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竹
[摘要] 农民工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最大的就业群体,他们在就业部门和职业层次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解决农民工就业意义重大。本文论述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在农民工就业中所起到的作用,提出并分析了三方的协同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心理资本的方法措施,以改善农民工就业。
[关键词] 农民工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心理资本 就业
作为人口规模最大、二元经济结构很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伴随着农民大量转移进城就业。据200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 22978万人。然而,由于政策制度约束以及自身能力素质所限,农民工在就业部门和职业层次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受经济波动影响很大。作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最大的就业群体,解决农民工的就业意义重大。本文论述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在农民工就业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分析了三方的协同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民工就业的政策与措施。
1960年,西奥多·W·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认为体现在人力资源 (劳动力)身上的、以劳动者的素质表现出来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就是人力资本,包括知识、技能、智力、体力 (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并指出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在农民工获取并保持就业以及选择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李实利用 1996年山西省 10个村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外出打工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较高的文化程度有助于增加她们外出打工的机会;〔1〕赵耀辉研究发现,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相比,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外出的概率多 21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多 11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多 3.6个百分点;〔2〕蔡荣生等也指出,受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获得工作的机会明显较高;〔3〕姚先国和俞玲的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职业培训经历、年龄以及拥有城市工作经验对农民工职业选择具有积极作用;〔4〕河南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对 2008年 1~8月间参加培训农民工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可以使人更自信,提升就业能力,可以使参训人员工资增加 448.3元,有助于工资提高 33.5%。〔5〕
改革开放 30多年来,虽说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在提高,但对比于城市劳动者,他们的人力资本仍处于弱势,职业技能水平低,对于专业要求高的复杂岗位很难胜任,只能从事那些低技术、低层次、低报酬、低保障的岗位和行业。为了获得更多收入,他们不得不拼命加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而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以及低成本的驱使,企业也不愿提供学习机会,因此,农民工只能在低岗位层次水平流动,很难实现职业层次的垂直流动。
人们之间因社会互动而形成关系网络,这种网络具有能为社会和个人带来利益的 “资本”特点。“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明确的概念被提出是在 20世纪 70年代以后,法国社会学家 Bourdieu、美国社会学家 Lin Nan和 Coleman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该概念做出了各自的解释。总的说,社会资本是指能够使个人通过自己拥有的社会网络关系而获取信任、亲情、信息、互惠以及帮助的资源,对社会网络关系投资可以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收益。社会资本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资本可以帮助农村劳动力获取和发送就业信息。调查显示,靠亲友和熟人介绍就业是农民工进城务工最主要的途径,有 56.8%的农民工靠这种方式获得就业。〔6〕林善浪和张丽华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使用网络关系寻找工作的效率不低于使用市场途径。〔7〕进城前,农村劳动力往往先向已经就业的亲友寻求就业帮助,即把自己求职的信息传递给关系网络中的其他成员,接受到该信息的成员会帮助求职者在各自的关系网络中搜寻匹配的信息,这相当于求职者扩大了信息搜寻以及发送的范围。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且趋同、缺乏获取就业信息正规渠道的情况下,通过社会资本来获取和传递信息,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意义非常重大。〔8〕其次,社会资本可以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信息成本,即信息搜寻、甄选和发送的成本。凭借社会资本,农民工可以快速掌握和发送大量有效的就业信息。最后,亲友还可以为初入城市打工者提供就业前的物质帮助和心理安慰。
目前,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和生活的社会网络关系仍以亲缘、地缘和血缘为主,业缘关系很少,且绝大多数业缘关系基于同质群体,这种关系网络使成员获得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也很小。
20世纪 9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Seligma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并在 2002年提出了“心理资本”这一全新的概念,引发了大量关于心理资本的探讨。有些学者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个体的内在特质,如 Hosen、Letcher及 Cole等人,〔9~11〕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状态,如 Goldsmith、Tettegah及 Avolio等人,〔12~14〕而后者在心理资本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根据Luthans、Youssef和 Avolio的定义,〔15〕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主要由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构成。可见,心理资本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性质相似而内容却完全不同的独立概念。如果说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农民工就业中的重要资源,那么心理资本则是促使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基础。
农民工从相对封闭的乡土社会到相对开放的城市社会,从乡里乡亲的熟人环境到举目无亲的陌生世界,难免会产生孤独感;自身文化素质低,就业能力差,以及城乡生活和收入水平的巨大反差,难免会产生自卑感;城乡分割制度导致其合法权益缺乏保障,难免会产生无助感;繁重而重复的工作,无休止的加班,难免会产生烦躁感;职业层次低水平徘徊,在城市生活中逐渐被“边缘化”,难免会产生焦虑和无望感。这些心理问题越积越重,最后不仅会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2010年炒得沸沸扬扬的富士康跳楼事件就是一个证明。
而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这种情形得以缓解。自信使农民工能在孤独无助的环境中实行自我激励以完成具体任务;对未来充满希望会对他们脑体方面的表现有积极影响;乐观使他们对积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永久因素,而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因素,这种解释使他们能够笑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如意,尽快摆脱烦躁和焦虑情绪;具有坚强的韧性能使农民工快速从繁重的工作中恢复体力和精神,从逆境、失败和压力中迅速复原。因此,积极的心理资本可以提高农民工的适应能力,对实现就业意义重大。
协同的概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1971年提出来的。协同论认为,整个环境中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若各子系统 (要素)不能很好协同,那么整体系统必然呈现无序状态,发挥不了整体性功能而终至瓦解。相反,若系统中各子系统 (要素)能很好配合,多种力量集聚会形成大大超越原来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在农民工的就业过程中,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三者之间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协同关系,三者共同构成了农民工劳动力的供给方特点,而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用工单位岗位要求则构成了农民工劳动力的需求方特点,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匹配便形成了就业。在供给方不变的情形下,经济繁荣期,劳动力市场需求量很大,就业比较容易实现,而面临经济萧条,便会有大量失业产生;在产业结构升级情况下,由于大量劳动力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而产生结构性失业。因此,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匹配程度越高,就业便越容易实现,否则就业会越困难。这种关系可以用图 1表示。
图1 农民工就业关系分析
1.农民工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间的协同关系
Bourdieu指出各类资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Lin Nan也认为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农民工身体素质好,知识存量高,学习能力强,更有可能获得高工资和好职位,有利于扩展社会关系网络,提升网络质量。季文和应瑞瑶的实证研究发现,文化层次不同的农民工在城市再就业中利用的就业渠道不一样,文盲与半文盲基本上依靠亲缘、血缘和地缘关系;高中文化的农民工虽然也主要依靠 “三缘”就业,但业缘、政府劳务市场和其他劳动力市场成为他们就业的重要渠道;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中,新型关系网络在再就业中发挥了主要作用。〔16〕相应地,高质量、大范围的关系网络又可以给农民工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使他们的选择机会更多,从业时间更长,从而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如此便形成良性循环。有些人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在城市中获得一席之地,有的甚至可以做到企业中层乃至高层管理者职位,有的则自营经商办企业,从而实现职业层次的垂直流动。可见,在农民工就业中,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相互促进的。
2.农民工人力资本与心理资本的协同关系
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会对其心理资本的形成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知识、技能、经验越丰富的农民工获得就业的机会越多,并更可能在工作中取得优良业绩,这会增加个体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另外,知识阅历深的农民工面对困难时不容易气馁绝望,而是积极寻求多种渠道解决问题,表现出很强的韧性,并能够很快从失败和压力中恢复。相应地,拥有积极的心理资本也有利于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发挥。那些对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的人往往能够正视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对自己满怀信心,在困境中看到曙光,乐观地接受挑战,主动承担责任,自己掌握命运,用积极的方式处理困难,实行自我激励,并能根据环境的变化主动改变自己,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持续地学习与实践,将苦难看做是历炼的机会,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使个体积累更多的经验,使得人力资本发挥更好的效果。
3.农民工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的协同关系
农民工进城后处于 “边缘化”状态,表现在工作性质边缘性、居住分布边缘性、社会地位边缘性以及社会心态边缘性,他们的社会网络往往建立在亲缘、血缘和地缘的“三缘”基础上,〔17〕而正是这种“三缘”关系给那些身在外乡为异客的农民工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帮助。在这些同质的群体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大家能够感到自信和快乐,当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可以与群体中的成员沟通从而找到解决方法,面临困难时,成员间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坚守着共同的希望—留在城市。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社会网络关系,对那些独处在城市中的农民工而言,心理上的孤独无助是难以想象的,心理状态也将是消极的。相应地,积极的心理资本也有助于农民工良好社会资本的形成。乐观开朗的人总是能得到他人的好感,容易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自信而具有坚韧精神的人能够在困境中自我激励,百折不挠;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也总能给他人带来希望感,这些良好的心理状态会让农民工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扩展社交半径,认识更多 “三缘”关系以外的人,以提升自己的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之间的协同作用可以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即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18〕三者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 2表示。
图2 三种资本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图2 中,横轴表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心理资本中的一种,纵轴表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开始时曲线向上倾斜,表示任何一种资本增加,就业能力随之增强,但这种增加不是无限的,当这种资本量达到 K0时,就业能力不再增加,而成为一条水平线,表示该种资本量大于 K0的部分对就业的边际作用为零,若想使这些资本发挥作用,就一定要增加其它两种资本量,才能使就业能力在 A点继续向上延伸。因此,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心理资本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同关系。只有三者共同发展,才会带来就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1.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农民工就业的基础,而正规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受教育程度不仅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还从就业区位、从业时间和行业类别等方面影响着他们从事非农就业的选择能力,〔19〕受教育程度日益成为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就业市场、获得收益良好工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20〕然而,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农村的正规教育非常薄弱,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接受高中 (含中专)教育的农村人口 4156万人,大约仅占 29.5%,一些贫困地区的青少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未能完成义务教育,被迫辍学打工。因此,国家应该公平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确保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提高进城前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
人力资本投资的第二种重要形式是培训。在农民工就业中,职业培训的作用不亚于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而培训则可以提高技术素质,使其掌握就业所需的实用技能,选择机会更多。在技工荒越演越烈的情况下,国家意识到公共培训项目的重要作用,相继出台了包括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雨露工程等多种培训项目。但与上亿农民工的需求相比,这还仅是点上的突破,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那些国家补贴全部费用的培训项目基本上集中在学费少、时间短的基础专业,不能给受训者带来较高的工资。另外,由于城乡分割、地区分治和财政分灶吃饭,以及部门间职能交叉、协调沟通不够,使得农民工的培训工作缺乏统筹规划,没能实现应有的培训效果。〔21〕所以,国家应该在加强公共服务的同时,积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竞争参与农民工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培育健康的培训市场;通过政策、制度引导和规范用工企业对在岗农民工实施培训;统筹规划,明确责任,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加强部门间协调沟通;通过示范和教育,鼓励农民工积极主动参与培训。
人力资本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劳动者的文化及技术素质上,拥有健康的身体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健康资本存量对于农民工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具有重要的作用。〔22〕所以,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管,保障农民工工作环境的安全,实行定期体检制度。农民工自身也应自觉注意卫生保健,保持健康。
2.增加农民工的社会资本
增加社会资本要求农民工在不断强化已有社会关系网络的同时要努力拓展社交面,主动突破原有的生活圈,积极参加各类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注重与不同知识结构、经验、背景的群体进行交流,发展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尤其要与那些已经在城市就业的人加强联络,他们是联通城乡就业信息的桥梁。政府在增加农村劳动力社会资本方面也要有所作为。首先,应完善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农民与外界沟通提供便利。其次,在农村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体活动,吸引、鼓励农民参与,通过活动扩大社交网络,加强信息沟通。最后,组建官方以及民间团体,有目的性地引导农民与某些社会团体形成联结,从而改善农民社会网络关系的结构,提高网络质量。用工单位也应为农民工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工作之余组织多种社交活动,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可以扩大社交圈。通过农民工自身、政府以及企业的三方努力,使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关系由传统地域社会的封闭型网络向现代社会的开放型网络转变。
3.提高农民工的心理资本(www.daowen.com)
心理资本并非遗传,Luthans认为,通过培训及干预措施,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会显著提高。〔23〕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培训效果,心理资本的培训开发周期长,发挥作用缓慢,但影响却较为深远,可以从农民工个体和企业两个角度来探索提升心理资本的途径。农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学会将长期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短期目标,随着短期目标的实现,自信心会不断增强;预期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制定行动计划,随着障碍的消除,积极的预期和乐观精神会逐渐加强;面临逆境时,要主动与外界联系,广泛思考并尽可能地利用个人所具有的各项资源,以克服逆境,最终达到目标。用人单位也要关注农民工的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帮助他们确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对于他们的成功要进行及时表扬以形成正面促进,对于他们的挫折和失败,要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其坚持努力,并提供适度帮助;引导农民工积极与外界沟通,利用群体的力量提升自身的心理资本。
参考文献:
〔1〕李 实.农村妇女的就业与收入——基于山西若干样本村的实证分析 [J].中国社会科学,2001,(03).
〔2〕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 [J].经济研究,1997,(02).
〔3〕蔡荣生,赵亚平,金驰华.有效转移的前提是有效培训 [J].经济,2005,(05).
〔4〕姚先国,俞 玲.农民工职业分层与人力资本约束[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5).
〔5〕曾湘泉.“双转型”背景下的就业能力提升战略研究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2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7〕林善浪,张丽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就业搜寻时间的关系——基于福建省农村地区的问卷调查[J].农村经济,2010,(06).
〔8〕卞智勇.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及工资决定的影响 [D].扬州大学,2008.
〔9〕 Hosen,R,Solovey- Hosen,D,and Stern, L.Education and capital development: Capital as durable personal,social,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fluences on the happiness of individuals[J].Education,2003,(03).
〔10〕Letcher,L,and Niehoff,B.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wages: A behavioral economic approach [R].paper submitted to be conside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Midwest Academy of Management,Minneapolis,MN,2004
〔11〕Cole,K.Wellbeing,psychological capital,and unemployment: An integrated theory[R].paper presented at the joint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 Psychology(IAREP) and the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of Behavioral Economics(SABE),Paris,France,2006
〔12〕Goldsmith,AH,Veum,JR,and Darity,W J.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and human capital on wages[J]. Economic Inquiry,1997,(35).
〔13〕Tettegah, S.Teachers,identity,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electronically mediated representations of culturalconsciousness [R].in proceedings of world conferenceon educationalmultimedia,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esapeake,V A:AACE,2002.
〔14〕Avolio,BJ,Gardner,W L,and Walumbwa, FO.Unlocking the mask: A look at the process by which authentic leaders impact follow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J].Leadership Quarterly,2004,(06).
〔15〕Luthans, F, Youssef, CM, and Avolio, BJ.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M].Oxford,U 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6〕季 文,应瑞瑶.农民工流动、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 [J].江汉论坛,2006,(04).
〔17〕刘传江,周 玲 .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J].人口研究,2004,(05).
〔18〕Hillage, J.and Pollard, E.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J]. DFEE Research Briefing,1998,(85).
〔19〕杨金风,史江涛.人力资本对非农就业的影响:文献综述 [J].中国农村观察,2006,(03).
〔20〕朱 玲 .西藏农牧民非农就业机会 [J].科学决策, 2004,(02).
〔22〕魏 众 .健康对非农就业及其工资决定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4,(02).
〔23〕Luthans,FB,Avolio,BJ,Walumbwa,FO,and Li,Weixing.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02).
[中图分类号 ]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3—7470(2011)— 12— 0125(05)
[作者] 林 竹 副教授 南京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谐视角下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路径选择问题研究”(编号:09SJB63002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和谐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问题研究”(编号:11Y JC63012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经济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研究”(编号:10CRK014)及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研究”(编号: 11SHD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