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民工就业调研:技能缺失与解决途径

农民工就业调研:技能缺失与解决途径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现有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途径来看,由于其自身就业技能的缺乏,亲缘和地缘等社会网络关系是其能否获得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自己难以通过正规劳动力市场渠道中获取信息。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镇择业会面临两大壁垒,即教育壁垒和制度壁垒。

农民工就业调研:技能缺失与解决途径

杨晓军 陈 浩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技能培训的比例较低,造成其城镇就业的劳动技能缺失,直接影响其在城镇的就业机会、就业行业和工资收入。从培训市场、培训投入和培训管理方面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缺失的因素,进而提出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前提下,发挥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培训运作的市场化、培训投入的多元化和培训管理的规范化,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非农就业和向市民的真正转变。

[关键词 ] 新生代农民工 城镇就业 技能缺失

由于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分割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农民工进入城镇实现非农就业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职业层次、工资报酬、福利待遇等方面。〔1〕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形式主要是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就业能力较低,就业流动频繁,与社会经济转型和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造成目前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原因很多,与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存量较低有密切关系。人力资本与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存在密切联系,较高的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较早地投入流动、较强的适应性和抓住较高收入机会紧紧相连。〔2〕与城市居民相比较而言,农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整体明显偏低和缺乏非农就业的劳动技能,直接削弱了其在城镇的就业能力。国内学者也利用有关实证调研数据分析技能培训对农民工从事非农就业的影响。〔3〕

伴随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的快速增长,农民工群体步入代际转换的重要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正在发展壮大,已经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流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指1980年以后出生,年龄16岁以上,拥有农村户籍的进城务工或经商的青年。新生代农民工代表着农民工的主流,正发生着“亦工亦农”向 “全职非农”转变,由 “城乡双向流动”向 “融入城市”转变,由 “寻求谋生”到 “追求平等”转变,他们现今的变化趋势直接决定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主流农民工的属性、特征和境遇状况。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和制度性障碍,新生代农民工也很难真正融入和适应城市生活,难以顺利实现城镇就业和市民化。技能培训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直接影响劳动力就业状况。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非农就业的劳动技能,直接削弱了其在城镇的就业能力。根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在10个省进行了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调查显示:从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看,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为 30.4%。因此,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解决现有技能培训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有序转移。

1.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缺失与就业机会

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差别,对其就业的稳定性和劳动报酬高低也有较大的影响。拥有较高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就业的机会相对较多;反之,就业的机会相对较少,失业的概率较高。新生代农民工是否拥有非农就业的技能直接影响其实现就业的概率,因为城镇雇主倾向于寻找拥有技能的劳动力,从而节约培训成本;拥有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在获取就业信息方面占有优势。

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看,对较高劳动技能的追求一直是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主体,只有参加过良好培训的劳动力才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企业倾向于生产效率较高的劳动者,而不是生产效率较低的劳动者,并且不能达到某个特定水平的劳动者是不能够被雇佣的。〔4〕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企业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相应提高。根据2001~2010年全国劳动力市场按技术等级分组的供求人数,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力的需求是需要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证书的,却每年基本有一半的求职劳动力没有任何技术等级或专业职称,这就使得他们难以实现就业;从各技术等级的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基本均大于1,各技术等级均处于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的状况,而且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务越高,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也越高,这充分说明只要拥有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证书的劳动力几乎都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到工作,并且随着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等级的提高,劳动力找到工作的机会就越大。这也充分说明了劳动技能在劳动力求职市场上的重要性,技能培训成为劳动力城镇就业的一个重要砝码

劳动力市场对求职劳动力的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农民工需要进行必要的就业技能培训,以适应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拥有必要的非农就业技能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是否获得就业机会,是否能找到报酬高又体面的工作并能够在城镇站住脚的必要条件。从现有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途径来看,由于其自身就业技能的缺乏,亲缘和地缘等社会网络关系是其能否获得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自己难以通过正规劳动力市场渠道中获取信息。如果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技能培训获得较高的劳动技能,就能利用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判断,能在较短时间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大大降低寻找成本与违约风险成本。根据2009年调查显示:在接受过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外出劳动力中,有稳定受雇岗位的占72.3%,而在未接受过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外出劳动力中,这一比重只有59.6%。〔5〕

2.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缺失与就业行业

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培训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关系到他们就业的行业状况。拥有较高劳动技能的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的劳动强度较低、社会地位较高;相反,拥有较低劳动技能或没有劳动技能的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的劳动强度较高、社会地位较低。根据《2005年中国就业报告》:从技术等级看,无技术等级的就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制造业 (19.1%),批发和零售业(17.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2.7%);初级技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28.9%)和交通运输业 (13.7%);中高级技工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分别占32.5%和28.1%;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行业,其比重将近 30%。

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镇择业会面临两大壁垒,即教育壁垒和制度壁垒。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多为非熟练技术人员,缺乏专门的技术培训和学习,无法直接进入只是含量较高的部门,只能在脏、苦、累的体力部门就业。同时,尽管城镇人口禁锢制度有所松动,仍然存在着新生代农民工无法进入的禁区,如党政机关教育部门、金融部门、国有企业等。这些部门依然按照传统的模式由国家计划统一管理、分配劳动所得,享受各种福利待遇。因此,进入城镇的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徘徊在 “政府控制部门”之外的“市场主导部门”。根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专项调查显示:与上一代农民工外出从事的行业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不同,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且在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服务行业的比重有所上升,这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较体面、较安全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但是仍然是从事技术含量低的行业,难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行业待遇。

3.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缺失与工资收入

在双重分割的城镇劳动力市场上,新生代农民工与城镇居民难以获得同等的收入水平,存在较大的工资差异。根据图1可以明显看出2002-2009年农民工与城镇工资差距非常明显。从两者的工资绝对量来说,虽然农民工工资水平在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工资也在不断提高,造成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确实存在严重的工资收入差异;从两者工资增长幅度来看,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幅度一直落后于城镇职工的工资增长幅度 (2008年除外)。

图 1 2002~2009年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差距

资料来源:2002~2004年农民工工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农调队;2005~2006年农民工工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7年农民工工资数据来自农业部 (韩俊:《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第86 页)。

造成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因素很多,其中与农民工接受较少的职业培训有密切关系。有学者针对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5天简单培训对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决定没有显著影响,而15~90天的短期培训和90天以上的正规培训对其收入有显著性的作用;在控制其它变量的情况下,接收过短期培训的农民工工资收入提高6.6%,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工工资收入提高 16.4%。〔6〕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所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增加,但是仍然只参加过简单的劳动技能培训,并且以短期培训为主,这就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技能缺失,进而直接影响其城镇就业的工资收入。

1.培训市场供求失衡

从培训市场需求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存在强烈的技能培训需求,因为技能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而较高的人力资本会带来较高的收益。新生代农民工在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时对城镇就业用工数量、方向、要求、结构和趋势等信息掌握不够,较低的文化素质和单一甚至是缺乏的劳动技能难以满足城镇就业市场的需要,在和雇主的谈判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如果新生代农民工在进入城镇前进行了相关的技能培训,就不会面临非农就业困境。

从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供给来看,现有农民工培训渠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培训机构和企业等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现有的职业培训机构主要包括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中外合作办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机构等,其中以政府部门组织的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主;培训的形式主要有培训机构有偿培训、政府无偿培训、企业内部培训、企业委托培训等。由于政府无偿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覆盖面非常小、技能培训机构收取高额的培训费用、很少有企业自愿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等问题的存在,新生代农民工难于从现有培训组织和机构获得自身需要的、能够支付得起的职业培训,即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存在着 “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

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等因素制约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效果。在培训内容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非常注重培训内容的选择,在选择过程中更看重短期收益,这是新生代农民工理性选择的结果;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需求的多元化与目前培训市场上培训内容供给的单一化、片面化之间存在矛盾。在培训时间方面,理性的新生代农民工是不大可能放弃现有的工作来参加培训时间较长的技能培训;在种种条件的制约下,周末或工作之余接受培训,必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第一选择;新生代农民工期望的技能培训项目周期较短。

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供求分析发现,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存在强烈的技能培训需求,但是在培训市场中却存在 “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使得农民工培训市场供求失衡,难以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有效地进行技能培训。

2.培训投入不足

培训费用支付问题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由于各自原因,都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来进行技能培训。

从本质上来说,技能培训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直接关系投资者在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就业质量。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这项投资的直接受益人,应该积极投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由于受到文化素质水平和现有工资收入水平较低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进行技能培训,即使参加培训,也主要是参加一些培训周期较短、技术性较低的培训,直接表现为自身培训投入能力不足。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培训可以增加公共福利,但政府部门由于资金财力有限和农民工数量巨大,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技能培训。国家和有关政府部门每年都会成立专项培训补助资金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如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投资力度。但是在目前劳动力培训市场上培训费用较高的前提下,农民在技能培训中获得政府资助的比例仅占很少份额。

用人单位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重要受益方,应当承担一定的培训投入。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用人单位一方面因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因而大量人员失业,另一方面新创造的就业机会需要就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劳动力总量绝对过剩和供需的素质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在招工前希望能够找到具有劳动技能的劳动力,也不愿花钱去培训农民工。另外,农民工是城镇就业者中最不稳定的阶层,就业活动性大,职业转换快,培训农民工存在很强的正外部性,导致用人单位在农民工技能培训方面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培训管理不完善

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培训管理方面,为确保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的正常实施,从2003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有关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一系列文件,使得农民工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明显提高。但是,在实际管理和运作过程中,农民工培训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培训项目缺乏统筹规划、培训管理机构分散化、资金使用效益和培训质量不高、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在培训市场方面,劳动力培训市场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方式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市场诚信缺失、培训机构运作不规范。在培训后续服务方面,现有培训机构难以提供工作信息或直接安排工作,更难以对受训新生代农民工继续进行就业后培训服务。

1.培训运作的市场化

现有培训体系应该体现出健全市场化的培训运作机制,在培训机构的认定、招生、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等环节中贯穿市场原则,形成一个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www.daowen.com)

(1)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发展方向上应该立足于就业市场需求。针对中国农村劳动力系统接收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比例较低、用工市场技能型人才普遍短缺、体能型劳动者越来越难以就业的现状,需要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技能培训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求职过程中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后的岗位培训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岗前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

采取灵活、有效、节时的培训方式,合理安排培训内容,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培训需求。培训机构应该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订单式培训,保证培训的针对性,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后的就业率;培训机构应该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实行随到随学的办学模式,满足不同时间段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培训机构应该逐步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结构调整、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和培训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在培训方法上,要注重采用案例教学法、工学交替、到实习基地实训和现场实践教学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培训,使新生代农民工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在培训内容上,应该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力度,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的技术工种培训,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增加劳动力培训市场供给。规范劳动力培训市场的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城乡劳动力培训市场服务体系,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和中介组织主动参与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设并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人才资源库、培训信息资源库、城镇用工信息库、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库和就业跟踪资料库等,奠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的基础;加强劳务输出流转的信息服务工作,组织业内人士定期调查并公布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定期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外出务工,提供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服务。

积极发展各种劳动力培训中介机构和组织。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劳动力培训市场的法规建设,对各种培训中介机构和组织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加大对其监督和监管力度,确保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有序性,使劳动力培训市场运行的法制化、规范化,从而能够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合法权益。

重点加强劳动力培训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提供信息支持。及时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登记,包括失业登记和求职登记,以及市场上就业岗位空缺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时掌握劳动力需求情况,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为求职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咨询服务,以确保技能培训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传达。

2.培训投入的多元化

技能培训是一项惠及新生代农民工个人、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的重要工程,属于准公共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因此,培训费用的筹集应该体现多元化特点,本着 “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灵活有效的投资方式,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相结合的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

新生代农民工是参加技能培训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应该积极出资培训。要发挥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在技能培训中的主动作用,让他们意识到技能培训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扩大自身就业空间,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应该根据自身工作要求和发展需要,积极积攒资金用于培训费用的支付,以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提升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竞争能力。

政府部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存在多重收益,应该加大培训费用的投入力度。技能培训同普通教育一样,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根据财政收入的情况,每年应该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支持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以减轻新生代农民工的负担;政府部门应该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培训费用,专款专用,增强培训资金使用透明度,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

用人单位作为吸纳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及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入的直接受益者,通过使用受训农民工,用人单位可以节省劳动力培训费用,提高劳动力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得额外利润,理应分担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部分成本。因此,用人单位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自身盈利状况,拿出一定比例的专项培训资金专门用于培训企业在职新生代农民工;或与培训机构签订合同,由培训机构负责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或参与政府组织的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带动企业发展。

3.培训管理的规范化

政府部门应从农民工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向抓农民工技能培训市场的方向转变,着眼培育、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市场发展,创建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

首先,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政府工作机制,将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基本标尺之一,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规划和培训扶持政策的制定执行,明确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的职能分工和管理体制,建立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机制。

其次,建立对农民工技能培训机构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和奖惩规则,通过建立信息统计制度,及时掌握培训机构自主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规模、形式和动向,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行业和部门管理,使其规范运行,保护参与培训农民工的合法利益。

最后,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在立足于现有的正规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基础上,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主动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建成一批软、硬件设施齐全,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实现培养、培训与输出、就业紧密结合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王美艳.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与工资差异——外来劳动力就业与报酬研究 [J].中国社会科学,2005, (05).

〔2〕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 [J].管理世界,1997,(05).

〔3〕都 阳.教育对贫困地区农户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 [J].中国人口科学,1999,(06).

〔4〕 Agell Jonas,Lommerud,Kjell Erik.Minimum Wages and the Incentives for Skill Formatio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7,(64).

〔5〕武志刚,张恒春.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特点及变化 [A].蔡 日方.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1: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劳动力市场挑战 [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Wang Dewen,CaiFang,Zhang Guoqing.Factors Influencing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and Earnings——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0,(08).

[中图分类号 ] F323.8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3—7470(2012)—01—0098(05)

[作者] 杨晓军 博士研究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3陈 浩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3

*本文系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农民工市民化与就业技能补缺策略研究”(编号:11YJC790239)、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要素配置失衡应对研究”(编号:10 YJA790017)、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劳动力流动与就业研究:1949~2009”(编号:2010020)和2009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引进人才启动金课题 “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模式研究”(编号:31140910402)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