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大学生城市户籍占七成,农村户籍机会不平等

中国大学生城市户籍占七成,农村户籍机会不平等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管是由于到北京上大学的生活、心理成本过高,还是整个教育阶段城乡不平等的累积,农村户籍的学生在进入“首都高等教育空间”的机会上远远小于城市户籍的高中生。如北大、清华的非京籍学生主要来自地级市和省会城市,占到50%~70%,来自农村的比例都在30%以下。

中国大学生城市户籍占七成,农村户籍机会不平等

二、七成来自城市

城乡差异是我国最大的社会差异之一,高等教育农民子女跳出农门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平等问题是解决城乡家庭社会差距的关键之一。所谓的城乡,我们可以从户籍类型及家庭居住地类型两个维度进行区分。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并不完全等同。不过,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看,首都高校都是以城市居民子女为主的高校,城市学生占到7成以上。从进入大学前的户籍构成上看,城乡比例大致为72.6∶27.4。如果从家庭居住地来看,家住农村的学生占22.7%,乡村集镇占5.2%,县城占15.7%,县级市占7.7%,地级市占17.4%,省城(直辖市)占31.4%左右。

学校的层次越高,农村户籍的学生比例越低。如北大农村户籍的学生只有13%,清华大学农村户籍的学生只有17%(见表2-2),远远低于其他部属高校,更远远低于农村户籍的高中生在全国高中生中所占的比例(可惜,我国教育年鉴并未公布这一指标,依据2005年小普查数据汇总得到高中在读学生中,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为64%)。不管是由于到北京上大学生活、心理成本过高,还是整个教育阶段城乡不平等的累积,农村户籍的学生在进入“首都高等教育空间”的机会上远远小于城市户籍的高中生。当然,北京市属高校对外地生源的吸引力相对较低,这些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尤其是外地农村学生的比例)并不高。

表2-2 首都大学生户籍构成情况

img9

控制北京生源和非北京生源后,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在获取高等教育机会上的差异变得更为明显。城乡不平等从不同层次的高校中北京本地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相对比例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来。从表2-2中可以看到,层次越低的高校中,北京本地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越高。因为北京农村的高中生和城市的高中生如果都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则将经历同样的高考和录取过程,如果两类学生在高中及以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拥有相同的起点、相对平等的培养过程,理应在各个层次的高校中占有类似的比例。但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表2-2数据显示,即便在北京本地的生源中,也是农村高中生更可能进入较差的非211高校或市属高校,而不是211高校,更不用说北大、清华或者人大。这是城乡学生在家庭背景、成长过程、学校环境与资源、进入大学的途径等方面的差异累积而成的。(www.daowen.com)

从外地学生的城乡构成来看,来自城市的比例远远高于我国城市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而且越好的大学中来自外地农村的学生越少。如在表2-3中,北大、清华的外地学生中城市学生占到85%和80%,而其他211学校及非211学校中,外地学生中城市学生的比例在60%~66%之间。也就是说,尽管面对“同样的”录取制度(包括保送、自主考试、推荐制等),但外地农村高中生利用上述渠道的能力不如城市学生,他们进入北京名校的机会也远远小于城市户籍的高中生,哪怕是进入一般的北京高校。

表2-3 非京籍首都大学生城乡来源情况

img10

如果进一步根据家庭居住地类型分析北京高校外地大学生的城乡来源,可以看到层次越高的大学,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越小。如北大、清华的非京籍学生主要来自地级市和省会城市,占到50%~70%,来自农村的比例都在30%以下。学校的层次越高,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的比例相对较高,来自农村及村镇的学生的比例相对较低。例如,在非211学校的非京籍学生中,家住农村的学生的比例达到了三成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