖鼻、鼻外伤等,其中以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引起者为多见。反复挖鼻成习,形成鼻中隔溃疡,也可致穿孔,严重鼻外伤也可引起。
2.特殊性传染病 如结核、狼疮、梅毒及麻风等。梅毒性穿孔常位于鼻中隔骨部,致合并鞍鼻。其他原因穿孔一般位于软骨部。
4.鼻中隔脓肿 脓肿溃破后穿孔。
5.化学物质刺激 如长期接触铬酸等。
二、诊 断
1.鼻腔干燥,有痂皮形成,引起鼻阻塞及头痛,并易发生鼻出血。鼻中隔前段小穿孔在呼吸时可发出吹哨声,如穿孔位于鼻中隔后段,可无任何症状。
2.前鼻镜检查多可见穿孔,有些需清除鼻腔痂皮后,方可看清穿孔。观察其穿孔大小、位置、形状。
三、治 疗
有明显鼻功能障碍或临床症状者,可对症处理或施行穿孔修补术。小穿孔可用黏膜瓣转移、颞肌筋膜移植。穿孔大修补困难或失败者,可用纽扣式硅胶修补。
(于秋红)
第七节 鼻 出 血
一、定 义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鼻出血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持续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鼻涕中带血,重者可致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则可导致贫血。多数出血可自止。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隔前下方易出血区(Little区),其原因如下:①鼻中隔前下部有鼻腭动脉、筛前动脉、上唇动脉鼻中隔支及腭大动脉分支相互吻合,形成网状血管丛。②鼻中隔前下部黏膜甚薄,血管极易损伤,且由于这些血管与软骨关系紧密,破裂后不易收缩。③鼻中隔前下部极易因挖鼻而损伤,而且容易遭受空气刺激,使黏膜干燥、结痂,干痂脱落时易发生出血。若鼻中隔有偏曲或距状突,这种情况更为常见。儿童鼻出血几乎全部发生在鼻腔前部;青年人虽以鼻腔前部出血多见,但也有少数严重的出血发生在鼻腔后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鼻出血,常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出血部位见于鼻腔后部,位于下鼻甲后端附近的鼻咽静脉丛为鼻后部出血的较常见部位。
二、病 因
本病原因复杂,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1.局部原因
(1)外伤:鼻及鼻窦外伤或手术、颅前窝及颅中窝底骨折。如鼻外伤性筛窦骨折可引起筛前动脉破裂;颅底骨折可损伤颈内动脉虹吸部,在颅底发生假性动脉瘤,进而侵蚀蝶窦外侧壁进入蝶窦,可导致严重的鼻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剧烈咳嗽或喷嚏、擤鼻、挖鼻、经鼻腔插管等也可引起鼻出血。
(2)气压性损伤:鼻腔和鼻窦内气压突然变化,可致窦内黏膜血管扩张或破裂出血。
(3)鼻中隔偏曲:多发生在嵴或距状突附近或偏曲的凸面,因该处黏膜较薄,易受气流影响,故黏膜干燥、糜烂、破裂出血。鼻中隔穿孔也常有鼻出血症状。
(4)炎症:①非特异性炎症,如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急性鼻炎、急性上颌窦炎等,常为鼻出血的原因。②特异性感染,如鼻结核、鼻白喉、鼻梅毒等,因黏膜溃烂,易致鼻出血。
(5)肿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鼻腔、鼻窦血管瘤等,可致长期间断性鼻出血。鼻腔或鼻窦的恶性肿瘤早期常鼻出血症状,出血量一般不多,但可反复发生。晚期破坏大血管者,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6)其他:鼻腔异物、鼻腔水蛭,可引起反复大量出血。在高原地区,因相对湿度过低、而多患干燥性鼻炎,为地区性鼻出血的重要原因。
2.全身原因
(1)血液疾病:①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②凝血机制的异常,如血友病、大量应用抗凝血药物、纤维蛋白形成受阻、异常蛋白血症和结缔组织病等。
(2)急性传染病:如流感、鼻白喉、麻疹、疟疾、猩红热、伤寒及传染性肝炎等,多因高热,鼻黏膜严重充血、干燥,以致出血,出血部位多在鼻腔前段。
(3)心血管疾病:①动脉压过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肾炎、伴有高血压的子痫等;其他如用力过猛、情绪剧烈波动、气压急剧改变(如高空飞行、登高山及潜水等),均可因一时性动脉压升高而发生鼻出血。出血前可有预兆,如头昏、头痛、鼻内血液冲击感等。②静脉压增高,如左房室瓣狭窄、胸腔或纵隔和颈部巨大肿块、肺气肿、肺水肿及支气管肺炎等。
(4)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K、P及微量元素钙等缺乏时,均易发生鼻出血。
(5)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磷、汞、砷、苯等中毒,可破坏造血系统的功能引起鼻出血。长期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可致凝血酶原减少而易出血。
(6)内分泌失调:代偿性月经、先兆性鼻出血常发生于青春发育期,多因血中雌激素含量减少,鼻黏膜血管扩张所致。
(7)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肝、肾慢性疾病以及风湿热等,也可伴发鼻出血。
三、诊 断
1.鼻出血属于急症,应在最短时间内确定出血部位,判明出血原因,以便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有些病因不明者,需在止血之后,再探查其原因。在询问病史时应迅速问清哪一侧先出出血、出血时的情况、过去发生过鼻出血否、此次出血有无自觉病因,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局部和全身检查。在最短时间内确定出血部位,判明出血原因。出血可发生在鼻腔的任何部位,但以鼻中隔前下区最为多见,有时可见喷射性或搏动性小动脉出血。鼻腔后部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从口吐出。一般说来,局部疾患引起的鼻出血,多限于一侧鼻腔,而全身疾病引起者,可能两侧鼻腔内交替或同时出血。(www.daowen.com)
2.鼻出血多发生于单侧,如发现两鼻孔皆有血液,常为一侧鼻腔的血液向后流,由后鼻孔反流到对侧。出血不剧者,可用1%~2%麻黄碱棉片收缩鼻腔黏膜后,从先出血的一侧鼻腔寻找出血点,必须仔细检查,尤其是对鼻中隔前下部位,注意黏膜表面有无充血、静脉曲张、糜烂溃疡等。有的通过前鼻镜检查不能发现出血部位,如出血不剧,可行后鼻镜或光导纤维鼻咽镜检查。若出血较剧,不允许从容地进行检查,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或在吸引器帮助下用鼻内镜检查出血部位,尽快予以处理。鼻窦内出血,血液常自鼻道或嗅裂流出。除了寻找出血点外,并做必要的全身检查(测量血压、血常规检查、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测定、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及血小板计数等)。有时尚须与有关科室共同会诊,寻找病因。
3.根据全身情况和化验检查结果判断出血量。若出血较剧,不允许从容地进行检查,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并迅速判断是否有出血性休克,同时要注意:
(1)休克时,鼻出血可因血压下降而自行停止,不可误认为已经止血。
(2)高血压鼻出血患者,可能因出血过多,血压下降,不可误认为血压正常。应注意患者有无休克前期症状如脉搏快而细弱、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渴、出冷汗及胸闷等。
(3)要重视患者所诉出血量,不能片面依赖实验室检查。因在急性大出血后,其血红蛋白测定在短时间内仍可保持正常。有时大量血液被咽下,不可误认为出血量不多,以后可呕出多量咖啡色胃内容物。
四、治 疗
1.一般原则
(1)医生遇出血患者时应沉着冷静,对患者应多方安慰,消除其紧张和恐惧心理,嘱其勿将血液咽下。
(2)严重鼻出血可使大脑皮质供血不足,患者常出现烦躁不安,可注射镇静剂,一般用巴比妥类药物,但对老年人以用地西泮或异丙嗪为宜。对心力衰竭及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鼻出血时,忌用吗啡以免抑制呼吸。对高血压所致的严重大量出血患者,用降压药物时应慎重,因高龄高血压患者和有严重的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在心脏供血不足时,不应将血压降得过低,否则可能造成动脉血栓形成。
(3)已出现休克症状者,应注意呼吸道情况,对合并有呼吸道阻塞者,应首先予以解除,同时进行有效地抗休克治疗。
2.局部止血方法 按病因和病情不同区别对待。
(1)指压法:此法作为临时急救措施,用手指压紧出血侧和鼻翼10~15min,然后再进一步处理。适用于鼻中隔前端的小出血。
(2)收敛法:用浸以1%~2%麻黄碱液或0.1%肾上腺素液的棉片填入鼻腔内止血,然后寻找出血点。
(3)烧灼法:适用于反复少量出血并有明确出血点者。在出血处进行表面麻醉后,可用药物、微波、激光、冷冻、射频等进行烧灼。用30%~50%硝酸银珠或三氯醋酸烧灼出血点至出现腐蚀性白膜为止,及时用棉花蘸去多余的药物,注意不可使药物流到他处,也不要在鼻中隔两侧相对处同时烧灼,以免发生鼻中隔穿孔。电灼、电火花法或YAG激光凝固法与药物烧灼相似。烧灼后可用复方薄荷油等油剂滴鼻以防局部干燥。
(4)冷冻止血法:对鼻腔前部出血较为适宜。
(5)翼腭管注射法(腭大孔注射法):对鼻腔后部出血有效。注射后可封闭上颌动脉的分支蝶腭动脉。方法为将注射器针头在迟牙内侧刺入腭大孔内,注入含少量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3ml。针头刺入不宜超过28mm,以免将药液注入圆孔或眶内。
(6)填塞法:此法是利用填塞物填塞鼻腔,压迫出血部位,使破裂的血管形成血栓而达到止血目的。
1)鼻腔填塞法:常用凡士林纱条或高分子膨胀海绵填塞。经前鼻孔填塞鼻腔。填塞时,纱条远端固定,逐渐由后向前,由上向下,折叠填塞可避免纱条坠入鼻咽部或堵在鼻前庭。此法对鼻腔前部出出血效果较好。现鼻腔可吸收性填塞物的出现,常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可吸收性止血绫等或医用生物胶黏合,亦可用来行鼻腔填塞。局部压迫止血后,出血点或出血创面涂以薄层快速医用生物胶,具有黏合、止血、防止感染、止痛和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还可用乳胶或硅橡胶气囊填入鼻腔,注入空气或水使气囊膨胀,进行压迫止血。若为血液病等短期内不能止血的患者,可用涂有抗生素软膏的碘仿纱条填塞。
2)后鼻孔填塞法:适用于前鼻孔填塞不能止血,或后鼻孔大量出血者。方法是先将凡士林纱条或消毒纱布卷叠成块形或圆锥形,长3.5cm,直径2.5cm,用粗线缝紧,两端各有25cm长的双线,消毒备用。填塞时先收缩和表麻鼻腔黏膜,咽部亦喷有表面麻醉剂。用导尿管由前鼻孔沿鼻腔底部插入直达咽部,用镊子将导管从口腔拉出,导尿管尾端则留于前鼻孔外,再将填塞物上的双线系于导尿管,此时将填塞物由口腔送入鼻咽部,填塞于后鼻孔。为了减少患者痛苦,可用弯止血钳将填塞物在明视下送到悬雍垂的后上方,再将导尿管的鼻端向外拉紧。最后在前鼻孔处用一纱布球,将双线系于其上,以做固定,口腔端的线头可剪短留在口咽部,便于以后取出填塞物时做牵拉之用。后鼻孔填塞后,一般都需加行前鼻腔填塞。鼻腔填塞物应于24~48h内取出或更换,以防引起鼻窦及中耳感染等并发症。
3.全身治疗
(1)半坐位休息。注意营养,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对老年或出血较多者,注意有无失血性贫血、休克、心脏损害等情况,并及时处理。失血严重者,须予输血、输液。
(2)寻找出血病因,进行病因治疗。
(3)给予足够的维生素C、K、P等,并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4)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5%氯化钙液或凝血质(3~4ml,肌内注射,每日2次),以促进凝血。适当应用止血剂,如抗血纤溶芳酸、6-氨基己酸、酚磺乙胺或云南白药等。
(5)反复鼻腔填塞时间较长者,应加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手术疗法 手术治疗可酌情采用。如对鼻中隔前下方反复出血,可考虑鼻中隔黏膜下剥离术或划痕术,使该处形成瘢痕组织,闭塞血管而止血。若为鼻部外伤或手术等原因,致大血管破裂,出血猛烈,填塞无效,根据出血部位不同,或施行颈外动脉结扎术、筛前动脉结扎术、筛后动脉结扎术或DSA超选择性动脉栓塞等。
颈外动脉结扎术是预防和治疗头面部出血的重要方法。
(1)适应证:
1)严重的头面部大出血(除颈内动脉供血者外),用一般止血方法无效者。
2)鼻腔、鼻窦或鼻咽部恶性肿瘤合并出血者。
3)某些有严重出血的大手术之前置手术。①上颌窦恶性肿瘤拟行上颌骨切除者。②某些鼻咽部、口咽部或口腔恶性肿瘤及某些鼻咽纤维瘤或面部巨大肿瘤,拟行手术切除者。③来自颈外动脉的动脉瘤,拟行手术切除者。
(2)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误扎颈内动脉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对侧偏瘫,甚至脑软化而死亡。当误扎颈内动脉时,患者迅速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神志不清及对侧偏瘫等一侧大脑半球缺血的症状。此时应立即剪除动脉壁上的缝线,恢复血流。筛动脉结扎术是治疗筛前或筛后动脉供血区动脉性出血的手术。
(3)适应证:位于中鼻甲下缘以上的鼻腔和额窦、筛窦及蝶窦的动脉性出血,经反复鼻腔填塞不能制止者可行筛前或筛后动脉结扎术。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全部操作均在眶骨膜下进行,如不慎撕破眶骨膜,可引起眶内感染。血管结扎时须牢靠,以免松脱引起眶内血肿。
(陆德龙)
第八节 鼻腔和鼻窦良性肿瘤
一、定 义
鼻腔和鼻窦良性肿瘤主要好发于鼻腔内,其次是鼻窦,外鼻则较少。通常按组织来源进行分类:①上皮组织肿瘤包括乳头状瘤、腺瘤;②结缔组织肿瘤包括骨瘤、血管瘤、纤维瘤、软骨瘤、脑膜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等。
二、内翻性乳头状瘤
1.诊断要点 内翻性乳头状瘤:50~60岁男性多见,单侧持续性鼻赛,进行性加重,可伴血涕或反复鼻出血,常同时伴鼻息肉、鼻窦炎,部分病例有多次鼻息肉手术史。外观粉红色,息肉样或分叶状,触之易出血。肿瘤有明显局部侵袭性特点,易复发,7%发生恶变。根据症状、体征以及反复、多部位活检,一般可做出诊断。
2.治疗 此瘤对发射线不敏感,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需彻底,否则容易复发。对其基底及浸润组织周围的正常组织应切除足够的安全边界。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恶变可能:①全部切除后迅速复发;②较快进犯邻近组织;③反复鼻出血;④头面部疼痛示有骨及神经受累。
三、骨 瘤
1.诊断要点 骨瘤多见于青年男性,额窦最多见,其次是筛窦。病因不明。小的骨瘤多无症状,常在X线摄片检查中发现,大的额窦骨瘤可引起鼻面部畸形,疼痛、感觉异常,也可侵入鼻腔或眼眶,甚至颅内。鼻窦骨瘤表现为鼻窦内圆形或卵圆形骨高密度肿物影。
2.治疗 对成人较小骨瘤而无临床症状,不需急于手术,可定期观察。肿瘤大,引起颜面变形或症状明显者,可行肿瘤摘除术。
四、血 管 瘤
1.诊断要点 血管瘤好发于鼻及鼻窦,多见于10~25岁青壮年,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前者占80%,鼻中隔多发,后者较少,主要见于下鼻甲和上颌窦。表现为反复鼻出血。肿瘤由纤维组织及血管构成,瘤体血管丰富,血管壁薄,缺乏弹性,容易受损发生严重大出血。不主张诊断性穿刺或活检。
2.治疗 手术切除为主,鼻中隔前下方小血管瘤,应包括瘤体及根部黏膜一并切除。鼻窦内或肿瘤较大者,依据瘤体大小、位置,可采用经鼻内镜手术开放上颌窦,可完善切除肿瘤。也可采用柯一陆手术、Deker切口或鼻侧切开手术。
五、软 骨 瘤
1.诊断要点 软骨瘤(chondroma)很少见,好发于额窦,病因不明。症状常表现为单侧进行性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头晕、头痛等;肿瘤较大,广泛侵入周围结构,可发生面部变形、眼球移位、复视等,鼻镜检查肿瘤体表面光滑、球形、广基,触之易出血。肿瘤生长缓慢,但可使周围软组织和骨壁压迫性吸收破坏,侵犯临近器官。
2.治疗 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软骨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因此,手术应尽早进行,切除范围应彻底,多选择鼻外进路,术后要长期随访观察。
六、脑 膜 瘤
1.诊断要点 脑膜瘤原发于鼻部的脑膜瘤少见。青少年起病,病史长。临床多数病例为发生于颅内的肿瘤,向下扩展入鼻腔、鼻窦。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CT扫描可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治疗 本病对放射线不敏感,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治疗原则手术应彻底切除限于鼻腔及鼻窦肿瘤,可采用鼻内镜下切除,也可采用鼻侧切开术。若肿瘤已侵犯前颅底或颅底脑膜瘤向鼻及鼻窦扩展者,可采用颅面联合进路。
七、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1.诊断要点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缓慢进展的自限性良性骨纤维组织疾病。本病分为三型:①单骨型,单个或多个损害累及一块骨,其中上颌骨发病最多。②多骨型但不伴内分泌紊乱,多个损害累及一块以上骨骼。③多骨型伴有内分泌紊乱,损害散布于多个骨骼,常为单侧分布,伴有较大皮肤色素斑。多见于女性,表现第二性征早熟。本病的主要表现为病骨区畸形肿胀,发生于面部者表现两侧不对称,眼球移位、突出,鼻腔狭窄,牙齿松动,齿槽嵴畸形,流泪,腭部隆起。随着病变发展可出现头痛和偶尔发生鼻出血。如广泛侵入鼻窦、眼眶及颅前窝底,临床呈恶性生长倾向,表现为鼻塞、嗅觉减退、面部不对称、眼球突出、移位、复视、视力障碍和张口困难等。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CT扫描可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治疗 手术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以达到整容和恢复受累器官的生理功能。可根据肿瘤的大小及其侵犯部位,选用不同手术进路。
(牟 鸿)
第九节 鼻腔和鼻窦恶性肿瘤
一、定 义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以鼻腔与鼻窦恶性肿瘤较常见,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占耳鼻咽喉部恶性肿瘤的25%~50%。癌肿大多数发生于40~60岁,肉瘤发生者年龄较轻。病理组织学显示鳞状细胞癌居首位,腺癌及腺样囊性癌次之,肉瘤亦有相当比例。原发于鼻窦者较鼻腔多见,以原发上颌窦最多,筛窦次之,额窦、蝶窦少见。临床上涉及两个鼻窦的肿瘤并不少见,很难确定其原发部位。
二、临床表现及分型
按组织来源区分如下。
1.上皮肿瘤 鳞状细胞癌、腺癌、腺样囊性癌、淋巴上皮癌、变移上皮癌、黑色素瘤等。
2.肉瘤较少见,以恶性淋巴瘤为多。
三、诊断要点
1.病史及临床表现单侧鼻塞、鼻出血,伴流脓涕或臭脓涕。根据肿瘤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的症状:面部麻木感、面部隆起、眼球突出或移位、复视、牙齿疼痛或松动、硬腭下塌、张口受限、颈部或颌下淋巴结转移等。
2.X线及CT检查可以了解肿瘤的范围、发生部位、周围组织破坏情况等。
3.最后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明显的黑色素瘤除外)。
四、治 疗
放疗、化疗、手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对放射线不敏感的肿瘤,则应以手术切除为主。亦可结合动脉灌注化疗。
鼻腔和鼻窦癌的TNM分级、分期:
T——分级:
Tis:原位癌。
T1:肿瘤局限于黏膜,无骨质侵蚀或破坏。
T2:下部结构骨质侵蚀或破坏,包括硬腭和(或)中鼻道内鼻窦开口。
T3:肿瘤侵犯面颊皮肤,上颌窦后壁,眶底或前筛窦。
T4:眶内容物和(或)以下结构有肿瘤浸润筛板,后筛窦或蝶窦,鼻咽,软腭,翼腭窝或颞窝,颅底。
N——分级:
N0:局部淋巴结无明显转移。
N1: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大小为3cm或小于3cm。
N2: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超过3cm,但小于6cm或同侧有多个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无超过6cm者,或两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无超过6cm者。
N2a: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超过3cm小于6cm。
N2b: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未超过6cm者。N2c:两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未超过6cm者。
N3:转移淋巴结之最大直径超过6cm。
Nx:局部转移淋巴结完全无法分级。
M——分级:
M0:无明显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无法判断。
五、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手术的一般注意事项
1.通过详尽的全身和局部检查,确定由手术指征且预计患者能耐受手术时,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所见,决定切口方式和切除范围。对于鼻窦毗邻重要组织结构和器官(如眼球)的切除尤应慎重。
2.事先拟定手术方案,应与患者、家属共同商议,以便统一认识。
3.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合并局部感染或贫血,术前须行处理。一般于术前3天开始给抗生素预防感染。
4.对较大肿瘤采取全麻方式。
5.切除牙槽骨及硬腭,术前预制牙托。
6.肿瘤切除后,可取切缘或可疑部位小块组织做活检,以便了解肿瘤是否已被彻底切除。
(宁 博)
第十节 上颌窦癌
一、概 述
上颌窦癌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耳鼻咽喉各部恶性肿瘤总数的20%。以鳞状细胞最多见,其次是移行细胞癌、基底细胞癌、腺癌等,肉瘤则较少见。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男性。多原发于上颌窦内,故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及至破坏骨壁,侵入邻近器官,出现颜面外形改变后,始被注意。
二、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
(1)鼻出血或血性鼻涕;常为一侧,量不多,或涕中带血,色暗红,常有特殊臭味,晚期可出现大出血。
(2)疼痛与麻木:多为神经痛,当眶下神经受压时,可出现一侧面颊部、上唇及上列牙齿麻木疼痛感,对早期上颌窦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2.晚期症状
(1)癌肿逐渐长大,破坏骨壁,侵入邻近器官出现面部外形改变及各种症状。①向内壁可侵入鼻腔,引起鼻阻、流脓血涕和流泪。鼻镜检查可见鼻腔外侧壁有肿物突出,组织脆易出血,多伴有溃疡及坏死。②向前壁穿破尖牙窝骨壁致面颊部隆起畸形,皮下可触及境界不清之肿块。③向底壁侵犯牙槽骨,则同侧磨牙或前磨牙疼痛、松动或脱落,局部有肉芽或菜花样组织,同侧硬腭亦可隆起。④向顶壁侵入眶内,使眼球向上移位、突出、运动受限、复视等。⑤向后侵入翼腭窝压迫上颌神经和翼内肌,有神经痛和张口困难。
(2)头痛:癌肿侵犯神经和颅底,引起剧烈头痛。
(3)恶病质:表现为衰竭、消瘦、贫血等。
三、诊 断
1.早期涕中带血或成年人发生颌下颈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症状,均须详细进行检查。
2.如鼻腔未见肿瘤组织。仅见鼻道血迹,应想到上颌窦癌的可能,鼻内镜仔细检查鼻腔鼻道。
3.影像学检查。X线鼻窦摄片、鼻腔分层摄片、CT检查可了解癌肿侵犯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
4.上颌穿刺冲洗,沉淀物做细胞学检查,对诊断均有帮助。
5.鼻腔有新生物或息肉样组织,应做活检。对确诊困难而临床疑似者,可行上颌窦探查术。如黏膜极易出血,骨质粗糙不平,均应做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四、治 疗
上颌窦癌的治疗应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特别是结合放疗的综合疗法。
1.放射治疗 已确诊为上颌窦癌的病例可以先行术前放疗,放疗结束3~4周后手术。
2.手术治疗 是上颌窦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原则上应行上颌骨全切除术。如病变波及眶下壁时,须行全上颌骨并包括眶内容物挖除;如病变累及其他部位,应施行上颌骨扩大根治性切除术,甚至于施行颅颌联合切除术。目前对底壁和颧骨无明显破坏的患者,施行保留齿槽突和颧骨的上颌骨次全切除,术后效果和上颌骨全切没有差别,但可以明显减轻术后面部畸形的发生。
3.化学治疗 主要采用经动脉插管区域性化疗的方法。药物可选用甲氨蝶呤、平阳霉素或氟尿嘧啶,化疗结束后即行手术治疗。
(代长青)
第十一节 鼻恶性肉芽肿
一、定 义
鼻恶性肉芽肿是一种以进行性坏死性溃疡为临床特征的少见肉芽肿。本病病因未明,病理检查多为慢性非特异性肉芽组织和坏死,其中有多种成分的炎症细胞浸润。由于病理实体各异,故其命名与分类繁多,诸如坏死性肉芽肿。致死性中线性肉芽肿、面中部特发性肉芽肿及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等。目前,临床习用恶性肉芽肿。近年发现本病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瘤。恶性肉芽肿多始于鼻部,之后渐延及面部中线。
二、诊 断
1.前驱期出现间歇性鼻阻,水样或血性分泌物,鼻中隔可出现肉芽肿性溃疡;活动期鼻塞加重,有脓涕,低热,鼻中隔黏膜肿胀,糜烂,溃疡,表面有坏死;终末期恶病质,局部毁容,中线及临近组织的黏膜、软骨、骨广泛坏死,全身衰竭。
2.原发于鼻部、面中部的进行性肉芽性溃疡。
3.局部破坏严重,但全身状况尚好。
4.颈部或颌下淋巴结一般不肿大。
5.晚期患者常有持续性弛张热和进行性消瘦及全身衰竭。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低,血沉快,免疫球蛋白高,细菌、真菌、病毒培养多无特殊发现。
7.病理检查呈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病变,同时看到异型网织细胞或核分裂象,即可诊断本病。
8.应与鼻部结核、萎缩性鼻炎、恶性肿瘤等相鉴别,唯一的方法是反复多次活检。
三、治 疗
治疗主要采用综合疗法。
1.支持疗法 患者全身消耗较大,加强营养、输血输液、纠正全身衰竭状态,对进一步治疗十分必要。
2.类固醇激素与抗生素疗法 对活动期患者,鼻面部溃烂、全身衰竭、持续高热、纳食不佳者,宜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突击治疗,至鼻面部和全身症状好转后,再改为小剂量维持至临床治愈。同时应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此期目前可常规应用洛莫司汀(CCNU)治疗,其作用类似烷化剂,在体内可抑制核酸及蛋白质合成,奏效快,尤以退热效果最佳。成人每次口服120mg,3~5周一次,共5~6次,总剂量为600~840mg。
3.抗癌药物疗法 临床有用抗癌药物治愈本病的经验报道。如用6-硫基嘌呤加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做颈外动脉灌注及口服,继改为氟尿嘧啶,也有用博来霉素配合放疗者,疗效甚佳。
4.放疗 恶性肉芽肿对放射线敏感,故放疗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多采用60 Co远距照射疗法和分次照射法,总剂量为60Gy(6000rad),复发者可补照。也可用深部X线分次照射。
5.局部处置 对鼻面部溃烂、结痂、脓肿等,应每天予以清洁,如并发脓肿,可切开引流。
(邓基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